繼遼寧古果和中華古果被發現並命名後,關於地球上第一朵花以及第二朵花的爭論一直不絕於耳,許多古植物學家紛紛質疑,遼寧古果和中華古果雖然是非常重要的發現,但是其是早期的被子植物仍然存疑,存疑的主要依據是遼寧古果和中華古果化石中的所謂「種子」,並不一定是真正的種子。
就在紛紜的爭論中,熱河生物群的遼西地區於2003年又發現一種更為高級的早期被子植物化石,科學家把它命名為十字中華果。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冷琴博士和丹麥著名古物學家傅睿思,在2003年4月澳大利亞出版的國際植物學刊物——《植物系統與演化》上發表了她們的這一研究成果。十字中華果是根據一塊正負面保存的化石命名的。
中華十字果化石
據悉,這塊化石的發現多虧了一名當地的《朝陽日報》的記者張萬連,2000年前後,張萬連在一次普通的走訪中,認識了一位化石收藏家。此人拿出一塊「豆枝」化石給張萬連觀賞,張萬連此時已對遼西植物頗為了解,尤其是在報導過遼寧古果和中華古果兩種有爭議的「最早的」有花植物後。張萬連敏銳地意識到這可能是一件很關鍵的化石,立即拍下照片並迅速寄給了好友汪筱林,後者又把照片轉交給專門研究古植物與無脊椎動物的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南古所)冷琴研究員。於是冷琴的研究開始了。
研究結果表明,化石產自凌源市大王杖子義縣組地層中,年代可能是距今1.25億年或者1.22億年,化石保存的已經是果實階段,但還殘留了少許「花」和「花序」的特徵。化石上共有5個果實保存下來,這些果實以十字型排列在主軸上,因而科學家把它的種名定為「十字」,而屬名「中華果」則指該化石產自中國。化石上的每個果實分成4片,每井在下半部分合生,上半部分各自分開,每井中有大約10個種子。化石上的十字中華果,有些像葉落英存的豆枝,該化石保存下來的特徵證明它不僅是被子植物,還是比較高級的被子植物——雙子葉植物。
這個發現的主要意義有兩點:(一)至少從被子植物研究角度把遼西熱河植物群納入到世界早白堊世中晚期植物群範疇中。證實了當時除歐洲、非洲和北美等地被子植物已演化到真雙子葉植物階段外,我國遼西被子植物也已發展到相當的階段。(二)從熱河植物群中發現的這個比較高級的被子植物,也表明在當地尋找到更多的被子植物是可能的,從更古老的地層中尋找到更早的被子植物也是可能的。
朝陽曾發現了遼寧古果和中華古果兩種早期被子植物。十字中華果與它們是什麼關係呢?冷琴博士稱,十字中華果可以肯定是被子植物中的真雙子葉植物類群,但古果屬包括遼寧古果和中華古果的真實身份目前還沒有確定。它們可能是被子植物也可能不是,如果是被子植物,它們也表現了一些特殊的特徵,具體屬於哪個被子植物類群目前還不確定。可以說,十字中華果和古果屬沒有近的親緣關係。
中國和丹麥古植物學家聯合發表的對十字中華果的研究成果,得到了古植物學界的認可,使之成為目前最無爭議的中國早期被子植物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