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西凌源發現被子植物化石為花朵演幹上提供新啟示

2020-11-04 熱河生物群燕遼生物群

他們發現了遼寧凌源大王丈子義縣組(約1.25億年前)地層中出產的被子植物化石——凌源變果。被子植物「變果」化石為花朵演化研究提供新啟示


果實


化石全貌(王鑫供圖)

被子植物起源及其早期演化是植物學家長期以來致力攻克的植物學難題,《科學》雜誌將其列為125個世界級科學難題之一。「解決這個問題也許不難,找化石證據。」 中科院 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員王鑫對《中國科學報》記者說。

近日,《歷史生物學》在線發表了王鑫研究團隊與福建農林大學共5位學者合作完成的題為《早白堊世包括不同器官的新型被子植物為花朵演化提供新的啟示》的論文。他們發現了遼寧凌源大王丈子義縣組(約1.25億年前)地層中出產的被子植物化石——凌源變果。

「由於此前報導過的義縣組植物中很少看到類似花被的結構,包裹在凌源變果花蕾周圍的類似花被的結構首次顯現出了現代意義上的典型的花中最招人喜歡的部分——花瓣的雛形。」王鑫說,這個發現顯然對人們了解花的演化具有重要意義。

凌源變果是早白堊世義縣組被子植物家族的最新成員。

我國遼西的義縣組地層在世界範圍內聞名天下,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其出產的被子植物化石。雖然此前義縣組的化石植物中曾經報導過類似雙子葉植物的葉片,但是由於單獨保存,其母體植物的屬性一直懸而未決。「此次發現的化石的葉片直接和其他器官相連,提供了難得窺視早期被子植物形態的窗口。」王鑫表示。

凌源變果是一個保存為正負面的大型化石。植物保存的部分大約17釐米高,12釐米寬。化石保存了植物末端,包括莖、葉、花蕾、果實等各個連生器官。凌源變果的葉片特徵指示凌源變果不可能是單子葉植物。

據王鑫介紹,相較此前報導過的義縣組被子植物化石,凌源變果的最大特徵是突出一個「變」字。 一「變」表現在葉片形態:在同一塊化石中可以看到兩種不同的葉片。 二「變」表現在分支方式:在同一塊化石中,凌源變果既有明顯的對生的葉腋分支方式,又有非對生的葉腋分支方式。三「變」表現在果序的形態結構:變果的果序一般都是成對著生,但是這兩個相鄰的果序具有不同的形態,一個包括多個果實輪狀聚集在一個短而粗的果序柄上,另一個則只有一兩個果實長在一個細細長長的果序柄上。

王鑫表示,這三個特徵的變化範圍之大,如果放在一個現代植物中,很可能跨越了不同的科屬界限。而它們出現在同一棵植物——凌源變果中,充分說明了早期被子植物在形態上是有很大的可塑性和不穩定性。

凌源變果令人驚奇的地方不僅表現多變,而且表現在其對花朵演化的啟示。同一塊化石上的凌源變果的生殖器官處於不同的發育階段,這為人們了解植物的花朵形態和發育過程提供了千載難逢的機會。凌源變果最幼嫩的生殖器官是一個花蕾,頂端呈截形,似乎包裹在花被之中;而凌源變果最成熟的生殖器官是比較成熟的果序,包括兩個或者多個簇生的果實。

王鑫表示,凌源變果的發現在理論上具有重要意義,其胚珠著生於果實的背縫線上。這一發現不支持教科書中流行的大孢子葉理論。按照該理論,胚珠應該著生在凌源變果的腹縫線上。

無獨有偶,在胚珠的著生位置這個特徵上,凌源變果和此前在義縣組地層中發現的早期被子植物化石(包括古果、假人字果)以及美國白堊紀中期的古花是一致的。雖然這些植物特徵不支持大孢子葉理論,但是它們卻都在新近提出的植物演化一統理論的預料之中。

「有意思的發展趨勢是,有學者關於現代植物的研究得出了相同的結論。」王鑫說。

相關焦點

  • 遼西化石為被子植物起源提供新證據
    關於這個問題現代植物學家提出過各種不同的假說,我國遼西義縣組的被子植物化石曾為檢驗這些假說提供了重要的證據。近日,《地質學報》(英文版)發表了南京地質古生物所研究員王鑫和海南科技職業大學教授韓剛團隊題為《中國早白堊世被子植物的新果序》的論文。柳條溝始果作為早白堊世義縣組被子植物家族的最新成員,為相關研究提供了更多的證據。
  • 南京古生物所等揭秘早期被子植物新成員——變果
    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員王鑫研究團隊及其合作者在Historical Biology上,在線發表題為A novel angiosperm including various parts from the Early Cretaceous sheds new light on flower evolution(《早白堊世包括不同器官的新型被子植物為花朵演化提供新的啟示》)的研究論文
  • 遼寧發現迄今最早的真雙子葉被子植物化石
    真雙子葉被子植物化石照片記者31日從瀋陽師範大學古生物研究所獲悉,遼寧省凌源距今約1.24億年的地層中首次發現迄今最早的真雙子葉被子植物化石——「李氏果」。今日出版的英國《自然》雜誌以封面文章的形式介紹了由瀋陽師範大學、吉林大學、中科院植物所和美國印第安納大學、佛羅裡達大學科學家組成的課題組的這一重大發現。據介紹,這次發現的「李氏果」化石保存完好,形態特徵與現生的毛茛科植物基本一致,在葉形、脈序和果實特徵等方面特別像現生的鐵線蓮、翠雀花等。
  • 我國發現迄今最早真雙子葉被子植物化石
  • 我國科學家發現迄今最早的真雙子葉被子植物化石
    新華社瀋陽3月31日電(記者 陳夢陽、王瑩)科學家最近在我國東北遼寧凌源距今約1.24億年的地層中首次發現迄今最早的真雙子葉被子植物化石——「李氏果」,這一古老的真雙子葉植物非常接近現生的毛茛科植物,也是現生的大多數有花植物有直接系統演化聯繫的迄今最早的「祖先」。
  • 花和草還有果哪一個是最早的被子植物?
    從上個世紀末開始,中國古植物學家在遼西的熱河生物群發現了一些重要的早期被子植物化石,為被子植物的起源提供了新的認識。1998年,中國學者首次在遼西北票地區發現了當時認為的世界上最早的被子植物—距今約1.45億年前晚侏羅世的遼寧古果,並提出了東亞為被子植物起源中心的假說,引起學術界和大眾媒體的廣泛關注。
  • 我國確認迄今最古老有花植物新類群「古果科」
    這一重大發現是全球被子植物起源與早期演化研究的新突破。今日出版的美國《科學》雜誌,以封面文章的重要位置,刊登了這項成果的領銜科學家、吉林大學孫革教授和中國地質學院季強研究員等人的論文。  在吉林大學古生物中心標本室,記者看到兩塊枝繁葉茂、形態非常相似的植物化石標本。
  • 熱河生物群及燕遼生物群:化石演繹中生代地球生命史(一)
    化石在以中國遼西為中心的熱河生物群及燕遼生物群、以索倫霍芬(德國)為中心的德國中生代生物群、以加拿大布爾吉斯為中心的寒武紀化石群、以澳大利亞弗林德斯山脈為中心的愛迪卡拉生物群等為代表的世界著名的化石出產地被發現。可以說這些化石群出產的化石為地球生命的進化都提供了有效的證據。
  • 古生物學家在凌源發現1.25億年前奇特被子植物化石:凌源變果
    1.25億年前的奇特被子植物化石:凌源變果。這種有趣的遠古植物,同一個植物個體上長著形態各不相同的葉子和果實,這為人們探知早期被子植物的形態打開了窗口。目前全世界範圍內的被子植物約30萬種,佔現生植物界種類的絕大多數。現在的被子植物,同一種植物的葉、花、果實等器官形態基本一致,而凌源變果之所以特別,在於一個「變」字。
  • 遼西古生物化石:讓人歡喜讓人憂
    遼西為什麼會蘊藏著如此豐富而精美的古生物化石
  • 中華十字果:真正的被子植物誕生了?
    繼遼寧古果和中華古果被發現並命名後,關於地球上第一朵花以及第二朵花的爭論一直不絕於耳,許多古植物學家紛紛質疑,遼寧古果和中華古果雖然是非常重要的發現,但是其是早期的被子植物仍然存疑,存疑的主要依據是遼寧古果和中華古果化石中的所謂「種子」,並不一定是真正的種子。
  • 研究人員揭示被子植物起源新證據
    被子植物起源及歷史是植物學難題。關於此問題,現代植物學家提出過不同的假說。我國遼西義縣組的被子植物化石曾為檢驗這些假說提供重要證據。近期,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員王鑫和海南科技職業大學教授韓剛研究團隊合作,在《地質學報》(英文版)上發表題為《中國早白堊世被子植物的新果序》的研究論文。柳條溝始果作為早白堊世義縣組被子植物家族的新成員,為相關研究提供證據。
  • 科研人員通過丁氏花為花朵演化提供重要證據
    近日,《古昆蟲學》(Palaeoentomology)發表了中國學者領導的中西國際研究團隊合作完成的題為《中新世琥珀裡的獨特化石為花朵演化提供新的啟示》的論文。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福建農林大學、西班牙比戈大學、撫順琥珀研究所的五位學者在論文中報導中美洲多美尼加中新世(2000-1500萬年前)琥珀中的花朵化石——五數丁氏花Dinganthus pentamera。該化石命名為丁氏花,是為紀念北京大學原校長、數學家丁石孫(1927-2019)。目前,丁氏花的標本保存於撫順琥珀研究所。
  • 十字中華果一一真正的早期被子植物
    繼遼寧古果和中華古果被發現並命名後,關於地球上第一朵花以及第二朵花的爭論一直不絕於耳,許多古植物學家紛紛質疑,遼寧古果和中華古果雖然是非常重要的發現,但是其是早期的被子植物仍然存疑,存疑的主要依據是遼寧古果和中華古果化石中的所謂「種子」,並不一定是真正的種子。
  • 中國遼西——世界古生物化石寶庫,填補完善達爾文進化論的寶地
    但是這裡的地質條件又很容易噴發火山,所以就會突然造成大量的生物集群死亡,被火山灰埋藏到地層中,之後就在漫長的歲月中形成的化石。通過生物考古學家們的不斷發掘發現,至少在我國乃至東亞地區,遼西一帶的古生物化石都是分布最廣,埋藏數量最大,生物數量最大,生物種類最多,化石保存最精美,科研價值最高的地方。這裡的每一種新發現都讓全世界古生物學家們為之側目。
  • 四合當凌源龍 | 遼寧早期鐮刀龍類新成員
    披絨戴毛鐮刀龍今年3月,英國學術期刊《Scientific Reports(科學報告)》在線報導了我國發現的一種新早期鐮刀龍類恐龍——四合當凌源龍(Lingyuanosaurus sihedangensis)。這一新發現在揭示鐮刀龍類的早期形態演化及其生存環境的多樣性等方面都提供了重要信息。
  • 花朵起源添新證
    丁氏花的發現為我們提供了一條非常重要的線索,它的形態說明,花很可能就是縱向壓縮的枝。」 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員王鑫告訴《中國科學報》。此次研究涉及的琥珀化石產自中美洲多米尼加。「之所以叫它丁氏花,是我向就讀北京大學時時任老校長丁石孫致敬。」 王鑫表示。
  • 雲探秘|第五站——朝陽古生物化石博物館
    顧氏小盜龍的發現為「樹棲起源說」提供了最直接的化石證據,但仍存在爭議。⑧ 鳥類集合展區。在中國遼寧發現的早白堊世鳥類化石超過了世界上其他任何一個地區,這裡陳列著燕都華夏鳥、嬌小遼西鳥、聖賢孔子鳥、原始祖鳥、朝陽會鳥等鳥類化石14屬19種60多枚,「鳥化石公園」因此得名。
  • 世界最古老的花朵化石被發現:「南京花」,開了1.74億年!
    由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所領銜的一個國際研究團隊,新近在南京東郊發現了200多塊遠古化石花的標本。研究表明,這些花朵生活的年代距今至少有1.74億年,是迄今為止人類發現的最古老的花朵化石,它們的發現將被子植物的起源時間前推大約5000萬年。科研人員將之命名為「南京花」。相關研究成果18日發表在生命科學領域知名刊物《電子生命》上。
  • ...被子植物 早侏羅世 中華古果 植物解剖學 道虎溝 裸子植物 大化...
    在地球上的30多萬種植物中,其中20多萬種都屬於被子植物。被子植物就是有花植物,是人們在自然界中最常見到的一大類植物。與其他各個類群的植物相比,被子植物不僅種類最多,而且與人類的關係也最密切。但是被子植物的起源問題,一直是植物學家備感困惑的演化生物學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