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花朵是怎麼來的?丁氏花研究邁進一步,解開花朵演化之謎
不久的將來,我們也許能徹底解開花的演化之謎。丁氏花的發現給我們提供了一條非常重要的線索,它的形態說明,花很可能就是縱向壓縮的枝。」 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員王鑫告訴《中國科學報》。「客觀地講,這些化石為人們了解被子植物的演化歷史提供了重要證據,但是它們距離人們想像中的花朵相去甚遠,二者之間還有很大的形態學鴻溝要填補。填補這個鴻溝一段時間以來成了植物學家的重要任務之一,因為這將使植物學更加合理、可信。」
-
科研|一朵1500萬年前的花 讓我們接近花朵演化的真相
百餘年來,達爾文的生物進化論深入人心,但花朵的演化史卻是植物學家的難解之題,花朵演化之謎甚至被《科學》雜誌列為125個世界級科學難題之一。植物學界猜測認為,花是一個縱向壓縮的枝。這得到很多植物學家的認可,也得到現代植物學研究的支持,相關化石證據卻一直缺席。
-
一朵1500萬年前的花 能讓我們接近花朵演化的真相嗎
但是,植物學家卻在思考:這些美麗的花朵從何而來,又是如何演化的?百餘年來,達爾文的生物進化論深入人心,但花朵的演化史卻是植物學家的難解之題,花朵演化之謎甚至被《科學》雜誌列為125個世界級科學難題之一。植物學界猜測認為,花是一個縱向壓縮的枝。這得到很多植物學家的認可,也得到現代植物學研究的支持,相關化石證據卻一直缺席。
-
AI科學新聞|花朵是如何演化的?神秘琥珀化石證實科學猜想
百餘年來,達爾文的生物進化論深入人心,但花朵如何演化是進化生物學家的難解之題,花朵演化之謎被Science列為125個世界級科學難題之一。植物學界認為,花是一個縱向壓縮的枝。這得到很多植物學家的認可,也得到現代植物學研究的支持,相關化石證據卻一直缺席。
-
演化路上添新證
花朵的起源長期以來是植物學界的難解之謎。近日,《古昆蟲學》刊發了來自中國、西班牙古生物學者的一項研究結果。研究者在2000萬年前~1500萬年前的琥珀化石中發現了一種奇特的花。「長久以來,人們一直想搞清楚花是怎麼來的。不久的將來,我們也許能徹底解開花的演化之謎。丁氏花的發現為我們提供了一條非常重要的線索,它的形態說明,花很可能就是縱向壓縮的枝。」
-
花朵起源添新證
不久的將來,我們也許能徹底解開花的演化之謎。丁氏花的發現為我們提供了一條非常重要的線索,它的形態說明,花很可能就是縱向壓縮的枝。」 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員王鑫告訴《中國科學報》。此次研究涉及的琥珀化石產自中美洲多米尼加。
-
古生物學家發現1500萬年前的奇特花朵,或可解開花的演化之謎
百餘年來,達爾文的生物進化論深入人心,但是花朵是如何演化的卻一直是進化生物學家的難解之題。近日,中國、西班牙古生物學者在約1500萬年前的琥珀化石中發現一種奇特的花。與一般花朵的花萼、花瓣、雄蕊、雌蕊幾乎從同一點上生長出來不同,這種遠古花朵似乎經過了「縱向拉伸」,花朵中的各個器官,上下依次生長在一個花枝上。
-
南京古生物學家發現1500萬年前奇特花朵,或解開花類演化之謎
交匯點訊 百餘年來,達爾文的生物進化論深入人心,但是花朵是如何演化的卻一直是進化生物學家的難解之題。也因此花朵演化之謎被Science雜誌列為125個世界級科學難題之一。該化石之所以命名為「丁氏花」,是為了紀念前北大校長、我國著名數學家丁石孫先生(1927-2019)。目前丁氏花的標本保存於撫順琥珀研究所。
-
古生物學家發現1500萬年前的奇特花朵
與一般花朵的花萼、花瓣、雄蕊、雌蕊幾乎從同一點上生長出來不同,這種遠古花朵似乎經過了「縱向拉伸」,花朵中的各個器官,上下依次生長在一個花枝上。領導該研究的中科院南古所研究員王鑫介紹,此次研究涉及的琥珀化石產自北美洲多米尼加,距今約有1500萬年歷史。科研團隊在其中發現了一朵長約3毫米的小花,小花的各組成部分清晰可見,屬於典型的真雙子葉植物。
-
古生物學家發現1500萬年前的奇特花朵
與一般花朵的花萼、花瓣、雄蕊、雌蕊幾乎從同一點上生長出來不同,這種遠古花朵似乎經過了「縱向拉伸」,花朵中的各個器官,上下依次生長在一個花枝上。領導該研究的中科院南古所研究員王鑫介紹,此次研究涉及的琥珀化石產自北美洲多米尼加,距今約有1500萬年歷史。科研團隊在其中發現了一朵長約3毫米的小花,小花的各組成部分清晰可見,屬於典型的真雙子葉植物。
-
古生物學家發現1500萬年前奇特花朵,網友:像不像魔仙堡外景
與一般花朵的花萼、花瓣、雄蕊、雌蕊幾乎從同一點上生長出來不同,這種遠古花朵似乎經過了「縱向拉伸」,花朵中的各個器官,上下依次生長在一個花枝上。科研團隊在其中發現了一朵長約3毫米的小花,小花的各組成部分清晰可見,屬於典型的真雙子葉植物。研究者們將之命名為「丁氏花」,以紀念我國著名數學家丁石孫先生。尤為獨特的是,一般花朵的花萼、花瓣、雄蕊、雌蕊都緊密地「擠」在花軸的同一個部位——花託上,但丁氏花的花軸卻是伸長的:各組成部分上下依次排列,之間的間距被拉開了,仿佛經過了「縱向拉伸」,長在一個枝上似的。
-
遼西凌源發現被子植物化石為花朵演幹上提供新啟示
被子植物「變果」化石為花朵演化研究提供新啟示果實「解決這個問題也許不難,找化石證據。」 中科院 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員王鑫對《中國科學報》記者說。 近日,《歷史生物學》在線發表了王鑫研究團隊與福建農林大學共5位學者合作完成的題為《早白堊世包括不同器官的新型被子植物為花朵演化提供新的啟示》的論文。他們發現了遼寧凌源大王丈子義縣組(約1.25億年前)地層中出產的被子植物化石——凌源變果。
-
中國科研團隊發現三疊紀昆蟲演化新證據
據新華社華盛頓電 (記者周舟)一個中國科研團隊日前在美國《科學進展》雜誌上發表報告說,他們發現大約2.37億年前全變態昆蟲和水生昆蟲曾經歷生物多樣性大發展。這一發現有助於三疊紀昆蟲復甦事件研究及油氣資源勘探。
-
花朵的祖先被發現,這塊1500萬年前的化石,鎮壓著花類的先祖
據報導,在近期的《古昆蟲學》雜誌上,來自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的科研人員,聯合在上面發表了一篇研究論文,表示通過對花朵化石的研究,為地球上花朵的起源和演化,提供了重要的證據。不過,你是否想過這樣一個問題,地球上的生物都是演化而來的,那麼,究竟是哪一種生物最終演化成了花朵,第一朵花又是如何一步步演化,最終變成五彩斑斕的花朵世界呢?
-
科研人員找到恐龍演化成鳥的重要分子學特徵
新華社南京1月29日電(記者王珏玢)記者從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獲悉,由中美科研人員組成的團隊在一項最新研究中發現,早期帶羽毛的恐龍與現代鳥類相比,構成羽毛的結構蛋白不同。這一區別,是恐龍演化成鳥在分子生物學層面的重要特徵,相關研究也為進一步探索羽毛的演化提供了新依據。
-
中美科研人員發現支持「紅皇后假設」的人類生殖系統共生菌群證據
中美科研人員發現支持「紅皇后假設」的人類生殖系統共生菌群證據 2020-03-02 20:53:25 來源:中國新聞網 作者:郭澤華 責任編輯
-
通過月壤也能研究太陽歷史和生命演化進程
新華社華盛頓6月22日電(記者周舟)美國航天局日前宣布,其科研團隊發現月壤可以成為人們了解早期太陽活動的窗口,從而為地球何以能夠孕育生命提供證據。 研究人員此前發現,月壤中鈉和鉀的含量遠少於地球土壤,但一直不明白為何如此。
-
曲靖魚化石為中國志留紀生物地層研究提供新證據—新聞—科學網
他們在雲南曲靖地區的志留系關底組中發現了大量魚化石,相關研究為中國志留紀生物地層的研究提供了可靠的古魚類學證據。 其二,關底組Ⅱ段崇家灣段中門類齊全且豐富的魚類化石(主要包括無頜類、盾皮魚類、棘魚類、硬骨魚類的鱗片、牙齒以及碎骨片,並以棘魚類、硬骨魚類的鱗片及牙齒等魚類微體化石為主)的新發現,為關底組的時間下限提供了可靠的古魚類學證據,依據其中柵棘魚類背棘魚的全球對比分析研究,在結合對牙形類等無脊椎動物化石的研究進展及新認識的基礎上,認為關底組崇家灣段的時代應為志留紀羅德洛世高斯特晚期、含有「中華王氏魚
-
南京古生物所等揭示寒武紀大爆發前夕動物的重要演化事件
身體兩側對稱和分節現象的產生是動物演化史上極為重要的事件。分節的出現意味著身體的結構有了分區,功能上也就有了分工。但是,這類體型複雜的動物何時出現?自達爾文以來,這個問題一直是古生物學家和演化生物學家關注的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