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科學新聞|花朵是如何演化的?神秘琥珀化石證實科學猜想

2020-09-17 光明科普

歡迎收看光明網AI科學新聞。百餘年來,達爾文的生物進化論深入人心,但花朵如何演化是進化生物學家的難解之題,花朵演化之謎被Science列為125個世界級科學難題之一。植物學界認為,花是一個縱向壓縮的枝。這得到很多植物學家的認可,也得到現代植物學研究的支持,相關化石證據卻一直缺席。

達爾文與進化論

近日,《古昆蟲學》發表了中國學者領導的中西國際研究團隊合作完成的題為《中新世琥珀裡的獨特化石為花朵演化提供新的啟示》的論文。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福建農林大學、西班牙比戈大學、撫順琥珀研究所的五位學者在論文中報導中美洲多美尼加中新世(2000-1500萬年前)琥珀中的花朵化石——五數丁氏花。該化石命名為丁氏花,是為紀念北京大學原校長、數學家丁石孫。目前,丁氏花的標本保存於撫順琥珀研究所。

丁氏花與丁石孫:左圖是丁氏花在微CT中的圖像,右圖是北京大學原校長、數學家丁石孫

丁氏花化石很小,只有3-4毫米,立體保存於多美尼加中新世地層中出產的琥珀中。良好的保存狀態和現代先進的微CT技術,使人們可以清晰地觀察到花朵的主要特徵:連接到花軸上的苞片、花被片、雄蕊和雌蕊四輪器官。該花具有五枚邊緣相扣的花被片,十枚向內彎曲的雄蕊,中央是帶有彎曲花柱的雌蕊。每枚雄蕊有一個很長的花絲,其頂上有一個包含四個藥室的花葯。這種花屬於較常見的真雙子葉植物。

丁氏花的三維復原圖(側斜視圖)

此前報導過的靜子花已把真雙子葉植物的歷史追溯到大約1億年前的白堊紀中期,但這些花朵是如何演化而來,卻一直缺乏有意義的化石證據證實和支持。丁氏花和普通的真雙子葉植物的花的重要區別在於:在一般的花朵中花萼、花瓣、雄蕊、雌蕊這四輪器官一般都緊密地「擠」在花軸的同一個部位——花託上;而丁氏花中花軸是伸長的,各輪器官之間的間距被拉開,好像這些器官長在一個枝上似的。因此,雖然年代較新,但是丁氏花的這種獨特形態首次用化石證據向人們表明:幾百年來,關於花的本質的猜想可能是合理的,即花是一個縱向壓縮的枝。

丁氏花的三維復原圖(頂視圖、側視圖、底視圖)

該研究有利於確認關於花朵本質的解讀,且有利於理解看似怪異的早期被子植物化石(如遼寧古果、雨含果)。

出 品:光明網科普事業部

策 劃:戰 釗

制 作:武玥彤

相關焦點

  • 科研|一朵1500萬年前的花 讓我們接近花朵演化的真相
    但是,植物學家卻在思考:這些美麗的花朵從何而來,又是如何演化的?百餘年來,達爾文的生物進化論深入人心,但花朵的演化史卻是植物學家的難解之題,花朵演化之謎甚至被《科學》雜誌列為125個世界級科學難題之一。植物學界猜測認為,花是一個縱向壓縮的枝。這得到很多植物學家的認可,也得到現代植物學研究的支持,相關化石證據卻一直缺席。
  • 一朵1500萬年前的花 能讓我們接近花朵演化的真相嗎
    但是,植物學家卻在思考:這些美麗的花朵從何而來,又是如何演化的?百餘年來,達爾文的生物進化論深入人心,但花朵的演化史卻是植物學家的難解之題,花朵演化之謎甚至被《科學》雜誌列為125個世界級科學難題之一。植物學界猜測認為,花是一個縱向壓縮的枝。這得到很多植物學家的認可,也得到現代植物學研究的支持,相關化石證據卻一直缺席。
  • 科研人員通過丁氏花為花朵演化提供重要證據
    百餘年來,達爾文的生物進化論深入人心,但花朵如何演化是進化生物學家的難解之題,花朵演化之謎被Science列為125個世界級科學難題之一。植物學界認為,花是一個縱向壓縮的枝。這得到很多植物學家的認可,也得到現代植物學研究的支持,相關化石證據卻一直缺席。
  • 科學猜想與科學幻想的區別
    科學猜想與假設是科學研究中的重要環節,科學猜想與假說是通向真理的橋梁。大科學家牛頓有句名言:「沒有大膽的猜想,就不可能有偉大的發現和發明」。任何一個科學學說的提出,任何一個科學理論的產生,都是科學家在已有的科學知識的基礎上,首先提出猜想或假設,最後通過實驗予以驗證的。
  • 花朵是怎麼來的?丁氏花研究邁進一步,解開花朵演化之謎
    不久的將來,我們也許能徹底解開花的演化之謎。丁氏花的發現給我們提供了一條非常重要的線索,它的形態說明,花很可能就是縱向壓縮的枝。」 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員王鑫告訴《中國科學報》。「客觀地講,這些化石為人們了解被子植物的演化歷史提供了重要證據,但是它們距離人們想像中的花朵相去甚遠,二者之間還有很大的形態學鴻溝要填補。填補這個鴻溝一段時間以來成了植物學家的重要任務之一,因為這將使植物學更加合理、可信。」
  • 南京古生物學家發現1500萬年前奇特花朵,或解開花類演化之謎
    交匯點訊 百餘年來,達爾文的生物進化論深入人心,但是花朵是如何演化的卻一直是進化生物學家的難解之題。也因此花朵演化之謎被Science雜誌列為125個世界級科學難題之一。雖然此前報導過的靜子花已經把真雙子葉植物的歷史追溯到大約1億年前的白堊紀中期,但是這些花朵是如何演化而來的卻一直缺乏有意義的化石證據證實和支持。
  • 揭秘「引力波」:愛因斯坦的猜想是如何被證實的
    愛因斯坦的猜想是如何被證實的  「引力波」,聽名字給人一種曼妙舞動的韻律之美,愛因斯坦在廣義相對論中曾描述:「引力波以光速迅速擴散,充滿整個宇宙。」引力是由於質量所引發的時空扭曲所造成,任何有質量的物體加速運動都會對周圍的時空產生影響,時空在伸展和壓縮的過程中,會產生振動,這些振動就是引力波。
  • 科技創新人物|曾令森:抽絲剝繭揭秘地殼演化
    而為這一猜想提供證據的就是曾令森。曾令森1991年從南京大學地球科學系構造地質與地球物理學專業畢業後,一直醉心於基礎地學研究。以這兩條典型碰撞造山帶為基地,系統研究超高壓至地殼溫壓條件下,地殼物質部分熔融的巖石學和地球化學特徵,探討部分熔融作用的構造物理學和地球化學效應,僅用5年就證實了地學界對兩大造山(構造)帶存在多年的兩大猜想:在喜馬拉雅造山帶,碰撞造山早期也有熔融事件發生;在蘇魯超高壓變質帶,可以發生熔融作用。這兩項研究成果,改變了學術界此前的慣常認識,引起國際基礎地學界的關注。
  • 如何使用AI混合工具繪製絢麗花朵?
    ai中的混合工具使用的方法有很多,下面來教大家如何繪製絢麗的花朵,原理是通過替換混合軸的原理,一起來看看吧。1.首先我們繪製出兩個橢圓,顏色是紅色和黃色。2.將它們全部框選住,點擊工具欄中的混合按鈕。3.雙擊混合按鈕彈出混合選項對話框。
  • 科學猜想:行星大爆炸
    美國一些科學家用實驗方法推算出地幔與核交界處的溫度為3500℃以上,外核與內核交界處溫度為6300℃,核心溫度約6600℃。根據科學觀測地球內部的一些現象:1、地球內部存在熱源,能夠產生高溫、高壓。(造成地球內部結構的不穩定性)3、地球隨時間演化,地球內部也在發生變化。(暗藏了爆炸點)科學猜想:基於當前科學對地球內部尚不清晰的現狀以及科學觀測表明地球內部具備「爆炸」產生所需的基本條件。
  • 人類的第六感首次被「證實」?科學再一次解釋這個未知數
    其實面對這個問題,也許你放在遙遠的古代或者是十幾年前,人們可能就會直接將其定義為:神秘的上天力量。可是現在時代不同了,作為科技高速發展的時代,又怎麼能夠輕易下這種結論呢?在很早很早之前,就有科學家對於「第六感」所做了深刻的研究,想要更加深入它的神秘,從而了解其真正意義。
  • 專家:科學研究如「霧裡登山」 過度解讀易「一葉障目」—新聞...
    同濟大學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教授曹志偉:基因組的突變、變異,是所有生命體繁殖增殖過程中的正常現象。對新冠病毒的藥物、疫苗和抗體研發,不必過度焦慮。個別的少量突變一般不會影響疫苗的保護範圍。只有抗原在特定的抗體識別區域(表位)的變異積累到一定程度,產生質變,疫苗才會失效。
  • 花朵的祖先被發現,這塊1500萬年前的化石,鎮壓著花類的先祖
    不過,你是否想過這樣一個問題,地球上的生物都是演化而來的,那麼,究竟是哪一種生物最終演化成了花朵,第一朵花又是如何一步步演化,最終變成五彩斑斕的花朵世界呢?,不過遺憾的是,一直到今天,在《科學》雜誌列舉的世界125個難題之中,花朵的起源演化之謎,仍然是其中之一。
  • 科技創新人物|曾令森:抽絲剝繭揭秘地殼演化
    為地學界三大猜想找到證據早在1984年,國際地學大師瓦森(E.B. Watson)和哈裡森(M. Harrison)就提出了「變質巖部分熔融存在高度釹(Nd)同位素不平衡現象」的猜想,但可惜的是一直沒有獲得關鍵證據。而為這一猜想提供證據的就是曾令森。
  • 最早的花朵是何時出現的?我國科學家發現化石,找到花朵的祖先
    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進化論指出,現在地球上任何一種生物都由更早的生物進化而來,例如狗是由狼演化而來,人類由猿人進化而來。準確地說,花朵是如何起源的呢?根據報導,前段時間《古昆蟲學》期刊刊登了一篇關於遠古花朵化石的研究論文。該論文的作者來自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這個團隊的研究人員發現了一塊距今已經有1500萬年歷史的花朵化石,並且通過對它進行研究證實了學術界關於花朵起源演化的未解之謎。那麼研究人員是如何得到研究的?
  • 古人對於月球的描述,現代科學已經一一證實,這是怎麼回事?
    古人對於月球的描述,現代科學都已經一一得到了證實,這讓科學家感到非常迷惑。為什麼古人對於月球的秘密了解的那麼多?要知道在古代可沒有現代先進的觀測設備,更沒有辦法登上月球。這背後的謎團讓我們感到困惑。那麼古人對於月球有哪些描述呢?下面我們就簡單進行一些介紹。
  • 《科學》論文解讀:選擇壓力如何增強蛋白質的演化能力?
    作者 | 小柯機器人瑞士蘇黎世大學Andreas Wagner研究團隊揭示了選擇如何通過突變來增強蛋白質的演化能力。2020年12月4日,國際知名學術期刊《科學》發表了這一成果。處於強烈選擇黃色表型狀態的群體向綠色表型演化最快。
  • 《科學新聞》:地心爭奪戰—新聞—科學網
    在這場題為《SinoProbe:一個前所未有的洞察地球最大大陸內部的科學計劃》的新聞發布會上,SinoProbe研究團隊應邀發布SinoProbe的當前進展情況和對未來的展望。 「這是AGU第一次為中國科研項目舉行專場新聞發布會。」AGU公眾新聞部主任Peter Weiss表示。
  • 重磅 | 2020年度陳嘉庚科學獎和陳嘉庚青年科學獎頒布
    8月28日,中國科學院在北京召開新聞發布會,公布2020年度陳嘉庚科學獎獲獎項目和陳嘉庚青年科學獎獲獎人。夸克模型的提出者們同時也指出, 可能存在有別於普通重子或介子的奇特強子, 例如由五個夸克組成的粒子, 但在其後的50年間沒能得到實驗證實. 2015年, LHCb實驗在底重子到粲夸克偶素、質子和奇異介子的衰變過程中, 發現粲夸克偶素與質子的不變質量譜中存在明顯的增強結構, 通過達立茲圖和全振幅分析, 首次在實驗上確認存在五夸克粒子.
  • 系外行星:從科學猜想到大發現
    但這一設想直到二十多年前仍缺少實際觀測證據的支持,依然停留在科學猜想階段。行星本身不發光,它表面的反射光相對恆星而言是極為微弱的,因此行星常常被掩蓋在母恆星的光輝內,要從距離地球達數百光年以遠的恆星系統中發現行星是很困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