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恐龍進化成鳥類有了實錘,科學家找到證據:它們丟了一側卵巢
有觀點認為,在第五次生物大滅絕發生後,恐龍並沒有徹底滅絕,其中一部分小型恐龍,它們朝著鳥類的方向進化,最終變成了鳥類的祖先。甚至還有一種觀點認為,雞的祖先就是霸王龍。鳥類的祖先是恐龍?鳥類究竟是怎麼出現在地球之上的?這個問題一直困擾著古生物學家們。
-
吉林大學:研究成果揭示恐龍演化特徵
吉林大學科研團隊近期發現恐龍牙釉質波紋構造的最早記錄。這一研究成果對認識恐龍的演化及其牙齒與恐龍食性、生活環境的關係等有著十分重要的指示意義。 研究人員採集了大量的長春龍頜骨及牙齒標本,製作了骨組織學薄片,從顯微解剖結構特徵層面,觀察到了長春龍牙齒替換齒的產生、發育,使用齒的磨蝕到最後脫落被替換的完整過程,獲得了該型原始鳥腳類恐龍牙齒演化的詳細數據。
-
科研人員實現單個分子的相干合成
中國科學院精密測量科學與技術創新研究院研究員詹明生、副研究員何曉東等帶領的研究團隊,與維也納工業大學、北京計算科學研究中心、清華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巴黎薩克雷大學等的科研人員合作,在實驗室中利用微波將光阱中一對超冷異核原子相干合成單個超冷分子,在國際上首次實現單個分子的相干合成。操控原子-分子體系的所有自由度是量子體系調控的夢想與挑戰。
-
科研人員實現 單個超冷分子的相干合成
新華社武漢10月11日電(記者譚元斌)中外科研人員組成的聯合研究團隊,在實驗室中利用微波將一對超冷異核原子相干合成為單個超冷分子,在國際上首次實現單個分子的相干合成。這一成果實現了對原子之間核間距自由度的相干控制,開啟了原子-分子體系所有自由度全面相干操控的研究大門。國際學術期刊《科學》雜誌9月25日在線發表了相關研究成果。
-
吉林大學科研團隊發現恐龍牙釉質波紋構造的最早記錄
吉林大學科研團隊近期在原始鳥腳類恐龍化石——「長春龍」研究中又取得一項重要成果,發現恐龍牙釉質波紋構造的最早記錄,這對認識恐龍的演化及其牙齒與恐龍食性、生活環境的關係等有著十分重要的指示意義。 「長春龍」是由吉林大學博物館科研團隊在吉林省中部地區發現的一種新屬新種恐龍,全名「嬌小長春龍」,其體型小巧玲瓏,體長1米左右。
-
科研人員實現單個超冷分子的相干合成
新華社武漢10月11日電(記者譚元斌)中外科研人員組成的聯合研究團隊,在實驗室中利用微波將一對超冷異核原子相干合成為單個超冷分子,在國際上首次實現單個分子的相干合成。這一成果實現了對原子之間核間距自由度的相干控制,開啟了原子-分子體系所有自由度全面相干操控的研究大門。國際學術期刊《科學》雜誌9月25日在線發表了相關研究成果。
-
像鳥類的祖先又不是鳥的恐龍,它的特徵和其他恐龍都不一樣!
1922年4月25日,古生物學考察史上著名的中亞考察團來到了二連浩特西北方的一個名叫鹽池的鹹水湖邊,他們來到這裡原本是想找到古人類化石來驗證古生物學家奧斯本關於人類起源於亞洲東北部的理論,然而機緣巧合,他們並沒有找到古人類化石,卻發現了大量的恐龍和哺乳動物化石。
-
我國科研人員首次發現亞洲多刺甲龍亞科恐龍
記者從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獲悉,根據對此前在蘭州—民和盆地發現的標本進行研究,研究人員確認發現一種多刺甲龍亞科恐龍的新屬種:金城洮河龍。 此前多刺甲龍類只被發現於北美和歐洲,這對於研究甲龍類的演化和分布具有重要意義。相關成果發表在《古脊椎動物學報》上。
-
重新定義恐龍:是什麼特徵讓一種恐龍區別於另一種?
有了恐龍骨骼的形態學特徵和足夠的化石骨架知識,古生物學家可以大致確定恐龍標本在恐龍家族樹上的位置。然後,通過觀察其他特徵,特別是恐龍亞群共有的特徵,他們可以更詳細地找出這種動物的確切歸屬。 我們今天使用的恐龍分類系統首次發表於1887年。
-
罕見的恐龍寶寶化石顯示外形特徵與成年恐龍十分相似
而板龍(Plateosaurus)幼龍的骨骼化石顯示其外形可能與成年恐龍十分相似。 板龍是一種曾經居住在歐洲的大型長頸恐龍。一塊特殊的板龍寶寶骨骼化石正在幫助科學家更好地了解這些早已滅絕的動物的生活和時代。
-
10名越南科研人員投奔我國,帶來重要技術,我國AR科技進程加快20年
10名越南科研人員投奔我國,帶來重要技術,我國AR科技進程加快20年國之發展重中之重,隨之社會的發展人們對未來生活的要求越來越高,渴望過更加高質量高品質的生活,科技便是能改變現狀的基礎,他能改變我們的日常!
-
中國研究者在琥珀中找到恐龍時代的早期鳥類
經過幾十年研究,恐龍時代古鳥類化石已經不再是難得一見的場景。但是絕大部分化石只能保存硬質結構,也就是鳥類的骨骼,這些化石雖然十分有用,但終歸缺失了皮膚和羽毛等軟組織的重要信息。少部分化石(譬如中國遼寧等地的白堊紀化石)保存在非常細膩的沉積巖中,軟組織在巖石上留下了精細的印痕,保存了大量重要細節,但這也只是組織的印痕而非動物本身。直接在琥珀中找到古鳥類軟組織,這還是首次。
-
恐龍化石保存古老細胞 再造分子生物學分析
原標題:恐龍化石保存古老細胞 英國科學家從化石中發現7500 萬年前的細胞。圖片來源:《自然》 6月9日,《自然—通訊》雜誌發表的一篇論文報告稱,科學家從距今7500萬年的白堊紀時期的恐龍骨頭中,發現了類似紅細胞的結構和類似膠原蛋白的纖維。這一發現預示化石中有機結構的保存,可能比以前認為的更加普遍。
-
科研人員發現一億多年前新的松柏植物木化石
保存在地層中經過漫長礦化作用而形成的木化石,是地史時期重建古植被面貌和古氣候的重要參數。中生代恐龍繁盛的侏羅紀和白堊紀時期,由遠古森林形成的木化石被廣泛發現在陸地生態系統中。我國白堊紀時期被發現的木化石集中在北方地區,而華南地區的木化石記錄較為少見。
-
發現恐龍化石的一個訣竅是……先找到橙色?
7600萬年前就已死亡的生物居然在現代生態系統中仍扮演著重要角色,想來也是很奇怪,但生命就是這樣,一有機會便會生長。阿爾伯塔省恐龍公園的地衣 | Nick Longrich生命幾乎遍布地球的各個角落。神奇的是,有機分子有時也會持續存在。我們已經利用一些古老的DNA重新構建了一些近期滅絕的物種的基因組,並因此發現了一些過去的未知物種,比如我們人類的近親——丹尼索瓦人就是一個例子。古老的蛋白質揭示了已滅絕的哺乳動物箭齒獸的進化史,化石色素讓我們知曉了恐龍身上的條紋,以及它們的蛋上的斑點。
-
跳蚤「認祖歸宗」 江蘇科研人員最新研究證明:跳蚤是特化的蠍蛉
記者今天從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獲悉,在12月21日出版的《古昆蟲學》期刊上,研究所科研人員發表了一項最新研究
-
雞體內再現恐龍骨骼特徵,難道是「恐龍雞」嗎?
此時這根腓骨變長,而且連接著腳踝,就像恐龍一樣智利科學家找到了一種再現恐龍特徵的方法。在一個「逆向演化」實驗中,研究者操縱雞的基因誘導生成了類似恐龍腿骨的結構。作為鳥類的祖先,恐龍下肢具有一根管狀的腓骨,一直延伸到腳踝處。經過漫長的演化,今天鳥類體內的這根腓骨已經退化變短,形態變得尖細。
-
「恐龍獵人」邢立達
《恐龍的故事》這本書對他的影響很大,其中有一章講述科學家挖化石的故事,邢立達逐漸對恐龍有了濃厚的興趣,高中的時候還創辦了恐龍網。邢立達的求學背景也與恐龍研究相關。他在加拿大艾伯塔大學和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取得了古生物學碩士和博士學位。博士畢業後,他留校任教,「成為一個經常帶著地質錘與鐵鍬挖掘恐龍化石的科研人員」。
-
唇形科植物分類學取得重要進展
唇形科植物具有重要的經濟價值,在烹飪、藥用、園藝、建材等方面有著廣泛應用,與人類健康生活息息相關。記者11日從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獲悉,我科研人員聯合多國學者,在唇形科分類學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唇形科是被子植物第六大科,全球有230餘屬7000餘種,中國是其多樣性分布中心之一。
-
千萬年前DNA碎片或現身 是否來自恐龍存爭議
此外,他們還能發掘一些全新的生物學特徵,如動物的皮膚顏色變化。同樣,來自非鳥類恐龍的DNA將為理解其生理特徵的出現提供豐富的新信息。 如果這項研究的結論成立,這表明生物體內的生物遺傳物質或能存在數千萬年,遠長於之前認為的數百萬年。但前提是,古生物學家需要確認這些DNA碎片真實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