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科研人員首次發現亞洲多刺甲龍亞科恐龍

2020-11-29 中國青年網

  記者從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獲悉,根據對此前在蘭州—民和盆地發現的標本進行研究,研究人員確認發現一種多刺甲龍亞科恐龍的新屬種:金城洮河龍。

  此前多刺甲龍類只被發現於北美和歐洲,這對於研究甲龍類的演化和分布具有重要意義。相關成果發表在《古脊椎動物學報》上。

  2002年,首個恐龍骨骼化石被發現於蘭州—民和盆地東部,被命名為巨齒蘭州龍。2006年和2008年又分別報導了兩個基幹巨龍形類蜥腳類:劉家峽黃河巨龍和炳靈大夏巨龍。

  這次的金城洮河龍發現於蘭州—民和盆地東部的濱淺湖相地層中。標本包括一枚缺失右側橫突的前中部尾椎,三根不完整背肋,一個近乎完整的左側髂骨,兩塊薦盾,一塊三角形尾板,若干甲片及不能辨別的化石碎片。據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人員介紹,金城洮河龍因具有未穿孔的髖臼窩,大面積癒合甲片形成的薦盾和不對稱的三角形尾板被歸入到多刺甲龍亞科中。

  為了探明金城洮河龍的系統發育關係,研究人員開展了分支系統學分析,結果表明洮河龍屬甲龍類結節龍科中的多刺甲龍亞科。這表明蘭州—民和盆地的河口群蘊涵著一個豐富而獨特的恐龍化石組合。

相關焦點

  • 恐龍之甲龍亞目,甲龍簡筆畫
    甲龍下目可分為兩至三科:結節龍科與甲龍科,還有一個多刺甲龍科歸類現在有爭議,簡單點來區分結節龍科和甲龍科:有尾錘的基本上是甲龍科的,但最原始的甲龍科恐龍沙漠龍亞科、多刺甲龍亞科缺少這些骨槌。其它的沒有尾錘的差不多可以斷為結節龍科恐龍。
  • 發現非洲第一塊鴨嘴龍化石 或證實恐龍也曾漂洋過海
    此前,他們發現了非洲第一塊鴨嘴龍化石。據英國《每日電訊報》網站11月5日報導,這個鴨嘴龍的新物種被命名為異域龍奧德修斯種。它的遺骸是在摩洛哥卡薩布蘭卡附近一個採礦點發現的,年代可追溯至6600萬年前的白堊紀末期。科學家認為,這種生物一定是在開闊海域穿行數百英裡(1英裡約合1.6公裡)才抵達非洲大陸的。這是人們首次在非洲發現鴨嘴龍。
  • 古脊椎所發現新鴨嘴龍類恐龍
    萊陽位於我國山東半島的中部,是我國地質古生物學家最早發現恐龍、恐龍蛋、翼龍、昆蟲和植物等化石的地方,也是中國古脊椎動物學會誕生的地方。萊陽白堊系地層完整連續,賦存三個重要的白堊紀動物群,即早白堊世熱河生物群、晚白堊世萊陽鴨嘴龍動物群和萊陽恐龍蛋化石群。自上世紀20年代以來,萊陽經歷了三次重要的化石發現。
  • 陝西省北部發現多組恐龍足跡化石
    新華社西安9月20日電(記者楊一苗)記者20日從陝西省地質調查院了解到,科研人員日前在陝西省北部的靖邊縣發現多組恐龍足跡化石。這也是繼在陝西省神木市發現實雷龍、恐爪龍類足跡後,科研人員再次在陝西北部白堊紀時代地層中發現恐龍足跡。
  • 鴨嘴龍,櫛龍亞科恐龍
    鴨嘴龍 Hadrosaurus,在1858年,發現了第一個鴨嘴龍的化石,這也是北美洲所發現的第一個完整的恐龍化石;在1868年,鴨嘴龍成為第一個架設起來的恐龍化石模型。架設的模型見下圖。大多數資料顯示鴨嘴龍身長7到10米,高達3米,重量約7噸。
  • 認知館丨來,恐龍館裡開個眼!
    「盛氏彤笙龍」   恐龍館裡個頭最大,長脖子、長尾巴的一隻恐龍,研究人員給它起名為「盛氏彤笙龍」(待發表),這是為了紀念甘肅農業大學第一任校長——盛彤笙先生而命名的。該化石發現於白銀地區的中侏羅世地層當中,是在甘肅發現的保存最為完好的侏羅紀恐龍,也是在白銀地區發現的第一件恐龍化石標本。  亞洲地區首次發現的多刺甲龍類   小腦袋、小牙齒、肩膀上帶刺、身體上布滿甲片的恐龍,被稱之為金城洮河龍,屬於多刺甲龍類。
  • 亞洲首例梁龍化石現身寧夏 新疆發現亞洲最長恐龍
    據新華社電昨日,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奇臺恐龍溝和寧夏靈武市兩處恐龍發掘點開始發掘。初步研究表明,寧夏靈武發現的恐龍化石為梁龍化石,這在亞洲地區為首次發現。同時記者從新疆奇臺縣恐龍化石發掘現場獲悉,科學家們確認26日發掘的一具恐龍化石為馬門溪龍,體長達35米,是亞洲最長恐龍。
  • 山東現甲龍類恐龍新屬種
    原標題:山東現甲龍類恐龍新屬種 被命名為「諸城中國甲龍」中國古生物專家近期在山東諸城市發現一個較完整的甲龍腸骨化石,從而建立了甲龍類恐龍的新屬種,已被正式命名為「諸城中國甲龍」,這一發現增加了諸城恐龍動物群中恐龍的多樣性。
  • 福建首次發現恐龍足跡,也是中國首次發現大型恐爪龍類行跡
    ,這也是中國首次發現大型恐爪龍類行跡,從此結束了福建省「沒有恐龍」的歷史。由於前期資料準備充分,考察隊在7日下午16點,在上杭縣臨城鎮城南社區龍翔西側首次發現恐龍足跡。8日,考察隊在化石點周圍繼續踏勘,發現了更多的恐龍足跡。
  • 甘肅發現亞洲最多的恐爪龍類足跡
    (繪圖/Emily Willoughby)2012年6月,中、加、美、日、韓等國古生物學者宣布他們在甘肅省永靖縣的劉家峽恐龍國家地質公園發現了亞洲最多、最完整的恐爪龍類足跡,該足跡被命名為永靖馳龍足跡( Dromaeosauripus yongjingensis ),為一種新種的恐龍足跡。
  • 烏拉特後旗發掘的大型鴨嘴龍化石首次亮相,震驚了恐龍界!
    在此期間,在烏後旗境內發掘出的一具近二十年來內蒙古地區發現的最為完整的大型恐龍骨架化石將向全國化石專家首次亮相,專家們在9日下午集體參觀了這具化石的修復現場。該具恐龍化石長8米左右,是目前內蒙古地區首次發現的早白堊世大型鴨嘴龍類恐龍,也是近二十年來內蒙古地區發現的最為完整的恐龍骨架化石,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
  • 福建首次發現恐龍足跡240餘枚,也是中國首次發現大型恐爪龍類行跡
    、面積最大、多樣性最高的晚白堊世恐龍足跡群,這也是中國首次發現大型恐爪龍類行跡,從此結束了福建省「沒有恐龍」的歷史。足跡點的層面上保存了波痕、泥裂、蟲跡等豐富的沉積構造和遺蹟化石,顯示出恐龍在旱季湖畔(湖岸帶或湖灘)活動(如飲水、進食)的生活畫面。這是中國首次發現大型恐爪龍類行跡(由多個足跡組成),也是目前中國範圍內發現的最大的恐爪龍類足跡。
  • 新發現,甘肅永靖再現恐龍骨骼化石
    記者從11月5日在甘肅省永靖縣舉行的「黃河化石論壇」上獲悉:甘肅省恐龍化石研究又取得新進展,在永靖縣關山鄉紅樓村發現恐龍骨骼化石。
  • 亞洲最小的恐龍被發現,如同一隻雞大小,性格卻殘暴酷愛吃肉
    19世紀中葉,英國科學家歐文在野外勘探的時候,偶然發現了幾塊很大的動物骨頭,研究發現很像是蜥蜴的骨頭化石,不過年代非常久遠了,應該是屬於某一種未知的史前動物。此後,伴隨著研究的深入,以及越來越多的化石被找到,歐文正式將這種動物命名為「恐龍」,從字面的意思來看,是「恐怖的蜥蜴」。
  • 重慶歌樂山發現恐龍化石 類型屬我國首次發現
    來源:上遊新聞攀巖愛好者景隨心在重慶歌樂山發現了這片卡巖塔足跡化石一片60度角的峭壁,是攀巖愛好者們「徵服」歌樂山的道路之一,當大家徒手攀登的時候,誰也沒注意到,就在自己的手旁腳下,隱藏著一堆誕生於一億九千萬年前的
  • 諸城恐龍化石家族添新屬種 現已正式命名「諸城中國甲龍」
    齊魯網·閃電新聞8月19日訊 諸城因其境內出土了大量的恐龍化石而被譽為「中國龍城」。近日,中國古生物專家基於在諸城臧家莊化石點上採集的甲龍類右側腸骨化石,判斷其代表了一個甲龍類新種,將其命名為「諸城中國甲龍」。這一發現增加了諸城恐龍動物群中恐龍的多樣性。
  • 亞洲首例!江西贛州發現暴龍足跡 專家:可能是虔州龍
    圖片來源:新京報受訪者供圖暴龍是恐龍裡知名度很高的「巨星」。不過,長期以來,暴龍類在亞洲的足跡非常罕見。昨日,中外古生物學界的專家學者宣布,在江西省贛州市發現了一個巨大的恐龍足跡,是中國乃至亞洲首次發現的暴龍足跡,這對研究中國白堊紀最末期恐龍動物群的分布與演化有著重要意義。
  • 中國發現亞洲首例霸王龍足跡
    這是中國乃至亞洲首次發現暴龍類的足跡,對研究中國白堊紀最末期恐龍動物群的分布與演化有著重要意義。中國的大多數恐龍足跡都發現在侏羅紀和白堊紀早期,白堊紀晚期的足跡記錄非常稀少,更別說位於食物鏈最頂端的暴龍類的足跡了。」古生物學家從足跡推斷恐龍的體長,認為這個暴龍足跡的造跡者體長可達7.5米。有趣的是,這個體長與贛州本地發現的暴龍類——虔州龍的體長非常相似,後者的體長約7.5至9米,「足跡和虔州龍骨骼化石的發現地相距不過33公裡!」
  • 美國發現白堊紀猛龍,祖先來自遙遠亞洲
    ,祖先來自遙遠亞洲 伶盜龍(俗稱迅猛龍)是非常著名的肉食性恐龍,最近古生物學家在美國南部發現了伶盜龍的近親,它的祖先來自於大洋彼岸的亞洲。Sullivan)等人在白楊山組地層中發現了一些零散的恐龍化石,2009年又進行了後續發掘。
  • 梁龍化石首現亞洲(圖)
    本報北京8月22日訊 記者趙亞輝報導:我國科學家正在寧夏、新疆兩地進行的恐龍考古獲得重大發現。在寧夏靈武發掘現場,發現了以前從未在亞洲發現的梁龍類恐龍化石,初步鑑定為一個新的恐龍物種;在新疆昌吉發掘現場,有可能發掘出完整的恐龍大型頭骨化石,恐龍化石大小有可能創造新的亞洲紀錄。  負責此次挖掘行動的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徐星介紹說,梁龍類恐龍是恐龍中最大型的一類,也是有史以來陸地上最長的動物之一,生活在侏羅紀中晚期到白堊紀時期,距今1.5億年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