鴨嘴龍 Hadrosaurus,在1858年,發現了第一個鴨嘴龍的化石,這也是北美洲所發現的第一個完整的恐龍化石;在1868年,鴨嘴龍成為第一個架設起來的恐龍化石模型。架設的模型見下圖。
大多數資料顯示鴨嘴龍身長7到10米,高達3米,重量約7噸。鴨嘴龍可能以二足方式奔跑,但當進食時可用前肢支撐自己;如同所有鴨嘴龍科,鴨嘴龍是草食性。鴨嘴龍的牙齒顯示它們吃樹枝、樹葉。
鴨嘴龍雖然存在疑名爭議,但是它的歷史意義重大。
鴨嘴龍化石
櫛龍Saurolophus,又名龍櫛龍、蜥脊龍、蜥嵴龍、或蜥冠鱷,特徵是頭顱後方的尖狀冠飾,長度約15公分。櫛龍和副櫛龍很大不同不可混淆,副櫛龍的頭冠是向後下彎曲。櫛龍是種草食性恐龍,可用二足或四足行走。
發現於加拿大亞伯達省的奧氏櫛龍,身長9.8米,頭顱骨長1米。奧氏櫛龍的重量為1.9噸,發現於蒙古的窄吻櫛龍,體型較大,正模標本約12米長。
原櫛龍 Prosaurolophus ,又名原蜥冠龍、原蜥嵴龍、因冠飾與較晚期的櫛龍類似而得名,其冠要短。目前已經發現2個種與至少25個個體,包含頭顱骨與骨骼,但化石整體仍不明確。原櫛龍身長約9米,最完整標本的身長為8.5米,而頭顱骨長度約0.9米。
山東龍 Shantungosaurus,目前山東龍是世界上最大的非蜥腳類植食恐龍,它的的大小和體重甚至超越暴龍、棘龍等最大型的肉食恐龍。正模標本身長14.72米,頭顱骨長1.63米,山東龍重量估計約達16噸,根據複合材料而重建的諸城龍骨架模型,身長可達16.6米。目前諸城龍被視為根山東龍是同種動物,使得山東龍成為已知最大型的鳥臀目恐龍。第二大的目前是巨保羅龍。
格裡芬龍 Gryposaurus,又名怪獸龍,鼻拱是格裡芬龍的特點,格裡芬龍的鼻拱可能有多種的社交功能,如性徵、物種特徵、或社會地位等。它可能是在物種內打鬥時用來互推及互抵,或是膨脹來製造視覺或聽覺的訊號。一些標本的鼻拱頂端很粗糙,顯示它是被厚的角質皮膚覆蓋,或是由軟骨覆蓋。
短冠龍 Brachylophosaurus,短冠龍最特點是它的骨冠,這個骨冠在頭顱骨上形成一個平板。某些個體的頭冠面積大,有些個體頭冠短而狹窄。成年的短冠龍身長可達9米。
慈母龍 Maiasaura,慈母龍的身長約6~9米,體重估計約4~6公噸,慈母龍是群居動物,並且在巢穴集中地孵化幼體。慈母龍的巢穴緊密排列,如同現代海鳥,巢穴之間的間隔約7米,短於成年慈母龍的身長。這些巢穴以土壤構成,中間包含30到40顆蛋,以圓形或螺旋狀排列。這些蛋的大小接近鴕鳥蛋的大小。慈母龍的父母將腐爛中的植被置入巢穴中,利用腐爛產生的溫度來孵化蛋,而非父母坐在巢穴中。慈母龍的幼體化石顯示幼體並非發展完全,而且不能行走。化石同時顯示慈母龍幼體的牙齒部分摩損,這意味著它們的成年體將植物帶回巢穴中給幼體食用。
埃德蒙德龍Edmontosaurus,又譯愛德蒙託龍,不要和埃德蒙頓甲龍混淆,此龍是禽龍,不是甲龍。完全成長的埃德蒙頓龍可達9米長,一些較大的標本則達12米到13米長,體重約4.0噸。
埃德蒙頓龍有保留下來的皮膚化石,見下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