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米長的鴨嘴龍化石,在非洲被發現,它是如何跑到非洲的?

2020-11-22 騰訊網

據報導,最近期的英國《每日電訊報》上,來自英國的研究團隊在上面發表了一項最新的研究成果,表示在非洲的摩洛哥地區,發現了本應該生活在北美洲的鴨嘴龍化石,時間可以追溯到白堊紀末期,它們是如何抵達非洲的?

什麼是鴨嘴龍?

鴨嘴龍,是恐龍的一種,它們出現的時間非常晚,和霸王龍一樣,都來自於白堊紀後期,只不過,和霸王龍是頂級掠食者不同,鴨嘴龍是不折不扣的草食性恐龍。

我們都知道,根據化石研究,科學家們發現,恐龍出現早期,也就是三疊紀中後期的時候,地球上的恐龍體型普遍較小,後來經過漫長的演化,恐龍種類越來越多,體型也越來越大,到了白堊紀時期,很多恐龍的體型都是非常驚人的,鴨嘴龍也不例外。

鴨嘴龍是什麼樣子的呢?通過化石,科學家們還原出鴨嘴龍的形態特徵,首先,從它們的名字上我們就可以看出,鴨嘴龍的嘴巴和鴨嘴很像。此外,鴨嘴龍的身長可以達到10米左右,不過,這也只是鴨嘴龍的平均體長,在2008年的時候,科學家們還曾經發現過體長超過22米的鴨嘴龍化石。

鴨嘴龍的前肢纖細,這讓科學家們懷疑,它們也是兩足行走的,不過,通過最早的挖掘記錄來看,仍然有很多古生物學家認為鴨嘴龍是四足動物,這意味著,它們其實是爬行的狀態,具體鴨嘴龍是如何行動的,還需要通過更多的化石資料才可以證明。

鴨嘴龍也曾經是霸王龍的食物來源之一,同時,通過出土的鴨嘴龍化石遺蹟來看,鴨嘴龍是群居恐龍,而且它們還有著非常強的家族觀念,它們不僅會照顧幼仔和年老的家族成員,並且還會在危險出現的時候,挺身而出。

由於鴨嘴龍的嘴巴扁扁的,和鴨子的嘴巴很像,所以,也有觀點認為,鴨嘴龍或許生活在水中,這一點同樣需要更多的證據來證明。

在北半球,鴨嘴龍的化石有很多,北美洲、亞洲多地,鴨嘴龍的化石經常被發現,甚至在北極地區,也有鴨嘴龍化石出土。但是,這次在非洲發現鴨嘴龍的化石仍然非常令人驚訝,因為雖然如今非洲大陸和歐亞大陸相連,但是在白堊紀時期,非洲大陸卻四周都是海水,和如今的澳洲相似,鴨嘴龍又是如何抵達非洲的呢?

鴨嘴龍或許曾漂洋過海去往非洲

來自英國的科學家團隊表示,通過化石研究,鴨嘴龍最早出現在距今約1億年的白堊紀,最早出現的地點是北美洲,後來,鴨嘴龍從北美洲擴散到南美洲,之後從南美洲擴散到亞洲和歐洲。

如今,非洲出土的距今大約6600多萬年前的鴨嘴龍化石,也表明鴨嘴龍在演化末期,也曾經抵達過非洲,它們是怎麼去的?顯然,它們沒有任何的交通工具,這幾乎是很難想像的事情。

最終,研究者表示,鴨嘴龍或許是漂洋過海抵達非洲的,不過,在白堊紀時期,距離非洲最近的大陸,也有數百公裡的距離,而且之間並沒有大陸橋相連接。

這意味著,鴨嘴龍是遊泳過去的,這個發現也證明了上文中我們提到的一個猜想:鴨嘴龍很可能生活在水中,雖然它們在陸地上有自己的巢穴,但是這並不影響鴨嘴龍是遊泳健將。

白堊紀的恐龍竟然會漂洋過海,這件事在如今看來,怎麼都是一件不可思議的事情。當然,還有一種觀點認為,或許鴨嘴龍是搭乘著漂流的大陸碎片,一路在海面上漂流最終抵達非洲的,雖然看起來很困難,但是,在地球生物的演化過程中,這也是很正常的一件事。

比方說很多原本生活在非洲或者歐亞大陸的動物,在沒有大陸橋的情況下,又出現了美洲,經過漫長的演化,受到不同氣候環境的影響,變成了全新的物種,這意味著,在沒有交通工具的情況下,動物們仍然可以漂洋過海,去往未知的地方。

例如本不應該出現在馬達加斯加的河馬和狐猴,本不應該出現在南美洲的猴子和嚙齒類動物。當然,還包括本不應該出現在非洲的鴨嘴龍。

研究者們將這個不可思議的發現,發表在近期的《白堊紀研究》雜誌上,同時,他們也將繼續研究非洲的鴨嘴龍,看看他們在漂洋過海後,和其它地方的鴨嘴龍有哪些區別,一起拭目以待吧!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

相關焦點

  • 發現非洲第一塊鴨嘴龍化石 或證實恐龍也曾漂洋過海
    此前,他們發現了非洲第一塊鴨嘴龍化石。據英國《每日電訊報》網站11月5日報導,這個鴨嘴龍的新物種被命名為異域龍奧德修斯種。它的遺骸是在摩洛哥卡薩布蘭卡附近一個採礦點發現的,年代可追溯至6600萬年前的白堊紀末期。科學家認為,這種生物一定是在開闊海域穿行數百英裡(1英裡約合1.6公裡)才抵達非洲大陸的。這是人們首次在非洲發現鴨嘴龍。
  • 專家在非洲發現第一頭鴨嘴龍化石,這種恐龍曾穿越海洋抵達非洲?
    近日,古生物學家在非洲摩洛哥發現了一種新的鴨嘴龍,它來自白堊紀馬斯垂克階時期,它是岡瓦納古大陸第一個被認為僅可能出現在勞亞古大陸的恐龍代表。這種鴨嘴龍化石在非洲被發現,這使得專家們相信,鴨嘴龍曾經穿越大洋到達非洲大陸。這種新恐龍(Ajnabia odysseus),是一種食草的鴨嘴龍家族的成員,它的化石在非洲摩洛哥一個礦山的巖石中被科學家發現,其生存的年代可追溯到大約6600萬年前的白堊紀末期。專家在非洲發現第一頭鴨嘴龍化石,這種恐龍曾穿越海洋抵達非洲?
  • 6600多萬年之前,在沒有大陸橋的情況下,鴨嘴龍是如何去到非洲
    鴨嘴龍也不例外,目前已知最大的鴨嘴龍,體長超過了22米,而普通的鴨嘴龍化石,身長也在10米左右。不過,也有一種觀點認為,鴨嘴龍或許也喜歡生活在水中,它們可能是遊泳高手,不過,這個說法一直苦於沒有證據去證實,直到前段時間,非洲出現了鴨嘴龍的化石,才讓很多古生物學家相信,鴨嘴龍也曾經是遊泳健將。
  • 鴨嘴龍,櫛龍亞科恐龍
    鴨嘴龍 Hadrosaurus,在1858年,發現了第一個鴨嘴龍的化石,這也是北美洲所發現的第一個完整的恐龍化石;在1868年,鴨嘴龍成為第一個架設起來的恐龍化石模型。架設的模型見下圖。大多數資料顯示鴨嘴龍身長7到10米,高達3米,重量約7噸。
  • 烏拉特後旗發掘的大型鴨嘴龍化石首次亮相,震驚了恐龍界!
    在此期間,在烏後旗境內發掘出的一具近二十年來內蒙古地區發現的最為完整的大型恐龍骨架化石將向全國化石專家首次亮相,專家們在9日下午集體參觀了這具化石的修復現場。該具恐龍化石長8米左右,是目前內蒙古地區首次發現的早白堊世大型鴨嘴龍類恐龍,也是近二十年來內蒙古地區發現的最為完整的恐龍骨架化石,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
  • 非洲發現印尼科摩多龍遠古近親
    科摩多龍 非洲巨蜥化石的發現地 阿爾伯塔大學(University of Alberta)的科學家們近期在非洲發掘出了一種蜥蜴化石,發現這種蜥蜴與現生最龐大駭人的蜥蜴——科摩多龍(Komodo dragon)有親緣關係,而科摩多龍生活在印度尼西亞,與它的古老表親遠隔重洋。該成果發表在《古生物學》(Palaeontology)上。
  • 科普時間到|恐龍澗化石群中鴨嘴龍的秘密
    諸城恐龍澗恐龍化石群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恐龍化石集群埋藏地,發現化石數量近萬塊,包括暴龍、角龍、鴨嘴龍等多個恐龍種類,其中鴨嘴龍骨骼化石在數量上佔有90%以上,是絕對的優勢物種。古生物學家通過研究化石可以復原恐龍的行為方式、生存環境、演化趨勢等等,為我們打開窺探遠古恐龍世界的大門。如此多的鴨嘴龍化石到底隱藏著什麼秘密呢?
  • 發現恐龍新物種!科學家首次在非洲發現翼龍化石,翼展長達4米
    隨著英國古生物學家發掘出一種會飛的翼龍新物種,恐龍的發現受到了極大的歡迎。這種有翼恐龍是自2月以來發現的第四種恐龍,也是在非洲土地上發現的第一種。翼龍是不太為人所知的恐龍的近親,其特徵是它們的飛行能力。據樸茨茅斯大學的古生物學家稱,翼龍化石通常在歐洲、中國和巴西被發現。
  • 非洲發現巨型食肉恐龍足跡化石 或是2億年前地球霸主
    參考消息網10月27日報導外媒稱,研究人員在非洲賴索托發現了長57釐米、寬50釐米的Kayentapus ambrokholohali恐龍足跡化石。西班牙《世界報》網站援引美國《科學公共圖書館·綜合》期刊的報導稱,這種恐龍身長可達9米,身高可達3米。
  • ...足跡,大面積,生物群,行跡,化石,黑龍江,鴨嘴龍,陳秉麟,-中國...
    原標題: 黑龍江首次發現大面積白堊紀恐龍足跡群  黑龍江首次發現大面積白堊紀恐龍足跡群  蜥腳類恐龍行跡  近日,中外科學家宣布在黑龍江省哈爾濱市依蘭縣發現了大量的恐龍足跡化石,這是黑龍江省報導的第一個大規模早白堊世恐龍足跡點。
  • 中國最強恐龍:諸城暴龍,它的戰鬥力相比南巨龍如何?
    但是,在2008年,大量的專家和學者對諸城重點的幾個恐龍化石出土點進行了全方位的挖掘,終於屬於我國的暴龍出現了,它就是諸城暴龍。從出土的化石看,諸城暴龍體長在12米左右,體重約為7噸,它與霸王龍有著相似的體型,身體都是由兩條粗壯的後腿支撐,也有這兩個不符合自身比例的前肢,重要的是諸城霸王的有著60顆巨大且尖利的牙齒。
  • 長江發現美國「鴨嘴魚」,在美可長到2.5米,在中國只能上飯桌
    長江發現美國「鴨嘴魚」,在美可長到2.5米,在中國只能上飯桌如果有人問起我國哪裡有魚,那自然少不了長江。在我國的長江有一種魚名為「鴨嘴魚「,這種魚原本並不生長在長江,而是後來被人們引進的。在人們沒有發現新大陸之前,整個世界是分離的,每個大陸上的人都獨立生活在自己的圈子內,很多種植物也都分布在它原本生長的區域。
  • 盤點2020年度十大最酷的恐龍研究發現
    研究的化石屬於結龍類(背部到肋腹覆有盔甲般的骨頭薄片),產自加拿大阿爾伯特省北部的白堊紀,這個保存約5.5米長的結龍化石(Borealopelta markmitchelli)的消化道保存完好,為研究其食性提供了較好的實證。通過分析其胃內物質,科學家發現它是一個較為挑剔的食客,只吃某些類型的蕨類植物,尤其明顯地傾向於選擇葉子而不是樹幹和樹枝。
  • 北海道發現日本最完整恐龍化石
    在北海道,古生物學家發現了日本最完整的恐龍化石,它被命名為神威龍。北海道龍骨北海道位於日本本州島以北,這裡是日本最重要的恐龍及古生物化石產地之一。從化石的形態上看,其應該屬於一隻體長在7至8米之間的鴨嘴龍類恐龍。不知道是什麼原因,直到2013年的7月,鵡川町立穂別博物館才與堀田良幸召開了正式的發布會,向媒體公布了自己的發現,發布會的標題為「鵡川町發現恐龍的骨骼化石、可能屬於植食性的鴨嘴龍科(町穂別恐竜化石発見 草食系)」。
  • 白堊紀北美州的「屠龍高手」,牙齒有香蕉大,可獵殺10米鴨嘴龍!
    其實早在1858年,古生物學家就發現了兩顆相當恐怖的巨型牙齒化石(後來證實屬於恐鱷),不過當時的古生物學家認為是一種恐龍,於是被歸為上龍類動物。直到1903年,在蒙大拿州發現幾塊大型骨板化石,起初當成是包頭龍。但後來同一地點發現肋骨、恥骨等化石,驗明了它是鱷類的身份。而經過多年研究後,古生物學家霍蘭德(W.J.Holland)在1909年將其命名「恐鱷」。
  • 諸城恐龍化石探秘(圖)
    3年的發掘結果令人震驚,多達30噸的龍骨被運回北京,部分龍骨被裝配成兩具恐龍骨架,分別陳列在北京自然博物館和山東省博物館,其中一具骨架高8米、長15米。因其體形高大,被命名為「巨型山東龍」。經專家鑑定,這些龍骨是生活在白堊紀晚期的鴨嘴龍,而且是人類以前從未發現的新屬種。更讓人吃驚的是,數量如此驚人的化石,只是龍骨澗埋藏點的一小部分。
  • 【恐龍探秘】鯊齒龍
    鯊齒龍生活在白堊紀,是一種巨型肉食性恐龍。它長著像鯊魚一樣的牙齒,體長約14米,重達7噸。
  • 撒哈拉沙漠發現5種史前鱷魚化石
    據《每日郵報》報導,科學家在非洲撒哈拉沙漠發現了1億年前生活在那裡的5種史前鱷魚化石。其中一種的牙齒就像是野豬的長牙,另一種則長著像鴨嘴的口鼻部,一些還以小恐龍為食。 據介紹,在距今大約1億年前,這些可怕的食肉動物穿梭在非洲沼澤地、湖泊,四處尋找小恐龍,並以魚、蠐螬為食。與現代鱷魚不同,史前鱷魚在陸地的活動同它們在水中一樣的敏捷。
  • 長著尖角頭盾的霸氣角龍我們中國也有
    似乎霸氣的角龍都是在北美洲被發現的,其實並不是這樣的,因為就在我們中國的山東發現了一種霸氣的角龍,它就是中國角龍。 中國角龍發現記 山東是中國重要的恐龍化石發現地,諸城又是山東發現恐龍化石最多的地方,著名的山東龍、諸城暴龍等就是在這裡被發現的。
  • 如果霸王龍生活在今天的非洲大草原,會發生什麼?
    霸王龍生活在白堊紀的北美,成年個體平均重9噸左右,以三角龍為主食。現在陸地上沒有那麼大的動物了,霸王龍要真穿越到現在,也只能拿非洲象將就一下了。霸王龍復原圖非洲象平均體重在3.1噸左右,克魯格的大體型種群公象平均有4.7噸,最大科考記錄為肩高3.48米、體重6.85噸。擱現在是最大的陸地動物,在霸王龍面前只是個小不點。據專家估計,三角龍平均重5.3噸,最大個體有8~9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