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非洲第一塊鴨嘴龍化石 或證實恐龍也曾漂洋過海

2021-02-15 這就是非洲

發現非洲第一塊鴨嘴龍化石 或證實恐龍也曾漂洋過海(Credit: Raul Martin / Dr Nick Longrich)

(神秘的地球uux.cn報導)據新華網:英媒稱,英國研究人員在一項裡程碑式的研究中揭示,恐龍曾經漂洋過海。此前,他們發現了非洲第一塊鴨嘴龍化石。

據英國《每日電訊報》網站11月5日報導,這個鴨嘴龍的新物種被命名為異域龍奧德修斯種。它的遺骸是在摩洛哥卡薩布蘭卡附近一個採礦點發現的,年代可追溯至6600萬年前的白堊紀末期。

科學家認為,這種生物一定是在開闊海域穿行數百英裡(1英裡約合1.6公裡)才抵達非洲大陸的。這是人們首次在非洲發現鴨嘴龍。報導稱,以植物為食的鴨嘴龍體長可達15米,但新發現的這個物種大小近似小型馬,只有3米長。

報導還稱,鴨嘴龍在北美洲演化形成,後來擴散到南美洲、亞洲和歐洲。然而在白堊紀晚期,非洲還是島嶼大陸,周圍是深深的海水——鴨嘴龍似乎不可能抵達那裡。

英國巴斯大學米爾納演化中心的尼古拉斯·朗裡奇教授領導了這項研究。他說,這是「世界上最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情」。

他說:「地點完全不合理,就像在蘇格蘭發現袋鼠。非洲完全被海水隔離——所以它們是如何抵達那裡的?夏洛克·福爾摩斯說過,排除一切不可能的,剩下的無論多麼令人難以置信,也一定是真相。步行到非洲是不可能的。這些恐龍是在大陸漂移導致各大陸分離之後很久才演化形成的。我們也沒有大陸橋的證據。地理學告訴我們非洲當時被海洋包圍。如果是這樣,那麼抵達那裡的唯一方式就是渡海。」

報導稱,尾部巨大、腿部有力的鴨嘴龍被認為是遊泳健將。但研究人員說,它們必須在包圍非洲的深海上穿行非常遙遠的距離才能抵達這塊大陸,要麼遊到那裡,要麼搭乘碎片漂浮到那裡。

朗裡奇說:「據我所知,我們是第一個提出恐龍渡海這種說法的。」巴黎索邦大學自然歷史博物館的努爾丁·賈利勒說,這一發現證明「海洋障礙並非不可逾越」。

報導指出,動物漂洋過海比較罕見,但歷史上有過記錄。其中一個例子是,綠鬣蜥在一場颶風中爬上碎片,穿行於加勒比海的不同島嶼。

朗裡奇說:「在漫長的歷史中,百年一遇的事件很可能發生多次。需要用橫渡海洋來解釋狐猴和河馬怎樣出現在馬達加斯加,或者猴子和嚙齒類動物怎樣從非洲抵達南美洲。」

報導稱,他們的研究論文發表在荷蘭《白堊紀研究》雙月刊上。

相關報導:科學家首次在非洲發現鴨嘴龍化石

(神秘的地球uux.cn報導)據cnBeta:外媒報導,在摩洛哥工作的科學家發現鴨嘴龍化石。這些發現表明,恐龍在北美進化然後遷徙到南美、亞洲、歐洲之後並最終跨越數百公裡的開闊水域抵達非洲。關於這一發現的一項研究最近發表在《Cretaceous Research》上。

新發現的恐龍被命名為Ajnabia odysseus,這些化石是在摩洛哥巖石中發現的,其可追溯到6600萬年前的白堊紀末期。這塊化石是鴨嘴龍家族的一員,鴨嘴龍是一種長度可達15米的食草恐龍。然而新發現的化石顯示了一種比其他家族成員小得多的生物,其長度只有3米。

研究人員表示,它的大小跟矮種馬差不多。在白堊紀晚期,非洲是一個島嶼,在恐龍進化的地方和化石發現的地方之間有深水。發現這些化石的團隊中的一名研究人員指出,這是「你最不可能想到的事情」。他把在卡薩布蘭卡發現的化石比作在蘇格蘭發現的袋鼠。

研究人員通過對化石的研究發現該化石屬於被稱為Lambeosaurs的鴨嘴龍亞家族,該家族有多骨頭冠。該恐龍亞科在北美進化,通過陸橋遷徙到亞洲。科學家們認為,恐龍必須在殘骸上漂流、漂浮或遊泳、穿越數百公裡的開闊水域才能在非洲開拓殖民地。

新恐龍化石的命名表達了對穿越海洋的敬意。據悉,Ajnabia翻譯成外國人,而Odysseus指的是希臘的海員。

相關焦點

  • 10米長的鴨嘴龍化石,在非洲被發現,它是如何跑到非洲的?
    我們都知道,根據化石研究,科學家們發現,恐龍出現早期,也就是三疊紀中後期的時候,地球上的恐龍體型普遍較小,後來經過漫長的演化,恐龍種類越來越多,體型也越來越大,到了白堊紀時期,很多恐龍的體型都是非常驚人的,鴨嘴龍也不例外。鴨嘴龍是什麼樣子的呢?通過化石,科學家們還原出鴨嘴龍的形態特徵,首先,從它們的名字上我們就可以看出,鴨嘴龍的嘴巴和鴨嘴很像。
  • 專家在非洲發現第一頭鴨嘴龍化石,這種恐龍曾穿越海洋抵達非洲?
    近日,古生物學家在非洲摩洛哥發現了一種新的鴨嘴龍,它來自白堊紀馬斯垂克階時期,它是岡瓦納古大陸第一個被認為僅可能出現在勞亞古大陸的恐龍代表。這種鴨嘴龍化石在非洲被發現,這使得專家們相信,鴨嘴龍曾經穿越大洋到達非洲大陸。這種新恐龍(Ajnabia odysseus),是一種食草的鴨嘴龍家族的成員,它的化石在非洲摩洛哥一個礦山的巖石中被科學家發現,其生存的年代可追溯到大約6600萬年前的白堊紀末期。專家在非洲發現第一頭鴨嘴龍化石,這種恐龍曾穿越海洋抵達非洲?
  • 6600多萬年之前,在沒有大陸橋的情況下,鴨嘴龍是如何去到非洲
    ,我們從鴨嘴龍的名字就可以看出,鴨嘴龍的嘴巴好像是鴨子的嘴巴,它們最早出現在距今約1億年前的白堊紀,鴨嘴龍是大型的食草恐龍,由於當時陸地不斷擴大,植物也進入到蓬勃發展的新時期,食草恐龍的食物是非常充足的,基本上可以做到走哪吃哪,所以,這一時期出現的食草恐龍,體型也都非常龐大。
  • 鴨嘴龍,櫛龍亞科恐龍
    鴨嘴龍 Hadrosaurus,在1858年,發現了第一個鴨嘴龍的化石,這也是北美洲所發現的第一個完整的恐龍化石;在1868年,鴨嘴龍成為第一個架設起來的恐龍化石模型。架設的模型見下圖。大多數資料顯示鴨嘴龍身長7到10米,高達3米,重量約7噸。
  • 山東諸城出土15000多塊白堊紀晚期恐龍化石(圖)
    截至目前,已發現庫溝恐龍化石長廊、恐龍澗化石隆起帶、臧家莊化石層疊區等三處大規模恐龍化石埋藏地,發現恐龍化石15000多塊。  恐龍澗化石暴露面積23000平方米,是一處由多個化石密集區構成的化石集群。庫溝恐龍化石長廊是目前世界上已發現的規模最大的恐龍化石群,在其不遠處還有兩處遺址,一是恐龍澗化石隆起帶,長300米,寬20餘米,發現化石3000多塊。
  • 烏拉特後旗發掘的大型鴨嘴龍化石首次亮相,震驚了恐龍界!
    在此期間,在烏後旗境內發掘出的一具近二十年來內蒙古地區發現的最為完整的大型恐龍骨架化石將向全國化石專家首次亮相,專家們在9日下午集體參觀了這具化石的修復現場。該具恐龍化石長8米左右,是目前內蒙古地區首次發現的早白堊世大型鴨嘴龍類恐龍,也是近二十年來內蒙古地區發現的最為完整的恐龍骨架化石,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
  • 北海道發現日本最完整恐龍化石
    在中生代的白堊紀時期,日本卻與大陸相連,許多恐龍遷徙並且生活在這裡。在北海道,古生物學家發現了日本最完整的恐龍化石,它被命名為神威龍。北海道龍骨北海道位於日本本州島以北,這裡是日本最重要的恐龍及古生物化石產地之一。
  • 諸城恐龍化石探秘(圖)
    3年的發掘結果令人震驚,多達30噸的龍骨被運回北京,部分龍骨被裝配成兩具恐龍骨架,分別陳列在北京自然博物館和山東省博物館,其中一具骨架高8米、長15米。因其體形高大,被命名為「巨型山東龍」。經專家鑑定,這些龍骨是生活在白堊紀晚期的鴨嘴龍,而且是人類以前從未發現的新屬種。更讓人吃驚的是,數量如此驚人的化石,只是龍骨澗埋藏點的一小部分。
  • 加拿大12歲男孩發現罕見恐龍化石
    【新華社微特稿】加拿大男孩內森·赫魯什金年僅12歲,但已發現一具罕見恐龍骨架化石。據英國廣播公司報導,赫魯什金髮現的恐龍化石15日完全出土,為生活在6900萬年前的鴨嘴龍化石。赫魯什金先前在加拿大艾伯塔省巴德蘭茲自然保護區找到過一些化石碎片。
  • ...足跡,大面積,生物群,行跡,化石,黑龍江,鴨嘴龍,陳秉麟,-中國...
    原標題: 黑龍江首次發現大面積白堊紀恐龍足跡群  黑龍江首次發現大面積白堊紀恐龍足跡群  蜥腳類恐龍行跡  近日,中外科學家宣布在黑龍江省哈爾濱市依蘭縣發現了大量的恐龍足跡化石,這是黑龍江省報導的第一個大規模早白堊世恐龍足跡點。
  • 科普時間到|恐龍澗化石群中鴨嘴龍的秘密
    諸城恐龍澗恐龍化石群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恐龍化石集群埋藏地,發現化石數量近萬塊,包括暴龍、角龍、鴨嘴龍等多個恐龍種類,其中鴨嘴龍骨骼化石在數量上佔有90%以上,是絕對的優勢物種。古生物學家通過研究化石可以復原恐龍的行為方式、生存環境、演化趨勢等等,為我們打開窺探遠古恐龍世界的大門。如此多的鴨嘴龍化石到底隱藏著什麼秘密呢?
  • 恐龍曾在你家鄉?福建首次發現恐龍化石,無恐龍省區還剩7個
    12日10時,福建省政府新聞辦公室在福州召開福建龍巖上杭發現恐龍足跡群化石新聞發布會。1600平方米恐龍足跡點「上杭恐龍足跡群的發現,是福建恐龍化石發現的一個良好開端,我相信,今後會有越來越多的恐龍化石(在福建)可能被發現,不僅恐龍足跡,還有恐龍骨骼,甚至恐龍蛋化石。」12日上午,國家古生物化石專家委員會委員、四川自貢恐龍博物館原館長彭光照表示。
  • 山東諸城為何會有恐龍群化石,被稱為「中國龍城」?
    作為著名的「恐龍之鄉」,諸城擁有極為豐富的恐龍化石資源,先後發現了世界最大恐龍化石群等六個世界之最,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專家認定為「世所罕見的世界地質奇觀」。諸城為何盛產恐龍化石?今天為大家揭秘。諸城不僅出土了世界上最大的鴨嘴龍化石,而且還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恐龍化石集群埋藏地,因此它也被原國土資源部命名為「中國龍城」。
  • 食肉食草恐龍聚集 煙臺萊陽曾是"白堊紀公園"(圖)
    食肉、食草恐龍聚集    萊陽曾是「白堊紀公園」    「據有關資料記載,中國地質學家譚錫疇(H.C.Tan)先生在萊陽地區發現了第一隻恐龍化石,他於1923年在此進行中生代與第三紀早期地質調查時,發掘出了一些不完整的恐龍骨骼化石,並被瑞典學者命名為『譚氏龍』,現藏於瑞典。」
  • 被稱作北方恐龍之鄉,有中國龍城美譽,陳列著世界第一鴨嘴龍標本
    諸城被稱作「龍城」並不是徒有虛名的,諸城地下蘊藏著豐富的恐龍化石,已出土的眾多恐龍化石大都陳列在諸城恐龍博物館、暴龍館、國家地質公園內,數量之多令人稱奇,所以諸城被譽為「北方的恐龍之鄉」。諸城恐龍博物館位於諸城市內的濰河南岸,博物館外觀類似金字塔,周邊叢林密布、依水而建,是恐龍公園的組成部分,博物館內陳列著許多大型的恐龍骨架,其中有一具巨型鴨嘴龍骨架號稱世界之最。走進博物館展廳內就是博物館的序廳了,序廳正對著就是「華夏龍頭」的恐龍骨骼,周邊牆壁上都是與恐龍有關的壁畫等,讓人頃刻之間進入恐龍的世界。
  • 山東有個世界最大的「恐龍墓地」,堪稱鴨嘴龍的地下王國
    然而要說世界上目前規模最大的恐龍化石埋藏地,還要數山東的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城,諸城。這裡發現了一條長500多米的恐龍化石「走廊」,這裡密集分布了上萬塊恐龍化石,宛如一塊巨型浮雕,是目前世界上絕無僅有的地質奇觀。
  • 這些恐龍曾活躍在山西地界
    一同發布的還有山西三疊紀主龍形類「擇義王氏鱷」化石和二疊紀鋸齒龍類化石。這兩種古生物分別生存在距今約兩億四千萬年的三疊紀中期和兩億六千萬年的二疊紀末期,是華北地區特有的古生物種類,無論從化石保存的完整性還是保存數量上都屬於國內第一。
  • 古脊椎所發現新鴨嘴龍類恐龍
    1951年,楊鍾健、劉東生等在萊陽進行了較大規模考察與發掘,在金崗口村西溝(現1號地點)發現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的第一具恐龍化石骨架,並命名了具頭飾的鴨嘴龍類——棘鼻青島龍(Tsintaosaurus spinorhinus Young,1958),以及金剛口譚氏龍、破碎金剛口龍等大量恐龍和恐龍蛋化石,並首次報導了萊陽發現的翼龍化石。
  • 哪些是中國著名恐龍化石?
    哪些是中國著名恐龍化石?從1902年中國第一具恐龍化石在黑龍家被發現開始,考古學家在中國的大地上已經挖掘出許多屬種的恐龍化石,中國恐龍化石中具有歷史意義和研究價值的著名恐龍化石都有哪些呢?滿洲龍中國第一龍黑龍江滿洲龍於1902年在黑龍江嘉蔭被發現,被稱為「中國第一龍」。
  • 1994年,吉林市夜總會一場火災,燒毀我國最大恐龍化石
    嘉蔭縣是我國北方的恐龍之鄉,建國後出土的第一具恐龍骨骼化石就是在伊春市嘉蔭縣,這裡6500萬年前曾是恐龍生活的樂園。1990年,嘉蔭縣發現了恐龍化石,這具恐龍化石完整率達到95%(世界範圍內80%的化石完整率就是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