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侏羅紀世界》中,大家看到擁有長脖子的腕龍,在山西也有這樣的恐龍。早在1983年,中國地質科學院教授程政武等人在我省天鎮縣發現了華北龍的化石。而在日前的山西地質博物館古生物研究成果發布會上,「晉地甲龍」化石、「擇義王氏鱷」化石和鋸齒龍類化石三項古生物研究成果首次公開亮相。今年6月1日前,「晉地甲龍」化石和「擇義王氏鱷」化石將向公眾展出,市民可近距離觀賞。鋸齒龍類化石正在加緊研究,爭取儘快向公眾開放。
>>山西地質博物館恐龍家族添新屬種
★3個新屬種
新公布的「晉地甲龍」化石,於2011年發現於大同市左雲縣白堊紀的地層中,化石保存了一具近乎完整的甲龍骨架,經過精心修復和全面研究,得以展現在公眾面前。
一同發布的還有山西三疊紀主龍形類「擇義王氏鱷」化石和二疊紀鋸齒龍類化石。這兩種古生物分別生存在距今約兩億四千萬年的三疊紀中期和兩億六千萬年的二疊紀末期,是華北地區特有的古生物種類,無論從化石保存的完整性還是保存數量上都屬於國內第一。
★重要意義
☆甲龍類新屬種將被命名為「晉地甲龍」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尤海魯介紹,此次發布會上首次亮相的一個甲龍類新屬種,被正式命名為「晉地甲龍」,它發現於山西省左雲縣。甲龍是一類四足行走的覆甲類恐龍,尾部有一獨特的骨質尾錘。「晉地甲龍」生存在距今約一億年前的白堊紀中期,是目前已知最原始的具有骨質尾錘的甲龍科恐龍。它的發現,支持了甲龍尾錘演化過程中柄狀的遠端尾椎先於末端癒合的皮內成骨出現的假說。相關研究成果即將發表在今年出版的《地質通報》上。
☆「擇義王氏鱷」化石有望成為又一鎮館之寶
主龍形類,是一個包括恐龍類、鱷型動物以及很多已滅絕爬行動物的生物類群。山西的主龍形類主要指生存在三疊紀時期,比恐龍和鱷型動物更加原始的爬行動物,也就是過去被稱為「假鱷類」的爬行動物。現在,有關種類分別屬於基幹主龍形類和基幹形鱷類。「擇義王氏鱷」屬種是楊鍾健院士依據很不完整的材料建立的,正型標本很不完整,缺乏有效的鑑定特徵,不少國內外學者開始懷疑擇義王氏鱷的有效性,認為擇義王氏鱷是個存疑屬種。
山西地質博物館在榆社三疊系採集到的新的完整的化石,是迄今為止世界上發現的同類化石中標本最多、完整程度最高的一批。初步確定這些新的化石很可能與「擇義王氏鱷」為同一屬種。對這些新化石的研究,不僅能夠明確「擇義王氏鱷」的有效性及形態特徵,也能很好確定該屬種的系統分類位置。新的「擇義王氏鱷」化石有望成為山西地質博物館又一鎮館之寶。
☆山西鋸齒龍化石為目前國內最完整的一批
山西地質博物館館長史建儒介紹,2015年,山西地質博物館在保德縣二疊系孫家溝組發現了大批脊椎動物化石,經多次大規模的發掘,採集了總重量接近150噸的化石標本。經初步鑑定,這批大規模集群埋藏的化石為鋸齒龍類,並很可能屬同一種類。
「此前,我國已知的鋸齒龍類化石均不完整,尤其是缺乏相對完好的頭骨。」史建儒介紹,山西地質博物館此次採集的鋸齒龍化石是目前國內最完整的一批,包括了近乎完整的頭骨及大量的頭後骨骼,以及大小不等的幼年到成年個體。據目前階段性統計,化石個體數量超過20具,化石總數已達1500餘件。此次山西地質博物館發現的材料,將對系統研究中國鋸齒龍類提供充分物質基礎。
>>曾活躍在山西的恐龍
★特暴龍是霸王龍的近親
霸王龍可以說是「侏羅紀」系列的標誌「怪獸」,身長一般可以達到12-15米。但實際上霸王龍生活在白堊紀末期的北美地區。然而在山西卻出現了它的近親--特暴龍。2011年特暴龍的頭骨在山西天鎮被發現。根據骨骼癒合程度及齒骨長度,推測出復原後它是體長僅為4米左右的幼年特暴龍。特暴龍生存於晚白堊紀,約7000萬年前到6500萬年前。
★1958年我省發現恐龍化石
早在50多年前,山西就有恐龍化石的記錄。1958年我國古脊椎動物學奠基人楊鍾健院士在我省左雲縣發現了恐龍化石。
多年以來,我省大同市的左雲縣、天鎮縣等多地均發現有恐龍化石。像電影中出現的甲龍、鴨嘴龍、暴龍等,也曾在山西出沒。這些恐龍的相關展覽在山西地質博物館都可以看到,待山西地質博物館重新開放後,大家有機會可以去看看。
★天鎮發現白堊紀晚期最大的蜥腳類恐龍
在《侏羅紀世界》中,大家看到擁有長脖子的腕龍,在山西也有這樣的恐龍。早在1983年,中國地質科學院教授程政武等人在我省天鎮縣發現了華北龍的化石。華北龍屬於蜥臀目蜥腳亞目,生存於白堊紀晚期,是一種大型的巨龍形類恐龍。那個時期森林茂密繁盛,有享受不盡的美食,所以它的體型巨大無比,體長近20米。它的頸肋(脖子下方的刺狀骨頭)是用來支撐和保護脖子,過長的頸肋也限制了它脖子的靈活性,因此很多大型恐龍其實是「呆頭呆腦」的。
★楊氏天鎮甲龍是武裝到牙齒的恐龍
身形不大,約莫五六米長的甲龍,是《侏羅紀世界》裡長得比較特別的一種。甲龍也是山西發現類型不同、數量較多的一種恐龍,尤其在天鎮曾發現大量的甲龍--楊氏天鎮甲龍,生存於白堊紀,體形剽悍,但也是食素的恐龍。大量的甲龍化石與特暴龍、華北龍的化石埋藏在一起,這證明了當時這三種恐龍屬於同一動物群。
★大同左雲發現過原始的鴨嘴龍化石
埃德蒙頓龍是新加入《侏羅紀世界》的角色,它同樣生活於白堊紀。據說完全成長的埃德蒙頓龍可達13米長,是最大的鴨嘴龍類恐龍之一。2011年,山西地質博物館工作人員在左雲縣發現了鴨嘴龍化石,經研究並命名為大同雲岡龍,是比埃德蒙頓龍更原始的鴨嘴龍。
★真正生活在侏羅紀的是劍龍
《侏羅紀世界》裡出現的大多數恐龍,包括霸王龍在內,迅猛龍、似雞龍、微角龍、中棘龍、埃德蒙頓龍都生存在白堊紀末期。真正生活在侏羅紀時期的是劍龍、胸龍、迷惑龍。2011年,我省左雲縣發現了劍龍的化石,生活在白堊紀早期(侏羅紀末期),很可能是最後的劍龍。實際上,劍龍滅絕後,甲龍就完全取代了劍龍的生態位置。
>>恐龍大百科
★恐龍的分布
恐龍統治了地球1.65億年,幾乎每塊大陸上都曾經存在著恐龍。
恐龍在7大洲的分布情況:亞洲269種,北美洲169種,歐洲126種,南美洲101種,非洲66種,大洋洲19種,南極洲4種,
發現恐龍最多的3個國家:中國、美國、阿根廷
★恐龍化石的形成
恐龍死後,它們的屍體被沙土迅速的掩埋,骨骼才不會被空氣,風和雨水破壞。在經過數千或數萬年的漫長歲月裡,礦物質不斷的滲入骨頭的細微孔隙中,隨著骨頭周遭的地面硬化為巖石,這些礦物質也幫忙把恐龍的骨骼變成了化石。
★最著名的10種恐龍
1霸王龍
2劍龍
3三角龍
4棘龍
5迷惑龍(雷龍)
6迅猛龍
7腕龍
8副櫛龍
9異特龍
10魚龍
★肉食恐龍
吃肉的恐龍,幾乎所有的肉食性恐龍都長著鋒利的牙齒,牙齒上通常都有像牛排餐刀一樣的溝槽,以便切割鮮肉。
目前,我們共發現了253種肉食性恐龍。體形前10大的肉食恐龍:棘龍、霸王龍、馬普龍、鯊齒龍、南方巨獸龍、魁紂龍、特暴龍、西雅茨龍、蠻龍、食蜥王龍
(來源:山西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