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3日,由山西晚報·文博山西講壇和山西地質博物館·地博科普講堂聯合主辦、山西杏花村汾酒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特別支持的講座「中國的恐龍」,在山西地質博物館一層報告廳舉行。這是山西晚報·文博山西講壇成立以來舉辦的第四場講座,也是山西地質博物館地博科普講堂自然資源課的第二期。
主講嘉賓為中國古動物館館長、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王原。講座由山西晚報副總編輯呂國俊、山西地質博物館副總工程師續世朝主持。
講座嘉賓:王原
中國古動物館館長,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先後於北京大學、美國堪薩斯大學、中國科學院,獲學士、碩士和博士學位。現主要從事古兩棲爬行類的研究和地質古生物學的科普工作。曾獲國家自然科學獎(2007)、中國科學院傑出科技成就獎(2003)、全國創新爭先獎(2017)等獎勵。合作編著的《史前生物歷程》《熱河生物群》、新版《十萬個為什麼(古生物部分)》《徵程:從魚到人的生命之旅》《聽化石的故事》等科技科普圖書,曾分別獲得國家圖書獎、文津圖書獎、全國優秀科普作品等獎項。
講座現場,300餘名聽眾將報告廳擠得滿滿當當,其中有太原市實驗小學、童樂雙語小學以及太原市師院附中的同學們,還有通過山西晚報和山西地質博物館報名通道前來聽講的社會各界人士。很多沒能來到現場的聽眾,通過山西晚報一直播平臺收看,一個半小時內,觀看直播者達6萬餘人次。
「世界地球日」科普講座《中國的恐龍》現場。
現場氣氛異常活躍,驚呼聲此起彼伏。王原館長每提出一個問題,臺下的孩子們都會爭先恐後地舉手發言。其中,有一群孩子特別踴躍,他們都穿著同樣的校服,來自太原市實驗小學二、三年級。一位帶隊的老師表示,「學校就在馬路對面,這叫『近水樓臺先得月』。這次我們學校總共來了三個班的學生,專門把上午的課調了時間,來這裡聽講座。學校非常重視孩子們課外知識的學習,所以經常會帶孩子們到『鄰居』省博物院、省地質博物館參加科普活動。」
王原與小朋友們在臺上做互動小遊戲。
除了孩子們,現場也來了很多成年人,他們同樣對恐龍充滿了好奇。張寧是一位高中老師,因為孩子特別喜歡恐龍,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她逐漸對古生物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我今天是專門請假過來的,孩子因為要上課就沒有來,以前帶孩子去過很多自然博物館、地質博物館。這次聽講,更多地了解了咱們國家的一些恐龍,原來中國竟是世界上恐龍種類最多的國家,這些知識應該更好地宣傳出去,讓更多人了解。」
活動當天,由省自然資源廳、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中國地質調查局青島海洋地質研究所主辦,中國古動物館、山西地質博物館、山西省自然科學博物館協會承辦的第50個世界地球日系列活動也隆重開幕。中國科學院院士、全國政協常委、國際古生物學會主席周忠和,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所長鄧濤,省自然資源廳黨組成員、副廳長袁同鎖等人參加了開幕式。之後,「飛向藍天的恐龍」展和深海探測海洋地質科普VR體驗及可燃冰(天然氣水合物)3D模型展示兩個重磅展覽正式開展。
中國的恐龍,山西的恐龍
「《侏羅紀公園》《侏羅紀世界》,你們聽說過這些影片嗎?」
4月23日,在山西晚報·文博山西講壇和山西地質博物館·地博科普講堂聯合舉辦的講座上,王原館長以深受大家喜愛的恐龍題材電影引入當天的主題,現場氣氛瞬間被「點燃」。
王原與觀眾互動。
「你能說出哪些恐龍的名字呢?」王原館長再次提問。
臺下的孩子們爭先恐後地細數著他們所能想到的恐龍的名字,「霸王龍、埃德蒙頓龍、三角龍、原角龍、腕龍……」本以為是一場正襟危坐的嚴肅講座,誰料在王館長帶動下,此起彼伏的答題聲一浪高過一浪。
王原每提出一個問題,小朋友們都積極舉手發言。
世界上恐龍種類最多的國家是哪個?中國的恐龍五寶分別是哪些?恐龍滅絕了嗎?翼龍是會飛的恐龍嗎?你知道山西有哪些恐龍……王原館長以一個個問題串連起整場講座,用風趣幽默、通俗易懂的語言,帶領大家一起探索恐龍的世界。
中國是世界上恐龍種類最多的國家
根據中國古動物館統計,截止到2018年底,中國已經研究命名了290多種恐龍,且每年還在以新發現6-7種的速度增長,「中國是世界上發現恐龍種類最多的國家!」王原館長在一番「競猜」後說。
緊接著,大屏幕上出現一張繪製有5隻形態各異的恐龍的圖片,可愛的卡通形象一下子吸引了孩子們的注意力。「這就是我們中國的恐龍五寶,分別是單脊龍、小盜龍、青島龍、馬門溪龍、祿豐龍。」王原老師一一講解著5隻恐龍的特性和名字的由來,再加上他生動有趣的動作,讓所有人都印象深刻。發現於新疆的單脊龍,小名「疆疆」;發現於遼寧的小盜龍,小名「遼遼」;發現於青島的青島龍,小名「青青」;發現於宜賓市馬鳴溪渡口的馬門溪龍,小名「溪溪」;發現於雲南祿豐的祿豐龍,小名「祿祿」。
王原講述中國恐龍的故事。
臺下的觀眾都激動地鼓起掌來,「太厲害了,原來我們的祖國在全世界恐龍研究方面有這麼重要的地位,我真的特別自豪!」省城市民趙女士趕緊把講座圖片拍下來,「發在朋友圈給大夥都普及一下。」
關於馬門溪龍的名字,王原館長還講到一則小趣事:最早命名它的是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的第一任所長楊鍾健先生,他到四川後發現了這種恐龍,就問當地人,「這個地方叫什麼?」當地人告訴他,「叫馬鳴溪」,但是楊鍾健先生聽成了「馬門溪」,便如此命名了。生物學命名上有一個命名優先率法則,一旦在其他人之前發表,這個名字就要被固定下來,所以這個美麗的「錯誤」就一直延續了下來。
恐龍沒有滅絕,而是進化成了鳥類
「恐龍滅絕了嗎?」這是一個一直以來被人們熱議的問題。「現在我又要提問了,大家說一說,恐龍到底滅絕了沒有啊?」王原館長的一個問題,又讓現場沸騰起來。
場下七嘴八舌的回答聲過後,王原老師說,有些恐龍變成了鳥類,飛上了藍天,所以恐龍沒有滅絕!他還提醒大家,在講座過後,就可以到館內2樓的展廳去觀看「飛向藍天的恐龍」展覽,裡面不僅有各種恐龍化石,還有恐龍演化成為鳥類的過程介紹,更有珍貴的恐龍標本展示。這個展覽是由山西省自然資源廳和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共同舉辦的,展覽時間將持續到8月31日。
市民參觀「飛向藍天的恐龍」展廳。
看著臺下孩子們迫不及待的神情,王原老師又用一個個有趣的問題,把大家的思緒拉回了講座現場。恐龍和鳥類的相似之處都有哪些?世界上最大的帶羽毛恐龍叫什麼?會飛的恐龍有哪幾種?……好多內容別說孩子們了,連現場的成年觀眾都是第一次聽到,大家紛紛用手機和相機記錄下珍貴的圖片、視頻內容。「我家孩子從小就喜歡恐龍,家裡有關恐龍的書籍、玩具特別多,這次他上課不能來聽講座,我一定得全錄下來,回去讓他看看,反覆學習一下。」市民郝先生說,這次的講座確實是很難得的收穫,受益匪淺。
你知道嗎?山西也有很多恐龍
講座中,王原老師用圖片的形式給大家介紹了山西的恐龍、尋找恐龍化石的方式、發掘恐龍化石的知識和技術要求等,再一次讓所有人感受到震撼。
很多人可能並不知道,山西境內也發現過很多恐龍化石。目前已經報導的恐龍化石主要集中在晉北大同地區白堊系的左雲組和助馬堡組內,侏羅紀的恐龍化石在山西境內則僅有零星的發現。
講座中,王原館長主要介紹了兩種山西恐龍。
楊氏天鎮龍是一種發現於山西大同天鎮縣的甲龍科恐龍,生活在約9500萬年前,它的屬名是指代天鎮縣,而種名則是為了紀念中國古脊椎動物學之父楊鍾健先生,「這種恐龍渾身披滿甲板,尾部末端具有尾錘,整個體長可達4米左右。」
不尋常華北龍是一種生活於白堊紀晚期的巨大蜥腳類恐龍,分類位置上屬於盤足龍科。這種恐龍被發現於山西大同天鎮縣,被命名於2000年。華北龍體長可達20米,像其他的蜥腳類一樣,它具有一長長的脖子和尾巴,是一種植食性恐龍。除此之外,山西的恐龍還有很多種類,如左雲晉地甲龍、大同雲岡龍、黃氏左雲龍、天鎮大同龍等。
講座最後,王原館長邀請3位觀眾現場提問。兩位小學生和一位成年觀眾分別提出了問題:生活在海裡的恐龍是恐龍嗎?蝙蝠是不是從恐龍進化來的?我國還有哪些恐龍博物館?
王原老師解答,生活在海裡的那些和恐龍同一時代的動物,統一叫做海洋爬行動物,比如魚龍,雖然和恐龍有一定的親緣關係,但它們並不是恐龍。恐龍主要是在陸地上行走,有些恐龍則飛上了藍天;蝙蝠是從哺乳動物的祖先進化來的;想要了解更多恐龍知識,可以到四川自貢恐龍博物館、山東萊陽恐龍博物館、山東諸城恐龍園等。
兩個多小時的講座很快結束了,觀眾都依依不捨,更有很多學生圍上去和王原館長交流,索要籤名和了解更多的恐龍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