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假到了 大批恐龍在重慶自然博物館「活過來」

2020-12-01 鳳凰網

鳳凰網重慶綜合 與恐龍賽跑、與恐龍比咬合力、親手拼接恐龍骨架, 戴上高科技的VR眼鏡,騎上一架動感單車,與暴龍一起賽跑……10月1日,國慶長假第一天,擁有全國最大恐龍展廳的重慶自然博物館成了孩子們感受自然與高科技的樂園。 

市民從一具恐龍模型前走過

恐龍「復活」還會擺動吼叫

走進展廳,觀眾便就被4隻恐龍拼插模型吸引住了眼球。恐龍模型的材質採用的是體現環保理念的本色瓦楞紙,其中腕龍模型還藉助機電裝置「復活」了。每隔幾分鐘,它就會擺動頭部,發出吼叫,一副傲視群雄、高高在上的模樣。再往展廳裡走,會不時碰見多隻不同種類的形態各異的恐龍拼插模型,這給市民的恐龍探索之旅帶來了不小的新奇與刺激。

工作人員在向小朋友講解恐龍的知識

高科技展示恐龍「復活」

展題上的「復活」並不是像《侏羅紀公園》電影裡面表現的那樣,利用從琥珀化石昆蟲血液中提取到的DNA來復活一隻真實的、鮮活的恐龍。這裡的「活」更帶有科學復原和博物館展示的意義,從科學復原的角度,呈現古生物學家們是如何以化石為起點,通過對骨架、姿態、肌肉、皮毛、行為、習性等的研究,還原千姿百態的恐龍世界;從展示技術的角度,通過音頻、視頻、幻影成像、AR、VR等手段,讓恐龍吼叫起來、站起來、動起來……

此外,展覽還從「科學復原」這個角度切入,按照「恐龍印象-化石發掘-骨骼搭建-形態外貌-行為習性」的脈絡,結合恐龍復原科學研究中的經典案例,展示恐龍科學復原的過程。

市民在一具恐龍骨架化石前拍照

最新研究成果琥珀中的恐龍尾巴

展覽還呈現了恐龍研究的一些最新成果,如棘龍生活習性的最新認識、鸚鵡嘴龍的體色、琥珀中的恐龍尾巴、古鳥類視覺分析……好些都是2016年取得的最新發現和認識,以及正在進行的科學研究。其中既包括經典的形態學和比較解剖學研究,也包括諸如顯微CT、同步輻射、X射線螢光成像、X射線近邊吸收譜、同位素測定等高科技手段的應用。

市民在恐龍牙齒化石前拍照

互動體驗觀眾與暴龍「賽跑」

在互動區,一些小朋友紛紛參加「追上暴龍VR體驗」。觀眾騎著動感單車戴上VR頭盔,便完全置身於恐龍世界之中,身臨其境,追趕暴龍。

一名小朋友通過VR體驗與暴龍「賽跑」

「誰的力氣大,與恐龍比比怎樣?」觀眾還可以展示自己的臂力,與暴龍的咬合力一比高下。「挖掘體驗」,小恐龍迷來到恐龍發掘模擬現場,體驗化石發掘的樂趣。「棘龍骨架拼搭DIY」教育活動,小夥伴們通過拼搭大比拼更深地了解恐龍骨架結構,體會動手做的樂趣。

一名小朋友在動手拼接一隻棘龍的骨架

市民互動參與「綠色發展」

除了恐龍展廳之外,自然博物館其它展廳也吸引了眾多市民的目光。除了展示重慶的植物、動物、自然生態、發展變遷的展廳之外,自然博物館還專門設置了綠色發展展廳。觀眾還紛紛互動體驗,在一面電子顯示屏上,是一棵巨大的重慶市樹黃葛樹,觀眾在屏幕上寫下有關綠色發展的祝福語和自己的名字,點擊確認,祝福語便變成一片綠葉,飛向黃葛樹的枝椏。寓意黃葛樹枝繁葉茂,重慶更加環保綠色、更加美麗。

市民在長江魚類標本前面拍照

重慶自然博物館館長歐陽輝介紹,重慶自然博物館擁有全國最大的恐龍展廳,展品豐富。此次恐龍展,將恐龍研究的新知與現代高科技手段相結合,增強互動體驗,讓青少年學生在參觀中感受,在感受中領悟,在領悟中深化對知識的理解。

觀眾在動手組裝一隻「恐龍」

相關焦點

  • 重慶自然博物館新館免費開放 這裡有全國最齊全的恐龍家族
    重慶自然博物館館長歐陽輝介紹,新館共展出展品8000餘件,陳列於六個專題展廳:恐龍世界(恐龍廳)、動物星球(生物廳)、山水都市(重慶廳)、地球奧秘(地球廳)、生命激流(進化廳)、生態家園(環境廳)。■縱深看稀奇去科普,先去這六大展廳吧恐龍廳全國最全恐龍家族齊聚位於一樓左側的恐龍廳,是重慶自然博物館新館的重要常設展館,也是全國最齊全的恐龍家族的齊聚地
  • 重慶自然博物館迎建館90周年
    圖為重慶自然博物館建館90周年活動啟動儀式現場。 王龍 攝中新網重慶12月25日電(記者 鍾旖)重慶歷史上第一座博物館——重慶自然博物館25日舉行建館90周年慶。之後,歷經「西南人民科學館」「西南博物院自然博物館」「重慶市博物館自然部」演變,成為現如今的重慶自然博物館。圖為「科學魂強國夢——中國西部科學院舊址歷史陳列」展覽引眾人參觀。 王龍 攝當天,「科學魂強國夢——中國西部科學院舊址歷史陳列」展覽開幕儀式在重慶自然博物館(文星灣館區)舉行。
  • 重慶自然博物館恐龍「復活」 身長19米滄龍張血盆大口
    今(25)日,「PNSO世界恐龍藝術大展——趙闖和楊楊的科學藝術世界」在北碚重慶自然博物館新館特展廳開幕,七大洲發現的三疊紀、侏羅紀、白堊紀時期的著名恐龍紛紛「復活」。本次展覽通過繪畫、文字、雕塑、影像等多種藝術形式全面呈現科學藝術家趙闖和童話作家楊楊對恐龍這一物種的全新描述,創造性地將楊楊的敘事文字作為展品,賦予已經消逝的生命以靈魂,讓觀者身臨其境地了解6600萬年前地球上究竟發生了什麼。記者從現場了解到,本次展覽中科學復原的雕塑及相關作品共計48件,涵蓋了世界七大洲發現的三疊紀、侏羅紀、白堊紀時期的著名恐龍。
  • 重慶,站在恐龍脊梁上的城市
    重慶自然博物館歐陽輝館長專注於研究恐龍化石多年,通過研究,了解了重慶恐龍的初生、繁榮、鼎盛和衰亡,今天就帶領大家回到遠古,去感受重慶的恐龍傳奇。從上世紀50年代開始,重慶主城區和渝西片區更是常有恐龍化石發現,「兩路口大田灣修建體育場時,曾出土小型鳥腳類恐龍化石,被命名為『樂氏三巴龍』;長壽區在修建獅子灘水庫(即長壽湖)時也發掘到大型恐龍的腿骨等化石,被定名為『長壽峨眉龍』……」北碚文星灣中國恐龍首次公開展覽重慶自然博物館所在地北碚,
  • 重慶自然博物館新館免費開放 全國第二大 內設「侏羅紀公園」
    今日,重慶自然博物館新館開館儀式在北碚舉行。首席記者 李文科 攝    華龍網11月9日12時20分訊(首席記者 黃軍)如果你沒有機會去到非洲大草原感受野生動物的狂歡,如果你想體驗《侏羅紀公園》裡的那種心驚肉跳,那就來重慶自然博物館吧。今(9)日上午,位於重慶北碚區金華路398號的重慶自然博物館新館正式對外免費開放。
  • 紐約旅遊之「自然歷史博物館」——博物館奇妙夜
    黃昏時分,當最後一縷陽光消失,博物館裡的展覽品都活了過來,龐大的恐龍像一隻調皮的小狗一樣,追著骨頭四處搗亂,到處咬人,把莊嚴的博物館搞得一團糟。博物館裡的法老金牌有著神奇的魔法,所以才會賦予所有標本生命,愛搗亂的猴子,暴虐的匈奴王,鑽木取火的穴居人,所有的一切都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電影中的自然歷史博物館完全顛覆了人們之前的想像,儼然變成了馬戲場,大家都稱兄道弟,時刻上演著啼笑皆非的故事。
  • 美國西部最大自然歷史博物館 恐龍展驚豔!
    洛杉磯自然歷史博物館於1913年開館,是美國西部地區最大的自然歷史博物館,館藏超過3500萬件,橫跨45億年的歷史,包羅萬象,擁有驚人的展品和收藏。門票成人15刀,在美國博物館並不是全部免費的,尤其是私立博物館,但精彩也大多在私人博物館內。博物館與地鐵公司還有合作,憑地鐵票購買博物館門票可以優惠2刀。
  • 琥珀裡真的恐龍,今天,就在上海自然博物館!
    對,就是,琥珀裡,有恐龍!根據同類恐龍的體型,研究人員推斷,這一恐龍身長18.5釐米。就在今天,就是這件琥珀,就是這條尾巴,就在上海自然博物館!在上海自然博物館官方微信頁面,回復 綠螺報名+57期+你的答案+人數+年齡講座地點:上海自然博物館二樓報告廳講座時間:12月9日(周五)16:00-17:30
  • 美國媒體稱為世界上最好的恐龍博物館,四川自貢有一座侏羅紀公園
    我順著孩子手指的方向看去,遠處果然站著一隻巨大的劍龍,標誌性的大骨板高聳於寬闊的脊背上,強有力的尾部如裝有長刺的致命武器一般,似乎隨時都會揮打過來。「這隻劍龍好大啊,比霸王龍都大。你說劍龍和霸王龍打架誰更厲害?」小男孩喃喃自語。「劍龍距離霸王龍出現的時間比霸王龍距離你出現的時間還長!」我低頭對他說,留下小朋友一臉錯愕。我笑了起來,快步朝劍龍走去,「自貢恐龍博物館」的行楷大字映入視野。
  • 近50年來浙江發現的恐龍化石在浙江自然博物館開展
    一億年前,行走在浙江大地上的主角,不是人類,而是恐龍。如今,它們深埋在很深很深的白堊紀地層裡,有時很偶然,白堊紀地層會露出地面,這些龐然大物也會「穿越」過來,和現代人打個招呼。  從1962年浙江發現第一塊恐龍化石以來,新嵊、天台、小雄、仙居、壺鎮、永康、麗水、金衢和湖山等白堊紀盆地,都發現了恐龍和恐龍蛋化石。
  • 蟲豸魅影-浙江自然博物館中生代古昆蟲化石展
    國慶長假來襲,到處都是人人人,不如帶你的孩子前往浙江自然博物館去體驗下中生代古昆蟲化石的魅力。此次展覽由浙江自然博物館攜手靈珀閣共同舉辦。
  • 亞洲最古老蜥腳類恐龍足跡驚現大足 恐龍在重慶生活至少1億年
    受訪者供圖 華龍網發  華龍網記者了解到,重慶市地勘局208水文地質工程地質隊與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美國科羅拉多大學、瑞士巴塞爾自然歷史博物館、日本東京學藝大學、自貢恐龍博物館、加拿大埃爾伯塔大學和德國古生物博物館等單位合作研究的成果近日發表在SCI雜誌《Swiss Journal  of Geosciences》上。
  • 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舉辦恐龍進化特展(組圖)
    摘要: 這是3月15日在位於美國紐約的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我們身邊的恐龍」特展上拍攝的華麗羽王龍模型。新華社記者李暢翔攝    3月15日,在位於美國紐約的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一名參觀者在「我們身邊的恐龍」特展上觀看華麗羽王龍模型。
  • 廣西發現新種類恐龍化石 廣西自然博物館展出(圖)
    一隻身長18米、頭高6米的「何氏六榜龍」已在廣西自然博物館露天恐龍園中亮相.人民網北京1月26日電(記者 劉然)中法古生物學家在我國廣西所發現的恐龍化石,被證實為1.3億年前的真蜥腳類恐龍當中的一個新屬種——「何氏六榜龍」,這一發現被刊登在最新一期的《地質學報》(英文版)中。
  • 「恐龍迷」,看過來!
    「恐龍迷」,看過來!生活於億萬年前的恐龍早已滅絕,關於恐龍到底是怎麼滅絕的?科學家一直以來費心研究,但卻是各有說辭,有說是溫度地球氣候環境變化導致恐龍滅絕,也有說是隕石撞擊地球導致恐龍滅絕,甚至還有說法是恐龍時代突然的氣候變化,恐龍找不到自己喜歡的食物了,按這個說法,恐龍滅絕的原因就是活生生一個個被餓死了?
  • 博物館小蜜蜂科考|火山下的隱秘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郭聞長假期間,錢報博物館小蜜蜂成員,在浙江大學地科院博導吳磊老師、省自然博物館古生物研究專家鄭文杰老師的帶領下,來到東陽參觀、科考。中間這位主講老師,是省自然博物館的古生物研究專家鄭文杰。
  • 重慶上演現實版侏羅紀 30餘條恐龍「復活」(圖)
    攝影:孟幻一位體驗者近看屬於肉食類恐龍的四川龍。攝影:孟幻  中新網重慶4月5日電(孟幻)合川馬門溪龍究竟有多長?大石壩恐龍的真面目如何?上遊永川龍發現時是什麼樣子?為揭開恐龍世界神秘面紗,「聆聽恐龍的呼喚——重慶科技館大型恐龍主題展」將於4月10日至6月9日上演。
  • 浙江自然博物館發現我省最早的恐龍足跡化石
    記者19日獲悉,浙江自然博物館的金幸生團隊最近在化石愛好者吳立功、黃力等協助下,對諸暨、永康和建德等地的魚化石點進行野外調查,在建德和浦江交界的魚化石層位發現足跡化石,經初步鑑定為小型獸腳類恐龍足跡化石。這是在杭州市域首次發現恐龍生活痕跡。
  • 重慶自然博物館攜科學松鼠會辦「青年科普論壇」
    中新網重慶新聞12月26日電(王龍 鍾旖)26日,重慶自然博物館在90周年館慶活動之際聯合科學松鼠會的10位自然科學領域一線青年科學家為市民奉上一場科普盛宴。  據介紹,科學松鼠會是一個致力於在大眾文化層面傳播科學的非營利機構,成立於2008年4月。
  • 探恐龍世界,解自然奧秘!「中國的恐龍」講座現場氣氛「嗨」到爆!
    4月23日,由山西晚報·文博山西講壇和山西地質博物館·地博科普講堂聯合主辦、山西杏花村汾酒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特別支持的講座「中國的恐龍」,在山西地質博物館一層報告廳舉行。這是山西晚報·文博山西講壇成立以來舉辦的第四場講座,也是山西地質博物館地博科普講堂自然資源課的第二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