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沙柳樹坡等地發現的恐龍蛋。
紅網時刻長沙6月30日訊(記者 胡芳 通訊員 聶晨宇)「長沙不僅擁有恐龍,在恐龍即將滅絕前,湖南還曾經是恐龍活動非常活躍的地方,尤其是長沙、株洲、湘潭的古洞庭湖區域。」6月29日,長沙規劃展示館第十九期「城市+」公開課聚焦「22億年長沙地質史」,教授級高工 、國務院津貼專家、湖南省地質研究所原總工程師童潛明帶領長沙的「恐龍迷」來了一次探知之旅。
銅官鎮師古臺漂礫不是湘江搬來的,而是冰川「搬」來的;大圍山上有第四紀冰川地貌遺蹟,當時山頂上有冰,冰裡夾了石頭;長沙20萬年前就有人了,而且有了工具……在童潛明的講述裡,長沙人一次次刷新了認知。
6500萬年前白堊紀,洞庭湖形成了。說起白堊紀,很多人第一反應都是恐龍。那麼,長沙到底有沒有恐龍?
「包括長沙在內的古洞庭湖區不僅有恐龍,而且是恐龍活躍的地方,至少有10種恐龍。」童潛明說,這當中包括蜥腳類的梁龍和泰坦巨龍;獸腳類的疑似棘龍、馳龍、鯊齒龍、暴龍、霸王龍、似鳥龍、虛骨龍;鳥腳類的鴨嘴龍。此外,還有不少化石屬於蜥腳類、獸腳類和鳥腳類,只是因為化石破損和未經修復無法進一步的屬、種鑑定。
古洞庭湖區包括長沙、株洲、湘潭。據不完全統計,這個地區有21處發現了恐龍蛋、恐龍的足跡。「星沙柳樹坡等地就曾發現恐龍蛋,但當時湖南在古生物保護上稍顯欠缺,以致很多恐龍蛋去向不明。目前,湖南省地質博物館裡還存有四顆恐龍蛋。」
童潛明說:「恐龍在我國北方有很多足跡,但華南地區只有長沙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