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頂的阿根廷龍「復活」,一聲吼叫迎來了2018上海自然博物館「恐龍季」的開幕。昨晚,100多名觀眾聚集在巨大的阿根廷龍和埃及棘龍模型下,同古生物專家一起探尋遠古時代的秘密。據悉,「恐龍季」是上海自然博物館今年推出的品牌活動,從5月25日持續至7月底。
開幕式後,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所研究員徐星開始了科學脫口秀,為青少年講述他尋找恐龍化石的故事。「有一次,我們在新疆的沙漠戈壁找恐龍化石,突然下了一場暴雨,我們的車就陷到泥潭裡了,車子一直出不來,我們幾乎絕望……」不過沒想到的是,類似這樣的事情在一億六千萬年前的恐龍身上也發生過。」
徐星介紹,這個泥潭原本是一個深坑,他和同事在考察地質時發現,這個深坑的巖層有些異常。他們研究後發現,這個巨坑很有可能是身長近30米的馬門溪龍的腳印,這種巨型恐龍能在地上一腳踩出坑來。「它們踩了大坑以後就走了,但小恐龍遇到這個大坑就倒黴了,泥坑被水淹沒之後,小恐龍一不小心掉進去就會淹死。」在這個坑內,他們發現了許多小恐龍的化石,將其中一種命名為「難逃泥潭龍」。聽到這個恐龍名字的由來,現場觀眾都忍俊不禁。
在科學家脫口秀的同時,香港古生物畫師張宗達在一旁根據生命長河展區的標本,現場繪製了一幅棘龍場景復原圖,栩栩如生的畫面吸引了許多孩子圍觀。「我和大家一樣,從小就非常喜歡恐龍。」張宗達上臺開始分享自己的追夢道路,用親身經歷告訴孩子們,在追夢道路上不要被現實困難嚇倒。
「這個展廳裡會搖頭擺尾吼叫的恐龍叫什麼名字?」華東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何鑫博士問。「霸王龍!」「暴龍!」「霸王龍就是暴龍!」孩子們一聽到有人問自然博物館的「明星」恐龍,紛紛給出回答。「很多人說是霸王龍,這真的是它的名字嗎?霸王龍就是暴龍嗎?我在這裡先賣個關子。」何鑫帶領大家走進恐龍展廳。
何鑫告訴孩子們,在遊覽時要多關注展品說明牌,從而更深入地了解這些生物。他指著說明牌上的拉丁文,告訴他們動物學名命名的門道。「明星」恐龍說明牌上寫的是「暴龍」,這其實是科目名,而霸王龍是暴龍科的一種,因此暴龍並不等於霸王龍。聽了這番講解,孩子們終於解開了心中的疑惑。
據介紹,「恐龍季」活動期間,上海自然博物館將舉辦博物館之夜、少年嘉年華、綠螺訓練營、科學家面對面、綠螺講堂「恐龍總動員系列」等5個主題活動,還將與自然博物館日常教育活動相結合,從周二到周日,每天都會開展恐龍主題活動,包括恐龍說說說、我的恐龍我來畫、恐龍獵人訓練營、尋找精靈龍、遇見恐龍達人、恐龍偵探等。另外,自然博物館的官方網站、微信公眾號將推出線上活動,讓公眾了解古生物知識,揭開遠古時代的神秘面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