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00多萬年之前,在沒有大陸橋的情況下,鴨嘴龍是如何去到非洲

2020-11-24 騰訊網

白堊紀中後期,雖然地球已經進入到一個動蕩的時期,不過,這個時候恐龍也迎來了新一輪的蓬勃發展,不斷有新的恐龍物種出現,比方說我們熟悉的霸王龍,就是來自於這個時期,此外,還有我們今天文章中的主角——鴨嘴龍。

嘴巴好像鴨子的「奇葩」恐龍

其實,我們從鴨嘴龍的名字就可以看出,鴨嘴龍的嘴巴好像是鴨子的嘴巴,它們最早出現在距今約1億年前的白堊紀,鴨嘴龍是大型的食草恐龍,由於當時陸地不斷擴大,植物也進入到蓬勃發展的新時期,食草恐龍的食物是非常充足的,基本上可以做到走哪吃哪,所以,這一時期出現的食草恐龍,體型也都非常龐大。

鴨嘴龍也不例外,目前已知最大的鴨嘴龍,體長超過了22米,而普通的鴨嘴龍化石,身長也在10米左右。

鴨嘴龍作為群居恐龍,它們在陸地上建造洞穴,一大家族生活在一起。不過,也有一種觀點認為,鴨嘴龍或許也喜歡生活在水中,它們可能是遊泳高手,不過,這個說法一直苦於沒有證據去證實,直到前段時間,非洲出現了鴨嘴龍的化石,才讓很多古生物學家相信,鴨嘴龍也曾經是遊泳健將。

6600多萬年前,鴨嘴龍漂洋過海來到非洲

雖然如今的非洲和歐亞大陸相連接,不過,在白堊紀時期,非洲大陸卻是完全獨立的島嶼大陸,就好像今天的澳洲一般,當時的非洲大陸四面環海,所以,其它大陸上的生物想要抵達非洲,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作為白堊紀時期數量較多的食草恐龍,多年來,世界上很多地方都不斷有鴨嘴龍化石被發現,根據研究顯示,鴨嘴龍最早生活在北美洲,後來通過擴散,一路來到了南美洲、亞洲和歐洲,甚至最遠在北極,也發現過鴨嘴龍的化石。

前段時間,在非洲的摩洛哥,來自英國的古生物學家們,竟然意外發現了鴨嘴龍的化石,通過年代分析,非洲的鴨嘴龍化石距今大約有6600多萬年的歷史,屬於白堊紀末期。

這意味著,即使有海洋阻擋,而且在沒有大陸橋的情況下,鴨嘴龍竟然曾經漂洋過海抵達了非洲,它們是如何去的呢?

研究者認為,鴨嘴龍可能是遊泳抵達非洲的,雖然看起來很不可思議,但是,在生物演化擴散的過程中,這種不可思議的事情經常會發生。

拿人類來說,遠古人類也是沒有任何的交通工具,但是他們卻從非洲出發,一路擴散到世界各地,去往美洲的時候,也是遠渡重洋,特別是遠古人類最終抵達了澳洲,同樣是不可思議的事情。

這次在非洲發現鴨嘴龍,也給了科學家們很多的啟發,這或許可以揭開很多物種的出現謎團,比方說為何馬達加斯加會出現河馬,以及為何北美洲會出現靈長類動物。

相關焦點

  • 10米長的鴨嘴龍化石,在非洲被發現,它是如何跑到非洲的?
    據報導,最近期的英國《每日電訊報》上,來自英國的研究團隊在上面發表了一項最新的研究成果,表示在非洲的摩洛哥地區,發現了本應該生活在北美洲的鴨嘴龍化石,時間可以追溯到白堊紀末期,它們是如何抵達非洲的?什麼是鴨嘴龍?
  • 發現非洲第一塊鴨嘴龍化石 或證實恐龍也曾漂洋過海
    此前,他們發現了非洲第一塊鴨嘴龍化石。據英國《每日電訊報》網站11月5日報導,這個鴨嘴龍的新物種被命名為異域龍奧德修斯種。它的遺骸是在摩洛哥卡薩布蘭卡附近一個採礦點發現的,年代可追溯至6600萬年前的白堊紀末期。科學家認為,這種生物一定是在開闊海域穿行數百英裡(1英裡約合1.6公裡)才抵達非洲大陸的。這是人們首次在非洲發現鴨嘴龍。
  • 專家在非洲發現第一頭鴨嘴龍化石,這種恐龍曾穿越海洋抵達非洲?
    這種鴨嘴龍化石在非洲被發現,這使得專家們相信,鴨嘴龍曾經穿越大洋到達非洲大陸。這種新恐龍(Ajnabia odysseus),是一種食草的鴨嘴龍家族的成員,它的化石在非洲摩洛哥一個礦山的巖石中被科學家發現,其生存的年代可追溯到大約6600萬年前的白堊紀末期。專家在非洲發現第一頭鴨嘴龍化石,這種恐龍曾穿越海洋抵達非洲?
  • 7000萬年前就有恐龍跨過白令大陸橋,跨越亞洲和北美適應北極生活
    早在早期人類跨過連接亞洲和美洲的大陸橋之前,一種進化極其成功的鴨嘴龍可能已經踏上過這條道路,使它在7000萬年前統治了世界的北半球。鴨嘴龍可能在7000萬年前就跨越了白令大陸橋不過,說「統治」其實有點言過其實,畢竟鴨嘴龍數量雖多,但也只是一種植食性恐龍。古生物學家說,2019年在日本北海道發現的一種新恐龍叫神威龍,是埃德蒙德龍的近親。
  • 印第安人的祖先 曾在白令海峽大陸橋上滯留上萬年
    該團隊的結論是,首批美洲居民的祖先大約是在2.3萬年到1.3萬年前到達白令海大陸橋的。我們現在已經找到考古學證據,表明離開西伯利亞、白令海大陸橋的人,甚至比尼爾森等人提出的2.3萬年更早。(圖:在2.4萬年前的馬下顎骨上,留有人類切割的痕跡)這項研究進一步表明,人類更早到達白令海大陸橋,但是它沒有揭示人類到達這裡的確切時間
  • 科普時間到|恐龍澗化石群中鴨嘴龍的秘密
    諸城恐龍澗恐龍化石群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恐龍化石集群埋藏地,發現化石數量近萬塊,包括暴龍、角龍、鴨嘴龍等多個恐龍種類,其中鴨嘴龍骨骼化石在數量上佔有90%以上,是絕對的優勢物種。古生物學家通過研究化石可以復原恐龍的行為方式、生存環境、演化趨勢等等,為我們打開窺探遠古恐龍世界的大門。如此多的鴨嘴龍化石到底隱藏著什麼秘密呢?
  • 6600萬年前那一天,恐龍的倒黴事不僅僅是滅絕...
    遠古北美洲大陸上,每種生物都在忙著自己的生計——甲龍、腫頭龍棲身在針葉林中,鴨嘴龍則更願意啃食開花植物的嫩葉。身形矯健的迅猛龍在追逐著老鼠大小的哺乳動物和蜥蜴。成群結隊的三角龍在河邊徜徉覓食,遠處躲藏在樹林裡的霸王龍則在預備一場奇襲。 但那個幾周前就出現在天上,仿佛一顆迷你太陽的奇怪球體,這天卻大得遮天蔽日,它的光芒籠罩了整個東南天空。
  • 鴨嘴龍,櫛龍亞科恐龍
    鴨嘴龍 Hadrosaurus,在1858年,發現了第一個鴨嘴龍的化石,這也是北美洲所發現的第一個完整的恐龍化石;在1868年,鴨嘴龍成為第一個架設起來的恐龍化石模型。架設的模型見下圖。大多數資料顯示鴨嘴龍身長7到10米,高達3米,重量約7噸。
  • 真的是起源於非洲嗎?
    而猿類從樹上離開地面的時間,則要從1000萬年之前,東非大裂谷的出現開始說起。當時,伴隨著地殼運動,非洲原本茂密的森林都變成了草原,棲息在樹上的猿類,因為生活空間急劇縮小,一部分便離開了樹枝,去到了陸地上,進化方向也因此變得不同,一個關於生命進化的奇蹟,也在這時被孕育。通過考古研究發現,所有人科生物的祖先,都來自於非洲,同樣,現代人類的起源也來自於非洲,這一點在學術界並沒有什麼異議。
  • 如果6600萬年前沒有那場行星撞擊,恐龍會活到現在嗎?
    如果6600萬年前沒有那場行星撞擊,恐龍會活到現在嗎?假如那場行星撞擊沒有發生,恐龍會成為現在世界的霸主嗎?6600萬年前,一顆碩大的隕石狠狠地撞擊在地球上,至此恐龍時代畫上了句號。那麼如果數百萬年前沒有隕石的撞擊,恐龍是否有可能和人類一起生存到今天呢?
  • 經過漫長的6600萬年,地球正創造一個溫度記錄
    過去6600萬年球溫度CENOGRID曲線援引俄新社文章,來自六個國家的科學家宣布,在過去的6600萬年裡,一個新的氣候參考曲線項目已經完成,這是第一次建立了一個詳細和連續的時間表,以記錄全球平均氣溫變化,該研究結果將發表在
  • 地球6600萬年氣候記錄首次呈現
    近日,一項進行了數十年的大規模國際合作研究取得重要成果——來自6個國家的科學家共同宣布,涵蓋過去6600萬年的氣候變化記錄項目已經完成,這是人類第一次建立一個詳細、連續的時間表用以記錄全球氣候變化。新的氣候標準曲線成為過去6600萬年氣候的參照標準。這一國際合作研究由全球21家實驗室參與,包括來自德國、英國、義大利、中國等國家和地區的科學家。
  • 口袋妖怪:不懂得強化的鴨嘴炎獸,如何才能發揮出更大的實力?
    前言鴨嘴炎獸的特攻種族值達到了125,種族值之和也達到了540,可以說是一個火系比較強的精靈。但由於它無法學會可以強化的技能,到了後期精靈的等級越高,反而顯得它有點雞肋。那麼應該如何做才可以改變這種局面呢?以下的見解都是天馬菌通過打NPC總結出來的,因此以下的內容針對NPC比較強。
  • 地球6600萬年詳細氣候記錄首次呈現
    近日,一項進行了數十年的大規模國際合作研究取得重要成果——來自6個國家的科學家共同宣布,涵蓋過去6600萬年的氣候變化記錄項目已經完成,這是人類第一次建立一個詳細、連續的時間表用以記錄全球氣候變化新的氣候標準曲線成為過去6600萬年氣候的參照標準。這一國際合作研究由全球21家實驗室參與,包括來自德國、英國、義大利、中國等國家和地區的科學家。相關研究結果已發表在《Science》。該研究涵蓋了對整個新生代地球氣候的詳細描述,這是從恐龍滅絕開始到人類活動影響氣候變化的時間跨度,一個長達6600萬年的時期。
  • 我國發現遠古「鴨嘴獸」龍 距今約2億4千8百萬年
    鴨嘴獸是最原始的哺乳動物之一,最早出現在2500萬年前,現今僅生活在澳大利亞。鴨嘴獸不是通過眼睛是通過獨特的柔軟嘴殼在昏暗的環境中尋找獵物。程龍等發現的兩件海生爬行動物卡洛董氏扇槳龍頭骨關鍵特徵與鴨嘴獸極為相似,說明卡洛董氏扇槳龍應該具有與鴨嘴獸相似的捕食方式,可能在黃昏或者夜間捕食蝦類或者其它軟體動物。
  • 山東有個世界最大的「恐龍墓地」,堪稱鴨嘴龍的地下王國
    到了上世紀60年代,一支地質研究隊慕名而來,果然在這裡發現了大量的巨型骨骼。經過地質學家的鑑定,證實它們就是真正的恐龍化石,而且是一種從未見過的巨大的鴨嘴龍化石。地質隊隨後在這裡開始採集化石,短短幾個月就採集了30多噸,經過復原,古生物學家將它命名為巨型山東龍,這是一種巨大的鴨嘴龍。
  • 地球6600萬年詳細氣候變化首次呈現
    原標題:地球6600萬年詳細氣候變化首次呈現 一項進行了數十年的大規模國際合作研究,近日結果出爐——來自6個國家的科學家共同宣布,涵蓋過去的6600萬年的一個氣候變化記錄項目已經完成,這是人類第一次建立了一個詳細、連續的時間表用以記錄全球氣候變化。相關研究結果已發表在美國《科學》雜誌上。
  • 作為長脖子四足食草恐龍 鴨嘴龍骨骼是如何支撐其8000磅的體重?
    作為長脖子四足食草恐龍 鴨嘴龍骨骼是如何支撐其8000磅的體重?作為長脖子四足食草恐龍,鴨嘴龍骨骼是如何支撐其8000磅(約3500千克)的體重?一項新研究顯示這與恐龍的骨骼特質有關。近日,一個由古生物學家、機械工程師和生物醫學工程師組成的多學科團隊,在《公共科學圖書館·綜合》上發表論文指出:鴨嘴龍和其他恐龍具有與哺乳動物和鳥類完全不同的骨小梁結構,這是能支撐其體重的關鍵所在。
  • 鴨嘴龍發聲之謎,頭頂掛飾不僅僅是一種裝飾,其發聲也與其相關
    而其中有一種恐龍叫做鴨嘴恐龍,這種恐龍最特別之處在於它的發聲跟別的恐龍不一樣,是從它的頭部喇叭狀特殊的結構發出的。研究表明,鴨嘴恐龍的種類分為很多種,當然它們所發出的不同聲音,可能跟它們頭部的這個喇叭狀的波峰有著很大的關係。
  • 假如恐龍沒有滅絕,世界將會怎樣?
    美國馬裡蘭大學(University of Maryland)肉食恐龍的研究者湯姆·霍爾茨(Tom Holtz)也認為,不論怎樣,6600萬年前,由於印度德幹暗色巖(Deccan Traps)的火山噴發和流出的大量巖漿,也會造成地球上的一些物種滅絕——但是他說:"除此之外,在進入古新世(Palaeocene)和始新世(Eocene)之後,沒有什麼會影響到恐龍的整體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