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6600萬年球溫度CENOGRID曲線
援引俄新社文章,來自六個國家的科學家宣布,在過去的6600萬年裡,一個新的氣候參考曲線項目已經完成,這是第一次建立了一個詳細和連續的時間表,以記錄全球平均氣溫變化,該研究結果將發表在《科學》雜誌上。
這項研究是根據國際海洋鑽探項目(IODP)的數據進行的,該項目已經進行了50年。在CENOGRID項目(新生代全球參考資料)中工作的科學家研究了海底沉積物中保存的有孔蟲,即微小浮遊生物的外殼。
這些貝殼的碳酸鹽物質中氧和碳的同位素關係使科學家得以推算出主要的古氣候參數--溫度和二氧化碳在大氣中的含量。然後,他們將這些數據與地球軌道上的變化進行了比較,即米蘭科維奇周期(Milankovic)。
在對這些數據進行聯合數學分析之後,研究人員建立了一條曲線,該曲線顯示了地球過去6600萬年來的平均溫度、冰量和碳循環的詳細信息。
此前,從3400萬年到現在這一時期的參考曲線可追溯到2001年,但當時較古老的數據還不夠。現在,科學家們利用新的深海核心研究數據,將計劃延長到卡諾佐伊時代的開始,新的曲線要詳細得多。
「我們的目標是在過去6600萬年裡建立一個氣候參考模型,它不僅包括解析度最高的數據,還包括更精確的日期。」這篇文章的第一作者、來自馬勒姆海洋科學中心(Marum)的託馬斯·韋斯特霍爾德(Thomas West Holding)在不萊梅大學(University Of Bremen)的新聞稿中寫到,「我們現在更清楚地知道地球何時比現在變暖或變冷,以更好地了解氣候變化的主要動態。」
資料表明,卡諾佐伊時期的全球氣候發生了幾次劇烈的變化,從該時代初期的溫暖狀態,到古新世和始新世之初的熱氣候,再到始新世末的暖化,到漸新世和肌新世的寒冷,最後是復疊統和更新世的第三紀。到今天,我們生活在一個被稱為全新世的冰期的適度溫暖的階段。
軌道參數周期性變化以前被認為是氣候變化的主要驅動因素,是造成大氣候周期內小尺度波動的原因,而長期制度則與其他因素--冰川板和大氣二氧化碳有關。
例如,地球上最熱的氣候是在大約5000萬年前,在所謂的古新世-始新世熱最高峰時期形成的。當時的氣溫比現代的高14到16攝氏度,原因是由於北大西洋巖漿塊的火山爆發,使大量碳排放到大氣中。
科學家認為,目前的氣候變暖也是由於大氣中溫室氣體的增加,但現在的另一個原因是人類活動,就其對氣候的影響而言,人類活動可以與最強大的自然過程相媲美。
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預測,如果沒有變化,到2300年,全球平均氣溫將比1961-1990年古氣候結構參照點高8.5度。
但是,根據作者的說法,即使在最樂觀的情況下,根據新的參考曲線,大陸冰蓋只增加2.6度,到2150年大陸冰蓋也將開始積極融化,導致海洋高度急劇上升,從而產生預測中的所有後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