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地球氣候歷史的高保真記錄

2020-09-14 科技工作者


俯瞰地球。

《科學》雜誌當地時間9月10日報導,經過幾十年的研究和廣泛的國際合作,美國加州大學聖克魯茲分校(UCSC)、德國不萊梅大學(UOB)、波茨坦氣候影響研究所(PIK)等首次編制了一份高保真度、具有連續性的地球氣候變化記錄。

它記錄了地球過去6600萬年間的氣候變化情況,揭示了4種不同的氣候狀態(溫室、暖室、冷室和冰室)。這些主要的氣候狀態持續時間長達數百萬甚至數千萬年。

在每一個時期內,氣候都隨著地球繞太陽運行的軌道變化呈現出節律性變化。但每種氣候狀態對軌道變化的反應不同,軌道變化導致的全球溫度的變化相對較小,而不同氣候狀態交替造成的全球溫度變化則非常劇烈。

這項研究的挑戰在於,研究人員需要在足夠精確的時間尺度上,確定歷史氣候變化,並分析出軌道變化引發的氣候變化程度。

論文作者、UCSC教授James Zachos解釋說:「冰期-間冰期循環隨地球軌道的變化呈現出節奏變化。這改變了抵地太陽能的量,天文學家據此可以計算出過去的軌道變化情況。當我們重建歷史氣候時,很容易發現大致的長期變化。但我們也清楚,受軌道變化影響,應該有更精確的節奏變化。過去我們一直認為這一信號無法恢復。」

在過去的300萬年中,地球氣候一直處於冰室期,其特徵是冰期和間冰期交替出現。在冰室期,現代人類進化了,由此產生的溫室氣體和人類活動正把地球推向前所未見的溫室期。Zachos說:「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預測,在『一切照舊』的情況下,全球氣溫可能上升至5000萬年以來的最高點。」

國際海洋鑽井計劃(ODP)和海洋綜合鑽井計劃(IODP)為科學家提供了來自深海盆地的高質量沉積物巖心。它們在新氣候記錄的編制過程中扮演了關鍵角色。歷史氣候的特徵在海底沉積物的微型浮遊生物外殼中留下了蹤跡。在分析了沉積物巖心後,研究人員需要通過將沉積物層記錄與地球軌道的變化進行匹配,擬定出「天文年代學」。

2001年,Zachos等曾在《科學》雜誌發文稱,氣候應對軌道變化的周期大概是500萬年,時間跨度為漸新世至中新世。

Zachos與論文作者、UOB研究人員Thomas Westerhold合作,從記錄的早期部分中挖掘出了許多新數據。Westerhold負責了其中一個關鍵步驟——拼合世界各地的沉積物巖心中獲得的氣候記錄的重疊片段。Zachos評價說:「收集如此龐大的氣候記錄是非常繁瑣的。這是國際合作的重大成果。」

透過新彙編的氣候記錄,研究人員發現,氣候對軌道變化的反應,與溫室氣體水平、極地冰蓋範圍等因素密切相關。Zachos說:「在一個無冰的極端溫室世界裡,雖然冰蓋不會有任何反饋,但這會改變氣候的動態。」

在過去的6600萬年中,大多數主要的氣候變化都與溫室氣體水平變化有關。Zachos分析古新世-始新世熱峰值(PETM)後發現,導致氣候進入溫室期的快速全球變暖事件,與大量碳進入大氣有關。與之相似,在始新世晚期,隨著大氣中二氧化碳含量的降低,南極開始形成冰原,氣候也轉入冷室期。

Zachos說:「臨近轉變時,氣候會變得不穩定。我們發現了涉及軌道因素的更具確定性的反應。新氣候記錄為許多領域的研究提供了極富價值的框架。它不僅可以用於測試氣候模型,還能為地球動力學和物種進化研究提供幫助。」

編譯:雷鑫宇 審稿:西莫 責編:陳之涵

期刊來源:《科學》

期刊編號:0036-8075

原文連結:https://www.sciencedaily.com/releases/2020/09/200910150313.htm

中文內容僅供參考,一切內容以英文原版為準。轉載請註明來源。

相關焦點

  • 高保真的地球氣候歷史記錄將當前的變化置於背景之中
    科學家彙編了一份連續的、高保真的記錄,記錄了過去6600萬年的地球氣候變化,該記錄揭示了四個獨特的氣候狀態,這些主要的氣候狀態持續了數百萬年,有時甚至數千萬年,並且在每一種氣候中,氣候都呈現出與地球繞太陽軌道變化相對應的節律變化,但是每個氣候狀態對軌道變化都有獨特的反應,與不同氣候狀態之間的急劇變化相比,這種變化導致全球溫度變化相對較小。
  • 高保真的地球氣候變化記錄,揭秘了地球4種不同的氣候狀態
    《科學》雜誌當地時間9月10日報導,經過幾十年的研究和廣泛的國際合作,美國加州大學聖克魯茲分校(UCSC)、德國不萊梅大學(UOB)、波茨坦氣候影響研究所(PIK)等首次編制了一份高保真度、具有連續性的地球氣候變化記錄。它記錄了地球過去6600萬年間的氣候變化情況,揭示了4種不同的氣候狀態(溫室、暖室、冷室和冰室)。
  • 透過地球歷史,重建全球氣候
    若想預測未來的地球氣候,精確繪製歷史溫度記錄必不可少。例如,通過重建歷史緯向溫度梯度數據,研究者可以預測急流出現的區域。而急流控制著中緯度地區的風暴和溫度。不過,此舉的困難在於,現有數據多偏重於特定地區或環境類型,沒有描繪出地球遠古時期溫度的全貌。
  • 通過地球的歷史重建全球氣候
    準確估算古代海洋的溫度至關重要,因為它們是過去重建全球氣候條件的最佳工具。氣候模型提供了未來世界的情景,而古氣候研究(對過去氣候的研究)則提供了對過去世界的看法。預測未來地球氣候的關鍵要素是能夠利用過去準確的溫度記錄。
  • 地球6600萬年氣候記錄首次呈現
    這是人類第一次建立一個詳細、連續的時間表用以記錄全球氣候變化。收集如此長的氣候記錄片段是一個極其繁瑣的過程,此次成果體現了國際交流合作的巨大努力。,它成為過去6600萬年氣候的新參照標準,可讓人們更準確地知道地球歷史上何時變暖或變冷,對氣候變化的深層機制也有了更好的理解。
  • 地球6600萬年詳細氣候記錄首次呈現
    近日,一項進行了數十年的大規模國際合作研究取得重要成果——來自6個國家的科學家共同宣布,涵蓋過去6600萬年的氣候變化記錄項目已經完成,這是人類第一次建立一個詳細、連續的時間表用以記錄全球氣候變化新的氣候標準曲線成為過去6600萬年氣候的參照標準。這一國際合作研究由全球21家實驗室參與,包括來自德國、英國、義大利、中國等國家和地區的科學家。相關研究結果已發表在《Science》。該研究涵蓋了對整個新生代地球氣候的詳細描述,這是從恐龍滅絕開始到人類活動影響氣候變化的時間跨度,一個長達6600萬年的時期。
  • 「冰河世紀」的氣候記錄顯示地球海洋之間的 超強聯繫
    有時,地球的氣候系統看起來總是曲折地完成一些簡單的動作。海洋可以與大氣相互作用,大氣可以與陸地上的生態系統相互作用,從而影響大氣,最終再次與海洋發生相互作用。在上一個「冰河世紀」的氣候記錄顯示了我們這些瘋狂的聯繫。
  • 6600萬年來天文定年的地球氣候變化記錄及其可預測性
    過去6600萬年以來,大型恐龍絕滅,被子植物、哺乳類和鳥類繁盛,是地質歷史中的新生代。新生代早期兩極沒有冰蓋,晚期兩極出現大規模冰蓋。溫室氣體濃度一度超過2000ppmv,而到末次冰期不足200ppmv。古氣候學家一直希望獲得新生代以來的氣候變化記錄,來理解現代的地球氣候演化規律和發展趨勢。
  • 學者揭秘氣候冷暖變遷與中國歷史朝代更迭
    以其一貫秉承的國際視野、人文關懷和華人視角,遍訪國內外最頂級的氣候學家、經濟學家,以及政治家、企業家,實地拍攝氣候變暖給全球不同地區帶來的種種變化。力求從國內到國際,從科學到民生,從政治到經濟,全方位深入剖析氣候變暖的前因後果,揭示中國以及世界各地因此面臨的危機和挑戰,以冀喚起全球華人重新思考人類與地球的關係。
  • Science:6600萬年來天文定年的地球氣候變化記錄及其可預測性
    Science:6600萬年來天文定年的地球氣候變化記錄及其可預測性古氣候學家一直希望獲得新生代以來的氣候變化記錄,來理解現代的地球氣候演化規律和發展趨勢。整整100年前,米蘭科維奇提出地球軌道參數變化,包括偏心率、傾角以及歲差,影響了地球表面獲得的太陽輻射緯度和季節分配,驅動了地球氣候準周期變化(Milankovitch, 1920)。過去50年中,米蘭科維奇假說不但成了一種古氣候研究的理論範式,而且也為古氣候研究提供了天文定年方法。
  • Science:6600萬年來天文定年的地球氣候變化記錄及其可預測性
    Science:6600萬年來天文定年的地球氣候變化記錄及其可預測性 過去6600萬年以來,大型恐龍絕滅,被子植物、哺乳類和鳥類繁盛,是地質歷史中的新生代。新生代早期兩極沒有冰蓋,晚期兩極出現大規模冰蓋。
  • 地球環境所發現洞穴題詞中可記錄重要的氣候變化信息
    近日,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譚亮成及其合作者發現陝南地區大魚洞近百處歷史題詞,這些題詞清楚記載了最近500年古人有7次因天旱而進洞取水或求雨的場景,年代分別為公元1528、1596這是國內外首次發現洞穴題詞中可記錄重要的氣候變化信息,提醒歷史氣候學家未來在這一研究方向上給予關注。
  • 最新真實氣候記錄:自1900年地球升溫0.75攝氏度(圖)
    美國宇航局圖像顯示,1995年地球引力出現明顯的不同,這與之前融化冰層現象有著密切聯繫。  全球變暖一直被科學界的一些人士視作「氣候學醜聞」,這些人認為部分科學家對氣候數據進行了有利於支持全球變暖理論的傾向性「編輯」。英國氣象局的最新報告顯示,全球氣溫自1900年以來確實上漲了0.75攝氏度,其中2010年的平均氣溫最高。  英國氣象局最新「氣溫級數」記錄可追溯到1850年,數據信息來自於非洲、加拿大和俄羅斯的氣象站,其中北極升溫速度較快。
  • 關於氣候變化的歷史爭論
    關於氣候變化的歷史爭論 【字體:大 中 小】 大氣層就像溫室的玻璃一樣,能讓太陽光線通過,同時阻擋地球的輻射熱返回宇宙空間。    人類的工業活動會極大程度地影響地球氣候的觀點是瑞典科學家斯凡特·阿蘭紐斯1908年首次提出的。1896年,阿蘭紐斯曾在論文中指出,如果大氣中二氧化碳的濃度增加一倍,地球表面的平均氣溫將增加5.26℃,緯度越高,增幅越大。
  • 地球氣候的演變歷史
    他開創了測量冰芯包裹氣體性質的古氣候研究領域:建立了冰期與間冰期生物圈生產力與大氣二氧化碳含量的關係,發展了海盆全球尺度碳通量與生態系統生產力的檢測系統,為進一步認知和預測未來氣候變化作出了開創性的貢獻。
  • 氣候變化影響我國古代瘟疫爆發——來自千年歷史記錄的復原
    有些研究著眼探索預測未來的模式,也有科學家從歷史中尋找線索。  瘟疫、洪澇、乾旱、饑荒、蝗災與氣候變化——近日,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研究員張知彬和挪威奧斯陸大學教授Nils Chr. Stenseth的合作團隊就將這些散落在中國歷史中的點連綴成線,揭示了我國古代那些哀鴻遍野的瘟疫災難背後的原因。
  • 極端氣候不斷加劇!自有記錄以來,過去十年是地球上最熱的十年
    年代中期開始有氣溫記錄以來,2019年是最熱的年份之一,地球大氣中的溫室氣體處於最高水平。作為我們不斷變化的氣候的主要動力,許多長期存在的溫室氣體的含量不斷增加。」該研究還報告了其他關鍵發現:自2014年以來,過去的六年,是有記錄以來最熱的六個年份 。
  • 超新星爆炸可能幫助塑造了地球的氣候歷史
    恆星爆炸在地球氣候史上的作用可能比科學家們想像的要大。 一項新的研究報告稱,在過去4萬年裡,附近的超新星在地球的樹輪記錄中留下了一系列可能的指紋,可能在這段時間內多次破壞地球的氣候。
  • 六國科學家開展數十年大規模國際合作研究地球6600萬年詳細氣候記錄首次呈現
    近日,一項進行了數十年的大規模國際合作研究取得重要成果——來自6個國家的科學家共同宣布,涵蓋過去6600萬年的氣候變化記錄項目已經完成,這是人類第一次建立一個詳細、連續的時間表用以記錄全球氣候變化。新的氣候標準曲線成為過去6600萬年氣候的參照標準。這一國際合作研究由全球21家實驗室參與,包括來自德國、英國、義大利、中國等國家和地區的科學家。相關研究結果已發表在《Science》。
  • 六國科學家開展數十年大規模國際合作研究 地球6600萬年詳細氣候記錄首次呈現
    近日,一項進行了數十年的大規模國際合作研究取得重要成果——來自6個國家的科學家共同宣布,涵蓋過去6600萬年的氣候變化記錄項目已經完成,這是人類第一次建立一個詳細、連續的時間表用以記錄全球氣候變化。新的氣候標準曲線成為過去6600萬年氣候的參照標準。這一國際合作研究由全球21家實驗室參與,包括來自德國、英國、義大利、中國等國家和地區的科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