俯瞰地球。
《科學》雜誌當地時間9月10日報導,經過幾十年的研究和廣泛的國際合作,美國加州大學聖克魯茲分校(UCSC)、德國不萊梅大學(UOB)、波茨坦氣候影響研究所(PIK)等首次編制了一份高保真度、具有連續性的地球氣候變化記錄。
它記錄了地球過去6600萬年間的氣候變化情況,揭示了4種不同的氣候狀態(溫室、暖室、冷室和冰室)。這些主要的氣候狀態持續時間長達數百萬甚至數千萬年。
在每一個時期內,氣候都隨著地球繞太陽運行的軌道變化呈現出節律性變化。但每種氣候狀態對軌道變化的反應不同,軌道變化導致的全球溫度的變化相對較小,而不同氣候狀態交替造成的全球溫度變化則非常劇烈。
這項研究的挑戰在於,研究人員需要在足夠精確的時間尺度上,確定歷史氣候變化,並分析出軌道變化引發的氣候變化程度。
論文作者、UCSC教授James Zachos解釋說:「冰期-間冰期循環隨地球軌道的變化呈現出節奏變化。這改變了抵地太陽能的量,天文學家據此可以計算出過去的軌道變化情況。當我們重建歷史氣候時,很容易發現大致的長期變化。但我們也清楚,受軌道變化影響,應該有更精確的節奏變化。過去我們一直認為這一信號無法恢復。」
在過去的300萬年中,地球氣候一直處於冰室期,其特徵是冰期和間冰期交替出現。在冰室期,現代人類進化了,由此產生的溫室氣體和人類活動正把地球推向前所未見的溫室期。Zachos說:「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預測,在『一切照舊』的情況下,全球氣溫可能上升至5000萬年以來的最高點。」
國際海洋鑽井計劃(ODP)和海洋綜合鑽井計劃(IODP)為科學家提供了來自深海盆地的高質量沉積物巖心。它們在新氣候記錄的編制過程中扮演了關鍵角色。歷史氣候的特徵在海底沉積物的微型浮遊生物外殼中留下了蹤跡。在分析了沉積物巖心後,研究人員需要通過將沉積物層記錄與地球軌道的變化進行匹配,擬定出「天文年代學」。
2001年,Zachos等曾在《科學》雜誌發文稱,氣候應對軌道變化的周期大概是500萬年,時間跨度為漸新世至中新世。
Zachos與論文作者、UOB研究人員Thomas Westerhold合作,從記錄的早期部分中挖掘出了許多新數據。Westerhold負責了其中一個關鍵步驟——拼合世界各地的沉積物巖心中獲得的氣候記錄的重疊片段。Zachos評價說:「收集如此龐大的氣候記錄是非常繁瑣的。這是國際合作的重大成果。」
透過新彙編的氣候記錄,研究人員發現,氣候對軌道變化的反應,與溫室氣體水平、極地冰蓋範圍等因素密切相關。Zachos說:「在一個無冰的極端溫室世界裡,雖然冰蓋不會有任何反饋,但這會改變氣候的動態。」
在過去的6600萬年中,大多數主要的氣候變化都與溫室氣體水平變化有關。Zachos分析古新世-始新世熱峰值(PETM)後發現,導致氣候進入溫室期的快速全球變暖事件,與大量碳進入大氣有關。與之相似,在始新世晚期,隨著大氣中二氧化碳含量的降低,南極開始形成冰原,氣候也轉入冷室期。
Zachos說:「臨近轉變時,氣候會變得不穩定。我們發現了涉及軌道因素的更具確定性的反應。新氣候記錄為許多領域的研究提供了極富價值的框架。它不僅可以用於測試氣候模型,還能為地球動力學和物種進化研究提供幫助。」
編譯:雷鑫宇 審稿:西莫 責編:陳之涵
期刊來源:《科學》
期刊編號:0036-8075
原文連結:https://www.sciencedaily.com/releases/2020/09/200910150313.htm
中文內容僅供參考,一切內容以英文原版為準。轉載請註明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