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變化影響我國古代瘟疫爆發——來自千年歷史記錄的復原

2020-12-05 中國氣象局

本期嘉賓: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研究員 張知彬

採訪人:中國氣象報記者 趙曉妮

  主要觀點:氣候變化對人類疫病流行影響具有尺度效應。任何一個時間序列,都包含長期喝短期趨勢的信號。基於大尺度的研究發現,從長期趨勢看,氣候變冷也會導致更多的疾病流行,主要是通過旱、澇、蝗災加劇、農業歉收,使人們營養匱乏、免疫力下降這個間接路徑,最後導致更多疫病發生。

  21世紀,人類健康的最大威脅來自哪裡?

  不少科學家認為是氣候變化,比如醫學期刊《柳葉刀》就刊文表示氣候變化已對全球數百萬人口構成傷害。那麼,氣候變化是如何影響人類健康的?有些研究著眼探索預測未來的模式,也有科學家從歷史中尋找線索。

  瘟疫、洪澇、乾旱、饑荒、蝗災與氣候變化——近日,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研究員張知彬和挪威奧斯陸大學教授Nils Chr. Stenseth的合作團隊就將這些散落在中國歷史中的點連綴成線,揭示了我國古代那些哀鴻遍野的瘟疫災難背後的原因。

  慘烈疫情與明明暗暗的氣候線索

  公元1644年,大明王朝窮途末路,李自成終於叩開了北京城門,然而面前卻是一座已被瘟疫掏空的死城。

  當張知彬的研究團隊研讀《中國三千年氣象記錄總集》關於這段歷史的記錄時,「大疫,一家死者十之八九」「死亡塞路」「死者山積」「闔城人人瘟疫,數日即為病隕」「民死過半,骨肉相連,道路罕人行」「瘟疫大作,死者枕藉,十村九墟,人煙幾絕」等描述,讓他們幾乎可以想像出明朝末年這場特大疫情的慘烈程度。

  「這次特大瘟疫的暴發與明末清初的小冰期緊密關聯,可能是加速了明王朝滅亡的重要因素之一。」張知彬說。

  回顧文獻記載,我國古代經歷了頻繁的重大疫情,「積屍遍野」「十室九空」並非文學上的誇張,而是當時人們實際生活的寫照。

  在歷史記錄中,重大疫情經常和各類自然災害的發生一起出現。

  那麼,氣候是導致我國古代瘟疫暴發的原因嗎?

  張知彬解釋說,人類疫病的發生一方面與病原、宿主、媒介有關,另一方面也與人的自身健康和免疫水平有關,「而氣候因素會影響病原、宿主、媒介」。比如,洪水通常引發霍亂流行,溫溼氣候易導致登革熱流行等。氣候也會影響人的健康,比如氣溫突然下降會誘發人類易感各種疾病,如流感等。

  同時,在古代,氣候對農業生產影響很大。他認為,要揭示氣候對人類疾病的影響,必須要同時考慮疫情、洪澇、乾旱、饑荒、蝗災、氣溫等因素之間的關聯。歷史上,旱災、澇災、蝗災常常導致農業歉收,人們面臨饑荒,營養不良會導致免疫力下降,進而容易使疾病流行。

  因此,張知彬的研究團隊從疫情、洪澇、乾旱、饑荒、蝗災、氣溫這些線索中,揭示了我國古代疫情暴發的秘密。

  從歷史記錄中尋找證據

  現在,在每次重大災害發生後,災害帶來的人員傷亡狀況和損失可以精確統計。但中國古代對於災害的記錄通常是模糊的。如何將這些線索轉化為可靠的科研結論?

  張知彬的研究團隊從《中國三千年氣象記錄總集》出發,重建了中國古代兩千年的疫病發生等時間序列。這本資料集由國家氣候中心研究員張德二帶領課題組歷經十餘載編著而成,是一部對我國古代氣象資料系統整編、最為全面的鴻篇巨著。它歸類整理了我國古代三千年的歷史資料,包括正史、地方志等八千餘種史料,因其涵蓋文獻豐富、地域廣泛、考察深入等,具有很高的權威性、代表性和覆蓋性。

  張知彬團隊將時間點區分為明清之前和明清時期,是考慮到明清之前的記錄主要來自於「二十四史」等官修正史,約有九千條疫病等相關記錄,而明清時期的記錄主要來自地方志、《明史》、《清史稿》等,有超過十萬條記錄。同時,明清時期的縣級行政區劃變化相對不大;而明清之前,由於時間跨度大,行政區劃變化複雜,需要分別考慮。

  「的確,古代人們對各類自然災害、生物事件等的描述是多種多樣的,也不是定量的。」張知彬承認其中的難點,但他們也找到了新的線索,「古代對事件記錄的地區數是不同的,對其描述的嚴重程度也不同。就疫病而言,如果一個時期,只有幾個縣記錄發生了疫病,那疾病發生的強度就比較低;如果幾十個、上百個縣都報導了疫病發生,說明是一個很嚴重的疫情。」

  由此,研究團隊可以用記錄疫病的縣數代表疫情的強度。此外,每個縣記錄疫情發生的嚴重程度也不同。比如,「十死八九」和「十死其二」這兩個疫情的強度明顯不同,所以,研究人員通過賦予不同值來區別之。通過加權法,就可以估計某個時期我國疫病的發生強度。

  不同尺度中氣候變化影響疫病有「不同效應」

  在人們的既有印象裡,氣候變暖會導致人類疫病發生或傳播。目前,基於短期數據的研究,國內外學者普遍認為氣候變暖有利於宿主、媒介的繁殖,從而將導致更多疫病的發生。

  那麼,是否意味著氣候變暖有利於疫病流行、氣候變冷則不利於其流行呢?答案並非如此簡單。

  這就要提到尺度效應,也是張知彬團隊此次研究得出的重要成果,即氣候變化對人類疫病流行影響具有尺度效應。

  所謂尺度效應,就是用不同的大小時間或空間尺度來研究所關注的問題。比如,用一把小尺子或大尺子來丈量一個曲線的長度是不同的。張知彬團隊發現研究的時間長度(窗口)也會揭示到不同的規律,甚至是相反的規律。實際上,由於長時間序列數據的缺乏,目前大多數的研究主要基於數十年的研究。張知彬團隊重建了兩千年疫病發生序列,就可以研究大尺度氣候對疫病發生的影響。

  「任何一個時間序列,都包含短期和長期趨勢的信號。如果只開展小尺度的研究,很難看到長期氣候趨勢的影響。」張知彬說,「我們的大尺度研究結果說明,長期趨勢氣溫對疫病的發生有負作用,即冷期疫病發生的頻次和強度更高,而短期趨勢氣溫對疫病的發生有正有負。」

  具體來說,就是基於大尺度的研究發現,從長期趨勢看,氣候變冷也會導致更多的疾病流行,主要是通過旱、澇、蝗災加劇、農業歉收,使人們營養匱乏、免疫力下降這個間接路徑,最後導致更多疫病發生。

  張知彬說:「結合我們以前的研究,氣候的生態學效應並非固定不變的,其正、負作用是可以隨條件(如尺度、密度)相互轉化的,我們稱之為非單調的生態學作用。」公元536年至660年及1600年至1800年,歐洲就發生了較為嚴重的疫病,有學者曾提出與這兩個時期的氣溫下降有關。這說明,氣候變化的尺度效應可能具有普遍意義,值得深入研究。

  當前,人們更加關注疾病與氣候變化的密切關係。該研究給很多研究提了一個醒:基於小尺度的模型或結論來推測大尺度的趨勢要慎重,要檢驗是否存在尺度效應。比如,該研究就發現,無論短期或長期趨勢預報,極端降水變化都會增加疫病發生的機會;但氣溫變化卻具有明顯的尺度效應,除了需要關注短期氣溫升高對疫病發生的有利作用,同時要警惕長期氣溫降低也會造成更多的疫病流行。

(來源:《中國氣象報》2017年12月21日三版 責任編輯:王美麗)

相關焦點

  • 李伯重:氣候變化如何造成中國歷史上人口「大起大落」
    從他們的研究成果,我們對近兩千年來中國氣候變遷的情況,已有一個大概的了解。在人口史方面,自何炳棣關於中國人口史的專著自1959年刊出以後,人口史學者的努力,也使得近兩千年來中國人口變化的基本輪廓,從混沌中顯現了出來。這裡我們將把這兩方面的研究成果結合起來,來看一看氣候變化對中國歷史上人口變化的影響。
  • 8大瘟疫影響人類文明進程?歷史上的瘟疫到底有多可怕?
    自人類文明開始,世界上爆發了無數次或大或小的瘟疫,這些瘟疫輕則讓城市成為死城,重則毀滅一個帝國或文明,更有甚者導致整個人種的覆滅。,我國也是瘟疫的巨大受害者。因為曠日持久的戰爭,加上小農經濟生產力水平低下,更因為我國自古人口稠密,所以一旦爆發瘟疫,必然是極其深重的災難。東漢後期,我國瘟疫頻發,比如東漢桓帝時大疫三次,靈帝時大疫五次,獻帝建安年間疫病流行更甚。持續不斷的傷寒瘟疫導致了「家家有殭屍之痛,室室有號泣之哀。或闔門而殪,或覆族而喪」的慘劇,全國人口更從東漢中期的超過6000萬銳減到三國時期的1600多萬。
  • 復原古代儀象,汲取智慧源泉
    水運渾象儀分解圖   近日,天津科技工作者羅寶琪成功復原大宋水運渾象儀的樞輪和報時系統。由國家天文臺、中國科學院自然史研究所、清華大學等專家組成的驗收鑑定委員會認為復原儀器穩定可靠,運轉良好,使現代人離這一失傳近千年的古代天文儀器更近一步。
  • 方修琦:歷史氣候變化對中國社會經濟的影響
    但由於記錄過去氣候變化影響與人類響應之間相互作用過程的代用資料難以獲得,歷史時期社會事件發生原因的多解性、社會對氣候變化響應過程的複雜性,以及過去氣候變化重建結果的不確定性等原因,迄今有關歷史氣候變化影響人類社會的機制研究仍十分薄弱,在科學認識上尚存在諸多不確定性和分歧。 歷史是認識現在和未來的鑰匙。
  • 氣候變化與古羅馬帝國的衰落
    一開始,羅馬人很幸運,可後來就不走運了  今天,我們排放的溫室氣體正在以驚人的速度改變地球氣候,但坦白地說,氣候變化並非什麼新鮮事兒。地球旋轉、傾斜及其運行軌道的微小變化都能影響太陽給地球的能量「分配」。而且,就連太陽本身的輻射量也總在變化。
  • 我國古代歷史科學儀,最完備的古天象記錄,最古老的天文觀測
    大家好,我是黃玉龍,今天給大家說說我國古代古老的天文觀測!最完備的古天象記錄我國有大量古代天象記錄資料,它們不但在時間上比世界各國早,而且也最完備,詳細可靠。它們是我國古代豐富的文化寶庫中的一份珍貴遺產。
  • 中國北方季風區過去2200年氣候變化及其對歷史朝代興衰更替的影響
    氣候波動對社會發展的影響是當前全球變化研究的核心內容之一。過去兩千年氣候重建對深入認識十年至百年尺度的氣候演變及其與人類社會的相互關係,辨識現代及未來氣候變化的自然背景,以及預測未來的氣候演化具有重要科學價值。
  • 地球環境所揭示中國北方季風區過去2200年氣候變化
    氣候波動對社會發展的影響是當前全球變化研究的核心內容之一。過去兩千年氣候重建對深入認識十年至百年尺度的氣候演變及其與人類社會的相互關係,辨識現代及未來氣候變化的自然背景,及預測未來的氣候演化具有重要科學價值。中國是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不僅具有豐富的史料文獻,而且擁有樹輪、冰芯、石筍、湖芯等各種自然證據,為進行歷史氣候重建提供了有利條件。
  • 氣候變化對人類疫病流行影響具有尺度效應
    Stenseth領導的合作研究表明,氣候變化對疫病流行的影響具有尺度效應。該研究依據《中國三千年氣象記錄總集》(張德二主編)資料,重建了中國古代兩千年的疫病發生等時間序列,發現在長時間尺度下氣候變冷導致更多的疫病流行;短時間尺度下疫病流行與溫度之間的關係並不一致,即有時呈正相關,有時呈負相關。進一步分析發現,長期趨勢的冷氣候導致更多乾旱、蝗災和饑荒事件發生,進而導致更多的疫病流行。
  • 科學網—人類影響氣候 氣候改變歷史
    《氣候改變世界》從歷史、生態、環境、文明四個視角,進行疊加式的分析和敘事,若作者沒有廣博的知識積累,是沒有勇氣開展這種交叉性研究的。為了撰寫本書,作者查閱了大量可靠的歷史文獻,敘述的觸角覆蓋了全球。當然,氣候與人類歷史的書寫,其研究的難度可想而知,關鍵障礙是古代氣候記錄是不完整的,零星地散布在各種文字中。
  • 我國研究揭示南海千年氣候變化與太平洋沃克環流的關聯
    新華網合肥4月28日電(記者 熊潤頻)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英國自然出版集團發行的子刊《自然·通訊》雜誌26日發表了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極地環境研究室孫立廣課題組的研究論文《過去千年南海水文變化與太平洋沃克環流變化》。
  • 關於氣候變化對我國的影響與防災對策建議
    關鍵詞 氣候,防災,對策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指出,全球氣候變暖已是一個不爭的事實,未來100年全球氣候還將持續變暖,並對自然生態系統和經濟社會系統產生巨大影響。我國是受氣候變化影響最為嚴重的國家之一,面臨氣候變化帶來的各種負面影響尤其是自然災害的嚴峻挑戰。
  • 研究發現氣候變化對人類疫病流行影響具有尺度效應
    目前,人們普遍認為氣候變暖導致人類疫病的發生或傳播。近日,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研究員張知彬和挪威奧斯陸大學教授Nils Chr. Stenseth領導的合作研究表明,氣候變化對疫病流行的影響具有尺度效應。
  • 千年古屍栩栩如生 西域寶藏匯聚中國歷史博物館
    千年古屍栩栩如生 西域寶藏匯聚中國歷史博物館
  • 南極、北極、第三極山地冰芯記錄的氣候環境變化
    冰芯不但記錄著過去氣候環境各種要素(如氣溫、降水、大氣化學和環境微生物等)的變化,也記錄著影響氣候環境變化各種因子(如太陽活動、火山活動和大氣溫室氣體含量等)的變化,同時還記錄著人類活動對環境的影響。因此,冰芯是研究過去氣候環境變化的極佳介質。
  • 萬字深度長文:氣候如何影響人類文明興衰
    面對這一困境,德國大發明家卡爾·德萊斯公爵,竭力尋求馬匹以外的交通替代方式,於是發明了「雙輪跑動機」。東漢至宋時期黃河故道圖-黃色範圍為淮安中國,從公元元年開始,拉開了大亂世的序幕,王莽篡政、兩漢更迭。
  • 揭秘地球氣候歷史的高保真記錄
    《科學》雜誌當地時間9月10日報導,經過幾十年的研究和廣泛的國際合作,美國加州大學聖克魯茲分校(UCSC)、德國不萊梅大學(UOB)、波茨坦氣候影響研究所(PIK)等首次編制了一份高保真度、具有連續性的地球氣候變化記錄。它記錄了地球過去6600萬年間的氣候變化情況,揭示了4種不同的氣候狀態(溫室、暖室、冷室和冰室)。
  • 疾病、戰爭、氣候變化:古代城市的生與死
    古代地中海地區的城市出現的時間要晚得多。雅典在公元前1400年左右成為邁錫尼文明的重要中心;羅馬在公元前8世紀建立;亞歷山大在公元前332年建立。地中海的農民普遍缺少美索不達米亞的大河——底格裡斯河和幼發拉底河所提供的洪水和肥沃的衝積泥。在長達幾個世紀的時間裡,人們生活在大大小小的村莊而不是城市,因為這些地方面臨著作物歉收和缺水的風險。同樣,城市發展的驅動力也常常值得商榷。
  • 全球瘟疫、災難級火山爆發、超級太陽風暴……德銀預言未來十年...
    德銀分析師Henry Allen和Jim Reid表示,未來十年有四種主要風險,包括:一場導致超過百萬人死亡的瘟疫、一場全球災難級別的火山爆發、一次強烈的太陽耀斑、甚至是一次全球戰爭。一場全球大瘟疫Worldometers數據顯示,截至至6月19日北京時間00:35,全球新冠肺炎病例已經超過850萬,死亡將近45.3萬。實際上,人類歷史上不斷在跟傳染病作鬥爭: 1918年的流感大流行感染了約5億人,導致5000萬人死亡; 1968年的流感疫情奪走了100萬至300萬人的生命。
  • 公元536年——歷史上最多災多難一年,全年暗無天日饑荒瘟疫橫行
    歷史上比今年還多災多難的年份實屬不多,也許只有公元536年了。這是中世紀黑暗時代最糟糕的一年。在全球範圍內,從歐洲到亞洲再到南美,人類在自然災害面前苦苦掙扎,有些文明甚至從此湮滅在歷史的長河中。在536年冰島火山爆發證據發現之前,理論家認為可能的流星撞擊或者是火災帶來了這樣的破壞。但現在村民出逃的原因儘管無法完全確定,但536年的「塵封」和隨後的食物歉收無疑影響了斯堪地那維亞人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