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戰爭、氣候變化:古代城市的生與死

2021-02-23 Nature Portfolio

古代地中海地區的城市出現的時間要晚得多。雅典在公元前1400年左右成為邁錫尼文明的重要中心;羅馬在公元前8世紀建立;亞歷山大在公元前332年建立。地中海的農民普遍缺少美索不達米亞的大河——底格裡斯河和幼發拉底河所提供的洪水和肥沃的衝積泥。在長達幾個世紀的時間裡,人們生活在大大小小的村莊而不是城市,因為這些地方面臨著作物歉收和缺水的風險。同樣,城市發展的驅動力也常常值得商榷。現在已知羅馬城市化的主要時期與公元前最後一個世紀和公元頭兩個世紀的氣溫升高期相吻合。但是,Woolf提醒說,這可能是一種巧合。「完全可以在不依據氣候變化的情況下解釋城市化。」

另一個不確定因素是古代疾病如何影響城市中心。例如,書面記載顯示,公元165-180年,安東尼瘟疫(Antonine plague)在羅馬帝國至少奪走了500萬人的生命,其傳播速度極快,一位皇帝和他的隨從甚至試圖騎馬逃離。然而安東尼瘟疫的起因仍未確定。Woolf指出,快速發展的古DNA分析技術有望帶來更精確的答案。一個關鍵性的問題是,古代流行病對城市居民的影響是否比對農村居民的影響更嚴重。 

有一點是明確的:沒有一座城市能永遠存在,無論它的根基多麼牢固。這是Woolf的關鍵論點,而且他用四個突出案例作為支撐。在印度次大陸的西北部,印度河文明在公元前三千年蓬勃發展,哈拉帕和摩亨佐-達羅這樣發達的城市擁有磚房、先進的排水系統和大型公共浴場。公元前1900年左右,這一文明卻神秘地消失了。在地中海東部,青銅時代文明在公元前1200年左右發生了不明原因的崩潰,隨後是長達數百年的黑暗時代,那時的詩人荷馬回憶了克諾索斯和特洛伊等城市的傳奇輝煌。

五世紀羅馬帝國滅亡後,羅馬的人口銳減到大概一萬人。而在不列顛,羅馬統治的倫敦在一世紀時就因其海上聯繫而變得舉足輕重,有廣場、圓形劇場和城牆。羅馬人離開後,它逐漸衰敗,但在盎格魯-諾曼國家的統治下又實現了復興,在13世紀成為政府的中心。

城市的興起看似不可阻擋,但千百年來,城市化有退有進。「如果我們是城市猿,並不是因為我們就是為了生活在城市而生的。」Woolf強調。事實上,在我們這個物種估計存在的30萬年中,城市存在的時間只佔3%。

在我們努力適應當前的大流行病時,了解到古代瘟疫貌似沒有毀掉任何主要城市,或許是一些安慰。但在書的最後幾頁中,Woolf——寫在新型冠狀病毒暴發之前——暗示新冠大流行可能會放慢城市未來的發展速度。他寫道,「絕對無法保證」目前的全球化速度會在我們完成「統一城市化」之前繼續保持,「如果說對古代城市的研究教會了我們什麼,那就是曾經有過許多屬於城市的時刻,但很少有城市能超過幾個世紀都屹立不倒。」

相關焦點

  • 氣候變化影響我國古代瘟疫爆發——來自千年歷史記錄的復原
    基於大尺度的研究發現,從長期趨勢看,氣候變冷也會導致更多的疾病流行,主要是通過旱、澇、蝗災加劇、農業歉收,使人們營養匱乏、免疫力下降這個間接路徑,最後導致更多疫病發生。  21世紀,人類健康的最大威脅來自哪裡?  不少科學家認為是氣候變化,比如醫學期刊《柳葉刀》就刊文表示氣候變化已對全球數百萬人口構成傷害。那麼,氣候變化是如何影響人類健康的?
  • 科學研究發現,中國古代戰爭頻發和這一氣候現象有關
    中國作為文明古國,中原地區經歷十二個朝代,而每一次王朝更迭,都伴隨戰爭的爆發。而戰爭的原因有很多,外族侵略、統治者腐敗無能等等,但是自然因素的影響也不可以忽略。因為中國古代是農業社會,決定國力的根本就是農業的發展,而氣候的變遷絕對會對農業產生巨大影響,進而形成戰爭的導火索。
  • 羅馬滅亡,諾曼徵服,黑死病和三十年戰爭:一切都是氣候變化的鍋
    我們的老祖宗,智人,在10萬年前就因氣候變化,千裡迢迢地從非洲趕往亞洲,尋求新的庇護所。氣候,嫣然成為了人類最好的朋友,也是最大的敵人。他高興時,便創造人們賴以生存的美好家園;憤怒時,又親手毀掉它。然而,歐洲古代的氣候即是如此。
  • 氣候變化引起複雜的植物疾病變化
    伊利諾伊大學研究人員正在研究偏高的二氧化碳、臭氧以及大氣溫度對植物疾病的影響,這些疾病可能會阻礙農作物在不斷變化的環境下的成長。伊利諾伊大學農業科學副教授達林·依斯特本(DarinEastburn),在自然農田條件和「無大豆、空氣濃度充足」(SoyFACE)的設備環境中,估測了偏高的二氧化碳和臭氧對三種重要的大豆疾病的影響。
  • 生而千年不死,死而千年不倒是胡楊還是樟子松
    「生而千年不死,死而千年不倒,倒而千年不休」 胡楊是較古老的樹種,對於研究亞非荒漠區氣候變化、河流變遷、植物區系的演化以及古代經濟、文化的發展都有重要的科學價值。 胡楊林有改善荒漠生態方面的作用。新疆、內蒙古和甘肅西部地區,有相當一部分為戈壁、沙漠所佔據,乾燥少雨,特別是新疆南部塔裡木盆地的荒漠氣候尤為強烈。
  • 氣候變化會引發戰爭?
    [摘要]實驗心理學家、暢銷書作家史蒂芬·平克表示,氣候變化會引起一系列悲劇和損失,但未必會引起大規模武裝衝突,後者爆發的關鍵還在於意識形態和糟糕的政府治理。文化和物質環境的變化,讓我們天性中愛好和平的動機佔了上風。政府組織、教育、商業和都市的文明進程,讓我們日益有能力控制我們的衝動,對他人懷有同情,寧願討價還價做交易而不是搶劫,我們也開始揭露那些毒害人心的意識形態,發揮理性的力量,克制暴力的誘惑。三年前原著出版時,引發媒體和學者熱議。比爾•蓋茨和扎克伯格均向網友力薦。
  • 氣候變化與古羅馬帝國的衰落
    一開始,羅馬人很幸運,可後來就不走運了  今天,我們排放的溫室氣體正在以驚人的速度改變地球氣候,但坦白地說,氣候變化並非什麼新鮮事兒。地球旋轉、傾斜及其運行軌道的微小變化都能影響太陽給地球的能量「分配」。而且,就連太陽本身的輻射量也總在變化。
  • 潘基文指出:氣候變化帶來的威脅與戰爭一樣嚴重
    潘基文指出:氣候變化帶來的威脅與戰爭一樣嚴重
  • 氣候變化影響野生動植物疾病風險
    氣候變化影響野生動植物疾病風險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1/22 1:41:00 美國南佛羅裡達大學Jeremy M. Cohen研究組取得最新進展。
  • 氣候變化:古代文明的終結者
    格陵蘭的變遷、瑪雅文化的衰落、兩河流域文明的消亡……氣候專家認為,氣候變化使這些強盛一時的古代帝國最終走向了衰亡但好景不長,到13世紀中後期,氣候開始變冷,冰川前進,凍土層也開始增加,農業收成越來越少,氣候變冷致使海上浮冰和冰山大面積擴張,由格陵蘭通往冰島和挪威的北部航線被迫放棄,商船必須向南繞行很遠才能到達西北歐,增加了聯繫和貿易的困難。格陵蘭拓居地開始沒落,到15世紀末16世紀初,最後一名格陵蘭威金人帶著他們的「綠色」夢想從地球上永久地消失了。
  • 大禹治水背後的歷史:氣候變化,文明遷移,部族戰爭,國家誕生
    地球在距今4000多年的史前時期發生氣候變化,引發了全球性的嚴重洪水災害。在這個漫長的大洪水時期,我國黃河下遊的山東龍山文化和長江下遊的江浙良渚文化,都因為遭受洪水災害而逐漸衰微。華夏文明的重心被迫向黃河中上遊的中原地區遷移,我國最初的夏王朝便是出現在這一地區。
  • 鼠疫、麻風、天花——面對這些疾病新冠病毒在古代算小弟嗎?
    因旱獺皮毛製品風靡歐美,被視為堪與貂皮媲美的服飾,在暴利的驅動下,千萬滿洲流民以捕獵旱獺為生,同時以旱獺肉為食。各種天災都死不了,還要打仗戰死! 好多瘟疫是戰爭的副產品,戰爭消耗身體,用非常規方式補充體能,不能正確處理屍體,比如中國古代赤壁,戰死的人應該數不勝數,沒有及時處理就會形成惡性循環。
  • 中國古代神話與氣候
    更值得提到的還有「共工氏頭觸不周山」與「女媧補天」兩個故事,說的是炎帝的後人共工氏為推翻黃帝的後人顓頊,發動戰爭,然而不能取勝,共工氏怒觸不周山。不周山是擎天柱,被撞斷後,使天向西北傾斜,地向東南下陷。女媧為挽救這個局面,便煉五色石以補蒼天,斷鰲足以立天之四極,積蘆灰以止洪水,這樣又使天地恢復原狀。這兩個故事說明早在古代,我們的祖先就已想到人可以破壞天地的現狀,又可以恢復它。
  • 古代戰場上的大象,真是為了戰爭而生嗎?
    ▲東南亞國家的戰象說到戰象,首先要說明的是野生大象的分布,由於古代養殖環境下無法對養殖的大象進行人工繁殖育種,因此戰象的象源必須依賴於野生的大象。▲迦太基戰爭中的戰象迦太基戰爭中最著名的莫過於漢尼拔戰爭,不過由於前期對阿爾卑斯山的翻越,以及羅馬人成功找到了對付迦太基戰象的秘訣,因此戰象在迦太基人的戰鬥中並沒有什麼出色的表現。
  • 氣候變化或催化敘利亞內戰
    原標題:氣候變化或催化敘利亞內戰   全球變暖導致的乾旱使局勢進一步惡化   主持該項研究的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聖巴巴拉分校氣候學家Colin Kelley表示,氣候變化並非在這場衝突中起作用的唯一因素。他說:「這是全球變暖對該地區產生影響的有力證據,而這最近的乾旱在某種程度上是由於這種長期趨勢導致的。」   這項研究為有關氣候變化是否影響人類衝突的爭論再次添加了「猛料」。
  • 【文史參考】氣候變化與王朝興衰的秘密
    第21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於2015年11月30日至12月11日在巴黎北郊的布爾歇展覽中心舉行,國家主席習近平將赴法國出席大會。從目前的形勢來看,氣候變暖對人類生存的威脅日益加劇,共同行動起來應對這一威脅和挑戰已經到了刻不容緩的地步。
  • 對氣候變化之問的別致回答——《地球氣候演化小史》讀後感
    自然災害給貧困居民群體增加額外負擔,生活負面變化的威脅倍增……這本書是如何講述氣候變化的影響呢?如果你喝咖啡,你就會對氣候變化的影響格外印象深刻。書中會講到由於氣候變暖,導致一種被稱為咖啡鏽的真菌侵入哥倫比亞高山地區,導致許多咖啡樹停止開花,咖啡豆質量下降。氣候變暖擴大了咖啡樹天敵漿果蛀蟲的棲息地,直接造成咖啡豆產量下降,連凱蒂貓都表示愁死了。
  • 中國古代南方為何落後北方?疾病成重要因素,溼熱氣候更容易傳染
    南方溫熱的氣候意味著農作物更長的生長期,豐沛的降水消除了經常威脅北方旱災,但是江南居然落後於黃土高原的發展步伐,這種現象令人費解。疾病可能是非常強大的因素。後來出現的歷史文獻顯示,古時的南方氣候被認為有害健康,北方曾一度流行專門應對南方疾病的藥方冊子。據史載,被派往南方做官的人任期短且死亡率高得出奇。
  • 李伯重:氣候變化如何造成中國歷史上人口「大起大落」
    在對近一千年來歐亞許多地區人口變化影響最大的各種流行疾病中,鼠疫(即「黑死病」)是最可怕的殺手(例如在14世紀,鼠疫傳入歐洲,導致歐洲主要國家人口減少了1/3到1/2)。而這種疾病的傳播,就與氣候變化有密切關係。黑死病是中世紀歐洲人的「死神」蒙古高原和青海高原是世界上鼠疫的主要疫源地之一。
  • 2019年有2.68萬國人熱死!柳葉刀子刊中國氣候變化報告
    柳葉刀公共衛生子刊近日發布了《柳葉刀人群健康與氣候變化倒計時2020年中國報告》。這是首部講述中國人群健康與氣候變化聯繫的報告。報告分析了23項指標,認為中國的氣候變化對健康的影響正在加快,如果全球氣溫繼續升高,會帶來令人難以接受的後果,而且每個省份都受到了影響,但面臨的問題各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