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葉刀公共衛生子刊近日發布了《柳葉刀人群健康與氣候變化倒計時2020年中國報告》。這是首部講述中國人群健康與氣候變化聯繫的報告。
報告分析了23項指標,認為中國的氣候變化對健康的影響正在加快,如果全球氣溫繼續升高,會帶來令人難以接受的後果,而且每個省份都受到了影響,但面臨的問題各異。
2019年有2.68萬人熱死
在過去20年,高溫天氣(Heatwave)相關死亡人數上升了4倍,2019年的死亡人數達到了2.68萬人,主要是心血管和呼吸系統疾病的加重。經濟損失相當於中國140萬人的年均國民收入。
與1986~2005年相比,2019年的高溫天數平均增加了13天,而老年人在酷暑天死亡的風險會上升10.4%。
圖 1990-2019年與高溫相關的死亡率變化
2019年,高溫相關死亡上升趨勢明顯。從1990年到2009年,每增加1000例與高溫相關的死亡,需要3.8年的時間,但從2010年到2019年,同樣的增長只需要1.2年。
在各省中,與高溫相關的死亡率最高的是山東,其次是河南和安徽。
戶外工作者的高溫相關潛在勞動生產力損失達到了全國總工時的0.5%,佔中國國內生產總值(GDP)的1%,相當於中國每年在科技方面的財政支出。
空調使用:涼快了自己,汙染了環境
使用空調減少了與高溫相關的死亡,但大幅增加了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從2000年到2016年,二氧化碳排放量幾乎增長了10倍,從每年620萬噸增加到5850萬噸。
空調還排放廢熱,造成城市熱島效應,並可能造成氟洩漏,也有必要採取措施,重點是改善城市綠地和建築設計,提高能效。
由於家用空調使用增加,2000年至2016年間,如果中國不使用空調,將可避免45%的人發生高溫相關死亡。
中國家庭空調使用、空調能耗與可預防的高熱相關的死亡率比例變化趨勢
空調使用的增加也導致了能源消耗、二氧化碳排放和空氣汙染的增加。從2001年到2015年,中國城市家用空調的人均能耗從16.4千瓦時增加到驚人的96.6千瓦時。
中國電動車增幅全球居首
從2000年到2018年,中國道路運輸的顆粒物排放(以每輛車的平均排放量為代表)在四種主要空氣汙染物方面下降超過了90%,包括:一氧化碳排放下降了92%;碳氫化合物減少91%;氮氧化物減少91%;PM10減少了94%。
2019年,中國的電動汽車數量達到3100萬輛,從2014年開始平均每年增長60萬輛。而美國是第二大電動汽車市場,2014年至2019年的平均年增長率僅26萬輛。
受氣溫上升和氣候變化驅動,極端森林火災事件增加,登革熱傳染,將進一步造成嚴重的健康影響。
實施清潔能源效果顯著
在農村家庭中,生物燃料是主要的能源來源,2013年佔家庭能源的61.4%,家庭空氣汙染的危害較重。
中國實施了清潔空氣政策,使367個城市的細顆粒物汙染(PM2.5)從2015年到2019年平均減少了近28%。PM2.5導致的死亡人數下降了10%,死亡人數減少了90,000例。
不同地區面臨的問題不同,需要採取有針對性的應對措施。近二十年來,在19個省份報告的六項健康影響指標中,有三項或以上都提高了至少10%。
重要的是,一些人口密集、經濟發達的省份,比如河南、山東和浙江,都面臨著比其他省份更高的威脅。
圖 中國各省氣候變化帶來的健康風險不斷上升(地圖上的每個省份都根據2000年至2019年期間增長率大於10%的指標數量進行著色。餅圖中的每種顏色代表一個指標。在每個指標權重相等的情況下,切片的大小與每個指標的增長率大小成正比)
報告還指出,中國近年來的政策發生了轉變,驗證了積極應對氣候變化能顯著改善國人健康水平。
仍需努力
但是,儘管可再生能源的使用量不斷增長,但煤炭在中國一次能源供應總量中的比重仍佔到59%。
2018年,中國的化石燃料補貼仍然高達419億美元,而事實上,化石燃料使用導致的PM2.5空氣汙染所造成的過早死亡損失已經高達107億美元。
雖然中國的大氣汙染水平已有顯著改善,但仍有42%的人口居住在未能達到世界衛生組織空氣品質過渡期標準(35 μg/m3)的地區。除西藏等少數城市外,幾乎所有城市的PM2.5濃度都超出了10 μg/m3的年均水平目標值。
《健康中國行動計劃(2019-2030年)》並未提到氣候變化,氣候變化對健康的影響在中國並沒有得到充分的認識。
報告基於相關數據和研究結果,為中國健康和氣候變化領域的關鍵利益相關者提出了五項建議:
1、強化部門間合作
氣候變化是一項需要各行各業攜手應對的艱難挑戰。儘管中國一直致力於將健康納入各項政策,但仍迫切需要衛生、環境、能源、經濟、金融和教育等各個部門之間展開實質性合作。
2、增強突發衛生事件應急準備
儘管新冠疫情過後,中國會大力加強針對突發衛生事件的防範力度,但對氣候在健康衛生領域所造成的或即將造成的威脅的認知尚未得到應有的重視。
3、強化科研支撐,提升認知水平
中國需要加強對人群健康及氣候變化領域的研究支持。同時,還應充分調動媒體和學術界的力量,提升公眾以及政界對該話題的認知程度。此外,中國政府應及時更新《健康中國行動計劃(2019-2030年)》,從而儘快應對氣候變化所帶來的健康挑戰。
4、提升減緩氣候變化的行動力度
中國承諾到2060年實現碳中和,這無疑是中國向前邁出的重大一步。因此,加速煤炭淘汰進程不僅對實現該承諾非常必要,同時對中國繼續推進大氣汙染防治也至關重要。
此外,中國政府應當取消化石燃料補貼,從而凸顯當前化石燃料消耗的真實成本,同時也可避免對其即將在2021年生效的排放權交易制度的效力造成影響。
5、確保新冠疫情後的經濟復甦政策,是對當前及未來我國人群健康的保障
中國為新冠疫情後經濟復甦所作的各項決策將決定未來幾年內公共衛生領域的整體局勢。如果中國政府未能將氣候變化作為首要事項納入其幹預措施,則其民眾的生命、生計以及可持續經濟的長期願景必將岌岌可危。
來源:The 2020 China report of the Lancet Countdown on health and climate change. The lancet, public health, Published: December 02, 2020.
本文轉載自中國循環雜誌,作者文韜 xuj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