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變化影響野生動植物疾病風險

2020-12-05 科學網

氣候變化影響野生動植物疾病風險

作者:

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1/22 1:41:00

美國南佛羅裡達大學Jeremy M. Cohen研究組取得最新進展。氣候變暖對跨氣候區域的野生動植物疾病風險的影響不同。相關論文於2020年11月20日發表於國際頂尖學術期刊《科學》。

他們匯集了一個全球時空數據集,描述了7346個野生動植物種群和2021個宿主-寄生蟲組合中的寄生蟲患病率,並在每個位置匯總了當地的天氣和氣候記錄。他們發現,如熱失配假設所預測的,來自冷和溫暖氣候的寄主分別在異常溫暖和冷的溫度下會增加的疾病風險。這種效應在吸熱寄主中最大,而在陸地和淡水系統中則類似。

根據氣候變化模型的預測表明,來自溫帶和熱帶地區的放熱野生動植物寄主可能分別經歷疾病風險的急劇增加和適度減少,儘管這些變化的幅度取決於寄生蟲本身。

據悉,儘管仍不清楚氣候變化如何改變不同地理區域的疾病動態,但近幾十年來野生生物中的疾病暴發與氣候變化一起激增。

附:英文原文

Title: Divergent impacts of warming weather on wildlife disease risk across climates

Author: Jeremy M. Cohen, Erin L. Sauer, Olivia Santiago, Samuel Spencer, Jason R. Rohr

Issue&Volume: 2020/11/20

Abstract: Disease outbreaks among wildlife have surged in recent decades alongside climate change, although it remains unclear how climate change alters disease dynamics across different geographic regions. We amassed a global, spatiotemporal dataset describing parasite prevalence across 7346 wildlife populations and 2021 host-parasite combinations, compiling local weather and climate records at each location. We found that hosts from cool and warm climates experienced increased disease risk at abnormally warm and cool temperatures, respectively, as predicted by the thermal mismatch hypothesis. This effect was greatest in ectothermic hosts and similar in terrestrial and freshwater systems. Projections based on climate change models indicate that ectothermic wildlife hosts from temperate and tropical zones may experience sharp increases and moderate reductions in disease risk, respectively, though the magnitude of these changes depends on parasite identity.

DOI: 10.1126/science.abb1702

Source: 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70/6519/eabb1702

Science:《科學》,創刊於1880年。隸屬於美國科學促進會,最新IF:41.037

相關焦點

  • 研究發現:氣候變化加劇野生動物傳染病
    西媒稱,一段時間以來,氣候變化的影響被視為遙遠且不確切的威脅。然而,氣溫升高、極端天氣現象以及海平面升高正使其成為迫在眉睫的問題。上周發表的一項研究顯示,氣候變化將加劇野生動物中傳染病的暴發。據西班牙《世界報》網站11月19日報導,美國《科學》周刊當周發表的一項研究對氣候變化與野生動物患病風險之間的關係進行了探究。
  • 氣候對健康的風險與日俱增,但保護人類健康免受氣候變化影響仍缺乏...
    根據第一份全球氣候變化與健康進展概況,保護人類健康免受氣候變化影響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緊迫,然而,大多數國家並沒有完全按照自己的計劃來實現這一目標。新報告採用了世界衛生組織(世衛組織)調查並在《2018年世衛組織健康和氣候變化調查報告》中報告的101個國家的數據。
  • 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專家稱:破壞野生動植物世界會增加跨物種汙染風險
    科技日報記者 李宏策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CNRS)研究員法蘭克·庫尚近日在接受法國《費加羅》報採訪中表示,人類對動物施加的壓力越大,或者破壞動物的棲息地越多,越會增加跨物種汙染的風險。庫尚稱,野生世界有大量病原體,新興疾病中近三分之二是動物起源的。新冠病毒就是這種情況,此前的愛滋病病毒、伊波拉病毒和寨卡病毒也都是這種情況。
  • 50年裡超過三分之二野生動植物滅亡,人類在玩一場自掘墳墓遊戲
    氣候變化即便沒有小行星撞擊這樣外在的強大因素,地球自身所處的氣候變化,更像是影響野生動物和人類發展的最關鍵因素之一。早在大約11000年前,當巨型哺乳動物無法適應快速變暖的溫度而出現數量驟減以至於滅亡,就是最好的例證。而今,「全球變暖」這個現代化發展饋贈給人類自己的「禮物」已經為我們帶來了不小的麻煩。
  • 氣候變化對空氣危害影響有限
    據英國廣播公司近日報導,以美國北卡羅萊納大學為主的一個國際研究小組發布報告稱,氣候變化對人造成的危害影響有限,由人類活動所引起的室外空氣汙染才是真正的「隱形殺手」。該研究發現刊登在最新一期的《環境研究快報》上。  空氣汙染被認為是目前所面臨的一個主要環境風險。
  • 氣候變化對生態系統可能造成不可恢復的影響
    IPCC第二工作組第四次評估報告《氣候變化2007:影響、適應和脆弱性》指出:氣候變化和其它因素的綜合作用可能會對生態系統造成不可恢復的影響。我國作為世界三大栽培植物起源中心之一,有相當數量的、攜帶寶貴種質資源的野生邊緣種分布,其生境也受到了嚴重破壞,形勢十分嚴峻。    全球和中國生態系統已發生的變化    上半個世紀森林面積的減少是地球歷史上影響最為深遠、最為迅速的環境變化之一,它對地球上生物多樣性的影響是機械性的和嚴峻的。
  • 當今氣候變化給我們帶來的一些問題,我們該如何應對氣候變化?
    隨著全球變暖、更頻繁嚴重的乾旱、野火、疾病的爆發,樹木遭到破壞,世界各地的森林也在發生變化。 氣候變化加速了樹木的死亡,阻礙了樹木的生長。 使世界各地的森林越來越年輕,這種趨勢有可能隨著氣候變暖而持續下去。
  • 氣候變化引起複雜的植物疾病變化
    伊利諾伊大學研究人員正在研究偏高的二氧化碳、臭氧以及大氣溫度對植物疾病的影響,這些疾病可能會阻礙農作物在不斷變化的環境下的成長。伊利諾伊大學農業科學副教授達林·依斯特本(DarinEastburn),在自然農田條件和「無大豆、空氣濃度充足」(SoyFACE)的設備環境中,估測了偏高的二氧化碳和臭氧對三種重要的大豆疾病的影響。
  • 2019年《氣候變化綠皮書》發布:全球氣候風險持續上升
    2019年《氣候變化綠皮書》指出——全球氣候系統的變暖趨勢進一步持續,對自然生態系統和經濟社會的影響正在加速,全球氣候風險持續上升。加強氣候風險管理,要特別防範「黑天鵝」和「灰犀牛」兩種風險事件的發生。
  • 【專稿】孔鋒:氣候變化多樣性風險及其應對的全球機制
    引子氣候變化已成為全球可持續發展的嚴峻挑戰之一。本文從氣候多樣性、氣候變化風險多樣性和應對氣候變化多樣性著手,系統分析了氣候變化對全球可持續發展影響的多樣性和嚴峻性。
  • 頁巖氣水力壓裂法可能危害野生動植物
    報告稱,頁巖氣開採水力壓裂法可能會毀壞英國野生動植物棲息地。 報告提議控制水力壓裂法可能對環境造成的影響,在英國最敏感的保護區設置所謂的「水力壓裂禁區」。 皇家鳥類保護協會能源和氣候變化負責人哈利?海頓(Harry Huyton)說:「我們發現水力壓裂法對環境造成了巨大隱患,如水資源浪費、意外水汙染,這可能對野生動植物造成影響。
  • 氣候變化對人類疫病流行影響具有尺度效應
    Stenseth領導的合作研究表明,氣候變化對疫病流行的影響具有尺度效應。該研究依據《中國三千年氣象記錄總集》(張德二主編)資料,重建了中國古代兩千年的疫病發生等時間序列,發現在長時間尺度下氣候變冷導致更多的疫病流行;短時間尺度下疫病流行與溫度之間的關係並不一致,即有時呈正相關,有時呈負相關。進一步分析發現,長期趨勢的冷氣候導致更多乾旱、蝗災和饑荒事件發生,進而導致更多的疫病流行。
  • 全球氣候變化的影響分布圖
    英國風險分析公司Maplecroft近日發布的全球193個國家和地區氣候變化風險評估報告稱,氣候變化對孟加拉、印度、獅子山等南亞和非洲國家的威脅最大,而冰島、芬蘭、瑞典等北歐國家的風險最小。  發布報告的Maplecroft公司的傳播經理傑森•麥克格溫在接受採訪時介紹,中國面對氣候變化的風險等級為中等。
  • 氣候變化的「蝴蝶效應」
    這些變化使得世界海洋的物理化學性質發生了變化,永久凍土、冰蓋和冰川融化, 湖泊和河流的溫度升高,進而改變了原本的大氣環流模式,並增加了極端氣候的風險。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 2013年發布的一份報告顯示,即使到2050年二氧化碳排放量可以大幅度減少,全球氣溫依舊會比目前高出1~2℃。
  • 國際研究探討利用森林減緩氣候變化面臨的風險
    圖片來自原文2020年6月19日,《科學》(Science)發表題為《森林減緩氣候變化的潛力面臨著氣候驅動的風險文章指出,鑑於森林具有從大氣中吸收二氧化碳的巨大潛力,一些國家政府期望人工林可以抵消溫室氣體的排放,但是這種氣候投資方式存在風險。如果森林遭到破壞,大部分儲存的碳會被釋放到大氣中。森林具有巨大的潛力,可以幫助減緩人為造成的氣候變化,並為社會提供廣泛的協同效益。
  • 氣候變化對人們的健康有何影響?
    在此之前,大多數有關氣候變化對健康影響的研究都將關注點放在昆蟲傳播的疾病、心臟和呼吸道疾病、以及炎熱對身體的直接影響上。但我們知道,因受傷而死的人數會隨著季節而變化。因此,氣候變化也可能對這種規律有所影響。研究人員分析了美國政府在1980至2017年間收集的天氣數據與因傷而死的人數數據(不包括阿拉斯加與夏威夷)。
  • [匯說天下]氣候變化使動植物面臨生存危機
    [匯說天下]氣候變化使動植物面臨生存危機 氣候變化使動植物面臨生存危機。
  • 車諾比的核輻射那麼高,為何感覺對野生動植物的影響不大?
    車諾比的核輻射這麼高,為什麼感覺對野生動植物沒影響?其實這是一種誤解,不是沒有影響,在車諾比事件發生之後,周圍的大批動植物發生了死亡,只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動植物的棲息環境逐漸得到了恢復而已。此次核洩露事件,不僅對人體產生重大的傷害,距離放射源較近區域的一部分人因受到嚴重輻射而立即死亡,其它受輻射較輕的人也不同程度地發生身體潰爛、白血病、惡性腫瘤、肢體變形以及一些遺傳性疾病。
  • 應對氣候變化風險,瑞士是這麼做的…
    目前全球正在遭受著氣候變化帶來的一系列風險和威脅, 由氣候變化所引發的自然災害不斷增多,日益增加的極端天氣對世界各國社會經濟帶來了嚴重的後果
  • 重拳打擊野生動植物走私犯罪
    今年以來,中國政府公布了數起瀕危野生動植物非法走私、收購、販運和經營案件,並以自己的實際行動向野生動植物犯罪宣戰。截至2015年底,海關總署圍繞保護生物多樣性和生態安全,鞏固、深化「守衛者」專項行動,在走私象牙案等「五大戰役」中取得突出成績。全年偵辦走私野生動植物刑事案件171起,抓獲犯罪嫌疑人262人,查獲走私象牙約973公斤,穿山甲12.2噸,瀕危木材逾百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