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專家稱:破壞野生動植物世界會增加跨物種汙染風險

2020-07-13 光明網

科技日報記者 李宏策

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CNRS)研究員法蘭克·庫尚近日在接受法國《費加羅》報採訪中表示,人類對動物施加的壓力越大,或者破壞動物的棲息地越多,越會增加跨物種汙染的風險。

庫尚稱,野生世界有大量病原體,新興疾病中近三分之二是動物起源的。新冠病毒就是這種情況,此前的愛滋病病毒、伊波拉病毒和寨卡病毒也都是這種情況。據估計,僅在哺乳動物體內就有32萬種病毒尚未鑑定。

庫尚表示,病毒很少會跨物種傳播。但是人為活動打破了物種間的距離障礙,從而增加了病毒從一種物種傳播到另一種物種的可能性。野生世界的崩潰增加了人類的健康風險。實際上,生物多樣性對於人類、食物、土壤肥力或空氣淨化至關重要。沒有野生生物,就沒有授粉媒介,也就沒有農業。沒有浮遊生物和植物,就沒有足夠的氧氣並造成二氧化碳增加。從健康角度來看,生物多樣性同樣重要,大多數藥物來自植物界。人類的健康取決於地球的健康。庫尚呼籲各國在此次健康危機後重視環境挑戰,採取更多措施保護生物多樣性。

根據2018年底的統計,法國有78%的野生棲息地處於不良狀態,主要原因是由於人類活動對棲息地的破壞,以及氣候的迅速變化。

在全球層面,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於7月9日更新,新錄入4260種動物、真菌和植物物種,並對所有非洲靈長類動物進行了全面重新評估。其中,馬達加斯加107種狐猴中的33種處於極度瀕危狀態。在非洲其他地方,估計有53%的靈長類物種(103種中的54種)正面臨滅絕風險。此次更新還揭示了北大西洋露脊鯨和歐洲倉鼠都已經處於極度瀕危狀態。

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專家稱:破壞野生動植物世界會增加跨物種汙染風險

北大西洋露脊鯨已有瀕危轉為極度瀕危,據估計,其數量在2018年已經下降至不足250隻。

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專家稱:破壞野生動植物世界會增加跨物種汙染風險

馬達加斯加的環尾狐猴被列為瀕危物種,據專家估計,該種群數量在三代內下降達50%。

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專家稱:破壞野生動植物世界會增加跨物種汙染風險

歐洲倉鼠數量近年急劇下降,並已納入極度瀕危物種。

以上圖片來源: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網站

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於1963年開始編制,是全球動植物物種保護現狀最全面的名錄。該名錄目前最新已評估超過12萬個物種,其中有32441個物種存在滅絕威脅,6811個物種已極度瀕危,11732個物種瀕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相關焦點

  • 氣候變化影響野生動植物疾病風險
    氣候變化影響野生動植物疾病風險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1/22 1:41:00 美國南佛羅裡達大學Jeremy M. Cohen研究組取得最新進展。
  • 如何妥善保護國家珍稀瀕危動植物物種?
    如何妥善保護國家珍稀瀕危動植物物種?花木君中國是世界動植物資源最豐富的國家之一,我們國家地域遼闊,動植物資源豐富,迄今為止,目前發現的植物(苔蘚、蕨類和種子植物)32000種,動物(獸、鳥、爬行類和兩棲類)2100種,各佔世界總數10%。
  • 政策|《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植物名錄》再修訂,擬新增鐵皮石斛等數百種野生植物
    我國是世界上植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國家之一,擁有高等植物3.5萬多種,約佔世界總數的10%,其中超半數物種是我國特有的。但是由於生境破壞、人為過度採挖、外來物種入侵、自然災害頻發等,我國野生植物保護形勢並不樂觀。
  • 重拳打擊野生動植物走私犯罪
    此前,南京海關聯合德國海關,成功打掉一個跨境走私瀕危植物團夥,查獲具有「植物界大熊貓」之稱的龜甲牡丹等植物1000多株。  今年以來,中國政府公布了數起瀕危野生動植物非法走私、收購、販運和經營案件,並以自己的實際行動向野生動植物犯罪宣戰。截至2015年底,海關總署圍繞保護生物多樣性和生態安全,鞏固、深化「守衛者」專項行動,在走私象牙案等「五大戰役」中取得突出成績。
  • 今天是世界野生動植物日 浙江的稀有生物過得怎麼樣
    高等植物5500餘種,其總科數、總屬數和總種數分別佔全國的60%、41%和18%,其中被列入國家一級保護的有11種。浙江的珍稀動植物有哪些?浙江最著名的動植物如華南梅花鹿、黃腹角雉、白頸長尾雉、黑麂等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穿山甲、黑熊、河麂等國家二級保護動物。野生植物如百山祖冷杉、普陀鵝耳櫪、天目鐵木等屬於國家重點保護和本省特有的珍稀物種。
  • 中國加大力度保護瀕危野生動植物
    中國是世界上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國家之一,擁有大量的特有物種,但由於人口增長及經濟的快速增長,曾經對野生動植物的資源和生態環境造成過比較嚴重的破壞。近幾年中國政府一直致力於野生動植物的搶救、保護和環境恢復工作。
  • 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擬調整,範圍大大增加
    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有關負責人介紹,《名錄》只列明在我國境內自然分布或有自然分布記錄且原產於我國的野生動物,不包括原產於境外的野生動物。有些物種符合列入的科學標準,但社會關注度極低,一旦列入反而可能加劇非法獵捕和貿易風險,暫時不考慮列入。
  • 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擬調整 範圍大大增加
    《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擬調整,受重點保護的野生動物範圍大大增加織密野生動物保護網(綠色家園)施行30餘年,《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終於迎來首次大幅修訂。近日,國家林業和草原局、農業農村部對《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徵求意見稿)》(以下簡稱《名錄》)公開徵求意見,這是自1989年野生動物保護法施行以來第一次大幅度修訂《名錄》。
  • 公安系統人大代表就打擊破壞野生動植物資源犯罪建言獻策
    作為打擊破壞野生動植物資源犯罪的執法者、主力軍,全國公安機關始終在行動。全國兩會期間,公安系統人大代表就打擊破壞野生動植物資源犯罪積極建言獻策,為促進生態文明建設發出公安聲音。 嚴厲打擊犯罪 控制公共衛生風險 今年以來,全國各級公安機關依法嚴厲打擊破壞野生動物資源的違法犯罪活動,共立案偵辦涉野生動物刑事案件3249起,收繳野生動物15.9萬頭(只)、野生動物製品9972.9千克。嚴厲打擊破壞野生動植物資源犯罪,控制重大公共衛生風險,公安機關始終堅持重拳出擊態勢。
  • 江蘇省首次普查水生野生動植物資源
    江蘇省首次普查水生野生動植物資源江蘇,魚米之鄉不可無魚11日,江蘇省水生野生動植物資源普查總體方案經專家論證通過,下月啟動普查。今後3年,江蘇將對全省近海及淡水水生野生動植物展開全面普查。這是近40年江蘇省首次普查水生生物資源,也是江蘇省首次調查水生動植物的數量和分布情況。
  • 2019年中國野生動植物保護十件大事揭曉
    封面新聞記者 滕瑾3月3日,封面新聞記者從國家林業和草原局獲悉,「2019年中國野生動植物保護十件大事」於近日評出。該活動由國家林草局野生動植物保護司、保護地司、宣傳中心,中國綠色時報社聯合開展,入選大事著重於自然保護事業的影響力和公眾關注程度,經廣泛徵集、專家初審、評審等程序評出。
  • 約有1.1萬種動植物瀕臨滅絕 - 新聞中心
    東方網10月8日消息:總部位於華盛頓的一個國際組織——世界資源保護聯盟9月28日發表報告說,在對1.8萬個動植物種類所進行的最新調查表明,有11046個生物物種瀕臨滅絕。過去500年內,已有816種動植物從地球上消失,目前,地球物種消亡的速度最高已達到自然狀態下的一萬倍。
  • 660多種外來物種入侵,破壞的不僅僅是生態,還有糧食生產安全!
    一些外來入侵物種成為新的優勢種群,危及生物多樣性和生態安全,釀成巨大的經濟損失。同時,伴隨著跨境電商和國際快遞等新業態,入侵渠道更趨多樣化,造成的生態安全風險明顯增加。世界各國出於農業、林業和漁業發展的需要,往往會有意識地引進優良的動植物、微生物品種。董金皋表示,由於缺乏全面綜合的風險評估制度,世界各國在引進優良品種的同時,也引進了大量有害生物,如水花生、福壽螺等。這些入侵物種改變了原有物種的生存環境和食物鏈,在缺乏天敵制約的情況下泛濫成災。近年來,外來物種入侵在我國涉及面越來越廣。
  • 科學與環境:報告稱五分之二的植物面臨滅絕的風險
    邱園皇家植物園稱,植物和真菌有望作為未來的藥物、燃料和食品。但是由於棲息地遭到破壞和氣候變化,物種消失了,因此喪失了使用這種「令人難以置信的多樣性的寶庫」的機會。最新估計表明,全球五分之二的植物正處於滅絕的危險中。
  • 後疫情時代,網際網路平臺聚力阻擊野生動植物非法貿易
    ,中國野生植物保護協會,聯合國際愛護動物基金會(IFAW),國際野生物貿易研究組織(TRAFFIC),世界自然基金會(WWF)和騰訊公司共同舉辦了」打擊網絡野生動植物非法貿易網際網路企業聯盟「(以下簡稱」聯盟「)2020交流活動。
  • 石正麗與美國科學家發表研究,監測蝙蝠冠狀病毒跨物種傳播
    武漢病毒研究所石正麗研究員和美國生態健康聯盟(EcoHealth Alliance)主席彼得·達什亞克(Peter Daszak)教授團隊5月31日在科學預印版網站BioRxiv發表了關於蝙蝠冠狀病毒跨物種傳播的最新研究論文,這篇論文已經被《自然通訊》雜誌接受,並將於近期發表。
  • 放歸120條揚子鱷等當選去年中國野生動植物保護十件大事
    原標題:2019年中國野生動植物保護十件大事揭曉新華網北京3月3日電(郭香玉)由國家林業和草原局野生動植物保護司、保護地司、宣傳中心,以及中國綠色時報社聯合開展,入選大事著重於自然保護事業的影響力和公眾關注程度,經過廣泛徵集、專家初審、評審等程序評出。迄今為止,中國自然保護十件大事的評選活動已連續開展6年。
  • 我國成為世界上遭受外來物種入侵危害最嚴重的國家之一
    世界各國出於農業、林業和漁業發展的需要,往往會有意識地引進優良的動植物、微生物品種。董金皋表示,由於缺乏全面綜合的風險評估制度,世界各國在引進優良品種的同時,也引進了大量有害生物,如水花生、福壽螺等。這些入侵物種改變了原有物種的生存環境和食物鏈,在缺乏天敵制約的情況下泛濫成災。近年來,外來物種入侵在我國涉及面越來越廣。
  • 野生動植物保護名錄更新 日常生活中熟悉的魚蛇類大量列入
    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  日前,全新編制的《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以下簡稱《動物名錄》)《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名錄》(以下簡稱《植物名錄》)開始向全社會公示並徵求意見。  科學家們認為:生物多樣性包括動物、植物、微生物、生態系統及其生態過程,其中動植物是生物界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也與人類關係最為密切。
  • 《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名錄》迎來20多年首次翻新——像保護野生...
    原標題:《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名錄》迎來20多年首次翻新——像保護野生動物那樣保護野生植物我國是世界上植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國家之一,擁有高等植物3.5萬多種,約佔世界總數的10%,其中超半數物種是我國特有的。但是由於生境破壞、人為過度採挖、外來物種入侵、自然災害頻發等,我國野生植物保護形勢並不樂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