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話代表遠古時期人類對自然界和人類自己的起源的原始理解,也是文化與科學最早的萌芽,同後來的文化與科學傳統有千絲萬縷的聯繫。各個民族都有一些神話流傳至今,比較這些神話的特點,可以發現我國古代神話有許多令人深思的特點,也許可以從中找到一些我國獨特的傳統文化與科學思想的一些線索。
其中突出的一個特點是中國古代神話裡充滿著戰勝自然的想像與願望,這突出地反映在水與火這兩個問題上。水與火是人類不可缺少的兩種自然物質與能源,因此也是各民族的重要神話來源。
許多民族古代都有洪水的傳說,但唯獨中國才有治水的傳說。為說明這一點,我們先看看《聖經》中諾亞方舟的故事,由於《聖經》在西方古代文化中的重要意義,而其關於洪水的記載又十分具體,故作為西方洪水傳說的代表,是合乎邏輯的。
在《聖經·舊約·創世紀》中記載了古代曾有過40天連降大雨,大洪水持續150天的嚴重災害。這場洪水是上帝對充滿罪惡的人類的毀滅性懲罰,但上帝卻憐憫善良的諾亞,事先要他建造一個巨大的方舟,把他全家與每種生物各選一對雌雄裝進方舟,躲避洪水巨災。
這個故事說的是人類依靠上帝的慈悲,才能逃避洪水災害。中國的神話正好相反,說明人類不靠上帝,而靠自己去戰勝洪水災害。
相傳中國古代「洪水橫流,泛濫於天下,草木暢茂,禽獸繁殖,五穀不登,禽獸逼人」(《孟子·滕文公上》)。為了制服洪水,造福人民,當時的君主堯命鯀治水,鯀採用「堵」的辦法,治水9年不成,被舜殺於羽山。舜又任命鯀的兒子禹繼續治水,禹改變了鯀的治水方針,採用「導」的辦法,「禹疏九河,瀹濟漯而注諸海,決汝漢,排淮泗,而注之江,然後中國可得而食也」(《孟子·滕文公上》)。《史記·夏本紀》描寫禹治水時「勞身焦思,居外十三年,過家門不敢入」,做到「薄衣食」,「盡力乎溝洫」,生動說明了禹全心全意、公而忘私長期治水的獻身精神。
夏禹治水不完全是神話故事,而是沒有考證清楚的歷史事實。這裡的問題不在於夏禹其人其事,而在於中國古代治水的神話,充滿戰勝自然災害的精神與信心,這在古代各民族神話中是絕無僅有的。
現在再看看火是怎樣得到的,各國均有不同的神話解釋。在最著名的希臘神話中就有普羅米修斯盜天火送給人類的故事。普羅米修斯是一個神仙,出於對人類的憐憫和同情,才冒險將火種送給人類。但同樣為了取得火種,在中國神話中則有完全不同的解釋。據說,在中國古代有個叫做燧人氏的首領,根據木中有火、以金克木必有火出的道理,教人尋金鑽木,取得火種。在這個傳說中,中國古代就知道依靠科學思維,靠自己的雙手取得火種。儘管內容不一定準確,但畢竟含有尊重客觀規律去戰勝自然的願望。
以上講的是水與火兩個大問題,但尚不能概括神話的全部內容。有意義的是中國還有許多類似的神話,如「羿射九日」、「愚公移山」、「精衛填海」等,莫不反映同樣的精神特點。更值得提到的還有「共工氏頭觸不周山」與「女媧補天」兩個故事,說的是炎帝的後人共工氏為推翻黃帝的後人顓頊,發動戰爭,然而不能取勝,共工氏怒觸不周山。不周山是擎天柱,被撞斷後,使天向西北傾斜,地向東南下陷。女媧為挽救這個局面,便煉五色石以補蒼天,斷鰲足以立天之四極,積蘆灰以止洪水,這樣又使天地恢復原狀。這兩個故事說明早在古代,我們的祖先就已想到人可以破壞天地的現狀,又可以恢復它。這是多麼大膽的設想,而這個設想對於現代的氣候危機也是很有啟示的。
特別有意義的是在中國與希臘神話中都有一個完整的戰爭記載,作些比較是很有意思的。
《伊利亞特》中詳細描寫了約發生在公元前12世紀的特洛伊戰爭,起因是特洛伊王拐走了斯巴達王后海倫。戰爭持續達十年之久,最後希臘聯軍使用木馬計,才攻克特洛伊。周武王伐紂的戰爭發生在公元前11世紀,明代小說《封神演義》對它有全面的描寫。小說雖成書在明代,但卻根據以前的傳說而來,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當時人們對這場戰爭的幻想與認識。
所不同的是特洛伊戰爭是一場眾神參加的戰爭,很少顯現人的力量。《封神演義》雖然也有眾神參加,但這些神都是由人多年「修煉」而來,決定戰爭勝負的主要是他們修煉而成的各種「法寶」,同現代新式武器的較量頗有相似之處。從這兩次戰爭傳說的比較,可以看出二者在人與神的認識中的差異。
中國神話之所以具有這些特點,與中國特殊的地理環境有關。筆者比較了各文明古國的氣候條件,發現其它文明古國冬季都很溫暖,農業生產季節很長,大都是氣候乾旱或冬雨夏旱的地中海氣候;而中國冬季嚴寒,夏季又多暴雨,而且地理範圍極為廣闊,這就使得在生產力落後的古代,我們的祖先必須更為努力,才能克服環境阻力,發展我國的農業,而一旦走上發展的軌道,又具有更大的發展空間。中國古代的治水正是這種特殊的氣候與地理條件的產物。中國遼闊的國土也的確不負我們祖先的努力,先人不但在中國建成了古代世界上最大的農業生產基地,而且還使這裡成為最為宏偉的歷史鬥爭舞臺。因此在古代,中國人的力量展現得更為充分,這也許就是古代神話裡有較多的人的主動性的原因。 (來源於2000年7月3日《中國氣象報》作者:張家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