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澤,在現今的山海經中並沒有記載,可是以它命名的《白澤圖》的影響力遠超我們的想像,作為上古神獸的白澤是中國古代神話中地位崇高的神獸,祥瑞之象徵,是令人逢兇化吉的吉祥之獸。清代大型官修類書《淵源類涵》引用了一段古本《山海經》對白澤的描述:「東望山有獸,名日白澤,能言語,王者有德,明照幽遠則至」。白澤很少出沒,除非有賢德的君王,才俸書而至。
從古本《山海經》的記載,說明白澤的神話至少來自先秦甚至更早時期的傳聞,《白澤圖》很有可能是與《山海經》同時代的中國古代鬼怪地精名譜,地精鬼怪分別按地精、川精、澤怪等數個部分記述了其名稱、形貌、棲息地和功用,並配有精怪的圖畫,人們一旦遇到怪物,可以按圖所記加以查找,那時候的《白澤圖》相當於一份關於妖怪的花名冊。
古時候,人們以為妖精遍地,對妖怪的熟悉可以高枕無憂,古代老百姓把《白澤圖》作為日常生活中的工具書,成為居家必備的妖怪指南,《白澤圖》由於誕生的年代久遠難逃失傳的厄運,僅有一些零散的條目被引用在《水經注》和道教的古籍中。
道教經典著作《雲笈七籤》引《軒轅本記》中記載了《白澤圖》的來歷,「帝巡狩,東至海,登桓山,於海濱得白澤神獸。能言,達於萬物之情。因問天下鬼神之事,自古精氣為物、遊魂為變者凡萬一千五百二十種。白澤言之,帝令以圖寫之,以示天下。帝乃作祝邪之文以祝之。」,大概意思就是:皇帝巡遊至東海,遇到了它,能說人話,上知天文地理,下知雞毛蒜皮,通過去,曉未來,對各種動物了如指掌。皇帝問它關於天下鬼怪之事,它對天下採天地靈氣,集日月精華的怪異物種都一清二楚,於是皇帝便叫人記錄下來,編訂為《白澤圖》以傳後人,沒想到竟有一萬一千五百二十種。
白澤可以驅邪避兇,所以不但在中國,在東亞多個國家也作為驅邪的瑞獸受到尊崇,日本、韓國都有關於白澤的傳說,現存的古書中沒有描述白澤相貌的隻言片語,普遍認為白澤是一隻羊,但部分人認為羊的外形弱化了白澤的神性,其實未必。據《山海經》祭祀山神的描述,羊在上古時代是祭祀的珍品,那時候人們祭祀山神最隆重的祭品就是牛、羊、豬,而且《山海經》中很多靈性的動物都擁有類似羊的外形,到了漢代,羊有了吉祥含義,遇「羊」則「祥」,所以認為白澤是一隻羊也是很合理的。
當佛教傳入,文殊菩薩降生,出現了牛生白澤的瑞象,因為文殊菩薩最著名的坐騎是「青獅」,於是白澤的形象便逐漸向獅子靠攏,不過它仍然頭有兩角,還留著山羊的鬍子。
《白澤圖》傳入日本後,被江戶時代的妖怪畫師鳥山石燕收入《百鬼夜行》圖中,圖上的白澤有四隻眼睛,其中三隻還是長在背上的,到底是完全臨摹還是他藝術的再創造就不得而知了。
總結:不管白澤是否真的存在,或只是人們杜撰出來的一種事物,它都表達了人們心裡的信仰以及對美好事物的嚮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