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十大神獸是指漢族神話傳說中的怪獸,這十數種神獸分別為白澤、夔、鳳凰、麒麟、檮杌、獬豸、犼重明鳥、饕餮、腓腓。出自《山海經》,《淮南子》等著作。
白澤,白澤是中國古代神話中地位崇高的神獸,祥瑞之象徵,是令人逢兇化吉的吉祥之獸。白澤亦能說人話,通萬物之情,曉天下萬物狀貌。《白澤圖》曰:羊有一角當頂上,龍也,殺之震死。《三才圖會》中白澤是獅子身姿,頭有兩角,山羊鬍子。
夔。夔古代中國神話傳說中的一條腿的怪物。《山海經·大荒經》記載:東海中有流波山,入海七千裡。其上有獸,狀如牛,蒼身而無角,一足,出入水則必風雨,其光如日月,其聲如雷,其名曰夔。黃帝得之,以其皮為鼓,橛以雷獸之骨,聲聞五百裡,以威天下。(譯文: 夔牛是古時代神獸,古時生於東海流波山,形狀似牛,全身都是青色的,沒有長角,只長了一隻腳,每次出現都會有狂風暴雨。它身上還閃耀著光芒,似日光和月光,它的吼聲和雷聲一樣震耳欲聾。後來黃帝得到這種獸,用它的皮製成鼓並用雷獸的骨做槌,敲擊鼓,鼓聲響徹五百裡之外,威懾天下。 )夔是傳說中的一條腿的怪物。
鳳凰。鳳凰,亦作「鳳皇」,古代傳說中的百鳥之王。雄的叫「鳳」,雌的叫「凰」,總稱為鳳凰,亦稱為丹鳥、火鳥、鶤雞、威鳳等。常用來象徵祥瑞,鳳凰齊飛,是吉祥和諧的象徵,「鳳」和「凰」原指兩種五彩鳥,鳳是鳳鳥,凰則是皇鳥,《山海經》曰:有五採鳥三名,一曰皇鳥,一曰鸞鳥,一曰鳳鳥。
麒麟。麒麟:中國傳統瑞獸,性情溫和,傳說能活兩千年。古人認為,麒麟出沒處,必有祥瑞。有時用來比喻才能傑出、德才兼備的人。[1]《禮記·禮運第九》:「麟、鳳、龜、龍,謂之四靈」,可見麒麟地位起碼與龍同等,並不低於龍。從其外部形狀上看,集獅頭、鹿角,虎眼、麋身、龍鱗、牛尾就於一體;尾巴毛狀像龍尾,有一角帶肉。但據說麒麟的身體像麝鹿,它被古人視為神寵、仁寵。麒麟長壽,能活兩千年。能吐火,聲音如雷。「有毛之蟲三百六十,而麒麟為之長」(有毛之蟲:有毛的動物)
檮杌。 檮杌別名傲狠,中國神話中上古時期的四兇之一。據《神異經》記載,[1]檮杌是生活在偏遠西方的怪物,它體格像老虎而毛類犬,毛很長,臉有點像人,腿有點像老虎,嘴巴長有像野豬一樣的獠牙,尾長丈八尺,在西方稱霸,能鬥不退。
獬豸。又稱獬廌、解豸,是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的神獸,體形大者如牛,小者如羊,類似麒麟,全身長著濃密黝黑的毛,雙目明亮有神,額上通常長一角。獬豸擁有很高的智慧,懂人言知人性。它怒目圓睜,能辨是非曲直,能識善惡忠奸,發現奸邪的官員,就用角把他觸倒,然後吃下肚子。它能辨曲直,又有神羊之稱,它是勇猛、公正的象徵,是司法「正大光明」 「清平公正」「光明天下」的象徵。
犼 明清神話傳說中的一種神獸,根據中國古代見之於史冊的神話故事和流傳於民間的少量傳說證實,它的出現晚於大部分神獸、兇獸乃至瑞獸,最早只是一種似犬的野獸,直到明清時期才成型的怪物。犼,俗稱為望天吼、朝天吼、蹬龍。
一說其是龍族的剋星,好食龍腦,民間有流傳「一犼可鬥三龍二蛟」東海有獸名犼,形如兔,兩耳尖長,僅長尺餘。獅畏之,蓋吼溺著體即腐。《偃曝餘談》有載。體型雖小,亦能搏龍,勝後以其食之。
重明鳥。是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的神鳥。其形似雞,鳴聲如鳳,此鳥兩目都有兩個眼珠,所以叫作重明鳥,亦叫重睛鳥。它的氣力很大,能夠搏逐猛獸。能闢除猛獸妖物等災害。在中國民間新年風俗中,貼畫雞於門窗上,實即重明鳥之遺意。重明鳥又叫雙睛鳥,它的兩隻眼睛中,各長有兩個瞳孔。它的身形像雞,叫起來聲音像鳳凰一樣嘹亮動聽。它常常把身上的羽毛全部抖落,用光光的翅膀拍打著沒有羽毛的身子,在高空中起舞迴旋。它能驅逐虎、豹、豺、狼等猛獸。
饕餮。是中國古代傳說中的兇獸,它最大特點就是能吃。它是一種想像中的神秘怪獸。這種怪獸沒有身體是因為他太能吃把自己的身體吃掉,只有一個大頭和一個大嘴,十分貪吃,最後把自己都給吃掉了。它是貪慾的象徵,所以常用來形容貪食或貪婪的人。
腓腓。古代中國傳說中的野獸。《山海經》中記載,腓腓的樣子像狸,身披鬣毛,長著一條白色的尾巴,飼養它可使人解憂。有點象狸,白色的尾巴,脖子上有類似馬鬃的鬃毛。養之可以解憂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