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神話與民族精神三題

2021-01-09 光明網

  編者按:20世紀中國民間文學的個案或專題研究,成就最突出者首推神話,或曰,這與神話作為民族古老的記憶的特殊性有關。

  中國神話傳說與民族記憶有著非常密切的聯繫。中國神話傳說的記憶和流傳並不簡單是故事式的流傳,它還包含了我們這個民族對自己歷史的認識、對自己的傳統文化的總結,尤其對自己精神品格的認同與發展。

  西王母神話群與民族精神建構

  作者:王仁慧

  神話是民族精神的表現。在西王母神話不斷的傳承與變異中,民族精神也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變化,從最初的原始思維看待世界,到宗教思維理解世界,再到科學地面對世界,人類不斷在進步。為滿足現實需要,西王母神話、神話群及信仰崇拜,也在不斷被改寫、建構。探究和理解西王母神話,對當代也具有重要的意義。

  神話表達了遠古時代人們對自然、人和社會三者之間關係的探索與建構。西王母神話在我國神話中有著重要地位。西王母神話與帝系神話、英雄神話等不同,具有自己的獨特性。西王母在不同時代具有不同形象、神職及神格,其神話群也跟隨神話本身的傳承與變異不斷地豐富。以神話群的觀念,去解讀分析神話及其所蘊含的民族精神,可以更好地全面認識神話,建立神話體系。

  「怪人怪神」西王母

  西王母較早記錄可見於《山海經》之中。西王母「豹尾虎齒」「蓬髮」「人面虎身」,充滿了神秘與不羈,具有原始宗教意義。至於「善嘯」,《山海經》中少有其他神或獸有如此的叫聲,因此,「嘯」是西王母所特有的,表明了西王母同其他動物與神的區別,表現了其獨特性。

  有三青鳥為西王母取食,充分彰顯了西王母的威嚴,「司天之厲及五殘」,掌管著天曆與刑殺。筆者認為《山海經》中,可以看到西王母身上遠古部落的酋長和神話女王雙重身份融合的痕跡,是崑崙山之靈魂。而遠古人民將這樣的形象,融入人形,「戴勝」,作為神來對待,這既表現了先民對大自然的無知與敬畏,同時又表達了徵服自然的渴望。西王母形象已經開始凝聚了一定的社會力量與宗教精神。

  「人王」西王母

  《山海經》中西王母較為獨立,並沒有與其他神或人有社會活動。但在《穆天子傳》中,詳實地記載了周穆王與西王母之會:

  周穆王西遊,拜見西王母,手執白色玉圭和黑色的玉璧,獻上精美絲綢,西王母欣然接受。在西王母與穆天子的來往描述中,西王母開始剝落原始狂野的面目,明確了性別、身份地位及地理位置等細節性的要素,從「善嘯」到相談甚歡,被賦予了人的情感色彩,從獨立單一的神,開始被建構為對偶神,表達了先民陰陽對立統一的哲學宗教觀念,同時也反映了和平與和諧的世界觀,西王母的神話元素進一步傳承與變異,也為後面的發展與傳播奠定基調。

  在《淮南子》中,記載:譬若羿請不死之藥於西王母,姮娥竊以奔月。

  與穆天子相會,掌握不死之藥,後來不死藥被演化為「桃」,這些為仙化西王母打下了堅實的基礎。西王母擁有著永生的神性,並開始發展為至上神,從「司天之厲及五殘」到有「不死之藥」,西王母的神職、神性,反映了早期人民古樸的生死觀念。

  仙人西王母

  如列維·布留爾所言,「起初靠神秘的共生和保證這共生的儀式來實現的互滲,以後則是靠了與崇拜的對象、真正的宗教的對象的結合,與祖先、神的結合來獲得。」隨著社會集體發展、制度的確立與完善、人類智力的發展,勢必會推進神靈人格化。

  執掌生死的西王母,在漢代得到了極大的推崇與發展,尤其在漢代民間得到了廣泛擁護。西漢末年,自然災害嚴重,人民生活艱苦,建平四年,發生了大規模的流民運動——「行西王母詔籌」。

  據《漢書》記載,這次規模宏大的流民運動,波及二十六郡國。民眾持稿或棷或籌,有的披髮赤腳,目的地是長安,目的是「祠西王母」,此次活動主要是因為「母告百姓,佩此書者不死」。

  漢代對西王母神話的勾勒,體系龐大而複雜。西王母基本上脫離了原始的荒蠻形態,並衍生了其他許多神話元素。在畫像石構圖中,西王母大都處於上層,高高在上,表達了漢代上、中、下三分神話宇宙觀,天、地、人三元世界秩序的建立。

  西王母神話在流變中,變為長壽之神、生育之神,具有更豐富的圖騰崇拜,越來越實用化、功利化,表達人民大眾對生命的崇敬,面對現實苦難尋找寄託,衝破枷鎖,追求幸福的民族精神。

  漢末,西王母被視為道教女神,具有至尊地位。到明清時期,西王母被民俗化和世俗化。西王母與玉皇大帝相結合,建立一套民間信仰體系,宗教色彩越發濃烈,在一些神話群中,變身成為一個拆散情侶的女神。在當代民間信仰中,其依然被賦予祈福、求子、求學、保平安、祛災禍等神職。

  結語

  神話會隨著政治的需要和人民的需要而演變,從最初的原始神秘到慢慢世俗化、功利化,隨著政治、經濟、宗教、社會等多種因素的影響,西王母神話勢必會有不同的書寫,這也體現了自然力量與社會力量的對立與統一。西王母的神秘色彩在不斷地被剝離,其神職也隨著民族精神的建構及社會時代的需求,從「司天之厲及五殘」的一個「能夠預知災難和死亡的神」到後來同時掌握「死亡」與「永生」、生育、祛災等的全能神,發生變化。西王母神話群蘊含了豐富的民族精神,如愛好和平、團結統一、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等,這些是中華民族傳統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西王母神話在中國神話體系中經久不衰的重要因素。(王仁慧)

  顓頊絕地天通神話的人文精神研究

  作者:劉曉霜

  從曆法改革與宗教改革兩方面對顓頊絕地天通事件進行分析,並對其產生的人文精神深入闡釋,指出伴隨著絕地天通而誕生的人文精神有兩方面的影響,一方面它通過曆法與宗教改革統一了宗教信仰,增強了部落之間的凝聚力,有利於農業文明的發展,推進了國家等複雜結構的形成;另一方面,它終結了人與神之間平等的關係,形成不可更改的等級關係,對人的思想、經濟、行為產生一定的禁錮,其中的功過是非需要我們在整個歷史長河中辯證看待。

  顓頊在五帝中是一個特別的存在,他的足跡遍及東南西北各個族群地區,人們對他的評價也褒貶不一。但人們一致同意的是,伴隨著顓頊「絕地天通」這樣偉大的改革,中華民族的人文精神開始覺醒,而對於「絕地天通」,有人認為它是一場曆法改革,有人認為它是宗教革命,下面我們就這兩種不同的改革觀所體現出來的人文精神進行分析。

  「絕地天通」曆法改革下的人文精神

  「絕地天通」一事散見於多處古籍中,其在《大荒西經》中的記載明顯可見與曆法改革的關係。在古時,日、木、山等都是天文測量的工具,而這些都與顓頊大帝有著密切的關係。顓頊還發明了顓頊曆,在秦朝與漢初時得到普遍的使用,鑑於他對曆法的發展有如此大的貢獻,因此又被稱為歷宗。

  農業時期的曆法改革與宗教革新有密切關係,統治者依靠測天、祭天所得到的農時知識成為當時人們的共祖,進而把神聖權完全壟斷在自己手中,普通百姓對掌握神聖權的首領、巫覡聽之任之,作為巫師王的首領所傳達的觀天之象,最初可能單純用於農時,後來漸漸發展成為統治階級利益服務的工具,轉變得如此悄無聲息,以至於當普通百姓發現自己成為資產時,統治者的特權、霸權已難以撼動半分。

  天文曆法在其轉換過程中起到決定性作用,它作為一把雙刃劍,一方面指導農時,配合部落發展,為以後的文明奠基;另一方面隨著人們對天文曆法的信任,擁有天文曆法話語權的統治階級利用神聖的包裝開始對普通百姓進行欺騙與壓榨,多數神變成少數神,少數神又與特權階級相勾結,民眾或者出於信任,或者出於恐懼,最初只能接受。看似絕地天通之後,中國的人文時代與人文精神開始到來,實則是一開始就已經跑偏了的人文精神,直到現在,人文時代再次來臨,修正已步入極端的不平等觀。

  絕地天通宗教改革下的人文精神

  上文言之,顓頊的曆法改革就是宗教改革的一部分,掌握了曆法權也就掌握了祭祀權與特權,但是絕地天通下的宗教改革又不僅僅是曆法改革,還包括神人分野、巫術改造、社會變革等多方面的內容,從宗教改革的角度更可見絕地天通的人文精神。且看具體分析。

  絕地天通首見於《尚書·呂刑》,此則文獻把絕地天通的發生背景歸結為南方部落蚩尤作亂、苗民弗用靈,而絕地天通則類似一場華夏部落對南方部落在宗教與文化上的改進與規訓。

  在絕地天通前,地方性宗教盛行,小神小鬼層出不窮,適合小規模的氏族家庭制及以血緣為紐帶的城鎮、村莊制。這一時間大致從舊石器採集狩獵時代至早期農業社會時期,為了更有效地管理早期農業社會的生產,出現了自下而上的共識性權力機制,而在早期農業文明向農耕文明過渡的時期,共識性權力讓位給強制性權力,手段之一便是通過宗教改革,使宗教權掌握在統治階級手中,地方性宗教讓位於統治者接受與宣揚的國教,統一的國教起到了增強社會凝聚力的作用,並證明了統治者權威的合法性,繼而又進一步強化國教,於是,在如此互動循環中,農耕文明的政權才一步步鞏固。

  雖然每個國家與地區發生的時間可能有所出入,但從歷史發展脈絡來看,統一國教形成的時間應為公元前3000年左右,與顓頊所在的龍山時代相差不大,應屬於全球範圍內的歷史轉變事件,而絕地天通講述的極有可能就是通過宗教革命而導致的共識性權力向強制性權力的轉變,這無論是在發生時間的吻合上還是意義的闡釋上都是解釋得通的。

  顓頊年代是人神分野的關鍵年代,其以變革、偽裝後的宗教為手段,使歷史開始朝向有利於統治者的方向發展。所以顓頊一方面被當做人文始祖,繼黃帝之後,以宗教文化再一次統一各部落聯盟,開啟人文精神的先河。另一方面,他也抹殺了採集狩獵社會與早期農業文明時期平等、敬畏觀與天真爛漫的心理,隔絕了人神相通的途徑,使人類的情感、想像成為空白。

  結語

  顓頊作為人文始祖之一,其地位與作用在中國上古史中不可忽視,絕地天通一事更是讓他以宗教主的身份一躍成為部落聯盟的共祖。無論絕地天通針對的是曆法改革還是宗教改革,顓頊都通過此一途徑把曆法權、祭祀權掌握在自己手中,王權與神權開始相互利用勾結,人們開始由神的時代走向人的時代,人文精神由此發軔。人文精神在這一改革中存在雙面性質,一方面它有利於統一思想,形成更複雜的城市、國家等複雜結構應對更加複雜的現實本身;另一方面,它終結了人與神之間平等的關係,形成不可更改的等級關係,對人的思想、經濟、行為產生一定的禁錮,即便是形成更複雜的結構,如若不加上絕地天通前的平等敬畏觀,也只是更加脆弱的複雜結構,而如何修補如今這一脆弱的複雜性,正是重拾上古神話信仰之根的絕佳理由。(劉曉霜)

  炎帝神農神話民族精神探析

  作者:劉璨

  炎帝神農時代使中國社會實現了從漁獵時代到農耕時代的巨大跨越,中華民族在後來長期的農耕文明之下,孕育了其獨有的精神特質。因此,由炎帝神農神話所體現的民族精神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和標誌性意義。神農嘗百草、創製農耕工具、育民稼穡之術等神話敘述,使中華民族務實創新、無私奉獻、貴和尚中的可貴精神品質得到突出的呈現,並作為集體的意識形態在後世歷史發展中得以延續和傳承。

  炎帝神農時代在中華文明發展中具有裡程碑式的意義,其改變了神話時代完全依賴於漁獵的生存形式,逐步跨入了農耕文明,而此後農耕文明佔據中華民族發展相當長的時期,成為孕育民族精神的源頭。

  農耕時代背景下的務實創新精神

  炎帝神農對於農耕發展的貢獻主要有兩方面。一是通過創製工具提高勞動效率,二是育民以稼穡之術,順應自然規律,使作物達到最佳的生存狀態,從而獲得食物的豐收。

  由神農氏創製農耕工具所體現的民族創新精神,是促進時代和文明發展的推動力。炎帝神農尚處於新石器時期,其對於耒耜的發明開拓了在農業領域的創新機制,從而帶動了上古社會由漁獵文明向農耕文明的迅速邁進。

  在神話的敘說中,神農從小便懂得了耕種的技巧,然而僅僅依靠技巧只能提高勞動效率,真正想要豐收,依然需要秉承務實的精神,「重實際而黜玄想」的思想理念便是在農耕文明的不斷實踐中總結出來的。

  天下為公的無私奉獻精神

  炎帝神農作為統治者,其心懷天下,為了維護集體利益而捨棄個人的利益,有著無私奉獻的自我犧牲精神,在「神農嘗百草」的神話中表現尤為突出。

  此時,「公」的思想實際上是一種集體共同生存意識的體現,並跟隨氏族的發展傳承下去,直到私有制的出現才打破了原始社會的「天下為公」形態,形成新的「公」的思想理念即天下為王。炎帝神農「公」的思想精神可貴之處就在于氏族社會完全的公有化、共存亡的利益關係使得天下為公的精神更為純粹,個人隨著氏族的強大而強大,共同徵服自然、改造自然,從而加深了個人利益與公共利益之間的紐帶關係。公共利益直接決定了個人利益,因而公的思想不僅存在於首領神農氏的意識之中,在民眾之中也同樣根深蒂固。

  貴和尚中的人本精神

  神農時期由於農業繁盛而使人民溫飽富足,在物質生活得到滿足之下,社會呈現出和諧的態勢,無爭鬥與戰爭,正是「國實民富而教化成」,因而在相對穩定的社會形態之下,初步形成了貴和尚中的思想精神。此中的「和」包含兩個層面:一是與自然的融合,二是人與人之間的和平共處。

  炎帝神農時期物質的富足促成社會的和諧只是一方面,更為核心的內容莫過於其治國理念所帶來的思想精神內涵,炎帝神農治民的思想精髓一如其對於農耕的理念,即尊崇自然、順應天性。

  炎帝神農時期還未形成君權神授、天子為貴的君權理念,依然是以氏族集團的形式存在,其為民服務卻對人民無所求,順應民意不治為治,初步形成了以人為本的精神品質。

  立國精神的雛形

  中華民族的精神核心是愛國精神,無論是勤勞務實還是無私奉獻、貴和尚中,其最終依然要歸結於國家層面。梁啓超曾經說:「天下豈有無魂之國哉?」可見國家存亡的核心在於民眾心中的國魂精神,炎帝神農時代雖然尚未出現國家的形態,卻已經具備成立國家的條件,並初具立國精神的雛形。

  炎帝神農繼伏羲之後成為了火神,火的出現象徵著人類文明的飛躍,代表著光明,烹製熟食改變了茹毛飲血的野蠻生活,刀耕火種更是提高了生產力。與火相對應的就是太陽,在古代的圖騰中,太陽與火常以共存的形式出現,太陽是能源的象徵,也是權力的象徵。炎帝在記載中也有著太陽之神的稱號。《白虎通義》云:「其帝炎帝者,太陽也。」太陽神之於發展農耕文明的炎帝神農時代來說,是一種重要的神仙信仰,農業的發展離不開太陽東升西落、日夜交替、四季變換的規律,靠天吃飯的農耕文明使得人們對太陽產生敬畏之情,因而太陽崇拜成為農耕部落的主體信仰。炎帝火神與太陽神的形象相伴而生,火的形態體現出一種凝聚力,將能量、信仰雜糅在一起,太陽也呈現出一種凝聚力,萬事萬物都要依靠太陽來生存,而這種共同的凝聚力就是國家精神的雛形。

  中華民族的發展並不是單一的氏族發展,炎帝部落與黃帝部落結合之後開始了徵戰,《史記》云:「天下有不順者,黃帝從而徵之。」因而華夏民族是與多民族交融的結果,炎帝與黃帝建立的華夏民族將戎族、狄族、夷族等民族集合在一起,構成了多元化的民族系統。這種多民族的凝聚力就是形成國家形態強有力的趨勢,正如炎帝火神、太陽神的形象,是一種向心力,也即是立國之精神。

  此外,歷史上中華民族曾長期處於農耕文明,也是以農立國的典型,炎帝神農所開啟的農耕文明即是立國的源頭。因此,農耕文明的發生發展中所體現的民族精神也就成為了華夏文明立國精神的基礎。

  炎帝神農神話所體現的民族精神具有其鮮明的時代性,在農耕文明的關鍵轉折期和發展期,勤勞務實、無私奉獻、天下為公、貴和尚中的精神構成了社會和諧穩定、富強壯大的主體,其之於現在也依然有著寶貴的價值。立國精神的萌芽更是為此後國家形態的產生和發展奠定了思想基礎,炎帝神農對於中華民族精神的建立具有深遠的影響。

[責編:秦超]

相關焦點

  • 中國古代神話與氣候
    神話代表遠古時期人類對自然界和人類自己的起源的原始理解,也是文化與科學最早的萌芽,同後來的文化與科學傳統有千絲萬縷的聯繫。各個民族都有一些神話流傳至今,比較這些神話的特點,可以發現我國古代神話有許多令人深思的特點,也許可以從中找到一些我國獨特的傳統文化與科學思想的一些線索。
  • 開天闢地、女媧補天……古代神話傳說,你知道他們的故事嗎?
    中國漫長五千年的文化歷史,似閃耀璀璨之星河,如波瀾壯闊之瀚海。文章詩詞、音樂繪畫、天文地理……此無一不是歷史的重要組成部分。而神話傳說更是直觀反應先民文明的重要標尺!有句話講:神,生於人心。我深以為然,神話本就是古代先民對於自身起源以及自然現象進行藝術加工的幻想。這些神話傳說,我們從小耳熟能詳,但是在這些傳說裡,承載的是我們古代先民的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為什麼這麼講?我們在幾個神話傳說中一探究竟。
  • 了解中國古代神話故事,從這十個成語典故開始
    人類最早的故事往往是從神話傳說開始的,中國也不例外。神話故事是民間文學的一種,是遠古時代人民的集體口頭創作的。中國古代神話故事豐富多彩,集中反映了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鬥爭精神。下面十個成語典故都與神話故事有關,代表了中國古代神話故事的高峰。
  • 山嶽文化的認同與民族精神的紐帶
    當然,在中國鄉土社會中,廣大的民眾並不是從哲學的高度去看待山嶽文化的,他們只是通過人格化的方式將其表達出來,象我國老百姓對於泰山的崇拜就很有代表性。「泰山在古代中國人的觀念世界中有特別重要的意義,除被認為能夠通天外,還被認為是世界上生命所由產生的地方、人死後靈魂的回歸之處。它是華夏民族古神話世界裡的神聖之山,我國不少的神話故事都發生在這座神聖而神秘的山上。」
  • 《北歐神話》凝聚著一個民族的文化個性
    其實茅盾先生就是以「方碧」這個筆名寫的《北歐神話》,將索爾、奧丁、洛基等諸神引入中國,那是1930年初版的《北歐神話》,他是我國神話學的開創者之一。茅盾先生從小接受的是新式教育,是新文化運動的先驅者、中國革命文藝的奠基人。
  • 遨民間文學深海 溯不朽民族精神
    考試時的點滴劉亞虎都銘記於心,他自信滿滿地說:「記得有一道題是論述相聲的『包袱』,有了縣文藝隊的創作實踐,答這樣的題目就像玩似的,我以自己的相聲作品為例大談特談了一番,自己感覺拿去做教科書都可以了。」家鄉的文藝環境和紮實的創作功底為劉亞虎在民間文學研究的道路上揚起風帆,助他更好地遠航。研究生畢業後,他來到中國社會科學院少數民族文學研究所,實現了「民間文藝形式」與「少數民族生活」的完美拼接。
  • 中國古代民間神話傳說中的神獸—兩儀二聖
    中國古代民間神話傳說中的神獸—兩儀二聖中國古代民間神話傳說中的神獸是指以兩儀二聖(太陽燭照,太陰幽熒)與天之四靈(青龍、白虎、朱雀、玄武)為代表的皆可見於中國經典中的生物。這些生物在現實中大多無法找到實體,但其形象的組成物源於現實。某些古代神獸在中國的佔卜術中,尤其是奇門遁甲及六爻兩門術數。
  • 哈佛教授解讀中國神話,不止是簡單的神話故事,背後意義是什麼?
    中國在世界之林屹立不倒,期間的酸楚和輝煌不言而喻。當然,除去我們超乎想像的發展速度以外,還有一項重要的因素。那就是億萬炎黃子孫的民族精神。中國的傳統美德數之不盡,這是被世界公認的。所以我們的民族特徵,也一直沒有概括的研究。東、西方神話只是沒有想到,一位哈佛教授,居然通過解讀中國神話。提出了中國人自己都不知道的民族特徵。他就是哈佛大學神學院的教授大衛!
  • 在中國古代有哪些神話故事和小說?給後世留下了哪些文化遺產?
    什麼是神話?神話是遠古時代的人民,對其所接觸的自然現象、社會現象,幻想出來的具有藝術意味的解釋和描述的集體口頭創作。中國神話,是我國上古時期傳統文化的產物,反映了早期華夏兒女淳樸的思想以及古代人們對自然現象及社會生活的原始幻想,並通過超自然的形象和幻想的形式來表現的故事和傳說。
  • 中國古代神話中的怪獸,盤點中國古代神話中的十二個神獸
    中國古代神話中的怪獸,盤點中國古代神話中的十二個神獸第一位就是傳說中的舉父,相傳舉父是崇吾山當中的一種令人畏懼的神獸,相傳它善於投擲所以老虎和豹子等野獸都害怕它。它也經常有撫摸自己頭的習慣,能舉起很大的石頭擲人。
  • 文化漫談丨中國古代神話知多少?從盤古到黃帝
    筆者曾經在以前的文章中談到,中國古代神話是華夏先民在社會實踐中創造出來的表達了華夏先民對自身以及周圍環境的理解。中國上古神話的內容相當廣泛,涉及自然環境人生際遇和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今天我們就來具體地聊一聊中國神話的幾種類型。
  • 中國各民族中關於創世的神話故事
    創世神話主要有兩個方面:①解釋和描述天地開闢,包括世界和萬物的形成;②說明人類的起源,包括民族的由來等。關於天地開闢的神話,各民族的早期幾乎普遍存在。原始人由於生產能力的低下和智力的貧弱,對於自然宇宙的由來是不可理解的。只有以他們貧乏的生活經驗為基礎,進行想像和揣測。
  • 《中國阿爾泰語系諸民族神話比較研究》簡介
    中國共產黨新聞 >> 全國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辦公室 >> 國家哲學社會科學成果文庫 >> 第四批成果文庫(2009—2010) 《中國阿爾泰語系諸民族神話比較研究》簡介   2011年05月13日16:14
  • 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伏羲女媧本是兄妹,為何卻結為了夫妻?
    中國古代有許多文章記載了伏羲和女媧這兩個人物形象。在《文選·王延壽》中寫道:「伏羲鱗身,女媧蛇軀。」《後漢書人表考》卷二引《春秋世普》也記載道:「華胥生男子為伏羲,生女子為女媧。」可見伏羲和女媧確實是兄妹不假,且是同母的親兄妹。
  • 南哲思享|孫亦平:論「記紀神話」中的道教元素———兼論古代日本...
    在21世紀的今天,隨著中國的和平崛起,東亞國際秩序正處於轉型之中,結合日本學者有關「記紀與道教」的研究,從日本文化古層中存在的「宗教意識的原型」入手,通過對「記紀神話」中的道教元素的分析,探討古代日本對中國道教的解讀,來重新審視古代東亞社會中不同的民族傳統和文化心態,期望能夠為營造適宜中國和平穩定發展的東亞文化空間及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鑑。
  • 中國上古創世神話類型研究
    日本學者高木敏雄《比較神話學》(1904)認定中國盤古神話是古印度創世神話流播中國的衍生物,這一觀點雖有爭議卻在一定時期內被國內外神話學界廣泛接受,國外不少學者認為上古華夏是幾個古老文明民族中唯一沒有創世神話的。但近30年來學界的研究揭示,華夏民族上古本有多個創世神話,只是後世碎片化和歷史化了。
  • 譚佳:神話中國和中國神話學的反思與開拓
    古史傳說中的三皇五帝所代表的國家、民族與文化價值觀實際是中國傳統社會的文化基礎。作為遠古時代的聖賢,他們的故事奠定了中國古代的人格模式、社會結構和國家體制。因此,三皇五帝在中國歷史(包括文學)上的作用遠遠超過神話的作用,完全可以和古代希臘神話在西方歷史上的作用相媲美。「經史系統」。
  • 重讀神話從袁珂到《捉妖記》 揭秘中國神話故事起源
    在他離世十多年後,後浪出版公司和袁珂先生的獨子袁思成取得聯繫,持續出版袁珂全集,其中還包括一本以前從未付梓的小書《中國民間傳說》。這是袁珂先生集中講述中國民間傳說的唯—著作,共二十篇,皆取材自魏晉筆記小說,將原本的隻言片語擴充為完整有趣的故事。在自敘中,袁珂先生寫道,之所以編選這本冊子,是因為這些後起的傳說無法被寫進之前出版的《中國古代神話》,他感到十分遺憾。至此,袁珂先生的作品終於完整了。
  • 雷公電母在中國神話中到底是什麼地位?
    雷電是中國神話當中最常見的神仙手段之一,最常使用雷電的便是雷公電母,許多神話傳說以及神話小說中都有雷公電母的身影,但他們兩個在眾神中的地位排序卻非常的模糊,有人覺得他們兩個就是按班出勤的公務員。因為中國神話駁雜廣大,有關於雷公電母的傳說故事也各有不同,這也是他們地位模糊的重要原因之一。
  • 古代神話如何現代重生
    在希臘神話中,半人馬基戎與赫拉克勒斯的神話故事令人動容,在《納尼亞傳奇》中,半人馬舉起了反抗的武器,而在《哈利波特》中,半人馬綁走了僭取霍格沃茨校長之位的多洛雷斯·烏姆裡奇。跳出既有神話框架本身世界六大神話體系,包括了古中國神話、古希臘神話、古印度神話、古埃及神話、北歐神話和古羅馬神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