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變化會引發戰爭?

2020-11-27 騰訊網

[摘要]實驗心理學家、暢銷書作家史蒂芬·平克表示,氣候變化會引起一系列悲劇和損失,但未必會引起大規模武裝衝突,後者爆發的關鍵還在於意識形態和糟糕的政府治理。

史蒂芬·平克

在恐怖事件頻發、地區衝突不斷、殘害婦女虐待兒童事件頻頻見諸報端的今天,人們不禁會問:人類社會真的在進步嗎?最近,實驗心理學家、暢銷書作家史蒂芬•平克的新著引進國內,引發熱議。平克認為,過去的世界更糟糕,人類的暴力事件在減少,僅從「暴力事件」層面看,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

平克在新著《人性中的善良天使》中,展示了多幅圖表和地圖,佐以大量數據資料說明:原始部落間戰事的死亡率比20世紀的戰爭和大屠殺要高出9倍;中世紀歐洲的兇殺率比今天要高出30倍;奴隸制、殘酷刑罰和濫用死刑曾經是人們生活中的常態,但如今被廢除了;發達國家之間已經不再發生戰爭,發展中國家之間的戰爭死亡人數也只是幾十年前的一個零頭;強姦、家暴、仇恨犯罪、嚴重騷亂、虐待兒童、虐待動物等暴力事件,都發生了實質性的減少。

他認為,人類心智的某些部分讓人們產生各種暴力傾向,而另一些功能——比如林肯所說的「我們本性中善良的天使」,則把我們引向合作與和平。文化和物質環境的變化,讓我們天性中愛好和平的動機佔了上風。

政府組織、教育、商業和都市的文明進程,讓我們日益有能力控制我們的衝動,對他人懷有同情,寧願討價還價做交易而不是搶劫,我們也開始揭露那些毒害人心的意識形態,發揮理性的力量,克制暴力的誘惑。

三年前原著出版時,引發媒體和學者熱議。比爾•蓋茨和扎克伯格均向網友力薦。比爾蓋茨甚至說這是「我這一生讀過的最重要的書…」道金斯(《自私的基因》作者)、尼爾•弗格森(《文明》作者)和約瑟夫•奈(《軟實力》作者)等學者也給予讚譽。最近,該書被譯介到中國。

平克的個人網站上發表了讀者最常問的問題以及他的回答,以下為精選。

你如何定義「暴力」?

我沒有「定義」暴力,我使用的是它的一般含義,和你在字典裡看到的差不多。(「暴力」在《美國傳統詞典AHD》的定義:旨在造成損壞或傷害的實際行為。)而且,我關注的是對待知覺生物的暴力行為:謀殺、襲擊、強暴、搶劫和綁架,施暴者包括個人、群體和組織。組織暴力涵蓋了戰爭、種族滅絕、刑罰與死刑以及人為造成的饑荒。

你是一名語言學家,是什麼讓你有自信能完成這本歷史著作?

事實上,我是實驗心理學家。《人性中的善良天使》是一本關於定量歷史的著作,這本書融合了日常統計數據和社會科學定量研究方法,這些都是我自本科生時期就開始熟悉的領域,比如樣本、分布狀態、時間序列、多元回歸和顯性因果關係。

20世紀難道不是歷史上最暴力的世紀嗎?

很可能不是。儘管過去的歷史數據並不完整,但以過去的人口規模來看,20世紀第二次世界大戰前至少有九次大規模暴行,而且可能都比二戰更嚴重。這些暴行有多種起因,比如部落戰爭、帝國傾覆、奴隸貿易、對原住民的屠殺以及宗教戰爭。與此相比,第一次世界大戰甚至無法排進前十位。

而且,一個世紀有100年。20世紀後50年經歷了「長和平」和「新和平」,在此期間戰爭的死亡率非常低。

歷史上出現過暴力增加的情況嗎?如果有,那麼這種情況會再次發生嗎?

當然出現過。我在書中討論過暴力增加的例子,比如包括二戰在內的歐洲戰爭,20世紀中期由獨裁統治主導的種族屠殺,60年代不斷上升的犯罪率,以及殖民地獨立之後出現的大規模內戰。但是,這些朝著暴力發展的趨勢最後都得到了全面修正。

暴力行為並非從早期的峰值一路穩步下降。技術、意識形態以及社會和文化改變都會催生出新的暴力形式,人們不斷和這些暴力行為作鬥爭。這本書想要表達的是人類在每個階段中都成功降低了暴力行為。

至於暴力行為在未來是否會增加,這種可能性當然是有的。我在書裡想表達的並非未來不可能出現更多暴力,而是過去確實出現了暴力減少的情況,這是兩種完全不同的觀點。

如果你衡量暴力的標準是謀殺率和戰爭死亡率,那麼暴力減少的趨勢會不會只是現代醫學進步的副產品?

這不太可能,理由如下:首先,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之前,大部分藥物都是江湖醫生的騙術,醫生救下的病人和害死的病人幾乎一樣多,但是暴力下降的情況在此之前就已有跡可循。其次,很多暴力犯罪存在同步增加或減少的情況。比如說,強暴和搶劫在20世紀60年代雙雙增加,而在90年代又同步減少,所以我們不能簡單把傷亡率的降低歸功於急救技術的進步。第三,醫療技術確實在進步,但武器裝備技術也在提高。第四,那些在原始醫療水平下可能無法倖存的受害者,在醫療進步的情況下也許能活下來。但是歷史上的許多暴力事件中根本不允許任何進行醫療救治的可能性——蒙古人入侵、圍城進攻、地毯式轟炸、蓄意謀殺戰俘等等。

但最重要的是,醫學技術的發展和運用以拯救更多士兵的生命正是我要研究的現象,今天戰場上的指揮官比以往更珍惜士兵的生命。今天的軍隊投入了巨大花費來研究救生技術,不僅如此,指揮官們不會因為先進的醫療技術而讓士兵身處險境,傷亡率保持在一個穩定水平。隨著醫療技術和武器裝備技術的進步,決定生死更重要的因素是人們如何使用技術,而不是技術能做到什麼程度。

作者: [美]史蒂芬•平克,譯者: 安雯 ,出版社: 三輝圖書 / 中信出版社,出版年: 2015-7,頁數: 1044

氣候變化會導致大規模戰爭嗎?

可能會,也可能不會。大多數戰爭並非由於食品或水源等資源短缺而引起,大多數資源短缺也不會導致戰爭。發生在上世紀30年代的「黑色風暴」事件(指1930-1940年期間發生在北美的一系列沙塵暴侵襲事件)並未導致美國內戰;印尼海嘯和日本3•11大地震也沒有在這兩個國家內部引起戰爭。關於近年來武裝衝突的調查數沒能找出乾旱或其他環境退化問題和戰爭之間存在因果關係。氣候變化會引起一系列悲劇和損失,但未必會引起大規模武裝衝突,後者爆發的關鍵還在於意識形態和糟糕的政府治理。

你真的不願意對暴力的未來發展做任何預測?這難道不是一種逃避嗎?

我認為自啟蒙運動以來,人文主義運動良好勢頭會繼續促進社會進步。焚燒異教徒、可怕的處刑手段、血腥的運動、蓄奴、負債人監獄(指專為無力償還債務者設立的監獄。在19世紀中期之前,負債人監獄是解決欠債的常見方法)、纏足、閹割以及大國戰爭在可預見的未來不會捲土重來。儘管進程緩慢而不平等,死刑、對婦女施暴、人肉走私、毆打欺辱兒童以及對同性戀者的迫害也將在未來幾十年內逐漸減少。

我之所以願意支持這個看似尷尬的觀點是因為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內,國際道德運動(例如針對盜版、捕鯨和奴隸問題的運動)已經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由此我認為在未來25-50年內,獨裁專政逐漸減少,核武器逐漸銷毀的可能性非常大。但是恐怖襲擊、內戰和非民主國家參與的戰爭具有非常大的不確定性,這些事件很大程度上全憑個人意志決定。此外,任何預測犯罪率的專家幾乎全軍覆沒,因此妄下結論是愚蠢的行為。

為什麼要大費周章來解釋暴力減少?人類天性就有同情心並反對傷害他人,很多士兵在戰場上無法扣動扳機。

誠然人類有一種反對直接傷害陌生人的傾向(有可能是因為這會給對方及其夥伴反擊的動機),但由此推測人們普遍反對傷害他人是不正確的,很多情況下人們對使用暴力的畏懼很容易被擱置一旁。一種情況就是復仇,此時人們在對手無法回擊的情況下往往會冷酷施暴。還有一種情況是暴怒,比方說一群長期生活在恐懼中的群體突然面對一個脆弱的對手,或者一個把突破施暴限制視為樂趣的人。

我在本書中討論過這些通往或遠離暴力的心理狀態——我把它們成為「心魔」和「善良天使」。我反對那些簡單地認為現代人「性本惡」或「性本善」的流行理論。相反,我認為人類同時具備暴力根源和抑制暴力的能力。(騰訊文化編輯徐娉婷 整理)

相關焦點

  • 「溫度計」或引發戰爭 美軍關注氣候變化帶來軍事挑戰
    自氣候變化進入國際政治的議事日程以來,由此引發的各方面變化都成為了關注的焦點。2007年的報告也把氣候變化看作 「威脅放大器」 ,或者是會導致已經存在的全球不穩定狀況加劇的因素。2014 年,該委員會的成員擴大到了16位,分別來自陸軍、海軍、空軍、海軍陸戰隊、航天部隊以及美國國防大學和西點軍校等軍事院校。 這些退休的將軍們撰寫了題為 《國家安全與氣候變化日益加劇的威脅》 的報告,他們認為在世界權力結構日趨分散的今天,氣候變化對於促進衝突產生起著更大的作用。
  • 潘基文指出:氣候變化帶來的威脅與戰爭一樣嚴重
    潘基文指出:氣候變化帶來的威脅與戰爭一樣嚴重
  • 即將到來的第三次世界大戰——氣候戰爭
    事實上,國家與國家之間的衝突與競爭只不過是「小打小鬧」,即將到來的第三次世界大戰將是——氣候戰爭!氣候變化對我們社會和生活的影響已經趕出了我們的想像!《氣候戰爭》一書,中信出版社2010年出版,被視為可持續發展必讀書。在這本書中,世界頂級地緣政治分析專家給了我們醍醐灌頂的分析。他極其令人信服地告訴我們——氣候戰爭的硝煙已經近在咫尺!
  • 氣候變化或引發南半球更大規模海浪
    據《自然》雜誌網站報導,一個國際合作組織發布最新研究報告稱,到下個世紀,氣候變化可能在南半球引發更大規模的海浪,而在其他一些地區,波浪的高度則有可能減小。這不僅影響航道和漁業,而且會波及沿海地區,使海岸的輪廓和形態發生改變。該研究發表於《自然·氣候變化》雜誌。
  • 大禹治水背後的歷史:氣候變化,文明遷移,部族戰爭,國家誕生
    地球在距今4000多年的史前時期發生氣候變化,引發了全球性的嚴重洪水災害。在這個漫長的大洪水時期,我國黃河下遊的山東龍山文化和長江下遊的江浙良渚文化,都因為遭受洪水災害而逐漸衰微。華夏文明的重心被迫向黃河中上遊的中原地區遷移,我國最初的夏王朝便是出現在這一地區。
  • 東非乾旱是氣候變化和戰爭導致的結果
    當前的情況被聯合國劃定為「預備饑荒」,離「災難」只有一步之遙,它能在多大程度上可歸咎於氣候變化尚不明確。最近的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報告指出,非洲之角的降雨量由於氣候變化將會增多,而時間更近的學術研究認為,全球變暖會加劇該地區的乾旱。不過,根據援助機構的說法,近些年來東非的天氣變得愈加反常和極端。2006年,同一地區遭遇了乾旱和山洪暴發。
  • 氣候變化與古羅馬帝國的衰落
    一開始,羅馬人很幸運,可後來就不走運了  今天,我們排放的溫室氣體正在以驚人的速度改變地球氣候,但坦白地說,氣候變化並非什麼新鮮事兒。地球旋轉、傾斜及其運行軌道的微小變化都能影響太陽給地球的能量「分配」。而且,就連太陽本身的輻射量也總在變化。
  • 世界末日的情景會迫使人們對氣候變化採取行動嗎?
    例如,為產生清潔綠色的水力發電而建造的水壩,會對因水壩而形成的湖泊淹沒的地區產生不利影響。國際保護組織的研究報告描繪了這樣一幅圖景,我們可以從幾個方面來看待它。首先,它可以被看作是對全局的一個明智而精明的審視,一個聰明的警告,即我們人類必須仔細規劃我們對氣候變化的反應。這也可以作為證據,證明無論我們做什麼,我們幾乎註定會帶來不可挽回的氣候變化。
  • 【文史參考】氣候變化與王朝興衰的秘密
    第21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於2015年11月30日至12月11日在巴黎北郊的布爾歇展覽中心舉行,國家主席習近平將赴法國出席大會。從目前的形勢來看,氣候變暖對人類生存的威脅日益加劇,共同行動起來應對這一威脅和挑戰已經到了刻不容緩的地步。
  • 氣候變化或催化敘利亞內戰
    研究人員同時推斷,正是全球變暖引發了敘利亞近年的乾旱。   研究人員在3月2日出版的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報告了這一研究成果。   主持該項研究的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聖巴巴拉分校氣候學家Colin Kelley表示,氣候變化並非在這場衝突中起作用的唯一因素。他說:「這是全球變暖對該地區產生影響的有力證據,而這最近的乾旱在某種程度上是由於這種長期趨勢導致的。」
  • 研究警告稱氣候變化或會引發更高的癌症發病率
    據外媒報導,加利福尼亞的研究人員警告稱,氣候變化可能會導致更多的癌症尤其是像肺癌這樣嚴重的癌症。這些發現則是基於對近60項現有研究的分析,其指出了氣候變化對公眾健康的影響將隨著氣溫上升、野火變得更加常見和空氣品質下降而惡化。
  • 不要絕望:研究表明,微小的變化確實會導致較大的氣候變化
    如果說氣候危機教會了我們一件事,那就是小事情會積累並導致重大變化。就像滑鼠沉沒在船上一樣,在正確的時間只有一個看似微不足道的移動才能最終使系統超出維持系統的參數。
  • 氣候變化或引發熱浪增加農作物風險
    日前,發表在《自然-氣候變化》上的一項研究表明,與熱浪和乾旱相關的極端天氣正在增加全球主要農作物(例如小麥、玉米和大豆)同時歉收的風險。  通常一個地區的作物歉收可以與另一地區的豐收相抵消,而存儲和貿易系統可以抵禦短期內的天氣變化。
  • 羅馬滅亡,諾曼徵服,黑死病和三十年戰爭:一切都是氣候變化的鍋
    我們的老祖宗,智人,在10萬年前就因氣候變化,千裡迢迢地從非洲趕往亞洲,尋求新的庇護所。氣候,嫣然成為了人類最好的朋友,也是最大的敵人。他高興時,便創造人們賴以生存的美好家園;憤怒時,又親手毀掉它。然而,歐洲古代的氣候即是如此。
  • 2003氣候變化國際科學討論會在中國舉行
    記者:在全球氣候呈變暖趨勢的背景下,世界各地頻繁發生的各種極端天氣和氣候事件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本次大會上各國科學家們就主要介紹了對20世經以來由暴雨引發的洪水、乾旱、熱帶氣旋以及沙塵暴等研究的一些最新進展。  此次國際科學討論會舉行的兩場新聞發布會都成了記者們關注的焦點。
  • 「三極環境與氣候變化」主題邊會在西班牙馬德裡氣候變化大會...
    西班牙當地時間12月10日下午,由科技部主辦的「三極環境與氣候變化」主題邊會在馬德裡氣候變化大會(COP25)「中國角」成功舉辦,科技部社會發展科技司司長吳遠彬出席邊會並致辭。
  • 海洋與氣候變化的關係
    新華網印度尼西亞萬鴉老5月14日電(記者李曉渝)海洋在全球氣候變化過程中的作用及氣候變化對海洋的影響是本次印度尼西亞萬鴉老世界海洋大會的主題。   海洋是全球氣候系統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它通過與大氣的能量物質交換和水循環等作用在調節和穩定氣候上發揮著決定性作用,被稱為地球氣候的「調節器」。
  • 全球環境變化、氣候變化與人類健康
    長期以來,在由人類導致的環境變化中,人類社會獲益的同時也遭受了重大損失。近二十多年來,與環境相關的疾病引發的科研興趣正在增長,這些疾病主要包括由毒素引發的癌症和生殖失調、與空氣汙染有關的呼吸系統和心臟病等。目前,由大量的人類活動引起的空前的全球環境變化正在威脅著人類的安寧和健康。 當前有很多對「全球變化」的討論。
  • 海洋氣候變化實驗引發科學界眾怒
    海洋科學家和其他專家抨擊說,這個實驗是不科學且不負責任的,並且可能違反了相關國際協議,這些協議的目的是杜絕以應對氣候變化的影響為幌子,來破壞海洋生態系統。科學家說,儘管這次行動的環境影響可能被證明是非常小的, 但這還是引發了他們曾一直擔心的問題,即這類出格的實地實驗,可能會無意中為環境帶來風險。
  • 我們如何面對極端變化的氣候?
    可是,我們還是依然故我,繼續汙染環境、發動戰爭和製造新疫疾,而這些都是帶領人類走向末日的因素。根據國際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做出的最壞預測,本世紀末,地球表面溫度將上升4~5攝氏度。這會導致海平面上升半米之多,洪水會淹沒大片沿海地區,其中包括許多大城市。與此同時,地球近三分之一地區可能成為沙漠,一半以上地區會出現乾旱,而地下水供給鹽鹼化將使情況變得更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