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實驗心理學家、暢銷書作家史蒂芬·平克表示,氣候變化會引起一系列悲劇和損失,但未必會引起大規模武裝衝突,後者爆發的關鍵還在於意識形態和糟糕的政府治理。
史蒂芬·平克
在恐怖事件頻發、地區衝突不斷、殘害婦女虐待兒童事件頻頻見諸報端的今天,人們不禁會問:人類社會真的在進步嗎?最近,實驗心理學家、暢銷書作家史蒂芬•平克的新著引進國內,引發熱議。平克認為,過去的世界更糟糕,人類的暴力事件在減少,僅從「暴力事件」層面看,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
平克在新著《人性中的善良天使》中,展示了多幅圖表和地圖,佐以大量數據資料說明:原始部落間戰事的死亡率比20世紀的戰爭和大屠殺要高出9倍;中世紀歐洲的兇殺率比今天要高出30倍;奴隸制、殘酷刑罰和濫用死刑曾經是人們生活中的常態,但如今被廢除了;發達國家之間已經不再發生戰爭,發展中國家之間的戰爭死亡人數也只是幾十年前的一個零頭;強姦、家暴、仇恨犯罪、嚴重騷亂、虐待兒童、虐待動物等暴力事件,都發生了實質性的減少。
他認為,人類心智的某些部分讓人們產生各種暴力傾向,而另一些功能——比如林肯所說的「我們本性中善良的天使」,則把我們引向合作與和平。文化和物質環境的變化,讓我們天性中愛好和平的動機佔了上風。
政府組織、教育、商業和都市的文明進程,讓我們日益有能力控制我們的衝動,對他人懷有同情,寧願討價還價做交易而不是搶劫,我們也開始揭露那些毒害人心的意識形態,發揮理性的力量,克制暴力的誘惑。
三年前原著出版時,引發媒體和學者熱議。比爾•蓋茨和扎克伯格均向網友力薦。比爾蓋茨甚至說這是「我這一生讀過的最重要的書…」道金斯(《自私的基因》作者)、尼爾•弗格森(《文明》作者)和約瑟夫•奈(《軟實力》作者)等學者也給予讚譽。最近,該書被譯介到中國。
平克的個人網站上發表了讀者最常問的問題以及他的回答,以下為精選。
你如何定義「暴力」?
我沒有「定義」暴力,我使用的是它的一般含義,和你在字典裡看到的差不多。(「暴力」在《美國傳統詞典AHD》的定義:旨在造成損壞或傷害的實際行為。)而且,我關注的是對待知覺生物的暴力行為:謀殺、襲擊、強暴、搶劫和綁架,施暴者包括個人、群體和組織。組織暴力涵蓋了戰爭、種族滅絕、刑罰與死刑以及人為造成的饑荒。
你是一名語言學家,是什麼讓你有自信能完成這本歷史著作?
事實上,我是實驗心理學家。《人性中的善良天使》是一本關於定量歷史的著作,這本書融合了日常統計數據和社會科學定量研究方法,這些都是我自本科生時期就開始熟悉的領域,比如樣本、分布狀態、時間序列、多元回歸和顯性因果關係。
20世紀難道不是歷史上最暴力的世紀嗎?
很可能不是。儘管過去的歷史數據並不完整,但以過去的人口規模來看,20世紀第二次世界大戰前至少有九次大規模暴行,而且可能都比二戰更嚴重。這些暴行有多種起因,比如部落戰爭、帝國傾覆、奴隸貿易、對原住民的屠殺以及宗教戰爭。與此相比,第一次世界大戰甚至無法排進前十位。
而且,一個世紀有100年。20世紀後50年經歷了「長和平」和「新和平」,在此期間戰爭的死亡率非常低。
歷史上出現過暴力增加的情況嗎?如果有,那麼這種情況會再次發生嗎?
當然出現過。我在書中討論過暴力增加的例子,比如包括二戰在內的歐洲戰爭,20世紀中期由獨裁統治主導的種族屠殺,60年代不斷上升的犯罪率,以及殖民地獨立之後出現的大規模內戰。但是,這些朝著暴力發展的趨勢最後都得到了全面修正。
暴力行為並非從早期的峰值一路穩步下降。技術、意識形態以及社會和文化改變都會催生出新的暴力形式,人們不斷和這些暴力行為作鬥爭。這本書想要表達的是人類在每個階段中都成功降低了暴力行為。
至於暴力行為在未來是否會增加,這種可能性當然是有的。我在書裡想表達的並非未來不可能出現更多暴力,而是過去確實出現了暴力減少的情況,這是兩種完全不同的觀點。
如果你衡量暴力的標準是謀殺率和戰爭死亡率,那麼暴力減少的趨勢會不會只是現代醫學進步的副產品?
這不太可能,理由如下:首先,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之前,大部分藥物都是江湖醫生的騙術,醫生救下的病人和害死的病人幾乎一樣多,但是暴力下降的情況在此之前就已有跡可循。其次,很多暴力犯罪存在同步增加或減少的情況。比如說,強暴和搶劫在20世紀60年代雙雙增加,而在90年代又同步減少,所以我們不能簡單把傷亡率的降低歸功於急救技術的進步。第三,醫療技術確實在進步,但武器裝備技術也在提高。第四,那些在原始醫療水平下可能無法倖存的受害者,在醫療進步的情況下也許能活下來。但是歷史上的許多暴力事件中根本不允許任何進行醫療救治的可能性——蒙古人入侵、圍城進攻、地毯式轟炸、蓄意謀殺戰俘等等。
但最重要的是,醫學技術的發展和運用以拯救更多士兵的生命正是我要研究的現象,今天戰場上的指揮官比以往更珍惜士兵的生命。今天的軍隊投入了巨大花費來研究救生技術,不僅如此,指揮官們不會因為先進的醫療技術而讓士兵身處險境,傷亡率保持在一個穩定水平。隨著醫療技術和武器裝備技術的進步,決定生死更重要的因素是人們如何使用技術,而不是技術能做到什麼程度。
作者: [美]史蒂芬•平克,譯者: 安雯 ,出版社: 三輝圖書 / 中信出版社,出版年: 2015-7,頁數: 1044
氣候變化會導致大規模戰爭嗎?
可能會,也可能不會。大多數戰爭並非由於食品或水源等資源短缺而引起,大多數資源短缺也不會導致戰爭。發生在上世紀30年代的「黑色風暴」事件(指1930-1940年期間發生在北美的一系列沙塵暴侵襲事件)並未導致美國內戰;印尼海嘯和日本3•11大地震也沒有在這兩個國家內部引起戰爭。關於近年來武裝衝突的調查數沒能找出乾旱或其他環境退化問題和戰爭之間存在因果關係。氣候變化會引起一系列悲劇和損失,但未必會引起大規模武裝衝突,後者爆發的關鍵還在於意識形態和糟糕的政府治理。
你真的不願意對暴力的未來發展做任何預測?這難道不是一種逃避嗎?
我認為自啟蒙運動以來,人文主義運動良好勢頭會繼續促進社會進步。焚燒異教徒、可怕的處刑手段、血腥的運動、蓄奴、負債人監獄(指專為無力償還債務者設立的監獄。在19世紀中期之前,負債人監獄是解決欠債的常見方法)、纏足、閹割以及大國戰爭在可預見的未來不會捲土重來。儘管進程緩慢而不平等,死刑、對婦女施暴、人肉走私、毆打欺辱兒童以及對同性戀者的迫害也將在未來幾十年內逐漸減少。
我之所以願意支持這個看似尷尬的觀點是因為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內,國際道德運動(例如針對盜版、捕鯨和奴隸問題的運動)已經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由此我認為在未來25-50年內,獨裁專政逐漸減少,核武器逐漸銷毀的可能性非常大。但是恐怖襲擊、內戰和非民主國家參與的戰爭具有非常大的不確定性,這些事件很大程度上全憑個人意志決定。此外,任何預測犯罪率的專家幾乎全軍覆沒,因此妄下結論是愚蠢的行為。
為什麼要大費周章來解釋暴力減少?人類天性就有同情心並反對傷害他人,很多士兵在戰場上無法扣動扳機。
誠然人類有一種反對直接傷害陌生人的傾向(有可能是因為這會給對方及其夥伴反擊的動機),但由此推測人們普遍反對傷害他人是不正確的,很多情況下人們對使用暴力的畏懼很容易被擱置一旁。一種情況就是復仇,此時人們在對手無法回擊的情況下往往會冷酷施暴。還有一種情況是暴怒,比方說一群長期生活在恐懼中的群體突然面對一個脆弱的對手,或者一個把突破施暴限制視為樂趣的人。
我在本書中討論過這些通往或遠離暴力的心理狀態——我把它們成為「心魔」和「善良天使」。我反對那些簡單地認為現代人「性本惡」或「性本善」的流行理論。相反,我認為人類同時具備暴力根源和抑制暴力的能力。(騰訊文化編輯徐娉婷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