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治水背後的歷史:氣候變化,文明遷移,部族戰爭,國家誕生

2020-12-05 讀歷見聞

地球在距今4000多年的史前時期發生氣候變化,引發了全球性的嚴重洪水災害。在這個漫長的大洪水時期,我國黃河下遊的山東龍山文化和長江下遊的江浙良渚文化,都因為遭受洪水災害而逐漸衰微。華夏文明的重心被迫向黃河中上遊的中原地區遷移,我國最初的夏王朝便是出現在這一地區。

當時我國正處於堯舜禹時代,許多古籍對大洪水都有記載,也提到了先民為躲避水患而遷徙的事跡:

《孟子·滕文公上》:當堯之時,天下猶未平,洪水橫流,汜濫於天下。《淮南子·本經訓》:舜之時,共工振滔洪水,以薄空桑,龍門未開,呂梁未發,江、淮通流,四海溟滓,民皆上丘陵、赴樹木。《淮南子·齊俗訓》:禹之時,天下大雨,禹令民聚土積薪,擇丘陵而處之。」

堯舜禹為了躲避大洪水,先後分別建都平陽(今山西太原)、蒲坂(今山西永濟)和安邑(今山西運城)。但事實上在他們之前的三皇五帝,大都居於江河下遊的東部地區,王國維就曾說過「堯舜之前如神農、黃帝、太昊、帝嚳皆居東方」。

可見這場大洪水的暴發,影響了華夏文明的落腳點,成就了開啟居中之國的夏王朝。否則,隨著山東龍山文化和江浙良渚文化的發展融合,我國最初的王朝極有可能出現在東方的近海地區。

一開始負責治理水患的是有崇氏的鯀。鯀其實很善於治水,他修築堤壩圍堵洪水的「堙障法」並非一無是處,治水失敗的更主要原因還是嚴峻的氣候和落後的物質條件。鯀被追責後,他的兒子大禹接過了治水的重任。

《山海經·海內經》:洪水滔天,鯀竊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殺鯀於羽郊。鯀復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

大禹上任後改「堙障」為「疏導」,但是仍然見效緩慢,因為他花了漫長的十三年時間才「成功」。對於這樣的成功,屈原就不大相信,他在《天問》中質疑「洪泉極深,何以窴之?地方九則,何以墳之?河海應龍,何盡何歷?鯀何所營?禹何所成?」

屈原大概覺得,以他通達天地的高超思維都想不通的事情,很可能是假的。

大禹如果有機會親口回答屈原的質疑,他至少能夠說出兩大理由來證明治水確實需要耗時十三年!

第一個理由就是打贏部落戰爭、一統天下需要這麼長時間。大禹是禪讓制轉變為世襲制的關鍵人物,這十三年時間是他為江山傳子,助啟開創一代王朝創造條件的關鍵時期。

其實經過堯舜時代向高海拔地區的西遷之後,水患對先民的威脅已經不那麼急迫,否則也不可能給大禹十三年的時間去治理。換句話講,大禹能夠在治水總指揮的位置上坐穩十三年,事實上是另有原因的。

這個原因就是部族衝突和戰爭。只有消滅敵對部族,有效地控制不同部族,以中央集權為特徵的國家才能夠建立起來。三皇五帝都在做這樣的事情,但都沒有取得最終的成功。上古時期部族之間衝突與戰爭的記載,在古代史籍中非常多見:

《山海經·大荒北經》:蚩尤作兵伐黃帝,黃帝乃令應龍攻之冀州之野。《史記·五帝本紀》:軒轅乃習用幹戈,以徵不享,諸侯鹹來賓從。《荀子·議兵》:堯伐讙兜,舜伐有苗,禹伐共工。《荀子·成相》:禹有功,抑下鴻,闢除民害逐共工。

所以大禹並不是像他父親鯀那樣,傻傻地只想著設法治水。他的成功並不是治水方法的成功,而是借治水之名不斷擴充自己的實力,實力壯大才是真實的成功。當時華夏大地上的主要矛盾,是水患的威脅與先民渴望安居之間的矛盾,子承父業、接班治水的大禹是大多數部族都能接受的人物。

大禹被舜任命為司空,併兼任總領聯盟事務的「百揆」,有權指揮各個部族的人力物力進行治水。在治水大權之下,大禹也就能以妨礙治水為名,徵討不順從的部族,「禹伐共工」就是例證。

共工氏在我國上古時期是一個有著數千年歷史的部族,女媧、顓頊、帝嚳以及堯舜等人都和共工氏發生過戰爭。古籍提到共工氏時,最常見的說法就是「振滔洪水」,只要一發生洪水就說是共工氏作怪。

所以大禹完全可以說,三皇五帝都沒有擺平共工氏,他自然更需要一些時間去搞定共工氏,才能把水患的禍根除掉。

就這樣在治水的十三年時間裡,手握大權、可以號令四方的大禹以治水之便,將各個部族的民眾按照地域劃分,建起早期的社會管理組織,具有國家意義的管理機構也在這基礎上逐漸形成,成為其後正式建立國家的基石。

大禹要說的第二個理由絕對是重量級的。水患是天災,天不降災,人間自然無禍。大禹完全可以說,經過他十三年來的努力,上天深受感召而決定不再讓災禍降臨,於是水患自然根除。

事實真相是這樣嗎?根據現代科學的推斷,確實很可能就是這樣的。

地球上多雨時期一般發生在暖期氣候向冷期氣候的轉變,這個變化過程相對緩慢,所以多雨時期常常持續很長時間。而大禹恰恰趕上了氣候發生相反變化的時期,冷期氣候開始向暖期氣候轉變,這是一個快速突變的過程,有雨過天晴的效果。因此,隨著氣候的快速好轉,氣候帶北移離開華夏地區,季風、降雨變得正常化,植被逐漸得到恢復,洪水災害也就自然得到消除。

所以說,大禹的成功並不是隨隨便便得來的。在等著聽天命的過程中,必須竭盡人事,奪取並鞏固地位和權勢,才能立於不敗之地。這是鯀以生命為代價,給他講清楚的道理。

(謝謝幫忙點讚轉發,歡迎評論留言,更多精彩關注我哦)

相關焦點

  • 氣候變化和歷史社會經濟波動
    為了研究現在的氣候變暖趨勢,歷史氣候重建的研究得到了長足的發展,能夠認識到過去幾百、幾千、幾萬、甚至幾十萬、幾百萬年的氣候變化,而覆蓋的區域也從一個有限的空間尺度逐漸放大,能夠反映出地區、國家、洲際、甚至半球、全球的氣候變化。
  • 氣候變化會引發戰爭?
    [摘要]實驗心理學家、暢銷書作家史蒂芬·平克表示,氣候變化會引起一系列悲劇和損失,但未必會引起大規模武裝衝突,後者爆發的關鍵還在於意識形態和糟糕的政府治理。文化和物質環境的變化,讓我們天性中愛好和平的動機佔了上風。政府組織、教育、商業和都市的文明進程,讓我們日益有能力控制我們的衝動,對他人懷有同情,寧願討價還價做交易而不是搶劫,我們也開始揭露那些毒害人心的意識形態,發揮理性的力量,克制暴力的誘惑。三年前原著出版時,引發媒體和學者熱議。比爾•蓋茨和扎克伯格均向網友力薦。
  • 文明是氣候的饋贈(上):史前氣候冷暖無常,華夏文明如何誕生?
    地球從誕生至今已有46億年的歷史,就我們目前所能了解的20億年地球氣候史中,地球就曾幾經「寒暑」:歷經三次大冰期(即即前寒武晚期、石炭-二疊紀和第四紀)和兩次「超級暖期」,即介於三次大冰期之間的大間冰期。
  • 水文化 |《尚書》中的治水精神與水利文明
    地處黃河下遊的炎黃部族是大洪水後倖存的部落,他們在部族首領的帶領下走出了災害,他們的重生之地就成為華夏文明的誕生之地。這條史料顯示出在堯的時代,已經遭遇了大洪水,幾乎瀕臨滅族的危機。自堯帝始華夏部族已經與洪水抗爭,鯀受命治水而沒有成功。《尚書》後的《史記·五帝本紀》這樣記載大洪水和堯的治水:「四嶽舉鯀治鴻水,堯以為不可,嶽強請試之,試之而無功。」
  • 萬字深度長文:氣候如何影響人類文明興衰
    1816年的歐洲大陸,八月霜凍、全年無夏。蚩尤率領部落開始西進,與炎黃部族大戰於逐鹿,蚩尤為此喪命、部族被融合,史稱「逐鹿之戰」。公元前771年,「戎狄交侵,暴虐中國」。周邊遊牧民族迫於生存,長期頻繁南下侵擾周朝,西夷犬戎部落攻陷鎬京。
  • 十大因氣候變化而改變人類歷史進程的事件(圖)
    第1頁:十大因氣候變化而改變人類歷史進程的事件(1)第2頁:十大因氣候變化而改變人類歷史進程的事件(2)第3頁:十大因氣候變化而改變人類歷史進程的事件(3)第4頁:十大因氣候變化而改變人類歷史進程的事件(4)第5頁:十大因氣候變化而改變人類歷史進程的事件(5)     相關知識:世界上十大人類無法匹敵的動物
  • 氣候與文明 | 中國篇 · 上古的大河
    但根據考古材料和歷史文獻的研究表明,5000年來,我國竹類的古今分布區產生了顯著的變化。[13] 唐代以前,黃河流域有較多的竹類分布,竹類自然分布區北界可達北緯39-40°。而今天為北緯35°,往南退縮了4-5°;竹類分布區退縮的原因,主要受氣候變冷 、變幹的影響。
  • 土耳其史:小亞細亞的社會進步,西臺文明,一個獨特的社會文明
    在公元前3000年的下半葉,人類社會發展中最為著名的西臺文明在小亞細亞地區逐漸萌生了起來,它是西臺人在美索不達米亞之外創造出的另外一個獨特的社會文明。此時的西臺人已經認識到了建立國家的重大意義,先後建立了一些城邦國家,而他們的社會發展則反映了當時青銅器時代人類文明的最高頂點,也代表著美索不達米亞文明已經擴展到了小亞細亞地區,使得小亞細亞和美索不達米亞之間的商業和文化往來關係得到了很大的發展。
  • 科學網—人類影響氣候 氣候改變歷史
    新近出版的《氣候改變世界》一書,從全球的宏觀尺度,探討氣候變化對人類歷史的影響、人類社會對氣候的作用,讀來令人深思。 本書作者費根是劍橋大學考古學和人類學博士、世界知名考古學家,曾任加州大學聖巴巴拉分校人類學系教授,他長期圍繞氣候環境與人類歷史從事研究,出版了20多部著作,除了本書之外,還有《小冰河時代》《聖嬰與文明興衰:洪水、饑饉與帝王》《漫長的夏天:氣候如何改變人類文明》等等。
  • 很多人都將大禹治水當做神話故事,但有證據表明這很有可能是真的
    很多人都將大禹治水當做神話故事,但有證據表明這很有可能是真的誰也不能否認,中國是世界上唯一有著五千年歷史並延續至今的文明古國,在這漫長的歲月中,流傳著無數美麗的神話傳說,像「精衛填海」、「女媧補天」、「后羿射日」、「夸父逐日」等等,都早已成為我們中華文明重要的組成部分。
  • 世界上起源最早的古埃及文明為啥會誕生在氣候惡劣的沙漠地區?
    眾所周知,古埃及是四大文明古國之首,古埃及文明最早可以追溯到6000年前的 阿福特拉特文明,它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王朝,也是埃及古文明的發端。早在5000年前,埃及人就建造了首座金字塔——昭塞爾金字塔,而在公元前2560年(也就是4600多年前),埃及人又建造了世界上最大胡夫金字塔。
  • 【文史參考】氣候變化與王朝興衰的秘密
    第21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於2015年11月30日至12月11日在巴黎北郊的布爾歇展覽中心舉行,國家主席習近平將赴法國出席大會。從目前的形勢來看,氣候變暖對人類生存的威脅日益加劇,共同行動起來應對這一威脅和挑戰已經到了刻不容緩的地步。
  • 逃跑的諾亞方舟和堅毅的大禹治水,造就了處事態度截然不同的族群
    1941年,日本偷襲美國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爆發,此舉標誌著法西斯戰爭進入全球化狀態,當年年底,為應對殘酷的戰爭形勢,中、美、英等結成盟國。轉年,日本全面進攻英屬緬甸。英軍不敵,向蔣介石政府發來求救信。一個有意思的現象,好像全球各個部族,都有關於洪水的故事。西方比較知名的自然是諾亞方舟,而中國則是大禹治水。幾千年前,人類生存能力較弱,幾乎都過著茹毛飲血的生活,主要靠打獵、菜果為生,中國可能要好一點,神農見鳥銜種,農耕文明已經出現了曙光。但無論怎麼講,各部族都選擇在有水的地方。
  • 該再來一次大禹治水了
    這種大規模氣候變化在地球歷史上發生過多次,對生態環境的改變也是巨大的,也是物種進化的驅動力之一。我們自己的這一個文明時代就開始於上一次冰川時代的結束,農業的誕生最終導致人類社會大規模發展,社會化,組織化,文化科技發展。當時海平面上升了一百多米,古人類同樣遇到了巨大的挑戰。陸地上,因為大量冰川消融,水患極大,所以發生了中國歷史傳說中的大禹治水和西方的諾亞方舟事件。
  • 用氣候變化視角來「讀」上下五千年,結果讓人震驚了!
    那麼如果用氣候變化的視角來看五千年中華文明是怎樣的呢?地球形成大氣層以來歷經多次氣候冷暖交替全球變冷時(冰期)地球處於冰河時代全球變暖時(間冰期)全球萬物復甦這種變化制約著生命演化公元1820年至今現代氣候最適期人類經歷三次工業革命工業化國家初期人口倍增到了小康階段自發性節育更多的發展國家人口繼續膨脹
  • 再不阻止氣候變化 2050年前人類文明就完了
    澳大利亞獨立智庫國家氣候恢復中心近日發布論文稱,很多時候,地球氣候變化帶來的風險遠比人類想像的嚴重得多,如果未來十年不採取行動有效控制氣候變化,人類文明最早可能會在2050年就徹底崩潰。這篇論文指出,現在的氣候危機比人類以往面臨的任何危機都更大、更複雜,而現有的諸多研究都無法預測其後果的真正嚴重性,因此真相可能要糟糕得多。
  • 21世紀氣候變化與中國國家安全
    氣候變化對北極地區的影響日益加大。據監測記錄顯示,2014年10月至2015年9月北極大部地區氣溫均較往年高出3°C,地面溫度也較往年高。北極氣溫增幅持續高出全球均溫增幅。2015年9月11日,北極海冰面積縮減至441萬平方公裡,是有衛星觀測記錄以來的歷史第四低值。歷史第三低值出現在2011年,第二低值出現在2007年,歷史最低值則出現在2012年。
  • 張國剛:古印歐人的遷徙與文明的匯流——三千年中西交流史
    或者因為氣候的變化給山地和草原牧民帶來災難,或者出於對文明國家財富的垂涎,在綿亙東西的北方草原上、在公元前二、三千紀——這一特定的時空領域,發生了長達一千多年的民族大遷徙,遷移的民眾前赴後繼、不絕如縷。然而東西流動只是通道,南下侵入文明城邦或國家才是目的。
  • 平均氣溫高於25℃ 溫度變化或影響居民遷移
    一項針對印度尼西亞各省份的新研究顯示,影響家庭作出永久搬遷決定的主要因素是該地區平均氣溫的變化,在較小的範圍內,即年降雨量的變化。該發現或許有助於科學家預測氣候變化難民的數量。   先前的研究已經調查過溫度變化、降雨量變化、自然災害分別對移民的影響,但科學家一直未能準確比較這些因素的影響。
  • 潘基文指出:氣候變化帶來的威脅與戰爭一樣嚴重
    潘基文指出:氣候變化帶來的威脅與戰爭一樣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