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來講個小故事
1816年
歐洲大陸
八月霜凍、全年無夏
▼
農作物大面積減產歉收
導致大量家畜死亡
馬匹
作為主要交通工具也不例外
面對這一困境
德國大發明家卡爾·德萊斯公爵
竭力尋求馬匹以外的交通替代方式
於是發明了「雙輪跑動機」
▼
這就是現代自行車的雛形
從而改變了人類交通史
▼
◤19世紀自行車演化簡圖@Wikipedia
越來越多的證據顯示
氣候變遷與歷史軌跡有關
那麼
如果用氣候變化的視角
來看五千年中華文明
是怎樣的呢?
地球形成大氣層以來
歷經多次氣候冷暖交替
全球變冷時(冰期)
地球處於冰河時代
全球變暖時(間冰期)
全球萬物復甦
這種變化制約著生命演化
影響著人類前進的腳步
▼
約258萬年前
人類先祖學會加工石器
進化的腳步踏入舊石器時代
▼
7萬年前
地球進入末次冰川期
一直持續到1.2萬年前
11700年前
地球開始走出冰川時代
氣候發生全球變暖趨勢
猛獁象開始出走東北
消失於西伯利亞
▼
隨著氣候好轉
萬物蓬勃生長
原始先民
離開了原來居住的洞穴
逐漸在平原上定居下來
人口開始漸漸增多
▼
依靠野外採集食物的生存方式
不能滿足部落族群生存需要
於是
催生了原始農業的出現
中國北方先民開始種植粟和黍
南方先民在長江流域種植水稻
中東先民在兩河流域種植小麥
從此
人類由狩獵採集步入農耕文化
10000-8300年前
全球顯著升溫
人類生存環境迅速好轉
8200年前
隨著氣溫上升
北半球巨量冰川融化
尤其是加拿大的勞倫冰原的大融化
(Laurentide Ice Sheet)
▼
◤加拿大的勞倫冰原復原圖
崩塌冰融水注入北大西洋,
大量冰水混合物奔向北冰洋
誘發洋流紊亂
導致全球發生乾冷事件
地學史稱「8200aBP事件」
▼
◤寒潮襲擊北美東岸@NASA
8200-4200年前
乾冷事件過後
全球氣候進入大暖期
亞洲夏季風平穩增加
東亞氣溫普遍高於現今
中原地區
大象奔走於密林
揚子鱷隱藏於河邊
魚蝦成群生活在河湖中
其中有這樣一種鯉魚尤為繁多
古代先民大量捕撈食用
大量魚骨堆棄在一起
隨著遺址掩埋而保存至今
它就是龍州鯉
▼
◤龍州鯉
注釋:河南省漯河市舞陽縣賈湖遺址(8000年前)出土龍州鯉的咽齒,推測當時賈湖遺址所在地的氣候可能比現今長江流域更加溫暖,因為現在的龍州鯉分布的冬季最低氣溫在攝氏零度以上的廣西壯族自治區西南邊陲的龍州-上思一帶。
這一屬於中國特有物種
現今分布在廣西西江上遊
推測中原地區的氣候
相當於現今的廣西一帶
地球科學數據顯示
華北平原氣候
年均氣溫較之今天高出2~3°C
冬季最低氣溫高於0°C
降水較之今天多出1/3
▼
◤中原地區大象奔走
氣候溫潤造就大批良田
先民陸續創造裴李崗文化
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
▼
◤河南省文化遺址分布圖@李開封等/2015
注釋:裴李崗文化距今8500-7000年前、仰韶文化距今7000-5000年前、龍山文化距今5000-4000年前。
7000-5700年前
全球氣候
處於大暖期的鼎盛階段
溫暖溼潤的氣候
決定了原始社會的長足發展
我國北方地區步入仰韶文化時期
造就了原始文化發展的繁榮階段
用一組數字能更好闡述這一特徵
新石器時代遺址7000多處
仰韶文化遺址有5000多處
僅中原地區就有3000多處
5700-5000年前
全球氣候出現波動異常
導致我國北方仰韶文化衰落
5000-4200年前
全球氣候開始轉好
氣溫升高、降水增加
冰川消融、海平面上升
黃河在華北平原四處遊蕩
黃帝部落生活東部平原區
面臨著洪水的劫難
生存環境變得惡化
黃帝率領部落開始遷往高地
從東部平原向西部高原進發
與居住黃土高原的炎帝部落
展開了一次殊死之戰
最終形成炎黃部落
蚩尤所率東夷族部落
長期生活在濱海地帶
遭遇洪澇災害和海平面上升
雙重誘因擠壓部落生存空間
蚩尤率領部落開始西進
與炎黃部族大戰於逐鹿
蚩尤為此喪命、部族被融合
史稱「逐鹿之戰」
▼
4200-4000年前
(公元前2200年-2000年)
全球經歷了200年乾旱期
亦稱為「4200aBP事件」
對華夏文明的直接影響
就是「南澇北旱」
南方地區
洪水滔天淹沒大片良田
南方古代先民流離失所
▼
◤江蘇常州長蕩湖中八卦造型@Daily Overview
江浙良渚文化和石家河文化
在通向文明門檻之前發生衰落
北方地區
開始出現乾旱
黃河衝積扇下遊
山東龍山文化亦開始衰落
▼
◤黃河衝積扇分布示意圖
這一時期
河南嵩山為中心的中原地區
屬於溫潤的的亞熱帶氣候
原本河湖遍地、樹木叢生
經受長達200年乾旱事件
湖水萎縮、湖岸裸露
曾經泛濫成災的黃河
河水流量開始減少
大禹又治理了十三載
消除中原洪水泛濫的災禍
最終開啟華夏第一王朝
▼
夏之後的歷史
我們有更多文字資料
可以用以印證
1
第一次小氣候暖期
3800-3200年前
(公元前1800年-1200年)
由於全球氣候變暖
北冰洋的弗蘭格爾島
僅存500-1000隻長毛猛獁象
在公元前1650年左右滅絕
▼
注釋:猛獁象的適宜生存在寒帶。直到約10000年前,絕大多數猛獁象消失殆盡,僅500-1000隻長毛猛獁象在北冰洋的弗蘭格爾島上存活下來,在公元前1650年左右滅絕。
夏商之際
大象仍奔走在中原大地
梅樹和竹子生長中原地區
商王武丁時代
(公元前1365年-1324年?)
甲骨文記載打獵捕獲大象
氣候溫潤適宜
利於農業發展
糧食產量增加
極大促進加工業發展
青銅冶煉技術到達了頂峰
▼
◤商代后母戊鼎
(不要再叫「司母戊鼎」了!!)
2
第一次小氣候冷期
3200-2700年前
(公元前1200年-700年)
寒冷氣候導致作物減產
民不聊生、人心不古
易於發生社會動蕩和戰亂
在這一波氣候變冷的過程中
隨即發生一系列動亂事件
公元前1046年
「河竭而商亡」
周族部落在武王帶領下滅商
▼
◤商朝疆域@追學網
注釋:《國語·周語》記載「昔伊洛竭而夏亡、河竭而商亡」。「河竭而商亡」指黃河枯竭而商朝滅亡。究其原因,氣候長期乾冷導致黃河枯竭。
公元前842年
「防民之口,甚於防川」
人民發動「國人暴動」
周厲王逃出鎬京(西安)
公元前771年
「戎狄交侵,暴虐中國」
周邊遊牧民族迫於生存
長期頻繁南下侵擾周朝
西夷犬戎部落攻陷鎬京
▼
◤周朝及鄰邦範圍圖
3
第二次小氣候暖期
2700-2000年前
(公元前700年-公元元年)
《左傳》記載
魯國(山東地區)
冬季冰房採集不到冰
且生長有梅樹和竹子
▼
注釋:梅樹和竹子一般生長在亞熱帶地區,如我國江南地區,《左傳》物候記載表明山東地區類似於現今江南的氣候特徵。
這是一個英雄輩出的時代
▼
◤春秋形勢圖
這段氣候溫潤期
造就人類智慧集中大爆發
百花齊放、百家爭鳴
▼
◤戰國形勢圖/公元前350年
據史學資料統計數據
自秦漢以來的2000年內
31個盛世、大治和中興
21個發生在溫暖時段
3個發生在由冷轉暖時段
2個發生在由暖轉冷時段
而在15次王朝更替中
11次出現在冷期時段
▼
◤秦漢以來氣候變化及其影響
4
第二次小氣候冷期
2000 -1400年前
(公元元年-公元600年)
全球氣候再次回到小冰期
寒冷迫使人民向南方尋找陽光
社會動蕩和戰亂再次掃蕩中外
比如公元225年
曹丕到淮河廣陵(江蘇淮安)
組織10萬士兵開展軍事演習
由於氣候寒冷、淮河結冰
軍事演習不得不取消
這是目前已知淮河最早一次結冰
從公元元年開始
拉開了大亂世的序幕
王莽篡政、兩漢更迭
▼
◤王莽末期群雄割據示意圖
東漢末年黃巾起義
遂三分天下
▼
◤三國區劃圖
五胡亂華十六國
漢族南遷建立東晉政權
▼
◤東晉疆域-公元417年
南北朝混亂割據
▼
◤南北朝割據-公元556年
從此
改變了中國經濟發展格局
江南的經濟發展趕上北方
▼
◤西晉永嘉之亂(公元311年)以來漢族南遷
5
第三次小氣候暖期
公元600-1280年
隋唐再次統一全國之後
帝國開始變得富庶
▼
◤唐朝疆域圖
文學和藝術隨之復興
開啟了「唐詩宋詞三百首」的時代
▼
◤宋疆域圖-公元1111年
這一時期
氣溫再沒有回升到從前
竹林並未回到中原
大象也遷移到南方
公元850年-965年
是小氣候期中的寒冷期
期間經歷了黃巢起義
五代十國小亂世
▼
◤五代十國分布圖
蒙古地區
氣候溫潤帶來降雨
沙漠逐漸變為草原
北方遊牧民族人口膨脹
成吉思汗及其子孫橫掃歐亞大陸
▼
6
第三次小氣候冷期
公元1280-1820年
全球氣候小冰期
公元1627年
陝西澄城饑民暴動
明末民變開始
公元1644年
李自成陷北京城
明朝滅亡與小冰期饑荒有關
公元1650 -1700年最冷
洞庭湖結冰三次
太湖、漢江和淮河結冰四次
▼
◤明朝萬曆疆域圖
此時的歐洲
公元1346年-1353年
爆發聞名於世的黑死病
後來波及全球
全世界死亡約7500萬人
▼
◤黑死病的蔓延@Wikipedia
7
第四次小氣候暖期
公元1820年至今
現代氣候最適期
人類經歷三次工業革命
工業化國家初期人口倍增
到了小康階段自發性節育
更多的發展國家人口繼續膨脹
地球正處在一個變暖的周期
那麼,在歷史的進程中
為何總能看到氣候的影子呢?
通過竺可楨等前輩的研究
人們基本認可——
總體而言長時間的寒冷嚴重損害農耕經濟產出造成糧食供應不足導致政府稅收減少進而削弱政權的統治力而相對溫潤的氣候則大力促進農業產量提升物質供應豐富政府稅收充實同時文化藝術也隨之興盛全球氣候變化具有一定的準周期性以600年暖溼和600年乾冷交替相隔1200年左右循環一次在科技能力相對落後的古代文明興衰大勢也基本與之吻合
相關參考文獻:
1.竺可楨, 1972. 中國近五千年來氣候變遷的初步研究.
2. 劉東生等編譯, 1997. 第四紀環境.
3. 許靖華, 2006. 氣候創造歷史.
4. 狄·約翰, 2014. 氣候改變歷史.
5. 馬德. 2017. 氣候顛覆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