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更多本作者文章,請查閱「吳長生經濟觀察」專欄
幾天前,看到中國科學院、中國氣象局等單位在北京舉行紀念竺可楨先生誕辰 120周年座談會的新聞,不由讓人想起郎鹹平。因為竺先生是我國現代氣象學和地理學的奠基人,在研究氣候變化方面頗有建樹,而常以「極端高論」而聞名的經濟學教授郎鹹平,前不久也「客串」了一把氣候學。
郎鹹平的炮口直指最近世界的第一重大話題--二氧化碳排放導致氣候變暖,危及人類生存;認定這是發達國家炮製的一個偽命題,目的之一就是遏制包括中國在內的新興經濟國家的發展。
郎鹹平的理據主要有二,一是支持氣候變暖的有關數據,是由英國一所不入流的大學提供的。郎教授自稱「在全世界眾多名校教過書」,「學生、老師、朋友遍天下」,但從未聽過這個英國東英吉利大學的名字。「就憑這一點」,郎教授「根本不信」他們所做的結論。而去年年底,俄羅斯黑客,侵入了東英吉利大學相關教授的電腦,發現大量數據存在造假嫌疑。這似乎也從側面驗證了郎鹹平的判斷。如果說這一理據還有些牽強,那麼對郎鹹平列舉的第二條,像筆者這樣的一般百姓就很難說「不」。他說,氣候變暖變冷跟二氧化碳無關。公元11至14世紀時,氣溫比現在高十幾度,那是全球的暖室期。彼時,北極熊上岸,跑到加拿大北邊、西伯利亞和阿拉斯加,活得很好。之後到18世紀之前是小冰河時期,氣候又變得好冷。人類排放二氧化碳不過65億噸,而細菌排出了1500億噸,火山爆發噴出的就更多。別說人類工業化所製造的二氧化碳是排放總量「零頭的零頭」,就是統統加在一起,二氧化碳也只佔大氣成分的0.054%,可謂微不足道,根本就沒有影響力。影響氣候的是什麼?是太陽!地球變暖,是因為太陽的活動增加了,太陽表面的黑子增加了;氣候變冷,則是因為太陽活動變少了,太陽表面的黑子減少了。對郎教授的上述高論,筆者至今還未見到令人信服、讓百姓明白的反駁意見。
對竺可楨先生的紀念,則把人們的注意力「倒拉」了幾十年。1973年6 月,竺可楨先生在人民日報上發表了《中國近五千年來氣候變遷的初步研究》,這是他多年苦心研究的成果。當年年底,針對蘇聯氣候學界有關「地球變冷」的觀點,竺可楨更加地明確指出,「我在《中國近五千年來氣候變遷的初步研究》中早已指出,這類 1℃上下的變遷,過去5000年中極為普通,算不了地球變冷的證據」,認為依據這種「極為普通」的溫度波動妄下結論,純屬「杞人憂天」。而這部著作給出的結論是:一、在我國近5000年中的最初兩千年,大部分時間的年平均溫度高於現在 2℃左右;二、在那以後,有一系列的上下擺動,其最低溫度在公元前1000年、公元 400年、1200年和1700年,擺動的範圍為1°--2℃;三、在每一個400至800年的期間裡,可以分出50至100 年為周期的小循環,溫度升降範圍是0.5°--1℃。竺可楨並未質疑上世紀40--70年代氣溫下降,而是反對輕易做出「持續變冷」的論斷。今天,我們紀念竺可楨先生,不僅應知道他是中國科學界「取得過輝煌成就」、「作出了卓越貢獻」的傑出人物,更應該清楚他的輝煌成就是什麼、卓越貢獻是哪些。而重溫他氣候學的成果,無疑具有特別的現實意義。筆者相信,30多年前拒絕「氣候變冷」的竺可楨,如果活到今天,同樣會毫不猶豫地拒絕「氣候變暖」的結論,依然認為這是「杞人憂天」。
其實,在世界氣候學領域,竺可楨並非踽踽而行的孤獨者,與其同時及其以後,世界上還有不少學者經過縝密的研究,發表過類似的觀點。但可惜的是,在現實中,這類「非主流」意見,未能佔據上峰。據農業經濟史學者研究,在距今7500--3500年期間,我國北方處於「氣候最宜期」,當時陝北黃土高原的天然植被為暖溫帶落葉闊葉林,其北部也沒有沙漠;關中地區則為北亞熱帶氣候,生長著北亞熱帶落葉闊葉林與長綠闊葉混交林,還有大片的竹林。顯然,彼時既沒有工業化,更遑論「過量的碳排放」,但氣溫恐怕比現在遠不止高兩三度,對此該作何解釋?前不久,美國維吉尼亞州立大學環境科學教授派屈克·邁克則指出,1940年是西方工業革命以來地球氣溫最高的一年,而二次大戰後的30年,地球氣溫卻在下降,直到1975年才開始回升。眾所周知,這30年,既是全世界經濟高速發展期,也是碳排放量激增期,戰敗的德國、日本都是在這一時段重新崛起的,亞洲四小龍等新興經濟體也是在這一時段誕生的,可為什麼全球氣溫會不升反降呢?歷史的事實,現實的研究,豐富的論據,使人不能不對「氣候變暖」的結論產生質疑。究竟是「持續惡化的趨勢」,還只是「極為普通的擺動」?無從知曉。
如果近年的地球氣溫升高,確屬竺可楨所說的「周期性小循環」,那麼現今世界應對氣候變化的舉動,就真太過分,甚至是荒唐了。如果不是輕率、偏執,而真是有意策劃的「陰謀」,那麼始作俑者「編造謊言」、「設置陷阱」的意圖又是什麼呢?郎鹹平及與其持同樣觀點者,肯定地說,一是為了獲取豐厚的經濟利益。某些發達國家可以利用環保方面的先行優勢佔據國際的道義高地,同時為自己的低碳產業開闢廣闊的市場,一手推卸歷史責任,一手通過碳排放權交易、徵收碳關稅謀取暴利。二是為了通過所謂低碳化限制發展中國家,特別是為中國、印度等國的發展設立上限,打壓新興經濟體快速健康發展的勢頭,以長久保持已有的領先、主宰地位。郎鹹平們的說法,是真是假姑且不論,而去年底哥本哈根會議期間某些發達國家的種種「小動作」以及對中國的猛力「圍攻」,就不能不加重人們的疑慮。
說實話,沒有幾個普通百姓能弄清、說清,氣溫到底是會持續變暖,還是有人借題發揮、另有所圖。幾十年後究竟會怎麼樣,連「主流派」專家也只是在預測。普通百姓不知道該信誰,也不知該依據什麼進行分辨、選擇。實際上,大概也沒有幾個普通人會耗費精力去「刨根問底」。擔負著重責的決策者卻不同了,在這方面必須保持高度清醒,不能只聽「一面之詞」,更不能被別人牽著鼻子走。你有你的千條妙計,我有我的一定之規。任你「陰謀」也好,「陷阱」也罷,對不起,我的路還得我自己走,「共同承擔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還必須繼續堅守。歷史上,中國被人蒙害、受人欺負的事太多了,這次我們千萬要留心,別再懵懵懂懂地上了套。
當然,不管是「邪惡陰謀」,還是「正常擺動」,在資源、能源日趨緊張,環境日趨惡化的情勢下,積極採用先進科技,努力降低物質消耗,儘量減少廢氣排放,促進環境不斷改善,總是有益無害的。因此,從自己做起,從點滴做起,培養「低碳」生活方式,還是要大力提倡的。至於這與氣溫有無關係,就別管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