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酩:郎鹹平,竺可楨,「氣候變化陰謀論」

2020-12-05 中國日報網

  >> 更多本作者文章,請查閱「吳長生經濟觀察」專欄

  幾天前,看到中國科學院、中國氣象局等單位在北京舉行紀念竺可楨先生誕辰 120周年座談會的新聞,不由讓人想起郎鹹平。因為竺先生是我國現代氣象學和地理學的奠基人,在研究氣候變化方面頗有建樹,而常以「極端高論」而聞名的經濟學教授郎鹹平,前不久也「客串」了一把氣候學。

  郎鹹平的炮口直指最近世界的第一重大話題--二氧化碳排放導致氣候變暖,危及人類生存;認定這是發達國家炮製的一個偽命題,目的之一就是遏制包括中國在內的新興經濟國家的發展。

  郎鹹平的理據主要有二,一是支持氣候變暖的有關數據,是由英國一所不入流的大學提供的。郎教授自稱「在全世界眾多名校教過書」,「學生、老師、朋友遍天下」,但從未聽過這個英國東英吉利大學的名字。「就憑這一點」,郎教授「根本不信」他們所做的結論。而去年年底,俄羅斯黑客,侵入了東英吉利大學相關教授的電腦,發現大量數據存在造假嫌疑。這似乎也從側面驗證了郎鹹平的判斷。如果說這一理據還有些牽強,那麼對郎鹹平列舉的第二條,像筆者這樣的一般百姓就很難說「不」。他說,氣候變暖變冷跟二氧化碳無關。公元11至14世紀時,氣溫比現在高十幾度,那是全球的暖室期。彼時,北極熊上岸,跑到加拿大北邊、西伯利亞和阿拉斯加,活得很好。之後到18世紀之前是小冰河時期,氣候又變得好冷。人類排放二氧化碳不過65億噸,而細菌排出了1500億噸,火山爆發噴出的就更多。別說人類工業化所製造的二氧化碳是排放總量「零頭的零頭」,就是統統加在一起,二氧化碳也只佔大氣成分的0.054%,可謂微不足道,根本就沒有影響力。影響氣候的是什麼?是太陽!地球變暖,是因為太陽的活動增加了,太陽表面的黑子增加了;氣候變冷,則是因為太陽活動變少了,太陽表面的黑子減少了。對郎教授的上述高論,筆者至今還未見到令人信服、讓百姓明白的反駁意見。

  對竺可楨先生的紀念,則把人們的注意力「倒拉」了幾十年。1973年6 月,竺可楨先生在人民日報上發表了《中國近五千年來氣候變遷的初步研究》,這是他多年苦心研究的成果。當年年底,針對蘇聯氣候學界有關「地球變冷」的觀點,竺可楨更加地明確指出,「我在《中國近五千年來氣候變遷的初步研究》中早已指出,這類 1℃上下的變遷,過去5000年中極為普通,算不了地球變冷的證據」,認為依據這種「極為普通」的溫度波動妄下結論,純屬「杞人憂天」。而這部著作給出的結論是:一、在我國近5000年中的最初兩千年,大部分時間的年平均溫度高於現在 2℃左右;二、在那以後,有一系列的上下擺動,其最低溫度在公元前1000年、公元 400年、1200年和1700年,擺動的範圍為1°--2℃;三、在每一個400至800年的期間裡,可以分出50至100 年為周期的小循環,溫度升降範圍是0.5°--1℃。竺可楨並未質疑上世紀40--70年代氣溫下降,而是反對輕易做出「持續變冷」的論斷。今天,我們紀念竺可楨先生,不僅應知道他是中國科學界「取得過輝煌成就」、「作出了卓越貢獻」的傑出人物,更應該清楚他的輝煌成就是什麼、卓越貢獻是哪些。而重溫他氣候學的成果,無疑具有特別的現實意義。筆者相信,30多年前拒絕「氣候變冷」的竺可楨,如果活到今天,同樣會毫不猶豫地拒絕「氣候變暖」的結論,依然認為這是「杞人憂天」。

  其實,在世界氣候學領域,竺可楨並非踽踽而行的孤獨者,與其同時及其以後,世界上還有不少學者經過縝密的研究,發表過類似的觀點。但可惜的是,在現實中,這類「非主流」意見,未能佔據上峰。據農業經濟史學者研究,在距今7500--3500年期間,我國北方處於「氣候最宜期」,當時陝北黃土高原的天然植被為暖溫帶落葉闊葉林,其北部也沒有沙漠;關中地區則為北亞熱帶氣候,生長著北亞熱帶落葉闊葉林與長綠闊葉混交林,還有大片的竹林。顯然,彼時既沒有工業化,更遑論「過量的碳排放」,但氣溫恐怕比現在遠不止高兩三度,對此該作何解釋?前不久,美國維吉尼亞州立大學環境科學教授派屈克·邁克則指出,1940年是西方工業革命以來地球氣溫最高的一年,而二次大戰後的30年,地球氣溫卻在下降,直到1975年才開始回升。眾所周知,這30年,既是全世界經濟高速發展期,也是碳排放量激增期,戰敗的德國、日本都是在這一時段重新崛起的,亞洲四小龍等新興經濟體也是在這一時段誕生的,可為什麼全球氣溫會不升反降呢?歷史的事實,現實的研究,豐富的論據,使人不能不對「氣候變暖」的結論產生質疑。究竟是「持續惡化的趨勢」,還只是「極為普通的擺動」?無從知曉。

  如果近年的地球氣溫升高,確屬竺可楨所說的「周期性小循環」,那麼現今世界應對氣候變化的舉動,就真太過分,甚至是荒唐了。如果不是輕率、偏執,而真是有意策劃的「陰謀」,那麼始作俑者「編造謊言」、「設置陷阱」的意圖又是什麼呢?郎鹹平及與其持同樣觀點者,肯定地說,一是為了獲取豐厚的經濟利益。某些發達國家可以利用環保方面的先行優勢佔據國際的道義高地,同時為自己的低碳產業開闢廣闊的市場,一手推卸歷史責任,一手通過碳排放權交易、徵收碳關稅謀取暴利。二是為了通過所謂低碳化限制發展中國家,特別是為中國、印度等國的發展設立上限,打壓新興經濟體快速健康發展的勢頭,以長久保持已有的領先、主宰地位。郎鹹平們的說法,是真是假姑且不論,而去年底哥本哈根會議期間某些發達國家的種種「小動作」以及對中國的猛力「圍攻」,就不能不加重人們的疑慮。

  說實話,沒有幾個普通百姓能弄清、說清,氣溫到底是會持續變暖,還是有人借題發揮、另有所圖。幾十年後究竟會怎麼樣,連「主流派」專家也只是在預測。普通百姓不知道該信誰,也不知該依據什麼進行分辨、選擇。實際上,大概也沒有幾個普通人會耗費精力去「刨根問底」。擔負著重責的決策者卻不同了,在這方面必須保持高度清醒,不能只聽「一面之詞」,更不能被別人牽著鼻子走。你有你的千條妙計,我有我的一定之規。任你「陰謀」也好,「陷阱」也罷,對不起,我的路還得我自己走,「共同承擔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還必須繼續堅守。歷史上,中國被人蒙害、受人欺負的事太多了,這次我們千萬要留心,別再懵懵懂懂地上了套。

  當然,不管是「邪惡陰謀」,還是「正常擺動」,在資源、能源日趨緊張,環境日趨惡化的情勢下,積極採用先進科技,努力降低物質消耗,儘量減少廢氣排放,促進環境不斷改善,總是有益無害的。因此,從自己做起,從點滴做起,培養「低碳」生活方式,還是要大力提倡的。至於這與氣溫有無關係,就別管啦。

相關焦點

  • 應對氣候變化 中國需要「竺可楨」式科學家
    原標題:中國需要「竺可楨」式科學家   在低碳問題上,中國和廣大發展中國家遭遇西方國家話語霸權,西方以低碳作為束縛他們的繩索,給其設置發展的上限,從而扼殺他們的未來,以保證西方繼續佔據現在的優勢。中國現在已是眾矢之的,要改變被動局面,只有主動出擊。中科院副院長丁仲禮院士這樣來描述中國在世界氣候變化問題談判中的處境。
  • 簡述我國氣候學家竺可楨,他是如何去研究氣候的?
    簡述我國氣候學家竺可楨,他是如何去研究氣候的?大家可能沒有去細心關注自己身邊的氣候變化,哪些年相對冷一些,哪些年相對熱一些。其實這些都是一些我們生活中比較有意思的東西,仔細去觀察,你會有意外收穫的。今天給大家介紹的這個文化名人,就是專門研究氣候的,他經常呢早早起床,去公園漫步。其實他並不是只是去公園觀賞散心的,而是抱著去探索大自然的氣候變化的。我上面講的這個人,就是我國著名的氣候學家竺可楨。
  • 薦書︱談中國歷史氣候不能只知道竺可楨
    就在前年年初登載的一篇關於氣候變化與重農理論的文章中,依然在引用這條曲線,可見經典的力量。竺先生復原的五千年中國溫度變遷圖論文的作者就是大名鼎鼎的竺可楨先生,他的名字可謂家喻戶曉。在我們的小學課本中就有《氣象學家竺可楨》和《第一朵杏花》兩篇課文講述他的故事,十分具有普及性。
  • 竺可楨與中國現代物候學發展
    物候現象不僅反映自然季節的變化,而且能表現出生態系統對全球環境變化的響應和適應,因而也被視為是「大自然的語言」(竺可楨和宛敏渭,1973)和全球變化的「診斷指紋」(Fingerprints)(Root et al., 2003)。動植物物候是自然環境要素及其變化的綜合反映,研究生物物候對氣候變化的響應是深入分析氣候變化及其影響的重要科學基礎,物候研究具有許多方面的重要意義。
  • 竺可楨簡介:我國現代物候學發展的推動者──竺可楨
    竺可楨簡介:我國現代物候學發展的推動者──竺可楨 2012-03-20 18:25 來源:網絡資源 作者:
  • 竺可楨 近代「問天」第一人
    現在,天氣預報已成為人們了解天氣變化的主要途徑,那些變換跳躍的數字,左右著人們的穿衣出行。可是,1930年之前,中國天氣預報領域一直是被外國人所壟斷,直至1930年,竺可楨將天氣預報「主權」收回。
  • 中國氣象之父竺可楨,在氣象學上做出了哪些貢獻?
    1931年,竺可楨發表文章《論新月令》,分析了1921-1931年南京的物候記錄,指出用物候預測農時,比簡單地用二十四節氣從事耕作更為合理,認為應該開展物候觀測,制定新的農曆。竺可楨是歷史氣候學的創建人、奠基人,其中歷史氣候變遷是他用力最多、成就最大的一個領域,蜚聲國際科學界。
  • 人類陰謀論簡史
    尤其是當我們剛剛經歷了一個浸淫在信息流中的最長春節假期,各種神乎其神的傳聞打破了日常傳播規律,開始不斷斬獲10W+的時候,我們似乎更需要多花時間來了解「陰謀」這個人類文明最忠實的精神夥伴。與人類共生的陰謀論疫情期間最受歡迎的內容類型有哪些?很遺憾,「陰謀論」一定名列前茅,並且無論身份、學歷、經濟、區域,在你的朋友圈裡一定不乏身影。
  • 竺可楨:一位戰略科學家的時代高度
    竺可楨先生作為我國氣象、氣候事業的奠基人,受到了國內外氣象學界的推崇。他在70高齡的晚年著述的《中國近五千年來氣候變遷的初步研究》論文,仍然是研究全球氣候變化的經典之作,膾炙人口。竺可楨先生在杭州解放的前夕,由於浙江大學學生地下黨組織的營救,傳奇式地離開學校,擺脫了劫持去臺灣的危險,北上參加全國第一屆政治協商會議,並出任中國科學院副院長。
  • 氣象人物誌:中國現代氣象學創始人——竺可楨
    竺可楨認為,氣象是一個國家的主權,無論是在戰場還是在平常百姓生活中,氣象都發揮了重要的作用。1928年,應中央研究院蔡元培院長之聘,竺可楨在南京北極閣籌建中央研究院氣象研究所,並擔任所長,這成為落後的中國氣象科學的一次重要轉機,中國第一本近代《氣象學》便是那時出版。在隨後的8年裡,竺可楨親自踏遍中國,建立起一個個氣象觀測站 。
  • 中國近五千年來氣候是這樣變化的
    一張《中國五千年氣溫變化曲線》圖,原來這個圖是在 1972年《考古學報》第1期上,83歲高齡的科學家竺可楨發表的《中國近五千年來氣候變遷的初步研究》文中的圖的基礎上重新繪製的。《中國近五千年來氣候變遷的初步研究》是歷史學領域內最為人熟知的歷史氣候論文,可能沒有之一。對中國歷史時期的氣候變遷,做出了全面梳理和總結,並開創了歷史氣候研究的基本方法,是歷史氣候研究中重量級的開山之作,在歷史氣候領域中具有巨大的學術意義。
  • 郎顧之爭15年後:顧雛軍向左,郎鹹平向右
    如今顧雛軍在與證監會的訴訟案件中剛剛勝訴,就在網絡上公開稱郎鹹平當年是收了400萬好處,甘當競爭對手棋子,那場久遠的郎顧之爭又被憶起。 有人說,顧雛軍敢做敢說的性格,讓他陷入牢獄之災,但卻意外的捧紅了郎鹹平。
  • 為什麼在危機時期有這麼多人被陰謀論吸引?
    當大流行期間黑人生活問題運動獲得發展勢頭時,另一波信徒接受了將陰謀論聯繫起來有兩種現象,包括謠傳索羅斯(Soros)煽動了抗議活動,這是他走向世界統治之路的下一步。更令人不安的是,陰謀思想與暴力思想和幻想的趨勢相關,在某種程度上與真實暴力相關。邁阿密大學政治學家約瑟夫·烏辛斯基(Joseph Uscinski)發現,通常傾向於相信陰謀理論的人與不相信陰謀理論的人相比,暴力是一種可以接受的政治抗議形式的可能性要高出兩倍。
  • 「蜥蜴人」「地球是平的」,為什麼總有人相信陰謀論?
    美國邁阿密大學的政治學副教授約瑟夫·烏欣斯基(Joseph Uscinski)專門研究過陰謀論,他對陰謀論嗤之以鼻,認為是政治鍵盤俠用來自我療傷的絕技,他認為只有輸家才總把陰謀論掛在嘴上,尤其是在競選中失敗的政客,他們因為失敗而顏面盡失,只能用陰謀論給自己打氣,同時用陰謀論掩飾自己的無能。
  • 竺可楨:我國氣象學研究和應用的奠基人
    也許你很難想像,1930年之前,中國天氣預報領域一直是被外國人所壟斷,將天氣預報「主權」收回的,就是中國近代地理學和氣象學的奠基人竺可楨。1910年,竺可楨以優異的成績考取了「庚子賠款」留學美國的名額。為了回報自己的祖國,竺可楨在填報專業時毫不猶豫地選擇了農學,在他看來「中國以農業立國」,學習農學將來可以更好地報效祖國。
  • 全球控溫 1.5 攝氏度的警告是陰謀嗎?我們需要關注全球變暖嗎?
    2018 年 10 月 8 日,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簡稱 IPCC) 發布了一份正式報告。這份報告全名為《IPCC在加強全球應對氣候變化威脅、實現可持續發展和努力消除貧困的背景下,關於全球升溫高於工業化前水平 1.5C 的影響和相關全球溫室氣體排放路徑的全球升溫 1.5C 特別報告》[1]。天吶!
  • 郎鹹平:中國的保險業很亂,到處都是騙人的勾當
    但是,著名的經濟學大牛郎鹹平大師,卻發話了:中國的保險業很亂,到處都是騙人的勾當。他究竟是不是信口開河呢?讓我們一睹究竟。一、時代發展導致保險行業良莠不齊隨著時代的發展,保險的出現是一種必然的結果,如今市場上的保險巨頭有人壽、太平、泰康等等,他們在老百姓中的口碑還算不錯,因此才能夠做大做強。而且現在人們普遍都具有了保險意識,畢竟中國人都奉信買個安心。
  • 推進生態環境保護和應對氣候變化協同增效——二論積極應對氣候...
    把中央提出的戰略目標轉化成切實的行動,積極應對氣候變化,推進綠色低碳發展,就要利用好大氣汙染物減排和溫室氣體減排的協同效應,推進生態環境保護和應對氣候變化協同增效。化石燃料燃燒產生的二氧化碳,是產生溫室氣體、導致氣候變化的主要來源,也是產生大氣汙染、導致大氣環境惡化的重要原因。
  • 10個證明表明登月是真的,揭穿陰謀論
    正如我們所知,這種懷疑可能會對未來的探索和現代科學造成損害,所以這裡我們將駁斥這些荒唐的陰謀論——以及解釋為什麼沒有證據支持它們。1.月球登陸是假的,因為可以看到美國國旗在風中飄揚。支持陰謀論的最流行的「證據」之一是月球上的美國國旗。從照片和視頻上看,它似乎是在風中飄動——但如果月球上沒有風,這怎麼可能呢?
  • 10個證明表明登月是真的,揭穿陰謀論
    正如我們所知,這種懷疑可能會對未來的探索和現代科學造成損害,所以這裡我們將駁斥這些荒唐的陰謀論——以及解釋為什麼沒有證據支持它們。1.月球登陸是假的,因為可以看到美國國旗在風中飄揚。支持陰謀論的最流行的「證據」之一是月球上的美國國旗。從照片和視頻上看,它似乎是在風中飄動——但如果月球上沒有風,這怎麼可能呢?事實是國旗沒有在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