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 年 10 月 8 日,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簡稱 IPCC) 發布了一份正式報告。這份報告全名為《IPCC在加強全球應對氣候變化威脅、實現可持續發展和努力消除貧困的背景下,關於全球升溫高於工業化前水平 1.5C 的影響和相關全球溫室氣體排放路徑的全球升溫 1.5C 特別報告》[1]。天吶!名字真夠長的,一口氣讀完真不容易,後面我就簡稱「報告」了。
在這份報告裡,IPCC警告說:
在過去的幾十年中,全球平均氣溫已經上升了1°C,帶來的後果是已經顯示出更多的極端天氣、海平面上升、北極海冰明顯減少以及其他生態和環境變化。
IPCC 第一工作組聯合主席,中國人翟盤茂特別強調:
人類應該將全球變暖限制在 1.5C,而不是我們之前認為的 2C,只有這樣,才可以避免一系列氣候加速變化。比如說,如果目標能達成,那麼全球海平面上升將減少 10 釐米;北極冰川消失的情況會從每十年一遇降低到百年一遇;珊瑚礁將從可能的消失殆盡,減少到消失 70-90%
(不過這個數字也夠可怕的了,看來我們的下一代是很難有機會看到活著的珊瑚了)。
同時翟盤茂還指出:
溫度每額外升高一點都非同小可,特別是升溫 1.5C 或更高的情況下,會增加長期、不可逆轉的生態環境相關的風險。
在第一工作組聯合主席翟盤茂表態之後,第二和第三工作組聯合主席也補充說明了減少二氧化碳排放對於全球氣候變暖的重要性,並呼籲各國對減少二氧化碳排放,控制全球氣候變暖採取措施。
兩種廣為流傳的文章
每當這種新聞出來的時候,朋友圈就會流傳兩種類型的文章。
一類是各種知名的科普公號發的,呼籲大家關心和重視的報告解讀文章。另一類就是剛好相反,一些知名的非科普類公號或者非知名的科普號,會發一些文章說, IPCC 的陰謀又來了,帝國主義亡我之心不死,利用全球變暖謊言試圖阻止中國的發展。
這是現在社會上流傳很廣的一種陰謀論的說法,說這個聯合國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是一個有政治企圖的組織,靠編織謊言來達到目的。所以 IPCC 所說的一切東西都不可信。真的是這樣的嗎?
那麼我們先來看一下 IPCC 是怎麼回事。
IPCC 全名為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它由聯合國壞境規劃署和世界氣象組織於 1988 年建立的國際機構,主要工作是評估全球氣候的變化。
通過什麼方式來評估呢,不是自己做研究,而是通過文獻綜述的方式,也就是像我們這些做科普的人一樣,查閱全世界所有權威期刊發表的論文,然後進行綜合分析評估。
當然,他們這種專業幹文獻綜述的機構那比我們不知道高到哪裡去了。我可以從他們的報告中學習到非常多的文獻綜述的知識。這也就是說,他們自己並不成立研究機構去檢測氣候相關數據與實時參數。也就意味著,它沒有這個能力編造氣候變暖的實際數據,它的報告中的所有數據都有出處來源可供查詢。
參與它的成員資格對聯合國的所有成員國開放,目前就有來自於 195 個不同國家的成員。所以它的確有著科學性和政府協作的性質,能夠提供嚴格和平衡的科學信息,但其政策保持中立,不具有政策強制性。值得注意的是,剛才報告中提到的第一工作組聯合主席翟盤茂正是來自中國。
比如說,這次發布的報告,是由 44 個國家的 91 名作者署名,他們分別居住在 40 個國家。而此份報告更是引用了超過 6000 份文獻,有超過 42000 條專家和政府評審意見,由 17 名編輯進行了評審。
你可以看出這是多麼浩大的一個工程,當今的人類社會已經形成了一個非常複雜的協作網。如果一個陰謀需要許多人參與或知曉,同時針對的也是許多人,那它是很難不在短時間內被發現的。所謂做陰謀難,做許多人參與的陰謀更難,長時間做許多人參與的大陰謀而不被發現那幾乎是不可能的。
舉證責任
我經常會告訴大家,科學思維中有一條很重要的概念就是舉證責任的概念。IPCC 說全球變暖,並且後果嚴重,它當然有義務舉證。但是它沒有義務舉證這不是陰謀,只有指控陰謀論的人有責任舉證,而不是張口就來,說 IPCC 是政治組織,所有的報告都有政治企圖,這種說法本身就不是舉證,而是扣帽子了。
用科學的眼光看,許多陰謀論是明顯缺乏依據的
人相信陰謀論其實可以從我們的祖先那裡找到原因。人類的祖先在他們的生存環境下,選擇不需要依據的,不需要多動腦的,不需要求證的事情來相信,是十分經濟的,可以說是一種生存優勢。而這樣的人群也是更容易被陰謀論蠱惑的人群。這裡並不是說信陰謀論的人傻,相反是要說每個人可能都或多或少的相信著某些陰謀論,這是從祖先那裡繼承來的,是寫在我們的基因中的。
但是到了現代社會,陰謀論的思維方式恐怕就越發難以產生更經濟的生存優勢了。在現代社會,面對重要的事有獨立思考,不人云亦云,更願意求真務實能力的人,才更具備生存和繁衍的優勢。所以,我們可以預見,或許再過個幾萬年,相信陰謀論的人反而會成為少數人。
說回關於全球氣候變暖的爭議。和其它眾多帶有陰謀論色彩的爭議類似,這不只是科學問題,其中有不少是政策博弈問題。我們可以用這樣一種比喻:假設你的城市人們都開著空調,室內都很涼爽的同時,室外已經達到 35C 的高溫,難以忍受。而人人都知道,如果大家都關掉空調,或者把空調溫度上調到合理的 26C。那麼減少的排放,可以讓室外溫度降低到 32C 的相對合理水平。
國圍繞減排控溫博弈
但問題來了,誰先做呢?做多少呢?這大體就是世界各國圍繞減排控溫博弈的一個焦點。也是由於這類帶有「囚徒困境」色彩的博弈難以解決。所以雖然全球氣候變暖的證據一再被科學界提出,但落實到政策行為上,各國都遲遲沒有大刀闊斧的「率先調整空調溫度」。這也給一些民間的陰謀論製造了土壤。而任由全球氣候變暖的惡果發生,比如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一些島嶼和沿海城市被慢慢淹沒,從微生物到大型生物乃至整個生態鏈的破壞。
也許有些人覺得這與他無關,北極熊和海豹的消失與我有半毛錢關係呢。想想也是,地球的生態環境再糟糕的日子也有過。地球上的物種滅絕 80% 以上的情況也出現過五次了。
但問題是,那些都不是我們人類造成的,那時候人類都還沒出現。但如今,我們已經出現在這顆星球上。我們需要它的環境穩定,健康,我們關注和重視 IPCC 的報告歸根到底並僅僅是為了救那些動物,為了救地球生態,我們最終要拯救的正是我們人類自己。
下次如果你再在新聞節目中聽到「兩國領導人就全球氣候變暖問題交換了意見」就知道那絕不是一句無關痛癢的話,而是會關係到人類未來命運的大事,實事。
全球變暖早已不是什麼天方夜譚,也從來不是什麼政治陰謀,而是正在發生著的事,這件事關乎人類未來的整體命運。有些人的人生觀是,我死後哪怕洪水滔天,凡是不會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都漠不關心。
說實話,我並不想批評這樣的人生態度,這也是一個人的自由,我尊重每一個人的想法和三觀。我唯一能做的,只是通過這個節目呼籲更多的人能關心我們的子孫後代。就如同父母關心我們的未來,我們關心子女的未來一樣。要把「子孫後代」這個詞真真切切的當成未來的一個個有血有肉的後人那樣去關心。
有些人可能認為關心頂個屁用啊,我們一個平頭老百姓,關心又能怎麼樣呢?不是的,關心就是有用的,人人都關心就會實質上影響到公共政策的制定,影響到政府的決策。
甚至,你只要聽了這期節目,知道了 IPCC 的警告,就已經有用了。
資料來源
[1]http://www.ipcc.ch/report/sr15/?tdsourcetag=s_pcqq_aioms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