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曾發布報告表示,如果氣候變暖以目前的速度持續下去,預計全球氣溫在2030年至2052年間就會比工業化之前水平升高1.5攝氏度。而能否實現2015年《巴黎協定》中設定的"1.5攝氏度控溫目標",今後數十年將成為對地球生態系統和許多人來說"生死攸關"的大事。實現「1.5攝氏度控溫目標」目標,亟待大幅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並且在能源體系、耕地使用、城市和工業設計、交通、建築等領域迅速作出深刻變革。
美國能源部大湖生物能源研究中心最近發布的一項研究,在改善全球變暖背景下,深入研究了生物燃料對改善全球變暖的環境效益。這項研究是在密西根州立大學(MSU)的凱洛格生物站和威斯康星大學的阿靈頓研究站完成的,這兩個研究站都是美國能源部大湖生物能源研究中心的延伸。科學家分析了幾種纖維素生物燃料作物,以測試其在乙醇燃料和電動輕型車輛(如小型卡車和乘用車)中替代石油後的環境效益。 這些生物質原料包括玉米秸稈、芒草、柳枝稷等。根據研究結果表明,上述原料生產的乙醇可減排的二氧化碳排放強度為204%至416%,用這些植物進行生物質發電後,電動汽車可減排的二氧化碳強度則達到74% -303%。
上述這些生物質原料,一類是以玉米秸稈為主的農業廢棄物,一類是可以利用邊際土地種植的能源作物。
航拍的密西根州生物燃料種植系統照片
密西根州立大學負責這項研究的菲爾·羅伯森教授說:這意味著我們有可能在更多的邊際土地上生產這些農作物,用於生產生物燃料,下一階段的研究是評估生物能源作物的其他環境和經濟方面。好的生物燃料作物必須對農民具有經濟吸引力,並且更少的使用農藥,以此來保護環境。
資料來源:美國能源部等
版權聲明:我們尊重原創。文字美圖素材,版權屬於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因種種原因未能與原作者聯繫上,若涉及版權問題,敬請原作者聯繫我們(後臺留言或郵箱Biofuels-forum@hotmail.com),我們將立即處理。本公眾號的原創文章,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本公眾號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