竺可楨(1890.3.7-1974.2.7),又名紹榮,字藕舫,漢族,浙江上虞人。中國近代氣象學家、地理學家、教育家,中國近代地理學和氣象學的奠基者。他先後創建了中國大學中的第一個地學系和中央研究院氣象研究所,曾經擔任13年浙江大學校長,被尊為中國高校四大校長之一。
竺可楨出生在浙江東關鎮一個小商人家庭。 2歲時,竺可楨就開始了識字,尚年幼便博覽群書,在接觸宋代詩人陸遊蕩氣迴腸的詩句和王陽明知行合一的思想後,他萌發了報效祖國的愛國情懷。
1908年,美國利用部分「庚子賠款」作為中國赴美留學生基金,這一政策在當時一度掀起留學熱潮。那時18歲的葉篤正就讀於唐山路礦學堂(今西南交通大學),「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想法驅動他加入留學生隊伍。因為「中國以農業立國」,竺可楨來到美國毫不猶豫地填報了農學,他以為這是回報祖國的最好選擇。但竺可楨沒料到的是,美國的農業科學並不發達,農業的體制和耕作方式也與中國不太一樣,此刻再想轉專業已經不可能了。直到畢業後,他才轉到哈佛大學地理系,選擇與農業關係最緊密的學科——氣象學,攻讀博士學位。
1918年,竺可楨以論文《遠東颱風的新分類》獲哈佛大學氣象學博士學位,心繫祖國的他,迫不及待的回到了祖國懷抱。
(竺可楨(中))
1918年的中國,仍處於未開化的混亂狀態。當時,美國已有測候所200多座,而中國只有香港和上海兩座,還都由外國人控制,其中日本人在深入並細緻地研究著中國的氣象和地理。這對愛國青年竺可楨而言,有著別樣的酸楚和痛心。當時唯一由中國人管理的中央觀象臺一片敗落,還把這位有淵博氣象知識的學者拒之門外。
1920年,竺可楨進入南京高等師範學校任教,同年冬,隨著東南大學的籌建,1921年,竺可楨出任東南大學地理系主任,憑藉過硬的學術能力,先後擔任了中國科學社講演委員會主任(1923年)、中國氣象學會首屆理事(1924年)、副會長(1925年)等職務,並在此期間提出人口的問題,開展中國歷史上第一次的人口研究。
(圖片為竺校長(右二)與夫人陳汲(右一)和復員回杭的學生見面)
天氣預報在今天極為普通,但1930年之前,中國的天氣預報卻只能由外國人發布。竺可楨認為,氣象是一個國家的主權,無論是在戰場還是在平常百姓生活中,氣象都發揮了重要的作用。1928年,應中央研究院蔡元培院長之聘,竺可楨在南京北極閣籌建中央研究院氣象研究所,並擔任所長,這成為落後的中國氣象科學的一次重要轉機,中國第一本近代《氣象學》便是那時出版。在隨後的8年裡,竺可楨親自踏遍中國,建立起一個個氣象觀測站 。1930年元旦,氣象研究所正式繪製東亞天氣圖,並發布天氣預報和颱風預報。
竺可楨本可以在科學探求的道路上繼續他的理想和事業,然而,1936年2月16日這一天,他的人生軌跡發生了轉折。這一天,蔣介石約見他,要就竺可楨擔任浙江大學的校長,為了保護浙大師生免受國民黨黨部統治的幹擾,他答應暫時中斷自己的研究,出任校長一職。1938年到1939年,隨著敵寇入侵的深入,竺可楨將浙大先後遷至廣西、桂林,直至1946年返杭。
(1947年5月,在美國威斯康辛州麥迪遜市,竺可楨校長與部分浙江大學師生在一起合影,左起為許平、竺可楨、周祖豫、錢人元、王仁東、侯虞鈞。)
1949年新中國成立,竺可楨出任中國科學院副院長,並親自主持籌建中國科學院地理研究所。隨後,先後被任命為中國科學院副院長、全國自然科學專門學會聯合會全國委員會委員、中華全國科學技術普及協會副主席,並於1955年選聘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兼任生物學地學部主任。
(1959年6月,毛澤東主席在天安門城樓接見竺可楨老校長)
中國人都知道的天氣溫度單位是攝氏度,卻不知道這個單位是從竺可楨開始的,他統一了中國氣象的度量衡。作為中國現代氣象科學的奠基人,竺可楨先生始終關注並「盡畢生之力」開展氣候變化研究,他關於氣候變化的一系列奠基性研究,對於人們今天認識這一全球重大問題,具有基礎的科學意義。 同時,竺可楨與蔡元培先生一樣,是我國近代教育史上偉大的校長。自己才華出眾,同時也培養了像趙九章、張其昀、胡煥庸這樣的著名學者。
年少英才,勤學好問,遠赴重洋學以報國
求是學風,桃李天下,格物致知奠基學科
如需查詢逐小時氣溫變化、歷史氣象數據,使用氣象數據API接口均可登錄中國氣象數據網(data.cma.cn)查詢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