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在氣象學上的成就

2021-01-13 漢典文化傳播

作者簡介:竺可楨(1890-1974),字藕舫,浙江省紹興縣東關鎮人(現浙江省紹興市上虞區)。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共黨員,中國近代氣象學家、地理學家、教育家。中國近代地理學和氣象學的奠基者。

氣象學是人類在生產鬥爭中最迫切、最需要、最基本的一種知識。人們若不能把握寒暑陰晴的規律,無論衣食住行都會發生問題的。遠在3000年以前,殷墟甲骨文中,許多卜辭,都為要知道陰晴雨雪而留傳下來。積了多年的經驗,到周代前半期,我們的祖先已經搜集了許多氣象學的經驗,播為詩歌,使婦孺統可以傳誦。如《詩經》裡「相彼雨雪,先集繼霰」,就是說冬天下雪以前,必要先飛雪珠。又如「朝於西,崇朝其雨」,意思是說早晨太陽東升時西方看見有虹,不久就要下雨了。到了春秋、戰國時期,鐵漸漸普遍應用,生產技術和交通工具大有改進,我們天文學和氣象學的知識也大大提高。如二十四節氣的確定,分至啟閉、定期風雲的記錄,桃李開花、候鳥來往的觀察,都在這個時期開始了。《呂氏春秋》、《夏小正》、《禮記·月令》是秦、漢時代的作品,但仍不失為世界上最早講物候的幾本書。從西漢以來我們氣候知識逐漸地累積,逐漸地增多,這廣大宏富的經驗留傳下來,在民間成為天氣歌詞,如「朝霞不出門,暮霞行千裡」這類謠諺。到了文人手中,便引入詩章,像蘇東坡「三時已斷黃梅雨,萬裡初來舶棹風」這類詩句。中國各地方天氣謠諺統是從了解自然現象得來,其數目的眾多是世界無雙的。過去朱炳海先生已搜集各地方天氣歌謠,成為專書,但他所搜集的還不過一部分而已。一般地來說,從西漢以來,我們的氣象知識從三方面發展著:(1)觀測範圍的推廣和深入。(2)氣象儀器的創造和應用。(3)天氣中各項現象的理論解釋。在這三方面,我們祖先統有了偉大成就,直到明初,即公元15世紀時代,我們在氣象學的認識,許多地方都是超越西洋各國的。

(1)在《史記·天官書》中,氣象和天文是混為一談的。從西漢以後,關於特殊的氣候,如大旱、大水、大寒、霜、雪、冰、雹等記載不但繼續增加,而且記錄的地域範圍也不斷擴大,這類記錄詳略很不一致。在各時代,凡是首都所在地的區域,總特別被重視,如東漢時代的河南,唐朝的關中,南宋時代的兩浙,氣候記載特別詳盡。要從這類記錄中來斷定東漢到明、清1800年氣候變遷是有好多問題的。但若加以適當的處理和選擇,仍可作為很有價值的資料。如南宋時代首都在杭州,從高宗紹興元年(1131)到理宗景定五年(1264)的133年間,有40次杭州晚春下雪的記載。從這記載和近來杭州春間終雪,即是春天最後一次降雪日期相比,我們可以推斷在南宋時代春天的降雪期,要比近來延遲兩個星期,卻和上海的終雪期相接近。這就是說,在12、13世紀的時候,杭州的春天要比現在冷到攝氏表1度之多。在我們的史書上和各地方方志上,古代氣候記錄的豐富是世界各國所不能比擬的。到明、清二朝,天氣的記錄更要詳細些。北平故宮文獻館裡,原藏有北京、江寧、蘇州、杭州等地的晴雨錄,其中最悠久的是北京的記錄,從雍正二年(1724)起到光緒二十九年(1903)凡180年之久,每次下雨雪統記載有日月時辰,可惜沒有尺寸。

(2)在氣象儀器方面,雨量器和風信器統是中國人的發明,算年代要比西洋早得多。《後漢書·張衡傳》陽嘉元年(132)張衡造候風地動儀」,後漢書單說地動儀的結構,沒有一字提及候風儀是如何樣子的。因此有人疑心候風地動儀是一個儀器,其實不然。《三輔黃圖》是後漢或魏晉人所著的,書中說:「長安宮南有靈臺,高十五仞,上有天儀,張衡所制。又有相風銅烏,過風乃動。」是明明相風銅烏系另一儀器。其製法漢書雖不詳,但據《觀象玩佔》書裡說:「凡候風必於高平遠暢之地。立五丈竿。於竿首作盤,上作三足烏,兩足連上外立,一足系下內轉,風來則轉,回首向之,烏口銜花,花施則佔之。」可知張衡的候風銅烏,和西洋屋頂上的候風雞相類。西洋的候風雞,到12世紀時始見於記載,要比張衡候風銅烏的記載遲到1000年。雨量器也是在中國最早應用的宋秦九韶著《數書九章》,其中有一算題,乃關於算雨量器之容積。到明永樂末年(1424),令全國各州縣報告雨量多少。當時各縣統頒發了雨量器,一直發到朝鮮,朝鮮的文選備考中,有一節講明朝雨量器的制度,計長1尺5寸,圓徑7寸。到清康熙、乾隆年間,陸續頒發雨量器到國內各縣和朝鮮。日本人和田雄治先後在大邱、仁川等地,發現乾隆庚寅年(1770)所頒發給朝鮮的雨量器。高1尺,廣8寸,並有標尺,以量雨之多少,均黃銅製。這是我們所知道的世界現存最早的雨量器,西洋到17世紀才用雨量器。

(3)天氣歌謠當是氣象學上一種感性認識。天氣現象要得到合理的解釋,必須從感性階段發展到理性階段。如毛主席《實踐論》所講的:「必須經過思考作用,將豐富的感覺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裡的改造製作功夫,造成概念及理論的系統」,這在古代的氣象知識上尤其重要。因為在中國古代的封建社會裡,皇帝的地位是代天行道的,所以一有水旱災荒,皇帝便想用祈禱或是旁的作為來改動天時。東漢王充第一個指出這種唯心論的不可靠。他的《論衡·明雩篇》裡,舉了許多例子。他的結論是:「人不能以行感天,天亦不隨行而應人。」雷、電、冰、雹是空中最可恐怖的一種現象,許多人以為空中的雷神或龍王在作怪。王充《論衡》裡龍虛、雷虛兩篇,完全把這類迷信說穿了,而且他把雷的起因亦說得合乎近代的理論。他說:「雷者太陽之激氣也,何以明之,正月陽動,故正月始雷。五月陽盛,故五月雷迅。秋冬陽裡,故秋冬雷潛。」王充算是一位唯物主義者,他這種革命主張,應該對於中國科學上建立一種發酵作用,和西洋15世紀時代哥白尼的推翻太陽環繞地球學說一樣。可惜他的非難孔孟的議論,不但見忌於封建帝王,而且得罪了當時的士大夫。所以他的學說一直沒有被人重視。到了宋朝,氣象學上的理論稍稍受到注意。北宋沈括,是很留心天氣預告的人。據《夢溪筆談》裡所講,他的預告天氣很精確,受到宋神宗的重視。他出外旅行五更即起,四望星月皎潔,天無片雲,才啟程前進。到中午以前,即便住下。如此辦法很少遇到風暴。到如今四川、貴州各村鎮的小客棧門前紙燈上家家寫有「未晚先投宿,雞鳴早看天」的對聯,猶是沈括的遺風。沈括解釋虹說:「虹,雨中日影也,日照雨,即有之。」可惜他那時不知道有折光反射之理。比沈括稍後,南宋朱熹很留心雲雨生成的道理。《朱子語錄》說:「氣蒸而為雨,如飯甑蓋之,其氣蒸鬱而淋漓。氣蒸而為霧,如飯甑不蓋,其氣散而不收。」這是很淺近的譬喻。一經說破,便覺淺近易知。正如地球繞日,現在婦孺皆知,但以古代那個時候的知識水準,要創立起來這種解釋,是不容易的。

從明初以後我國知識分子受了八股文的劫難和束縛,對於氣象學理論上就再沒有什麼貢獻。西洋卻在明朝末年,因為伽利略和他的弟子發明了氣溫表與氣壓表,再加其他物理學上的重要發現,氣象學慢慢建立成為自然科學。

——摘自 竺可楨 《大家小書:天道與人文》



投稿郵箱:admin@zdic.net

漢典主站:www.zdic.net

漢典論壇:bbs.zdic.net

漢典手機站:m.zdic.net

相關焦點

  • 中國古代科學:偉大成就之——天文學(上)
    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中國古代科學:偉大成就之——天文學,我國是世界上天文學發展最早的國家之一。在我國,天文學不僅直接關係到農業生產這一國家經濟命脈,而且還是統治者了解「天意」、施行政令的重要手段。所以在官方的大力支持下,中國古代的天文學在天文觀測、曆法制定、天文儀器的製造和使用等方面一直走在世界各文明古國的前列。中國古代天文學的成就首先表現在天文觀測方面。天文觀測是中國古代天文學的主要內容,在恆星、行星、日月和異常天象觀測方面,我國古代天文學都有傑出的成就。而天象記錄方面的連續性、完備性和準確性,是世界上任何其它國家都無法比擬的。
  • 《科技篇一》中國古代科技成就
    中國古代科技成就本節重點:(★★★★☆):中國古代天文、數學、地理、物理、醫藥、建築、農業、科學成就。一、 中國古代天文成就1. 春秋:《春秋》記載 「有星孛入於北鬥」,是世界上公認的首次哈雷彗星的確切記錄2. 戰國: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學著作《甘石星經》3.
  • 中國古代科技成就
    提起中國古代科技成就,人們不禁想起舉世公認的「四大發明」(火藥、指南針、造紙和印刷術),馳譽中外的萬裡長城,人工開鑿的世界最長的運河。實際上在我國悠久的歷史上,不同的歷史時期都有卓越的科技成就。是中國近代科學的先驅者。他翻譯的過《幾何原本》,《測量法義》,《泰西水法》等書。他逝世後歸葬於上海法華涇與肇家浜兩水的匯流處,其地被稱為「徐家匯」。他的墓址在上海市徐家匯光啟公園內。
  • 中國古代科學發達?專家:其實中國古代數學成就遠遠不如古希臘
    我們一直沉浸在中國偉大的歷史中無法自拔,認為中國古代的科學技術水平是領先於西方的,直到清朝才被超越,其實這是個錯誤的認知,其實中國古代科學技術的發展是遠不如西方的,在很早的時候就埋下了根,在古希臘時期,西方人的數學成就相比於中國就已經超前很多了,我們一起來看看都到底是怎麼回事。
  • 中國氣象之父竺可楨,在氣象學上做出了哪些貢獻?
    作為中國近代氣象事業的奠基人,竺可楨在氣象學研究和組織管理方面的很多工作都是開創性的。他到底在氣象學方面從事了哪些研究?提出了哪些理論?有什麼樣的獨到見解?對我國氣象學科發展有什麼樣的促進作用?讓我們一起去了解和學習。
  • 中國古代領先世界的天文科技成就
    張衡星 張衡環形山浩瀚星宇中有一小行星名喚「張衡星」,月球背面有一大撞擊坑形成的環形山稱為「張衡環形山」,紀念中國偉大的天文科學家張衡,同時彰顯了二千前年的中國天文科技成就。它是張衡學以經世濟事的具體發揮之一;同時也凝聚了上古中國歷代天文學的成就。古代中國天文科學的成就在中國的神傳文化中,天文科學是很早熟的科學,它和中國的政治思想是一脈相通的。
  • 中國古代的天文成就居然比國外領先這麼多
    我國古代的天文成就在歷史上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你知道當時古代的天文成就有多厲害嗎?一、天象記錄公元前28年在西漢時期,是目前世界公認最早的太陽黑子記錄。記錄在《漢書·五行志》中。中國對於日食和月食的記載,也是世界上最早最豐富的。在春秋中共有37次,其中最早一次是公元前723年的日全食。比希臘記錄的日食早135年。中國古代崇尚自然,所以對於天文的記錄十分的豐富。那麼你知道他們是用什麼測量的?
  • 中國古代科學:偉大成就之——天文學(下)
    讓我們接上之前的文章,繼續來了解一下中國古代科學:偉大成就之——天文學,中國古代的天文學成就也還體現在具有東方特色的宇宙理論上。宇宙理論是我國古代天文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渾天儀製作的理論根據。地動儀中國古代天文學的成就又具體體現在燦若星辰的古代天文學家身上。
  • 葉篤正:求實認真的中國氣象學泰鬥
    20世紀50年代中後期,葉篤正、陶詩言、顧震潮等一起合作完成「東亞大氣環流的研究」,3篇論文均發表在國際著名氣象學雜誌Tellus上,深受國際大氣科學界的重視。從此,讓葉篤正享譽世界的青藏高原氣象學建立了起來。責任在20世紀50年代,氣象學中的一個重要問題是如何解釋對天氣預報至關重要的大氣環流。
  • 中國古代若干天文氣象儀器
    中國古代氣象學中有很豐富的天象記錄,這是通過天文氣象儀器進行觀測所取得的。天文氣象儀器是人類感覺的延伸,亦是研究日、月、星、辰、雲、雨、風、雷的重要工具和手段。天文氣象儀器的研製,是天文氣象學發展的基礎。我國古代天文氣象儀器有很多,比如圭表、晷儀、日晷、漏壺、更香、秤漏、渾象、假天等等。
  • 求實認真的中國氣象學泰鬥——葉篤正
    葉篤正作為我國現代氣象學和全球變化學科的奠基人之一,由於其在大氣動力學、青藏高原氣象學、東亞大氣環流、全球變化科學、大氣運動適應理論等領域的開拓性貢獻,獲得2005年度國家最高科技獎。1916年出生的葉篤正與中國的第一份氣候紀錄同年。葉篤正進入大學後,在學長錢三強的勸說下,放棄了喜愛的物理,選擇了對國家更為實用的氣象學。
  • 【中國科學報】氣象學一代宗師陶詩言
    中央大學第一屆氣象系合影(自左而右:顧震潮、陶詩言、黃士松、陳其恭)陶詩言榮立一等功    陶詩言院士(1919~2012)是中國當代著名氣象學家,在大氣科學領域取得了許多成就,提出影響中國的寒潮路徑,大大地提高了寒潮和氣象預報水平,為中國「兩彈」試驗提供了準確的氣象保障,是中國衛星氣象學的開拓者之一,在中國暴雨和東亞大氣環流與季風變化及青藏高原氣象學等方面作出重要貢獻。
  • 中國農業大學氣象學好不好,就業情況怎樣
    中國農業大學,簡稱「中國農大」,坐落於北京市,學校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直屬,原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利部、原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和北京市共建的一所全國重點大學,位列「雙一流」建設高校、「985工程」、「211工程」大學。
  • 中國古代有哪些科學家,又有哪些成就,和近代西方科技差在哪裡
    而中國古代又有哪些科學家呢?以下列舉著名的古代科學家:張衡:我國東漢時期,傑出的科學家,他精通數科,天文學,數學,建築學、天文學等,都有非常大的成就,幾乎是古代的一位全才,還被譽為"木聖"。他在數學上留下很多著作,還是一個著名的發明家,如地動儀、指南車、混天儀等。這些發明讓中國人都引以為豪!
  • 氣象人物誌:中國現代氣象學創始人——竺可楨
    中國近代氣象學家、地理學家、教育家,中國近代地理學和氣象學的奠基者。他先後創建了中國大學中的第一個地學系和中央研究院氣象研究所,曾經擔任13年浙江大學校長,被尊為中國高校四大校長之一。竺可楨出生在浙江東關鎮一個小商人家庭。
  • 中航大應用氣象學首堂課開課(圖)-中國民航網
    中航大應用氣象學首堂課開課(圖) 2017-09-21 13:31:00來源:中國民航網T 大T 小
  • 古代中國的物理學成就不弱於人!
    按照現代科學的解釋,古代的中西方都沒有物理學這個學科,但物理現象是隨處存在的,所以物理知識的萌芽也是很早的,中國古代在很早就積累了很豐富的樸素的物理知識,如中國古代的建築和工具製造中,就已經無意識的利用了一些物理知識。在唐代,人們對槓桿原理的運用已經非常地熟練,在衡器等方面己經廣泛使用了。
  • 氣象學亞洲第一的高校在中國不是211,卻用實力向世界證明!
    而隨著近代科學的發展,尤其是自然科學的發展,人們都大氣的了解逐漸深入,今天,小編就帶大家認識一所「中國氣象人才的搖籃」,氣象學亞洲排名第一,世界領先的大學——南京信息工程大學。初創磨礪:從氣象組到南京氣象學院1921年,中國近代氣象學家、地理學家竺可楨從哈佛大學學成歸來,在國立東南大學創建地學系,設立氣象組,開始了中國氣象學的研究。經過20多年的發展,1949年,國立南京大學設立氣象學系(註:1949年8月8日,國立中央大學更名為國立南京大學),氣象學開始在全國範圍裡推廣。
  • 中國古代的天文學,走在世界的前端,在理論和實際上有突出成就
    中國古代的天文學,走在世界的前端,在理論和實際上有突出成就以農業立國的古代中國人,還取得了一項了不起的成就,就是天文學的發達。我們的祖先早已懂得觀測天文天象來指導農業生產的重要了。那裡出土的彩陶器皿上,畫著日月星辰的變化,還表示出對一年十二個月的認識。中國古代天文學走在世界的前面,這是國際公認的事實,不但誕生得早,而且在理論研究和實際應用上都有著突出成就。我國古代關於天體運行的記錄是最早也是最豐富的,太陽黑子、超新星、日食月食、彗星、隕石、流星等引人注目的現象,在古代文獻中,都有明確記載。
  • 葛洪點金——古代煉丹術與化學成就
    這部書和東漢煉丹家魏伯陽寫的《周易參同契》,同是世界上最早的重要煉丹術著作。我國古代煉丹家燒丹(丹砂)鍊汞(水銀)的目的是迷信的荒誕的,它所依據的許多理論是唯心主義的;但他們的理論有一部分是對的,特別是他們的採藥、製藥、煉丹實踐活動提供了對自然現象進行觀察研究的機會,在自然科學特別是在化學方面取得了若干重要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