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白天,晴,風力三到四級,最高氣溫37攝氏度……」天氣預報每天都會伴隨我們左右,只要打開手機、電腦就可以隨時查閱準確的預報結果。可你知道我國的天氣預報系統是誰、在什麼時候、如何建立的嗎?說起這個領域的學者,一定會將葉篤正放到前排。
葉篤正作為我國現代氣象學和全球變化學科的奠基人之一,由於其在大氣動力學、青藏高原氣象學、東亞大氣環流、全球變化科學、大氣運動適應理論等領域的開拓性貢獻,獲得2005年度國家最高科技獎。
1916年出生的葉篤正與中國的第一份氣候紀錄同年。葉篤正進入大學後,在學長錢三強的勸說下,放棄了喜愛的物理,選擇了對國家更為實用的氣象學。
1945年,葉篤正被公派到美國留學攻讀博士學位,師從著名氣象學家羅斯貝,成為芝加哥大學大氣環流研究團隊成員。1950年,葉篤正回國,投身我國大氣科學研究機構的籌建工作。祖國豐富的氣象資源為葉篤正提供了廣闊的天地。經過幾十年的艱苦創業,當初只有十幾個人的科研小組,發展成現在國際知名的大氣科學研究所。
在超過半個世紀的科學研究中,葉篤正取得了一個又一個開創性研究成果。他創立的大氣長波能量頻散理論,至今仍用於天氣預報。他和合作者在1953年首先提出東亞大氣環流突變概念,並展開了氣候突變問題的系統研究,從而揭示了急流突變對季風和雨帶變化的影響,對提高我國天氣和氣候預報的水平提供了重要參考依據。
葉篤正從事地球科學研究七十餘載,他曾代表中國人第一次獲得國際氣象界諾獎「國際氣象組織獎」。他創立的大氣運動的適應理論,為我國天氣預報業務做出了重要貢獻。2010年5月4日,國際小行星中心將國際永久編號第27895號小行星永久命名為「葉篤正星」。
葉篤正曾坦言科研成功的秘訣:求實、求實、再求實;認真、認真、再認真。「搞科學研究必須建立在實事求是的基礎上,這是每個科研工作者都必須遵循的準則。」2013年10月16日,葉篤正去世了,但他的求實認真,敢於挑戰的精神仍激勵著我國氣象工作者奮勇向前。
本作品為「科普中國-科技前沿大師談」原創,轉載時務請註明出處。
作者: 閆永偉 [責任編輯: 蘆俊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