竺可楨:哈佛博士為回報祖國而學習農業、氣象學,回國後教書育人

2020-12-03 教育思享

在留學史上,很多人都懷抱著學成報效祖國的心情前去的,竺可楨院士當初就是為了回報祖國,才努力考取了第二期留美庚款公費生,而他也沒有食言,他將先進的科學知識帶回祖國,成了中國歷史氣候學、中國現代氣象科學的奠基人。

竺可楨院士出生於1890年的浙江省紹興縣,少年時他的成績就名列前茅,直到1910年,他成功考取了第二期留美庚款公費生。

當時能夠去國外留學的他,思考了很久終於選擇了學習農業知識,因為當時他覺得中國是農業大國,同樣也是以農立國的國家,學習農業知識更能夠為祖國盡一份力,於是他進入了伊利諾大學農學院。畢業後,他成功轉入哈佛大學地學系,主要是為了能夠進一步學習關於農業的知識,於是他繼續研讀氣象學。

在校期間,他因為一章文章成為了「中國科學社」的第一批成員。說起來這個「中國科學社」其實有些人並不知道它成立的初衷,當時在美國康奈爾大學留學的任鴻雋、楊銓等中國學子組織了一個科學社,並且創相關的報刊——《科學》,目的就是為了向國內介紹科學知識與科學思想。這對當時科學知識不完善的中國來說,無疑是雪中送炭。心懷同樣理想的竺可楨院士,便順理成章地成為了《科學》雜誌最重要的作者之一。

在1918年,竺可楨院士獲哈佛大學氣象學博士學位,這一刻,與祖國闊別了8年之久的他終於能夠帶著先進知識回國,實現自己最初的心願了。令人十分欽佩的是,竺可楨院士回國之後並不接受任何的官職厚祿,反而是直接去武昌高等師範學校受聘做一位老師,就講授他在國外學到的知識,即地理和天文氣象課。當時的他自己編寫講義,將先進的地理與氣象學說都編進去,內容可謂是非常的豐富與新穎。另外他還在課外帶領學生去參觀學習。

在國內小有名氣的他,卻依舊在各個學校講授氣象學與地理學,如南京高等師範學校、東南大學、南開大學等高等學校,當然,其中的東南大學就是他籌建而成的。

直到1928年,竺可楨院士應當時的中央研究院蔡元培院長之邀,在南京北極閣成功籌建氣象研究所,並任所長。

自此,竺可楨院士就開始帶頭開拓氣象研究,全力創建了氣象臺高空觀測、天氣預報和氣象廣播等業務,為全國氣象臺站建設提供了模板,另外他還出版了中國第一本近代《氣象學》,在8年的時間裡,他發表論著約50篇。

1948年竺可楨院士眾望所歸,被選為中央研究院院士;1955年,他又被選聘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竺可楨院士不僅在歷史地震學方面有突出的貢獻,還是「可持續發展」的先行者,在2008年,被評選為「中國十大科技傳播優秀人物」。

當然在研究氣象學的時候,他還沒有丟掉自己的老本行,擔任了浙大的校長,並且讓原本只有16個系的浙大發展到了30個系與10個研究所,從原來的70餘名教授發展到200餘名。

他提出大學要培養以天下為己任的領袖人才,而浙大的學生錢人元、葉篤正、谷超豪等人都是心懷天下,幾乎全都成了新中國科學教育事業的骨幹力量,這一點不是常人能夠做到的,向竺可楨院士致敬!

相關焦點

  • 竺可楨:我國氣象學研究和應用的奠基人
    這位早年留美的氣象學博士,以其強烈的愛國心和責任感,為中國的氣象學研究和應用奠定了堅實基礎。他學風嚴謹、毅力堅韌,成為廣大科研工作者的楷模。也許你很難想像,1930年之前,中國天氣預報領域一直是被外國人所壟斷,將天氣預報「主權」收回的,就是中國近代地理學和氣象學的奠基人竺可楨。1910年,竺可楨以優異的成績考取了「庚子賠款」留學美國的名額。
  • 氣象人物誌:中國現代氣象學創始人——竺可楨
    他先後創建了中國大學中的第一個地學系和中央研究院氣象研究所,曾經擔任13年浙江大學校長,被尊為中國高校四大校長之一。竺可楨出生在浙江東關鎮一個小商人家庭。 2歲時,竺可楨就開始了識字,尚年幼便博覽群書,在接觸宋代詩人陸遊蕩氣迴腸的詩句和王陽明知行合一的思想後,他萌發了報效祖國的愛國情懷。
  • 竺可楨 近代「問天」第一人
    竺可楨在填報專業時毫不猶豫地選擇了農學,在他看來,「中國以農業立國」,學習農學將來可以更好地報效祖國。可令他始料未及的是,美國當時的農業科學並不發達,農業的體制和耕作方式也和中國不一樣,由此他轉學了與農業關係最密切的學科:氣象學。   1918年,竺可楨以優異的成績順利完成學業,獲得了哈佛大學氣象學博士學位。歸心似箭的他拒絕了美國多所高校的邀請,滿懷希望地踏上了歸國的輪船。
  • 不信胡適的短命預言,竺可楨活至耄耋之年,卻在半月內,喪妻失子
    父母給這個最小的兒子取名為竺兆熊。5歲的時候,竺兆熊進入私塾讀書。經過短暫相處,私塾先生深信,這個小孩他日後定能成為國家可用之才,於是,先生便取「楨」的「能勝重任」之意,為其改名為竺可楨。,竺可楨意識到,想要振興農業,促進農業生產,除了需要學習農業知識外,還必須掌握氣象知識。
  • 一句祖國需要我,哈佛8名博士集體回國,美國重金難阻
    嶽飛也好,屈原也罷,五千年文明中,這樣的實例實在太多了,像這樣的氣魄,不僅僅是古人所有的,生活在近代的人也同樣不缺血性,今天就和大家說一說一句祖國需要我,哈佛8名博士集體回國,美國重金難阻。王俊峰、張欣、林文楚、張鈉、劉青松、劉靜、王文超和任濤這八個人的名字對於中國人來說可能十分陌生,但這八個人卻做了一件對中國發展有著十分積極意義的事,他們就是青少年學習的榜樣,這八個人都在哈佛深造,是真正意義上的高材生,擁有著常人無法超越的學識,因為同在哈佛學習,恰合的是,這八個人在哈佛同一棟樓做研究,同是中國人,同一個目標,所以八個人經常是一同共進退,故而八劍客的說法也由此而來。
  • 當年一句「祖國需要我」,8名哈佛博士放棄美國優待,集體回國
    自從新中國成立後,中國這頭曾經「沉睡的雄獅」就已甦醒,並以超乎尋常的速度向前邁進。為了將祖國建設得更加強大,無數中華兒女投身於祖國的懷抱,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當年,只因為一句「祖國需要我」,8名哈佛博士放棄了美國優厚的待遇和綠卡,選擇集體回國,他們的故事令無數國人動容。
  • 學習黃大年愛國、敬業 為祖國做貢獻
    (原標題:學習黃大年愛國、敬業 為祖國做貢獻)
  • 中國氣象之父竺可楨,在氣象學上做出了哪些貢獻?
    作為中國近代氣象事業的奠基人,竺可楨在氣象學研究和組織管理方面的很多工作都是開創性的。他到底在氣象學方面從事了哪些研究?提出了哪些理論?有什麼樣的獨到見解?對我國氣象學科發展有什麼樣的促進作用?讓我們一起去了解和學習。
  • "哈佛八劍客"集體棄美回國,放棄美國豐厚待遇,只因祖國需要
    從南宋時期的精忠嶽飛,到近代史的虎門銷煙林則徐,再到新中國成立初期,克服重重困難,毅然從美國回國的錢學森,他們的人生和事跡被記載在我們的課本上,鼓勵著我們每一個中國人向這些英雄前輩學習。哈佛歸學回來的王俊峰、張欣、張鈉、劉青松、王文超、劉靜、林文楚、任濤這8個醫學工作者,由於這次疫情,被推到了風口浪尖上,有一些不明真相的網友以為他們是在這次疫情回國支援的,但其實是一些人蹭了回國支援的熱點話題。其實,這些學而有成的科學家們的確心懷祖國。他們從美國留學歸來,卻不是在疫情爆發時歸來,他們的回國日期要早於這次的疫情爆發時間。
  • 8位美國博士集體回國,自願放棄優厚待遇,只因祖國需要我們!
    之前有媒體報導了這樣一件事,哈佛8位博士放棄了自己在美國的優厚待遇集體回國,有專家對此評論稱,八劍下天山共聚科學島,這一個激動人心的消息,被媒體的報導之後,引起了國內網友的廣泛關注
  • 就因為國家需要我,8位哈佛博士集體放棄了回國和美國的有利條件
    在鴉片戰爭之後,中國開始倒下,救國是當時最想做的事情,許多有識之士發起了許多為強國自救的運動,希望改變國家之前的命運。為XXX-1學生的未來發展奠定基礎。學生出國留學回國清朝中國的知識分子認識到,中國與西方國家有很大的差距,要成為一個強大的國家,他們必須學習其他國家的優秀和先進的文化知識。在容閎從回國畢業後,「中國留學生之父」開始鼓勵中國人出國留學回國報效祖國。
  • 祖國需要我,哈佛8位博士後集體回國!美國為何重金也留不住他們
    在為他們仔細介紹了我國強磁場科學中心的規劃後,匡光力院士向他們拋出了橄欖枝。那時我們的強磁場中心才剛剛起步,相當於一片空白,誰也不知道到底能做出來什麼樣的成績,甚至能否做出成績都是不確定的。他們在一起談了很久,經過一番推心置腹的交談之後,濃烈的愛國之情在這八名博士心中油然而生。
  • 又一位科學家回國!哈佛教授放棄1000萬年薪,他用AR技術報效祖國
    哈佛教授放棄1000萬年薪,他用AR技術報效祖國父母都是北大教授,哈佛終身教授放棄1000萬年薪,回國發展AR技術汽車的發明無疑大大方便了我們的出行,帶來許多便利.航空、輪渡、火車等等事業的日益壯大;農業上的驚人成就;家庭居室裡的用品和機器不斷人性化,還有許多發明都為我們的生活奠定了良好的基礎.電腦更是一項跨世紀的創造,我們生活離不開它,也越來越依賴它.電腦能輕而易舉地幫我們完成操控許多東西
  • 哈佛8位愛國博士回國,撐起我國強磁研究一片天,網友:真帥!
    不過也有許多中華兒女始終對祖國有著很強的歸屬感,無論身在哪裡心一直都向著祖國,不曾有半絲改變!錢學森、鄧稼先、錢三強、王淦昌、程開甲……這一個放棄國外高薪待遇,毅然選擇回國的「兩彈一星」元勳的名字,直到今天,仍然讓我們感動不已!如今中國的發展日新月異,越來越多漂洋過海遠赴他國留學的學生們,選擇追隨先輩的腳步,在學成之後踏上回國之路,為我國的科研建設作出添磚加瓦!
  • 「只因祖國需要」,哈佛8位博士後拒絕重金挽留,集體回國效力
    八劍下哈佛,共聚科學島王俊峰、張納、張欣、林文楚、劉青松、劉靜、王文超、任濤。這八位科學家都是早年就出國留學,畢業後又被校方聘用。回國之前,他們是同事,也都在美國有了穩定富足的生活。讓八位科學家集體回國的是一次非常偶然的機會。
  • 竺可楨簡介:我國現代物候學發展的推動者──竺可楨
    他一生在氣象學、氣候學、地理學、自然科學史等方面的造詣都很高,而物候學也是他嘔心瀝血做出了重要貢獻的領域之一。我國現代物候學的每一成就都是和他的工作分不開的。 他是我國現代物候觀測網的倡導者和組織者。組織起統一的、嚴格的物候觀測網,是現代物候學發展的重要標誌。早在1931年的《論新月令》一文裡,竺可楨在總結了我國古代物候方面的成就後,就倡議應用新方法開展物候觀測。
  • 葉篤正:求實認真的中國氣象學泰鬥
    兩年後,他回到學校,在桌球臺邊結識的學長錢三強的勸說下,放棄了喜愛的物理,選擇了對國家更為有用的氣象學。1945年,葉篤正來到美國,師從世界著名氣象和海洋學家羅斯貝,並於1948年在芝加哥大學獲得博士學位。
  • 北大校長林建華和回國的哈佛終身教授謝曉亮的交集,北大榮耀之光
    謝曉亮並不是因為他美國四大科學院院士的身份,也不是因為他是改革開放後哈佛大學聘任的第一位來自中國大陸的終身教授身份而特殊,而是謝曉亮從小在北京大學大院長大的身份而特殊,從北大幼兒園、北大附小、北大附中到北京大學本科研究生,謝曉亮就是北京大學從小培養的學子,在北京大學120周年後回歸北京大學,意義非凡,首先是代表了海外高水平的科研教授,其次代表著北大學子們回報母校的北大榮耀。
  • 80後天才送到哈佛深造,拿下物理博士美國國籍,背棄當初誓言
    但願他們學成後能回國更好地建設祖國。教育人,國家之大事!古往今來,無論朝代如何更替,對文化和教育的重視都排在第一位,從隋唐時期開始的科舉,就是為了更好地選拔和培養人才。今天也是這樣,國家為教育人才而付出的代價是極其巨大的,但是仍然有一些人辜負了國家對他們寄予的希望,這些人不是普通人,而是那些國家花了千辛萬苦培養出來的天才,最終成為別人的嫁衣。這些年來,很多優秀的人才,學成後留在國外,不能及時回國工作,造成人才流失。
  • 八劍下哈佛!八位美國博士回國效力,不問待遇不問條件,只因需要
    ——詹天佑「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想必周恩來的這句話很多人都聽過,在小學老師就以這句話來教育學生要熱愛祖國。而我國老一輩科學家都以身作則,海外學成歸來,為祖國的強大而奮鬥。而如今新一代的科學家也是如此,8位美國博士集體回國,放棄了在美國的優厚待遇。被稱為「八劍下哈佛,共聚科學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