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留學史上,很多人都懷抱著學成報效祖國的心情前去的,竺可楨院士當初就是為了回報祖國,才努力考取了第二期留美庚款公費生,而他也沒有食言,他將先進的科學知識帶回祖國,成了中國歷史氣候學、中國現代氣象科學的奠基人。
竺可楨院士出生於1890年的浙江省紹興縣,少年時他的成績就名列前茅,直到1910年,他成功考取了第二期留美庚款公費生。
當時能夠去國外留學的他,思考了很久終於選擇了學習農業知識,因為當時他覺得中國是農業大國,同樣也是以農立國的國家,學習農業知識更能夠為祖國盡一份力,於是他進入了伊利諾大學農學院。畢業後,他成功轉入哈佛大學地學系,主要是為了能夠進一步學習關於農業的知識,於是他繼續研讀氣象學。
在校期間,他因為一章文章成為了「中國科學社」的第一批成員。說起來這個「中國科學社」其實有些人並不知道它成立的初衷,當時在美國康奈爾大學留學的任鴻雋、楊銓等中國學子組織了一個科學社,並且創相關的報刊——《科學》,目的就是為了向國內介紹科學知識與科學思想。這對當時科學知識不完善的中國來說,無疑是雪中送炭。心懷同樣理想的竺可楨院士,便順理成章地成為了《科學》雜誌最重要的作者之一。
在1918年,竺可楨院士獲哈佛大學氣象學博士學位,這一刻,與祖國闊別了8年之久的他終於能夠帶著先進知識回國,實現自己最初的心願了。令人十分欽佩的是,竺可楨院士回國之後並不接受任何的官職厚祿,反而是直接去武昌高等師範學校受聘做一位老師,就講授他在國外學到的知識,即地理和天文氣象課。當時的他自己編寫講義,將先進的地理與氣象學說都編進去,內容可謂是非常的豐富與新穎。另外他還在課外帶領學生去參觀學習。
在國內小有名氣的他,卻依舊在各個學校講授氣象學與地理學,如南京高等師範學校、東南大學、南開大學等高等學校,當然,其中的東南大學就是他籌建而成的。
直到1928年,竺可楨院士應當時的中央研究院蔡元培院長之邀,在南京北極閣成功籌建氣象研究所,並任所長。
自此,竺可楨院士就開始帶頭開拓氣象研究,全力創建了氣象臺高空觀測、天氣預報和氣象廣播等業務,為全國氣象臺站建設提供了模板,另外他還出版了中國第一本近代《氣象學》,在8年的時間裡,他發表論著約50篇。
1948年竺可楨院士眾望所歸,被選為中央研究院院士;1955年,他又被選聘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竺可楨院士不僅在歷史地震學方面有突出的貢獻,還是「可持續發展」的先行者,在2008年,被評選為「中國十大科技傳播優秀人物」。
當然在研究氣象學的時候,他還沒有丟掉自己的老本行,擔任了浙大的校長,並且讓原本只有16個系的浙大發展到了30個系與10個研究所,從原來的70餘名教授發展到200餘名。
他提出大學要培養以天下為己任的領袖人才,而浙大的學生錢人元、葉篤正、谷超豪等人都是心懷天下,幾乎全都成了新中國科學教育事業的骨幹力量,這一點不是常人能夠做到的,向竺可楨院士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