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竺可楨與中國現代物候學發展
摘要:本文緬懷了竺可楨先生為中國現代物候學發展所做出的傑出貢獻。竺可楨先生是中國現代物候學的開拓者和奠基人。他系統總結了中國古代物候學思想,提出了現代物候學的定義;他設計了現代物候觀測規範和標準,建立了中國現代物候觀測網;他挖掘了我國史料中的物候信息,在耄耋之年獨自重建了中國過去5000年溫度變化規律,開中國歷史氣候學研究之先河;他利用國內外物候學研究成果,為我國農業發展提出了一系列有指導意義的真知灼見。
-
中國氣象之父竺可楨,在氣象學上做出了哪些貢獻?
在這進程中,竺可楨為整頓和統一全國氣象業務,曾擬出《全國氣象觀測實施規程》,通過政府頒令全國實施,還在1930-1937年間連續主持召開過3次全國氣象機關聯席會議,使我國氣象事業的發展逐步走向統一規範化的軌道。
-
竺可楨:我國氣象學研究和應用的奠基人
也許你很難想像,1930年之前,中國天氣預報領域一直是被外國人所壟斷,將天氣預報「主權」收回的,就是中國近代地理學和氣象學的奠基人竺可楨。1910年,竺可楨以優異的成績考取了「庚子賠款」留學美國的名額。為了回報自己的祖國,竺可楨在填報專業時毫不猶豫地選擇了農學,在他看來「中國以農業立國」,學習農學將來可以更好地報效祖國。
-
竺可楨 近代「問天」第一人
可是,1930年之前,中國天氣預報領域一直是被外國人所壟斷,直至1930年,竺可楨將天氣預報「主權」收回。 獨立自主預報天氣 1890年,竺可楨出生於浙江紹興東關鎮的一個糧商之家。自小秉性溫和的竺可楨勤奮刻苦,聰明好學。1910年,竺可楨以優異的成績考取了「庚子賠款」留學美國的名額。
-
簡述我國氣候學家竺可楨,他是如何去研究氣候的?
簡述我國氣候學家竺可楨,他是如何去研究氣候的?大家可能沒有去細心關注自己身邊的氣候變化,哪些年相對冷一些,哪些年相對熱一些。其實這些都是一些我們生活中比較有意思的東西,仔細去觀察,你會有意外收穫的。我上面講的這個人,就是我國著名的氣候學家竺可楨。竺可楨從抗日戰爭時期一直到建國,幾十年來一直致力於對氣候的研究工作,將這些內容整理成物候筆記,一共累積整理了八百萬字的物候資料。這些資料,為我國的氣候研究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幫助,為後人去研究這個內容,提供了一把快捷的鑰匙。
-
氣象人物誌:中國現代氣象學創始人——竺可楨
竺可楨認為,氣象是一個國家的主權,無論是在戰場還是在平常百姓生活中,氣象都發揮了重要的作用。1928年,應中央研究院蔡元培院長之聘,竺可楨在南京北極閣籌建中央研究院氣象研究所,並擔任所長,這成為落後的中國氣象科學的一次重要轉機,中國第一本近代《氣象學》便是那時出版。在隨後的8年裡,竺可楨親自踏遍中國,建立起一個個氣象觀測站 。
-
不信胡適的短命預言,竺可楨活至耄耋之年,卻在半月內,喪妻失子
」作為科學家,他一生始終秉持求真求實的態度,在我國近代尚處空白的氣象科學和地理科學領域,大力開拓、辛勤耕耘,籌建了中央研究院氣象研究所,創辦了史上著名的氣象訓練班,組建了我國早期氣象觀測網等,奠定了我國近代氣象學和地理學基礎。
-
一代大儒的臨終日記 世界上最早的物候學著作
這位理學大儒的臨終絕筆,終在科學的向前發展中再顯光芒。古代勞動人民把候鳥來來往往、樹木繁榮枯敗、動物冬眠春醒等自然現象叫做物候。物候學是研究周期性生物現象,並服務於農業生產的科學。 我國勞動人民關注物候現象已有上千年歷史。北魏科學家賈思勰在著作《齊民要術》中講,春夏之交,布穀鳥叫聲好象「阿公阿婆,割麥插禾」,意思是提醒農民要割麥子插秧苗。
-
吳酩:郎鹹平,竺可楨,「氣候變化陰謀論」
因為竺先生是我國現代氣象學和地理學的奠基人,在研究氣候變化方面頗有建樹,而常以「極端高論」而聞名的經濟學教授郎鹹平,前不久也「客串」了一把氣候學。 郎鹹平的炮口直指最近世界的第一重大話題--二氧化碳排放導致氣候變暖,危及人類生存;認定這是發達國家炮製的一個偽命題,目的之一就是遏制包括中國在內的新興經濟國家的發展。
-
竺可楨:一位戰略科學家的時代高度
他在引領氣象學研究和組建中國科學院的豐功偉績,在《竺可楨全集》和許多紀念文獻中,多有記載,毋庸贅述。本文試就竺可楨先生在開拓資源環境研究領域、應對國家建設重大戰略需求、倡導區域可持續發展理念方面的三大建樹,作一些概括的介紹。但由於水平和知識的局限,掛一漏萬,在所難免,拋磚引玉,就正於科學界的領導和專家。
-
竺可楨:哈佛博士為回報祖國而學習農業、氣象學,回國後教書育人
在留學史上,很多人都懷抱著學成報效祖國的心情前去的,竺可楨院士當初就是為了回報祖國,才努力考取了第二期留美庚款公費生,而他也沒有食言,他將先進的科學知識帶回祖國,成了中國歷史氣候學、中國現代氣象科學的奠基人。
-
應對氣候變化 中國需要「竺可楨」式科學家
原標題:中國需要「竺可楨」式科學家 在低碳問題上,中國和廣大發展中國家遭遇西方國家話語霸權,西方以低碳作為束縛他們的繩索,給其設置發展的上限,從而扼殺他們的未來,以保證西方繼續佔據現在的優勢。中國現在已是眾矢之的,要改變被動局面,只有主動出擊。中科院副院長丁仲禮院士這樣來描述中國在世界氣候變化問題談判中的處境。
-
《竺可楨日記》:民國四大日記中的清明上河圖
此次應出席者共662人,已到平638人,實到635人,不能到者十人,其中有楊傑在香港被人暗殺,徐向前、顏惠慶因病不能到,薩鎮冰、榮德生年老不能到。次推朱德主席,請毛主席澤東致開幕詞(十八分鐘)。繼續演講者有各團體代表劉少奇(14?)、宋慶齡(12?)、何香凝(15?)、張瀾(11?)、高崗(18?)、陳毅(5?)、黃炎培(11?)、李立三(16?)、新疆代表賽福鼎(16?連翻譯)、張治中(11?)
-
薦書︱談中國歷史氣候不能只知道竺可楨
竺先生復原的五千年中國溫度變遷圖論文的作者就是大名鼎鼎的竺可楨先生,他的名字可謂家喻戶曉。在我們的小學課本中就有《氣象學家竺可楨》和《第一朵杏花》兩篇課文講述他的故事,十分具有普及性。當然,竺先生也是科普作品大家,《看風雲舒捲》、《天道與人文》等「大家小書」,文筆流暢且不乏科學性,介紹有大量氣候學常識與科技史知識,也別有趣味。
-
氣象學家竺可楨銅像在南信大揭幕
揚子晚報網11月19日訊(記者 楊甜子)11月18日,南京信息工程大學舉行了竺可楨先生塑像揭幕儀式。竺可楨先生塑像由中國美術館館長吳為山創作,據介紹,這也是南信大「校園名師塑像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學校將藉此全方位、多層次地開展校園美育工作。
-
《竺可楨全集》24卷出齊共約2000萬字_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
《竺可楨全集》24卷出齊共約2000萬字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4-04-28 20:09 來源: 新華社 新華社北京4月28日電(記者周瑋)記者28日獲悉,連續列入「十五」「十一五」「十二五」國家重點圖書出版規劃項目的大型文化工程《竺可楨全集》,目前24卷全部出齊,全卷冊約2000萬字。
-
會發光的竺可楨石!浙大學者發現新礦物
竺可楨石的背散射電子像(Ckc - 竺可楨石;Fl - 螢石;Na-M - 鈉雲母)新礦物竺可楨石產於湖南省郴州市香花嶺矽卡巖中,是癩子嶺花崗巖侵入過程中與周圍碳酸巖圍巖反應產物,其形成時間約155百萬年前,歷經滄海桑田。
-
浙大最牛竺可楨學院 今年給學霸們出了什麼「奇葩」試題?
8月16日,這場PK如約而至,來自全國各地的244名浙大新學子參加了浙大最牛學院——竺可楨學院的選拔。如果說能考上浙大的學生是學霸,那能拿到竺可楨學院選拔邀請函的學生就是學霸中的「戰鬥機」。在為期兩天的選拔考試中,考生們將通過綜合測試、體能測試、面試三項「關卡」,才有可能拿到竺可楨學院的「入場券」。
-
物候研究: 最熟悉的「陌生人」
中科院地理資源所自然環境變化與格局研究室副主任、「中國物候觀測網」副主任戴君虎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物候學正是捕捉、研究這些變化,並且從這一點一滴的變化中,探尋氣候乃至整個生態環境的全球之變。 作為一門起源於我國的古老學科,物候學在全球氣候變化的背景下,越來越受到關注,相較於國際熱度,近年來我國的相關研究卻顯得有些力量單薄,對於公眾甚或一些科研人員,這項研究好似一個最熟悉的「陌生人」。
-
物候研究:最熟悉的「陌生人」
中科院地理資源所自然環境變化與格局研究室副主任、「中國物候觀測網」副主任戴君虎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物候學正是捕捉、研究這些變化,並且從這一點一滴的變化中,探尋氣候乃至整個生態環境的全球之變。作為一門起源於我國的古老學科,物候學在全球氣候變化的背景下,越來越受到關注,相較於國際熱度,近年來我國的相關研究卻顯得有些力量單薄,對於公眾甚或一些科研人員,這項研究好似一個最熟悉的「陌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