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述我國氣候學家竺可楨,他是如何去研究氣候的?

2020-12-05 大話文化名人

簡述我國氣候學家竺可楨,他是如何去研究氣候的?

大家可能沒有去細心關注自己身邊的氣候變化,哪些年相對冷一些,哪些年相對熱一些。其實這些都是一些我們生活中比較有意思的東西,仔細去觀察,你會有意外收穫的。今天給大家介紹的這個文化名人,就是專門研究氣候的,他經常呢早早起床,去公園漫步。其實他並不是只是去公園觀賞散心的,而是抱著去探索大自然的氣候變化的。我上面講的這個人,就是我國著名的氣候學家竺可楨。

竺可楨從抗日戰爭時期一直到建國,幾十年來一直致力於對氣候的研究工作,將這些內容整理成物候筆記,一共累積整理了八百萬字的物候資料。這些資料,為我國的氣候研究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幫助,為後人去研究這個內容,提供了一把快捷的鑰匙。

竺可楨是如何去研究氣候學的呢?他通過對考古學和氣候學的共同研究,發現了其中的一些規律。他通過對古代遺骸中相關動物的研究,發現四千年前的黃河流域的氣候比現在較為溫暖一些。但是不僅僅如此,竺可楨還將歷史學與氣候學相掛鈎,通過讀大量的書籍,然後整理相關數據資料。最終發現,三國時期淮可流域的天氣是趨於寒冷的。因為根據三國志記載,當時曹丕到淮河流域視察演習,發現淮河突然結凍了,所以因此可以看出,當時溫度相對較低。

上面所說的關於竺可楨研究氣候的方法,除此之外還有一種,那就是將古人所留下的詩句進行研究,然後得出當時的相關氣候。中國的古代詩人,是非常喜歡大自然的,也留下來了許許多多的相關資料。這樣一來,就為現在的人去研究古人當時的氣候變化提供了非常珍貴的遺產。劇歷史資料記載,詩經上關於梅的相關內容有五次。「終南何有,有條有梅」的詩句,細心的人就會發現,當時的梅分布在黃河流域,說明這裡的氣候相對溫暖。

但是,到了宋朝,根據蘇軾在他的詩句中的一些細節可以表明,當時宋代北方華北地區已經沒有梅了,因為這時候的氣候相對變化得比較冷了。不僅如此,竺可楨對各各朝代相關詩人留下的詩句的研究,推測出不同時期的氣候變化。

作為一個氣候研究者,單獨從書上去研究氣候變化是遠遠不夠的,所以,竺可楨也經常出去考察。跋山涉水,不辭艱辛的打量研究,最終積累了寶貴的知識材料。在他晚年寫成的《中國近五千年來氣候變遷的初步研究》論文,引起了國內外不少學者的稱讚,博得了高度評價。

竺可楨老先生對一個學科的研究方法,是值得我們現代人去學習的,他的精神也值得我們去學習!

相關焦點

  • 竺可楨簡介:我國現代物候學發展的推動者──竺可楨
    ──竺可楨   竺可楨(1890—1974),是我國現代卓越的科學家。他一生在氣象學、氣候學、地理學、自然科學史等方面的造詣都很高,而物候學也是他嘔心瀝血做出了重要貢獻的領域之一。我國現代物候學的每一成就都是和他的工作分不開的。 他是我國現代物候觀測網的倡導者和組織者。組織起統一的、嚴格的物候觀測網,是現代物候學發展的重要標誌。早在1931年的《論新月令》一文裡,竺可楨在總結了我國古代物候方面的成就後,就倡議應用新方法開展物候觀測。
  • 竺可楨:我國氣象學研究和應用的奠基人
    這位早年留美的氣象學博士,以其強烈的愛國心和責任感,為中國的氣象學研究和應用奠定了堅實基礎。他學風嚴謹、毅力堅韌,成為廣大科研工作者的楷模。也許你很難想像,1930年之前,中國天氣預報領域一直是被外國人所壟斷,將天氣預報「主權」收回的,就是中國近代地理學和氣象學的奠基人竺可楨。1910年,竺可楨以優異的成績考取了「庚子賠款」留學美國的名額。
  • 吳酩:郎鹹平,竺可楨,「氣候變化陰謀論」
    因為竺先生是我國現代氣象學和地理學的奠基人,在研究氣候變化方面頗有建樹,而常以「極端高論」而聞名的經濟學教授郎鹹平,前不久也「客串」了一把氣候學。  郎鹹平的炮口直指最近世界的第一重大話題--二氧化碳排放導致氣候變暖,危及人類生存;認定這是發達國家炮製的一個偽命題,目的之一就是遏制包括中國在內的新興經濟國家的發展。
  • 應對氣候變化 中國需要「竺可楨」式科學家
    然而如何主動出擊,改變被動局面呢?在實踐中,我們可以從歷史碳排放量和人均碳排放量方面,要求西方發達國家承擔節能減排的主要責任,捍衛自己的發展權利。同時,要及時揭露批判聯合國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及其專家暴露出的種種醜聞,大膽質疑該機構言之鑿鑿的所謂「全球暖化」是不是人為虛構的謊言。   然而,質疑歸質疑,在事關人類前途和命運的問題上,我們必須忠於科學、探求真理。
  • 竺可楨與中國現代物候學發展
    他系統總結了中國古代物候學思想,提出了現代物候學的定義;他設計了現代物候觀測規範和標準,建立了中國現代物候觀測網;他挖掘了我國史料中的物候信息,在耄耋之年獨自重建了中國過去5000年溫度變化規律,開中國歷史氣候學研究之先河;他利用國內外物候學研究成果,為我國農業發展提出了一系列有指導意義的真知灼見。
  • 中國氣象之父竺可楨,在氣象學上做出了哪些貢獻?
    作為中國近代氣象事業的奠基人,竺可楨在氣象學研究和組織管理方面的很多工作都是開創性的。他到底在氣象學方面從事了哪些研究?提出了哪些理論?有什麼樣的獨到見解?對我國氣象學科發展有什麼樣的促進作用?讓我們一起去了解和學習。
  • 竺可楨:一位戰略科學家的時代高度
    竺可楨先生解放前任浙江大學校長十三年(1936~1949年),在那烽火狼煙的抗戰年代,他把這所「流亡大學」創辦成「東方劍橋」,為新中國培育和儲備了大批人才,已經有過不少的報導。他又曾在中央研究院創建氣象研究所,開拓東亞季風和物候學的研究,為新中國的氣象科學事業培養了大批精英和骨幹。
  • 薦書︱談中國歷史氣候不能只知道竺可楨
    就在前年年初登載的一篇關於氣候變化與重農理論的文章中,依然在引用這條曲線,可見經典的力量。竺先生復原的五千年中國溫度變遷圖論文的作者就是大名鼎鼎的竺可楨先生,他的名字可謂家喻戶曉。在我們的小學課本中就有《氣象學家竺可楨》和《第一朵杏花》兩篇課文講述他的故事,十分具有普及性。
  • 竺可楨 近代「問天」第一人
    他憧憬著用自己的所學報效祖國。然而,他在美國留學的這些年,正值中國軍閥割據時期,整個國家滿目瘡痍。   擺在竺可楨眼前的現實是殘酷的。當時的中國僅香港和上海徐家匯有兩座用於觀測氣候變化的測候所,而且均由外國人控制。竺可楨很痛心,在他看來,「夫制氣象圖,乃一國政府之事,而勞外國教會之代謀亦大可恥也。」
  • 氣象人物誌:中國現代氣象學創始人——竺可楨
    他先後創建了中國大學中的第一個地學系和中央研究院氣象研究所,曾經擔任13年浙江大學校長,被尊為中國高校四大校長之一。竺可楨出生在浙江東關鎮一個小商人家庭。 2歲時,竺可楨就開始了識字,尚年幼便博覽群書,在接觸宋代詩人陸遊蕩氣迴腸的詩句和王陽明知行合一的思想後,他萌發了報效祖國的愛國情懷。
  • 氣候學家:「氣候臨界點」已被激活
    全球氣候變暖這個問題想必大家都知道了,其實早在上世紀70年代的時候國際上就曾經提出了這個概念,只不過當時國際上大部分國家都忙著發展自身,所以對於這種問題並沒有太大的重視,所以全球氣候變暖才會慢慢的變嚴重起來。
  • 中國近五千年來氣候變遷的初步研究
    中國近五千年來氣候變遷的初步研究:《天道與人文·二、古今氣候變遷考》4竺可楨論著選載中國古代哲學家和文學家如沈括(1030—1094)、劉獻廷(1648—1695)對於中國歷史時期的氣候無常,早有懷疑。
  • 不信胡適的短命預言,竺可楨活至耄耋之年,卻在半月內,喪妻失子
    」作為科學家,他一生始終秉持求真求實的態度,在我國近代尚處空白的氣象科學和地理科學領域,大力開拓、辛勤耕耘,籌建了中央研究院氣象研究所,創辦了史上著名的氣象訓練班,組建了我國早期氣象觀測網等,奠定了我國近代氣象學和地理學基礎。
  • 竺可楨:哈佛博士為回報祖國而學習農業、氣象學,回國後教書育人
    在留學史上,很多人都懷抱著學成報效祖國的心情前去的,竺可楨院士當初就是為了回報祖國,才努力考取了第二期留美庚款公費生,而他也沒有食言,他將先進的科學知識帶回祖國,成了中國歷史氣候學、中國現代氣象科學的奠基人。
  • 他是科技改革先鋒人物,領導開創中國科學史研究事業
    科技體制改革的先鋒當時中央研究院與北平研究院兩大研究主體,加上延安設立的自然科學研究院等機構,能夠從事科學研究工作並有一定成就的科學家僅有691人,在這樣的建院基礎上,新中國的科學事業該如何發力?針對當時各地研究所重複過多、互有成見、派系紛雜等情況,竺可楨做了大量談話工作。他言辭真誠,曉之以理,同時又堅持原則,這樣的工作作風令不少人為之感動。他為整個科學事業的發展需求做考量,慎重決定每個研究單位的去留。對於性質上有重複的研究所,他明確如何歸併的具體方針;對於科研工作的統籌和分布,他強調集體性和規劃性;對於重點單位,他吸納各方意見,大力支持其發展。
  • 溫室效應為何會導致氣候冷卻?看美國氣候學家這樣解釋!
    「我們發現了10000年前,災難性的氣候遷徙的證據。溫室效應氣體在冰芯中的聚集,顯示出氣候失控性的變暖把地球推向冰川時代,而這一直持續了兩個世紀。」科技發展,人類進步,越來越多的人們意識到了保護環境的重要性。今天讓我們來一起看看這部以全球變暖為主題災難片。
  • 氣候變化是如何被發現的?| 氣候大會特別策劃
    撰文 | 唐自華(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責編 | 王冠麗 氣候變化是如何成為世人關注的話題?為什麼全球變暖成為了焦點?它又怎樣走進政治舞臺中央?
  • 《竺可楨日記》:民國四大日記中的清明上河圖
    (《竺可楨日記》1949年5月30日)       當年胡適、傅斯年雖然是堅定的反共學者,但為了體現學術公正,盡力把信奉馬克思主義而卻在甲骨文、金文領域取得重要研究成果的郭沫若評選為首屆中央研究院院士,表達了一種衡量院士的取捨標準首先取決於其人的學術水準,而不以政治上的左右傾向去抹殺他人學術成就的態度。
  • 天氣、氣候與水的關係
    對人類來說,現代天氣,氣候與水日益取得巨大的,新的價值,但又處於變化和危機發展的時代。自古以來,危機都是發展的動力,當前的危機主要來自人類自己,在認識與處理現代氣候變化與水荒問題的過程中,人類的生產,生活與思維方式也隨之改變。大氣就像一部大機器,它的能源是太陽輻射。
  • 學者揭秘氣候冷暖變遷與中國歷史朝代更迭
    以其一貫秉承的國際視野、人文關懷和華人視角,遍訪國內外最頂級的氣候學家、經濟學家,以及政治家、企業家,實地拍攝氣候變暖給全球不同地區帶來的種種變化。力求從國內到國際,從科學到民生,從政治到經濟,全方位深入剖析氣候變暖的前因後果,揭示中國以及世界各地因此面臨的危機和挑戰,以冀喚起全球華人重新思考人類與地球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