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述我國氣候學家竺可楨,他是如何去研究氣候的?
大家可能沒有去細心關注自己身邊的氣候變化,哪些年相對冷一些,哪些年相對熱一些。其實這些都是一些我們生活中比較有意思的東西,仔細去觀察,你會有意外收穫的。今天給大家介紹的這個文化名人,就是專門研究氣候的,他經常呢早早起床,去公園漫步。其實他並不是只是去公園觀賞散心的,而是抱著去探索大自然的氣候變化的。我上面講的這個人,就是我國著名的氣候學家竺可楨。
竺可楨從抗日戰爭時期一直到建國,幾十年來一直致力於對氣候的研究工作,將這些內容整理成物候筆記,一共累積整理了八百萬字的物候資料。這些資料,為我國的氣候研究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幫助,為後人去研究這個內容,提供了一把快捷的鑰匙。
竺可楨是如何去研究氣候學的呢?他通過對考古學和氣候學的共同研究,發現了其中的一些規律。他通過對古代遺骸中相關動物的研究,發現四千年前的黃河流域的氣候比現在較為溫暖一些。但是不僅僅如此,竺可楨還將歷史學與氣候學相掛鈎,通過讀大量的書籍,然後整理相關數據資料。最終發現,三國時期淮可流域的天氣是趨於寒冷的。因為根據三國志記載,當時曹丕到淮河流域視察演習,發現淮河突然結凍了,所以因此可以看出,當時溫度相對較低。
上面所說的關於竺可楨研究氣候的方法,除此之外還有一種,那就是將古人所留下的詩句進行研究,然後得出當時的相關氣候。中國的古代詩人,是非常喜歡大自然的,也留下來了許許多多的相關資料。這樣一來,就為現在的人去研究古人當時的氣候變化提供了非常珍貴的遺產。劇歷史資料記載,詩經上關於梅的相關內容有五次。「終南何有,有條有梅」的詩句,細心的人就會發現,當時的梅分布在黃河流域,說明這裡的氣候相對溫暖。
但是,到了宋朝,根據蘇軾在他的詩句中的一些細節可以表明,當時宋代北方華北地區已經沒有梅了,因為這時候的氣候相對變化得比較冷了。不僅如此,竺可楨對各各朝代相關詩人留下的詩句的研究,推測出不同時期的氣候變化。
作為一個氣候研究者,單獨從書上去研究氣候變化是遠遠不夠的,所以,竺可楨也經常出去考察。跋山涉水,不辭艱辛的打量研究,最終積累了寶貴的知識材料。在他晚年寫成的《中國近五千年來氣候變遷的初步研究》論文,引起了國內外不少學者的稱讚,博得了高度評價。
竺可楨老先生對一個學科的研究方法,是值得我們現代人去學習的,他的精神也值得我們去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