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氣候與水的關係

2020-12-05 中國氣象局

對人類來說,現代天氣,氣候與水日益取得巨大的,新的價值,但又處於變化和危機發展的時代。自古以來,危機都是發展的動力,當前的危機主要來自人類自己,在認識與處理現代氣候變化與水荒問題的過程中,人類的生產,生活與思維方式也隨之改變。

大氣就像一部大機器,它的能源是太陽輻射。主要受到天文因子(如緯度的差別)和地表層因子(如海陸差別與地形,植被等)的影響,轉變成為熱能,一般用溫度表示。溫度有緯度的差別,也有區域與地方的差異。最突出的區域差異是海洋與陸地熱力性質不同造成的。溫度差異是產生氣流的主要動力。一般大氣環流,季風環流與其它風系被稱為熱力環流,因為它們都是熱力差別推動的環流系統,前蘇聯科學家舒列金形象地簡稱之為熱機。氣流循環又帶動水分循環。這兩種循環是互相影響,共同產生各種天氣氣候與水文現象。

水分主要通過海水蒸發進入大氣,並由氣流輸進大陸後,以降水的形式到達陸地表層,形成多種多樣性和五光十色的水氣現象。降水與溫度是地球上產生各種氣候帶與氣候區的原因,當前人們所說的氣候變化主要指的就是長時期裡溫度與降水的變化。降水的強度與持續的時間對生產生活有決定性影響,也是風調雨順或旱澇災害的主要原因。

天氣氣候與水分循環在正常情況下,有利於生產的發展。但是,在幾千年的歷史裡累次出現人們難以適應的異常現象,這就是災害。澇災就是降水量超過農業生產承受能力的上限,旱災則是低於需水量的下限,熱害是溫度高於生產承受能力的上限,冷害則是農作物難以忍受的下限。因此,幾千年的歷史既是人們開發利用天氣氣候與水資源的歷史,也是人們同旱澇與冷熱災害的鬥爭史。夏禹治水與羿射九日等傳說故事就是人們對古代災害的回憶與想像的文學表現。

美好地球上的天氣、氣候與水都是宇宙中極其珍貴的資源,從某種意義上說,災害從反面反映了這種資源的價值,告訴人們如何去認識和珍惜自然給予人類的這種恩賜。

更值得人們擔心的是,自從工業迅速發展以來,天氣氣候與水文現象的人為因素逐漸強化。工業使用化石能與機器,有力地推動生產能力加速提高。從此人類不再完全聽命自然,而開始有了自己的主動權。然而,生產的發展不可能不影響自然界,這個影響首先原於化石能(煤、石油、天然氣)加速消耗所產生的嚴重後果。

化石能源供不應求發出了了自然資源危機信號,而化石能源燃燒排放大量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是全球性的大氣汙染的災害性的結果,把全球變暖變成科學的熱門課題,都反映自然界的物質與能量平衡因人類濫用資源而受到了嚴重的影響。

能量收支失調在現代最突出地表現在大氣中溫室氣體濃度上升所引起的全球增溫;而自然界的物質平衡受到影響,主要表現為資源匱乏,環境汙染物的增加與現代水荒問題,這兩者都具有惡性發展趨勢,可能引發全球性災變,因而得到社會各界與科學界的高度重視。

全球增溫實際上是人為提高大氣的能量水平。人們利用化石能極為粗放,低效多耗,導致能源匱乏,而燃燒過程中放出的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數量很大,並卻未經處理地排入大氣。自然植被通過光合作用大量吸取二氧化碳是大氣中二氧化碳的主要支出之一,而人類又大量破壞植被,大氣中二氧化碳的收入猛增而支出劇減,所以溫室氣體的濃度與溫室效應有增無減,是全球增溫的氣候變化的原因。

事實是最強有力的證明。近百年來,世界平均溫度上升了0.6℃。如果這個升溫值果真是幾千年來未曾有過的大值,那麼設想(雖然不能最後斷言)當前的增溫有可能不是自然因素所為,而是人為原因造成的。然而,這裡也有一個重要問題,科學家至今還拿不出幾千年來每百年的平均溫度數據,那麼這個結論也帶來了問號。我國氣候學的奠基人竺可楨先生的《中國近五千年的氣候變遷的初步研究》著名論文根據公元533~544年出版的著名農書《齊民要術》中的物候與現代(1906~1961年)物候比較,認為當時年平均溫度比現代約低1℃,他考證一百多年後,即唐代650-847年的史料,認為那時溫度高於現代,也就是說,100多年間溫度上升1度多,已經大於近百年0.6℃的升溫記錄。應當指出,在同一時期裡全球也是增溫的,所以竺可楨的估計有全球代表性。雖然竺可楨的研究並不精確,但卻是唯一的有數值意義的估計,它不低於現代0.6℃的增溫值。

(來源:青島市氣象局網站 責任編輯:欒菲)

相關焦點

  • 直擊天氣 與科學家聊「天」:關注「氣候與水」
    今年世界氣象日主題為「氣候與水」,我們應當如何理解他們之間的關係?氣候變化使水資源發生了怎樣的變化?目前我國對雲水資源的認識和利用是怎樣的?未來的前景如何?記者採訪了中國工程院院士丁一匯、國家氣候中心氣候服務室正高級工程師肖潺、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周毓荃。
  • 專訪:直擊天氣 與科學家聊「天」——關注「氣候與水」
    今年世界氣象日主題為「氣候與水」,我們應當如何理解他們之間的關係?氣候變化使水資源發生了怎樣的變化?目前我國對雲水資源的認識和利用是怎樣的?未來的前景如何?記者採訪了中國工程院院士丁一匯、國家氣候中心氣候服務室正高級工程師肖潺、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周毓荃。
  • 世界氣象日:關注「氣候與水」 合理開發雲端水
    3月23日是世界氣象日,今年的主題是「氣候與水」。氣候是我們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水是人類社會生存發展的重要資源,兩者關係極為密切,相互影響。保護水資源是人類共同的責任廣義上,與氣候相關的水不僅僅指降水,還包括以固態和氣態等形式存在於空中的水汽、雲以及以固態和液態存在於陸地和海洋中的水。水通過不同形態及轉換,比如降雨(降雪)、蒸發、徑流等,在地球氣候系統的物質循環和能量循環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可以說是溝通氣候系統不同圈層之間的重要橋梁和紐帶。
  • 天氣與氣候的科學概念
    這就是天氣波譜段的時間尺度與空間尺度之間的線性對應關係。  由於有了線性對應關係,幾乎一切天氣預報都可以用瞬時天氣圖作基本工具。預報的時間長,就需要知道波長尺度大的波動,這只要採用大範圍天氣圖就可以表現出來。如果是短時期的預報,就需要小範圍天氣圖。尺度越小,解析度越高,小範圍天氣圖更能顯示小波動的情況。
  • 太陽活動如何影響天氣氣候變化
    近20年的研究已清楚表明,天氣氣候的形成和變化,尤其是氣候變化並不僅僅是大氣運動所產生的,它們是氣候系統(包括大氣、海洋、地圈和生物圈等)共同作用的結果。作為大氣和海洋運動能量基本來源的太陽,無疑在大氣等系統的運動和變化中有極其重要的作用。李崇銀院士從氣象學角度概括歸納了太陽活動與天氣氣候變化的關係。
  • 初中地理《天氣和氣候》說課稿
    三、說教學目標【過渡句】根據新課程標準、教材特點、學生實際,我確定了如下教學目標:1.知道天氣與氣候的區別,並能在生產、生活中正確使用這兩個術語;識別常用天氣符號,看懂簡單的天氣圖;認識氣候與人類生產、生活的相互關係,形成保護大氣環境的意識。
  • 新報告探討氣候變化與極端天氣之間的關係
    中國氣象網訊據世界氣象組織11月6日消息,一篇最新發布的研究報告表明,溫室氣體排放和土地利用對2014年的某些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產生了影響,這些事件包括:太平洋中部的熱帶氣旋,歐洲的強降水,東非的乾旱,澳洲、亞洲和南美的極端高溫。
  • 立夏氣候觀察,當下強對流天氣對人體健康以及後續氣候的影響
    5月5日對應二十四節氣立夏節氣交日,全國氣候出現強對流天氣的藍色預警。全國有5省市出現雷暴大風或冰雹天氣。中國天氣網訊 中央氣象臺5月5日10時繼續發布強對流天氣藍色預警:預計5月5日14時至6日14時,江西中南部、浙江東南部、福建中南部及其近海區域、以及重慶西部、吉林東部等地的部分地區將有8-10級雷暴大風或冰雹天氣;另外,四川東部和北部、重慶中南部、貴州東部、湖北東南部、湖南西部和東部、江西中南部、浙江中東部、福建大部等地的部分地區將有短時強降水天氣,小時雨量30-50毫米
  • 「另一個地球」的天氣氣候怎麼樣?
    該行星名稱為克卜勒452b(Kepler452b),與地球的相似指數為0.98,有可能擁有大氣層和流動水。這則消息之所以引起轟動,是因為人們期待這樣一顆「類地行星」同時也是適宜人類居住的「宜居行星」,希望其不但有可能孕育外星生命,亦會是人類未來「空間移民」的選擇之一。  那麼,宜居行星應當擁有怎樣的天氣氣候特徵?克卜勒452b上的情形又會是怎樣的呢?
  • 南極氣象觀測與天氣氣候
    在南極地區已有包括我國南極長城站和中山站在內的,20個國家的40餘個全年工作的有人氣象站和近40個自動氣象站列入了全球天氣監視網。   全球大氣是一個相互作用的統一整體,南極地區的氣象臺站是世界天氣監視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南極地區進行氣象觀測更有特殊重要意義:  南極是全球大氣的主要冷源之一,在全球大氣環流和天氣氣候形成中起重要作用。
  • 北極的天氣和氣候
    現在的氣候變化及其後果問題是中心問題,因為北極的變暖比地球上其他地區快得多。北極因此也被稱為地球的溫度計。嚴酷的北極氣候北極地區大部分是由海洋(北冰洋)由陸地(阿拉斯加,加拿大,格陵蘭島,西伯利亞)和氣候方面所包圍的冰,雪和霜為主的。
  • 極端天氣事件與全球氣候變化
    極端天氣事件:就是超過正常狀態下的最高或最低極端天氣是一個小概率事件。一般情況下學者認為,這種極端事件出現的概率在5%以下。但隨著氣候變暖,極端天氣事件明顯增加,2013年9月5日,《美國氣象學會通報》發文稱,經研究發現,大氣中溫室氣體濃度的增加已經提高了極端炎熱天氣發生的概率。雖然目前不能找出關聯,但不可否認,極端天氣事件的出現與氣候變化有緊密關係。
  • 我們的衣食住行與氣候有怎樣的關係
    2010年,氣候對我國道路設施及交通運營產生了哪些影響呢?來自於國家氣候中心的氣候影響評估分析表明,2010年氣候對交通的影響屬中等年份。而這一年,對影響我國交通較大的天氣或氣候事件包括降雨、大霧、降雪、冰雹、大風、沙塵暴等。如何合理利用氣候資源,減少交通事故的發生,確保交通安全,將成為交通、氣象部門繼續努力的方向。
  • 水——溝通氣候系統各圈層的重要橋梁和紐帶
    今年世界氣象日的主題是「氣候與水」。氣候是我們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水是人類社會生存發展的重要資源,兩者關係極為密切,相互影響。全球變暖加速了水循環過程,不但改變了降雨模式,對蒸散、徑流等產生影響,而且加劇了諸如乾旱和洪水等極端事件的發生機率,影響水安全。氣候氣候是指一個地區在某段時間內所經歷過的天氣,是一段時間內天氣的平均或統計狀況,反映一個地區的冷、暖、幹、溼等基本特徵。
  • 聯合訪談:從十大天氣氣候事件評選透視極端天氣
    聯合訪談:從十大天氣氣候事件評選透視極端天氣 2012-12-21 09:25:00 來源:中國天氣網
  • 大氣與海洋科學系師生共同開展2020年世界氣象日「氣候與水」系列...
    今年3月23日是世界氣象組織設立的第60個世界氣象日,主題為「氣候與水」。聚焦氣候變化與水資源保護,大氣與海洋科學系教師黨支部和研究生黨支部聯合開展「氣候與水」系列主題活動,以線上科普專欄、主題講座、支部共建等形式,助力喚起人們對氣候治理與氣象工作的重視和支持,推動大氣科學與其他學科間的交叉與融合,在當代大學生中宣傳新形勢下的氣候與水的關係,呼籲更加合理、協調、可持續地利用和規劃氣候與水資源。
  • 氣候和天氣有什麼區別?為什麼有天氣預報而沒有氣候預報?
    我們人類所生活的自然地理環境是一個有機的整體,是由許多要素來共同組成的,自然地理環境的基本要素包括地形(地貌)、氣候、水文、生物和土壤,這些要素之間彼此相互作用、相互影響。「氣候」是自然地理的基本要素之一,也是活躍和富有變化的要素,但是為什麼我們平時聽到的都是「天氣預報」而沒有「氣候預報」呢?
  • 氣候專家解析我國入汛以來天氣氣候特點
    新華網北京6月1日電 今年汛期,我國天氣氣候形勢複雜,華南地區4月20日入汛,較常年偏晚。入汛以來,我國降水分布呈現怎樣的特點?夏季風爆發與往年相比有何不同,其背後有哪些原因?針對這些問題,記者採訪了國家氣候中心首席預報員陳麗娟。
  • 中國極端天氣氣候事件
    中國氣象報通訊員翟建青報導3月15日,《中國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和災害風險管理與適應國家評估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在聯合國第三屆世界減災大會期間於日本仙臺發布。中國氣象局副局長矯梅燕,中國科學院院士秦大河,國家氣候中心主任宋連春出席本次新聞發布會。發布會由秦大河主持,矯梅燕作發言,宋連春詳細介紹《報告》的主要結論。
  • 氣候難民_氣候難民是什麼意思-天氣網氣候百科
    到2080年,滑雪這樣的活動會再一次成為富人們的專利,因為炎熱的天氣會使滑雪場的維持費用增加。盎格魯·薩克遜民族的性格也會在炎熱中融化——好天氣會使英國的年輕人更多地參與戶外活動,而不是在他們的被窩和車庫裡製作音樂。 同樣的預測也可以在中國作出,只是,像中國這樣的發展中國家,人口密度大,資源有限,將如何面對氣候變化所引起的生活變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