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人類來說,現代天氣,氣候與水日益取得巨大的,新的價值,但又處於變化和危機發展的時代。自古以來,危機都是發展的動力,當前的危機主要來自人類自己,在認識與處理現代氣候變化與水荒問題的過程中,人類的生產,生活與思維方式也隨之改變。
大氣就像一部大機器,它的能源是太陽輻射。主要受到天文因子(如緯度的差別)和地表層因子(如海陸差別與地形,植被等)的影響,轉變成為熱能,一般用溫度表示。溫度有緯度的差別,也有區域與地方的差異。最突出的區域差異是海洋與陸地熱力性質不同造成的。溫度差異是產生氣流的主要動力。一般大氣環流,季風環流與其它風系被稱為熱力環流,因為它們都是熱力差別推動的環流系統,前蘇聯科學家舒列金形象地簡稱之為熱機。氣流循環又帶動水分循環。這兩種循環是互相影響,共同產生各種天氣氣候與水文現象。
水分主要通過海水蒸發進入大氣,並由氣流輸進大陸後,以降水的形式到達陸地表層,形成多種多樣性和五光十色的水氣現象。降水與溫度是地球上產生各種氣候帶與氣候區的原因,當前人們所說的氣候變化主要指的就是長時期裡溫度與降水的變化。降水的強度與持續的時間對生產生活有決定性影響,也是風調雨順或旱澇災害的主要原因。
天氣氣候與水分循環在正常情況下,有利於生產的發展。但是,在幾千年的歷史裡累次出現人們難以適應的異常現象,這就是災害。澇災就是降水量超過農業生產承受能力的上限,旱災則是低於需水量的下限,熱害是溫度高於生產承受能力的上限,冷害則是農作物難以忍受的下限。因此,幾千年的歷史既是人們開發利用天氣氣候與水資源的歷史,也是人們同旱澇與冷熱災害的鬥爭史。夏禹治水與羿射九日等傳說故事就是人們對古代災害的回憶與想像的文學表現。
美好地球上的天氣、氣候與水都是宇宙中極其珍貴的資源,從某種意義上說,災害從反面反映了這種資源的價值,告訴人們如何去認識和珍惜自然給予人類的這種恩賜。
更值得人們擔心的是,自從工業迅速發展以來,天氣氣候與水文現象的人為因素逐漸強化。工業使用化石能與機器,有力地推動生產能力加速提高。從此人類不再完全聽命自然,而開始有了自己的主動權。然而,生產的發展不可能不影響自然界,這個影響首先原於化石能(煤、石油、天然氣)加速消耗所產生的嚴重後果。
化石能源供不應求發出了了自然資源危機信號,而化石能源燃燒排放大量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是全球性的大氣汙染的災害性的結果,把全球變暖變成科學的熱門課題,都反映自然界的物質與能量平衡因人類濫用資源而受到了嚴重的影響。
能量收支失調在現代最突出地表現在大氣中溫室氣體濃度上升所引起的全球增溫;而自然界的物質平衡受到影響,主要表現為資源匱乏,環境汙染物的增加與現代水荒問題,這兩者都具有惡性發展趨勢,可能引發全球性災變,因而得到社會各界與科學界的高度重視。
全球增溫實際上是人為提高大氣的能量水平。人們利用化石能極為粗放,低效多耗,導致能源匱乏,而燃燒過程中放出的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數量很大,並卻未經處理地排入大氣。自然植被通過光合作用大量吸取二氧化碳是大氣中二氧化碳的主要支出之一,而人類又大量破壞植被,大氣中二氧化碳的收入猛增而支出劇減,所以溫室氣體的濃度與溫室效應有增無減,是全球增溫的氣候變化的原因。
事實是最強有力的證明。近百年來,世界平均溫度上升了0.6℃。如果這個升溫值果真是幾千年來未曾有過的大值,那麼設想(雖然不能最後斷言)當前的增溫有可能不是自然因素所為,而是人為原因造成的。然而,這裡也有一個重要問題,科學家至今還拿不出幾千年來每百年的平均溫度數據,那麼這個結論也帶來了問號。我國氣候學的奠基人竺可楨先生的《中國近五千年的氣候變遷的初步研究》著名論文根據公元533~544年出版的著名農書《齊民要術》中的物候與現代(1906~1961年)物候比較,認為當時年平均溫度比現代約低1℃,他考證一百多年後,即唐代650-847年的史料,認為那時溫度高於現代,也就是說,100多年間溫度上升1度多,已經大於近百年0.6℃的升溫記錄。應當指出,在同一時期裡全球也是增溫的,所以竺可楨的估計有全球代表性。雖然竺可楨的研究並不精確,但卻是唯一的有數值意義的估計,它不低於現代0.6℃的增溫值。
(來源:青島市氣象局網站 責任編輯:欒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