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與氣候的科學概念

2021-01-15 中國氣象局

  天氣與氣候都是因為大氣波動產生的大氣現象。大氣波動是由高低(氣壓或溫度等)兩個或多個位相組成的波浪狀振動,每個位相的大氣現象都不相同,呈現晴雨、冷熱等現象交替出現的波動性的周期變化過程。

  大氣的波動有各種尺度。在天氣預報裡,長波與短波是兩種常見的大氣波動。短波指的是波長為幾百公裡至上千公裡的波動,短波的波谷就是氣旋或低氣壓,是陰雨天氣多發的位相。兩個氣旋之間就是反氣旋或高氣壓,即天氣較好的位相。短波常常成串經過,是天氣數日一變的主要原因。

  長波指的是波長約幾千公裡的大氣波動。長波的每個位相一般有幾個性質相近的短波。在長波的波谷裡的短波的低氣壓比較活躍,這就是連日陰雨的原因,陰雨之間的間歇或短時轉晴,則是短波的高壓到來的結果。在長波的波峰裡,則情況正好相反,也有若干個短波經過,但主要是晴朗與穩定的天氣,夏季的高溫和嚴重的大氣汙染就是出現在長波的這個位相裡。

  此外,比長波的波長更大的還有波長達到萬公裡以上的超長波,波長小於短波的還有中尺度與小尺度的波動。因此,在天氣範圍裡有多種尺度的大氣波動,它們可以按照波長的順序排列成波譜。在波譜裡,宏觀波動的位相是微觀的波動的背景,而微觀的波動是宏觀波動位相裡的內部振動。有意義的是,雖然這個波譜是按空間尺度排列的,但在時間座標上有很好的對應。空間波動在時間上的反映就是周期,波長越大,波動的時間周期越長。反之,波長越小,周期越短。這就是天氣波譜段的時間尺度與空間尺度之間的線性對應關係。

  由於有了線性對應關係,幾乎一切天氣預報都可以用瞬時天氣圖作基本工具。預報的時間長,就需要知道波長尺度大的波動,這只要採用大範圍天氣圖就可以表現出來。如果是短時期的預報,就需要小範圍天氣圖。尺度越小,解析度越高,小範圍天氣圖更能顯示小波動的情況。於是,時間尺度的變化可以通過調節空間尺度來代替,這就是用瞬時天氣圖也能製作幾天的天氣預報的原因。空間尺度最大的超長波只有約半個月的生命期,這就說明在瞬時天氣圖的基礎上,半個月就是預報的最長時限。

  問題在於長度超十多天之後,時間還在延長,但地球空間卻是已到了極限,不能繼續擴大。於是生命期超過十多天的大氣現象就不能再用瞬時天氣圖表現。十多天是一個轉折點,過了這個點,時間尺度與空間尺度不再存在線性對應關係,而是只有時間尺度的增長,沒有空間尺度的擴大。這個轉折點就是天氣與氣候理論上的界線。空間尺度與時間尺度關係的改變是天氣與氣候產生了許多差別的原因。

  第一是數據的差別。前面說到,天氣可以用瞬時天氣圖顯示,氣候卻不能夠,這是因為時間長度已經超過了瞬時圖上顯示的天氣波動生命的極限。於是,在同樣的圖上就有若干個大氣波動的重複,而不會是個別的波動。結果氣象觀測數據的統計值取代了瞬時值。如果說,天氣就是人們看到的具體的大氣現象,那麼氣候則是一段時期內相繼發生過的多次天氣的綜合,這就是氣候學教本中關於氣候的定義。可以說,天氣與氣候的關係同個人與人群、樹木與森林的關係是一樣的,都是個體與集體的關係,個體可以用單值,集體則需要應用統計值才能描寫它的特徵。平均值、極值、變率等就是最常用到的氣候統計值,此外,還有如乾燥度等指標也是表現氣候特點的基本數據。

  第二是成因的差別。以火車的運行作譬喻,在幾分鐘的短時間裡,火車運動的能量主要依靠的是自身的慣性力。這時雖然還在供給能量,然而這是備用的能量,一時還不能反映到火車眼前的運動上。如果時間長了,超過半個小時,慣性力已消耗殆盡,這時就需依靠能量的不斷補充。沒有能量的補充,火車也就停止了運動。

  大氣也是這樣,在天氣的範圍裡,大氣的運行主要靠自身內部的力量,這時大氣動力學描寫了運動的規律性。因此,在天氣預報裡動力模式可以作為主要工具。到了氣候尺度,大氣主要依靠外界能量的輸入,冷熱源起了重要的作用。1979年第一次世界氣候大會上提出了氣候系統的科學概念。所謂氣候系統就是包括大氣、海洋、大陸、冰雪與生物圈在內的能量與物質交換系統。因此,由於能量問題,氣候就不只是大氣現象,而是氣候系統裡物質與能量循環的產物。

  第三是人文性質的差別。人們研究自然現象主要是服務於人類的需要,並以人類已經擁有的條件,包括物質裝備與思維方式為根據。天氣服務在於預測最近幾天的大氣變化,對於人們採取應對行動是必要的,所以具有很強的行動性、戰術性與一次性。氣候服務在於提供長期大氣狀況的信息,用於決策、規劃與管理等需要,故具有規劃性、戰略性與多次性。

  實際上,天氣與氣候服務是相輔相成的。舉例說,為了修建機場,在選址等問題上氣候服務是必需的,只有氣候條件有利於飛機的起飛與降落,機場的利用效率才高,不利天氣的預報難度也就減少。但是,再好的氣候條件也難免發生不利的天氣條件,因而天氣預報也是必要的,這兩種服務有互補關係,都是不能偏廢的。

  第四是發展前景的差別。由於人類的迅速發展,人們不得不注意到,生產發展同環境與資源的矛盾首先在地球圈層中的大氣裡爆發。全球增溫、臭氧洞與酸雨等就是第一批例子。

  人們的活動擴大了,任何巨大的建設與活動無不牽聯到資源與環境,需要周密的設計與長期籌備,避免相互撞車,爭資源、排汙等一擁而上,演變成現代的環境與資源危機,首當其衝的是氣候危機。氣候危機雖然是氣候問題,然而它的根源與後果都在人類社會的發展與自然界的失調。危機使氣候問題突破了專業範圍,變成了全球問題。這就是氣候學的全局性意義在現代飈升的原因。因此,氣候將是調控人類與自然性系統、使之處於和諧運轉狀態與良性循環的一門學問,有廣闊的發展前景。(來源於2004年11月2日《中國氣象報》 作者:張家誠)

相關焦點

  • 天氣和氣候兩個概念有何區別?
    第3頁:生態部分 第4頁:地理及其他部分   兩者在科學上有明確的定義天氣是短時間發現的氣候現象,颳風、下雨、打雷、冰雹等等短期的氣候現象。氣候是長時間天氣的平均狀態的統計值,或者是由沿著時間軌道延續的長時間天氣的集成的平均值,通常以某一時段的平均值作為標準,不是用幾度表述,而是以冷、暖、幹、溼來表述的。所以,簡單地講,天氣是短時的氣象現象,氣候是長時間的天氣的平均狀態。舉個例子,全球變暖時,颱風的強度會增加,這是氣候問題;颱風則是一種天氣現象。
  • 初中地理《天氣和氣候》說課稿
    本節教材講述天氣和氣候的概念以及常見的天氣符號,本節課是學習這一章節的基礎。學生學習完本節課內容後,可以對天氣概念有一個基本的認識,為後面的學習做好鋪墊。學生學習本節課內容可以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環境觀念,培養學生的讀圖能力。
  • 科學認識極端天氣 積極應對氣候變化
    美國攝影師吉姆·裡德(Jim Reed)拍攝的極端天氣「奇觀」。隨著全球氣候變暖,近些年,極端天氣在全球範圍內的發生頻率呈現增多的態勢。29日,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組織的「科學家與媒體面對面」系列活動邀請了專家與媒體共同探討極端天氣應對問題。中央氣象臺首席預報員楊貴名表示,要正確認識極端天氣,積極應對氣候變化。楊貴名指出,極端天氣是指正常天氣(氣候)的狀態嚴重偏離其平均態,在統計意義上屬於不易發生的事件。在全球氣候變暖的大背景下,近幾年極端天氣的發生頻率確實有所增加,但仍然屬於小概率事件。
  • 中國極端天氣氣候事件
    中國氣象報通訊員翟建青報導3月15日,《中國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和災害風險管理與適應國家評估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在聯合國第三屆世界減災大會期間於日本仙臺發布。中國氣象局副局長矯梅燕,中國科學院院士秦大河,國家氣候中心主任宋連春出席本次新聞發布會。發布會由秦大河主持,矯梅燕作發言,宋連春詳細介紹《報告》的主要結論。
  • 高一地理教學教案: 地球上的大氣 天氣與氣候
    高中地理教案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氣 第五節 天氣與氣候教案   天氣與氣候教案   高中地理教案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氣 第五節 天氣與氣候教案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理解天氣與氣候的區別,氣團的形成及其對天氣的影響
  • 天氣、氣候與水的關係
    對人類來說,現代天氣,氣候與水日益取得巨大的,新的價值,但又處於變化和危機發展的時代。自古以來,危機都是發展的動力,當前的危機主要來自人類自己,在認識與處理現代氣候變化與水荒問題的過程中,人類的生產,生活與思維方式也隨之改變。大氣就像一部大機器,它的能源是太陽輻射。
  • 專家指出科學認識極端天氣 積極應對氣候變化
    隨著全球氣候變暖,近些年,極端天氣在全球範圍內的發生頻率呈現增多的態勢。8月29日,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組織的「科學家與媒體面對面」系列活動邀請了專家與媒體共同探討極端天氣應對問題。中央氣象臺首席預報員楊貴名表示,要正確認識極端天氣,積極應對氣候變化。
  • 「另一個地球」的天氣氣候怎麼樣?
    那麼,宜居行星應當擁有怎樣的天氣氣候特徵?克卜勒452b上的情形又會是怎樣的呢?  一般來說,適宜人類居住的行星,其天氣氣候特徵應與地球相似。最基本的一點,則是行星表面有液態水。決定這一條件的主要因素是行星所在星系的類型及恆星體積、有效溫度和行星軌道。天文學家經常提及「宜居帶」概念。
  • 直擊天氣 與科學家聊「天」:關注「氣候與水」
    國家氣候中心氣候服務室正高級工程師肖潺:氣候是指一個地區在某段時間內所經歷過的天氣,是一段時間內天氣的平均或統計狀況,反映了一個地區的冷、暖、幹、溼等基本特徵。  氣候和水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適宜的氣候和適量的水資源是生產生活的必要條件,即常常所說的風調雨順。如果天氣氣候的變化範圍超過了正常波動的上限或者下限,就會出現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又稱極端事件),極端事件的發生往往伴隨著較大的社會影響。以降水為例,降水過多會帶來暴雨洪澇,危及房屋、土地、農田甚至生命安全,而降水過少則會帶來乾旱,影響作物生長甚至人畜飲水等。
  • 南極氣象觀測與天氣氣候
    南極氣象觀測是從南極探險開始,隨著近百年來南極科學考察事業的興起而發展起來的。在早期的帆船探險時代,人們只能依據探險者和在南極地區捕獵海豹和鯨魚的船隻提供的零星資料來認識南極。真正系統的南極氣象觀測始於1957年的國際地球物理年。
  • 極端天氣半數受氣候變化影響
    事實上,這是到處充斥著極端天氣的一年:在美國遇到了乾旱和熱浪;在英國出現了破紀錄的降雨;而罕見的大雨襲擊了肯亞、索馬利亞、日本和澳大利亞;西班牙發生了乾旱;中國則遭遇了洪水;當然人們也忘不了超級颶風桑迪。 據《科學》雜誌報導,緊隨這些極端天氣事件,人們提出的第一個問題就是:「這一切是因為氣候變化嗎?」
  • 專訪:直擊天氣 與科學家聊「天」——關注「氣候與水」
    今年世界氣象日主題為「氣候與水」,我們應當如何理解他們之間的關係?氣候變化使水資源發生了怎樣的變化?目前我國對雲水資源的認識和利用是怎樣的?未來的前景如何?記者採訪了中國工程院院士丁一匯、國家氣候中心氣候服務室正高級工程師肖潺、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周毓荃。
  • 極端天氣氣候事件指標體系基本確立
    本報訊 記者賴敏報導 在氣候變化背景下,如何進一步認清我國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的發生發展規律?有關各行業氣象災害的預警、評估和管理能否更加及時有效?近日,在江蘇揚州舉行的「極端天氣氣候事件指標體系研討會」暨科技部「十一五」支撐重點項目「我國主要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及重大氣象災害的監測、檢測和預測關鍵技術研究」進展會上,我國5種極端天氣氣候事件指標體系基本確立,有望使上述長期以來進展緩慢的技術難題得到突破。
  • 氣候和天氣有什麼區別?為什麼有天氣預報而沒有氣候預報?
    我們人類所生活的自然地理環境是一個有機的整體,是由許多要素來共同組成的,自然地理環境的基本要素包括地形(地貌)、氣候、水文、生物和土壤,這些要素之間彼此相互作用、相互影響。「氣候」是自然地理的基本要素之一,也是活躍和富有變化的要素,但是為什麼我們平時聽到的都是「天氣預報」而沒有「氣候預報」呢?
  • 北極的天氣和氣候
    從探險者到極地研究人員荷蘭在北極地區豐富的歷史:早期的探險(威廉·巴倫支)捕鯨者在18世紀和19世紀(包括德克Hidde吉),以通過抓住冷在最近的一本書中描述現代科學研究50周年荷蘭在極地研究「。現在的氣候變化及其後果問題是中心問題,因為北極的變暖比地球上其他地區快得多。北極因此也被稱為地球的溫度計。
  • 打開極端天氣事件的黑匣子:講述氣候危機的新範式
    兩位專家強調,應對氣候變化,減排工作和適應行動同樣重要。提問環節:什麼是極端天氣事件?在氣候變化不斷加速的情境下,極端天氣事件的概率在發生怎樣的變化?我們做氣候變化研究的時候常常用到一個詞是氣候變化歸因。極端天氣事件發生的時候我們應該怎麼科學描述解讀它和氣候變化的相關性?極端事件以及氣候變化會帶來哪些系統性的影響和風險呢?
  • ECMWF與Atos成立天氣和氣候模擬卓越中心
    圖片來自原文2020年10月5日,歐洲中期天氣預報中心(ECMWF)與歐洲信息技術公司源訊公司(Atos)合作成立了天氣和氣候模擬卓越中心(Center of Excellence in Weather & Climate Modelling),支持天氣和氣候的高性能計算(HPC)、人工智慧(AI)和量子計算(QC)技術。
  • 我國極端天氣氣候事件頻現 天氣君為何變成「暴脾氣」
    在氣象學中,對於極端天氣氣候事件有一個明確的定義:由超出一定閾值的天氣氣候極端值直接或間接導致的影響人類社會和生態環境的某種自然災害發生的事件。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總體可以分為極端降水、極端高溫、極端低溫、極端乾旱等幾類。一般是50年或100年一遇的小概率事件,對人類社會和生態環境產生巨大負面影響。
  • 「天氣」與「氣候」:來看看微環境這個奇妙的小世界
    據國外媒體報導,如果說天氣對應著你的情緒,那麼氣候便對應你的性格。科學家常用這個比喻來解釋「天氣」與「氣候」之間的區別。
  • 「天氣」與「氣候」:來看看微環境這個奇妙的小世界
    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8月20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如果說天氣對應著你的情緒,那麼氣候便對應你的性格。科學家常用這個比喻來解釋「天氣」與「氣候」之間的區別。  換句話說,天氣是一個短期概念,描述的是大氣在有限時期內(以分鐘、小時、天或周為單位)、在某個特定區域的狀態,而氣候描述的則是長期內的平均天氣趨勢。  如果你對氣候感興趣,最好學一些地理學知識:全球氣候是由區域氣候組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