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與「氣候」:來看看微環境這個奇妙的小世界

2020-08-26 新浪探索

就連亞利桑那州沙漠裡的一株株玉米也會形成自己的微環境。靠近植株根部灌溉系統的溫度比外界環境要低。

  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8月20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如果說天氣對應著你的情緒,那麼氣候便對應你的性格。科學家常用這個比喻來解釋「天氣」與「氣候」之間的區別。

  換句話說,天氣是一個短期概念,描述的是大氣在有限時期內(以分鐘、小時、天或周為單位)、在某個特定區域的狀態,而氣候描述的則是長期內的平均天氣趨勢。

  如果你對氣候感興趣,最好學一些地理學知識:全球氣候是由區域氣候組成的。如果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分解,你會發現,只要是在能感知到的尺度上,每個位置上的氣候都存在一定差別。

  這就引入了「微氣候」的概念。該研究主題對農業、保護、野生生物管理和城市規劃都具有重要意義。

  規模很重要

  氣候有點像掛毯。整體畫面固然重要,但其中看似微小的細節也同樣關鍵。

  環境科學家將「微氣候」這個術語定義為「局部地區氣候條件(溫度、降雨、溼度、太陽輻射)的集合,通常靠近地面,且其空間規模與生態過程有直接關聯。」

  對於這個定義的後半部分,我們一會兒再談。跟一些研究人員指出,從定義上來看,微氣候必須不同於周圍地區的氣候。

圖為美國加州的聖莫尼卡山脈。可以看出,北坡和南坡被不同的植物所覆蓋。

  森林就為我們提供了一些絕佳的例子。在熱帶雨林中,靠近地面的氣候與50米上方樹冠處的氣候截然不同,正是因為這種垂直方向上的差異、再加上其它因素,熱帶地區才能實現如此驚人的生物多樣性。

  類似地,在2015年的一次日偏食中,科學家觀測發現,東歐一片草場的溫度變化比附近森林更加顯著。這是因為樹木不僅可以遮陰,樹葉還會反射太陽輻射,並且森林往往可以減慢風速。

  2019年一項對分布在五個大洲的98座森林的研究發現,森林中的溫度平均比周圍區域低4攝氏度。怕冷的人也不用擔心。該研究還指出,在冬季,森林中的溫度比外界環境平均高1攝氏度,相當舒適宜人。

  蟲子的生活

  微環境的範圍大到什麼程度、就不能用「微」字來形容了呢?換句話說,微環境是否存在一個規模上限呢?

  對此,不同科學家有不同的答案。在水平規模上,有些人會將『微環境』定義為任何直徑小於100米的區域內的環境。如果想弄清溫度對某片樹葉光合作用的影響,就應當在釐米級尺度上測量溫度,而要想弄清溫度對某種大型哺乳動物棲息地選擇的影響,就最好測量幾十到幾百米範圍內的溫度差異。

  例如,獨自生長的植物可以產生規模極小的微環境。單獨的一株玉米可以通過遮陰和改變植株近旁土壤特性,創造出專屬於自己的微環境。假如是一片玉米地,產生的微環境範圍就會更大,擴展到整片田地。

  許多生物會利用這些小的不能再小的微環境勉力維生,比如蚜蟲、紅蜘蛛等。與它們賴以為食的葉片相比,這些生物顯得極其渺小。每片葉子都有自己的微環境。觀察顯示,蚜蟲更喜歡溫度較低的葉片,其它無脊椎動物則更喜歡溫暖的葉片。由於這些生物的身體均無法自己產生熱量,葉片微環境對它們的生存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大尺度上的微環境

城市熱島效應是微環境的一個絕佳的例子。

  從宏觀層面上來看,地球正在經歷一段困難時期。全球氣溫不斷攀升,有史以來最熱的10個年份中,有九個都出現在2005年以後。另外近期一項估測顯示,全球約有100萬種物種正由於人類活動而瀕臨滅絕。

  生態學家和環境科學家正在努力解答一個關鍵問題:面對氣候的快速變化和棲息地的迅速流失,各個物種和整個生態系統會做出怎樣的反應。微環境是這項研究中的關鍵組成部分。如果我們不在合適的尺度上測量和理解環境,預測未來變化就會困難得多。

  開發商們從很久之前就認識到了小規模氣候對人們日常生活的影響。城市熱島效應就是這樣一個例子。植物排放的水蒸氣可以調節局部氣候。但在城市中,天然植被往往比較稀少。不僅如此,許多路面和建築還很擅長吸收、或重新釋放來自太陽的熱量。機動車排放物更是使情況雪上加霜。

  不過,大城市也並不是一塊簡簡單單的加熱板。同一座城市裡記錄的溫差有時可以高達8.3至11.1攝氏度。

  在這方面,城市裡的公園和樹木就派上了用場。它們對附近環境有很好的降溫效果。世界各地有幾座城市已經制定了增加城市綠地空間的計劃,植樹項目和屋頂綠植項目可以降低城市的地表溫度、減輕空氣汙染、以及減少地表徑流。(葉子)

相關焦點

  • 「天氣」與「氣候」:來看看微環境這個奇妙的小世界
    據國外媒體報導,如果說天氣對應著你的情緒,那麼氣候便對應你的性格。科學家常用這個比喻來解釋「天氣」與「氣候」之間的區別。
  • 藝術生地理複習資料 微專題6氣候類型
    一、氣候類型1、世界氣候類型的分布規律【注意】(1)該知識點在高考中的考查,需要考生從海陸位置、緯度分布兩方面把握世界氣候類型的分布規律;>(5)洋流 (6)人類活動四、氣候對地理環境的影響1、氣候對地形的影響2、氣候對水文的影響(5)對沙漠地區水的影響①沙漠地區晝夜溫差大
  • 天氣與氣候的科學概念
    在長波的波峰裡,則情況正好相反,也有若干個短波經過,但主要是晴朗與穩定的天氣,夏季的高溫和嚴重的大氣汙染就是出現在長波的這個位相裡。  此外,比長波的波長更大的還有波長達到萬公裡以上的超長波,波長小於短波的還有中尺度與小尺度的波動。因此,在天氣範圍裡有多種尺度的大氣波動,它們可以按照波長的順序排列成波譜。
  • 全球氣候最宜人的10大城市,快來看看都有哪些地方吧!
    一年四季都想去氣候宜人的城市旅遊,夏天享受明媚的陽光,冬天不必穿臃腫的衣服。你在尋找這樣一個擁有完美天氣的城市嗎?來看看世界上最舒適的10個城市吧。10、麥德林市:哥倫比亞麥德林市位於哥倫比亞奧拉山地,海拔1500米,被稱為「永遠的春天城市」。
  • BBC《地球脈動》第二季回歸 微鯨電視帶你探索奇妙世界
    現在,《地球脈動》第二季已登陸微鯨電視,超高清4K 屏幕真實呈現,觀眾們將在大屏上超近距離地感受大自然不可思議的奇妙與壯美,感受地球的絕美絢麗和殘酷競爭。我們看到了罕見的雪豹在漫天大雪中獵食的珍貴畫面,看到了冰原上企鵝、北極熊、海豹等生物相互依存的嚴苛情景,也見識了生活在大洋深處火山口高溫環境下的驚奇生物。
  • 真菌的世界真奇妙
    跑野外也算是多年了一直都沒注意到微觀世界裡還有這些奇妙的真菌,近一年才對真菌有了一些留意,在野外經常能看到一些大型蘑菇,但是在一些陰暗潮溼的環境中同樣生長著各種微小的菌物
  • 氣候和天氣有什麼區別?為什麼有天氣預報而沒有氣候預報?
    我們人類所生活的自然地理環境是一個有機的整體,是由許多要素來共同組成的,自然地理環境的基本要素包括地形(地貌)、氣候、水文、生物和土壤,這些要素之間彼此相互作用、相互影響。「氣候」是自然地理的基本要素之一,也是活躍和富有變化的要素,但是為什麼我們平時聽到的都是「天氣預報」而沒有「氣候預報」呢?
  • 中國氣候與環境演變
    先後主持了《中國氣候與環境演變》、《中國西部環境演變評估》和《中國氣象事業發展戰略研究》工作。迄今發表論文200餘篇,著作12部。獲國家和省部級科技成果獎8項。■主持人開場語 春風吹綠原野,晚霞映紅遠天。人類在地球上生活,是因為這裡有適合生存的氣候環境。千萬年來,人類在這裡和其他生物一起繁衍發展,創造了這個世界。
  • 國外有氣候,英國只有天氣
    去往一個新的國度,不了解情況天氣怎麼行!況且一直以「變化多端」著稱的腐國氣候,稍微不注意可就是會吃虧的。小編整理了關於腐國天氣的各種方方面面供同學們參考了解!速度MARK 關於腐國的天氣,先一起來看看腐國人民是怎麼吐槽的!
  • 第60個世界氣象日|直面氣候「暖」危機,為有源頭活水來……
    氣候與水究竟存在怎樣的聯繫?面對水資源危機,人們可以採取哪些氣象措施應對?聽小編給你嘮嘮氣候與水的故事——01嚴峻挑戰:水安全問題氣候是我們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水是人類社會生存發展的重要資源。二者相互影響,每一分每一秒都在創造奇蹟。一個地方水資源的重要來源就是降水,因而氣候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這裡的水資源稟賦。
  • 天氣、氣候與水的關係
    這兩種循環是互相影響,共同產生各種天氣氣候與水文現象。水分主要通過海水蒸發進入大氣,並由氣流輸進大陸後,以降水的形式到達陸地表層,形成多種多樣性和五光十色的水氣現象。降水與溫度是地球上產生各種氣候帶與氣候區的原因,當前人們所說的氣候變化主要指的就是長時期裡溫度與降水的變化。降水的強度與持續的時間對生產生活有決定性影響,也是風調雨順或旱澇災害的主要原因。
  • 平潭氣象局發布2019年氣候公報!看看2020年平潭天氣如何
    2020年3月23日是第60個「世界氣象日」,今年的主題是「氣候與水」,意在強調氣候與水密不可分,呼籲人們充分利用每一滴水。其中,漁業、旅遊、航運氣候年景較好,「海峽號」共運行442個單航次,比上年增加52個單航次,全年來嵐遊客與旅遊總收入同比增長20.4%與25.3%,國慶來嵐旅遊人數刷新紀錄;風力氣候年景正常,龍源風電場與青峰風電場全年發電為27746萬千瓦時、17233萬千瓦時,較2018年分別增加580萬千瓦時、825萬千瓦時;農業、林業氣候年景一般。
  • 直擊天氣 與科學家聊「天」:關注「氣候與水」
    記者:今年世界氣象日和世界水日主題都是氣候與水,如何理解他們之間的關係?  記者:氣候變化的背景下,我國水資源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中國工程院院士丁一匯:作為對全球變暖的區域性響應,下面我來看看中國的情況,即看看中國的水循環是怎麼變的。  第一個特點和全球一樣,從圖6中可以看到,中國的降水從1961年開始也在不斷的增加。
  • 我國極端天氣氣候事件頻現 天氣君為何變成「暴脾氣」
    在氣象學中,對於極端天氣氣候事件有一個明確的定義:由超出一定閾值的天氣氣候極端值直接或間接導致的影響人類社會和生態環境的某種自然災害發生的事件。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總體可以分為極端降水、極端高溫、極端低溫、極端乾旱等幾類。一般是50年或100年一遇的小概率事件,對人類社會和生態環境產生巨大負面影響。
  • 初中地理《天氣和氣候》說課稿
    本節教材講述天氣和氣候的概念以及常見的天氣符號,本節課是學習這一章節的基礎。學生學習完本節課內容後,可以對天氣概念有一個基本的認識,為後面的學習做好鋪墊。學生學習本節課內容可以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環境觀念,培養學生的讀圖能力。
  • 氣候難民_氣候難民是什麼意思-天氣網氣候百科
    2000年世界銀行發布了一張環境經濟地圖,顯示如果海平面上升1米,孟加拉國一半的耕地面積將會被吞噬。據專家預測,本世紀海平面即可上升1米。孟加拉國擁有1.3億人口,這些「氣候難民」將如何安置,又有什麼樣的國家來接收他們,將是一個重大的難題。 對中國來說,如果海平面上升1米,上海將有1/3的面積將被海水淹沒。
  • 南極氣象觀測與天氣氣候
    在南極地區已有包括我國南極長城站和中山站在內的,20個國家的40餘個全年工作的有人氣象站和近40個自動氣象站列入了全球天氣監視網。   全球大氣是一個相互作用的統一整體,南極地區的氣象臺站是世界天氣監視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南極地區進行氣象觀測更有特殊重要意義:  南極是全球大氣的主要冷源之一,在全球大氣環流和天氣氣候形成中起重要作用。
  • 專訪:直擊天氣 與科學家聊「天」——關注「氣候與水」
    記者:今年世界氣象日和世界水日主題都是氣候與水,如何理解他們之間的關係?國家氣候中心氣候服務室正高級工程師肖潺:氣候是指一個地區在某段時間內所經歷過的天氣,是一段時間內天氣的平均或統計狀況,反映了一個地區的冷、暖、幹、溼等基本特徵。
  • 墨跡天氣不止「天氣」,還要做氣候行業的「軍師」-虎嗅網
    最近,關於極端天氣的新聞到處都是:西伯利亞奧伊米亞康村(Oymyakon)溫度低達-67°;尼亞加拉瀑布凍成了「冰雕」;美麻薩諸塞州大海被凍住;雪梨氣溫創79年來最高……氣候變暖持續加劇,也受到人們越來越多的關注,但氣候變化到底是怎麼回事?會帶來什麼樣的後果?我們又該如何去應對?
  • 鄭國光:保護地球環境 減少氣候災害
    隨著全球氣候持續變暖,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在世界各地頻繁發生。今年以來我國南北各地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災害性氣候,淮河流域、長江中下遊的持續強降雨導致洪澇災害;蘇皖局部地區的龍捲風造成1400多間房屋倒塌,數萬人口受災,而華南、江南大部分地區的持續高溫,又造成旱災。應對如此異常多變的氣候災害,有一個部門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這就是我國的氣象部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