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講人:秦大河 演講地點:中科院研究生院中國科學與人文論壇
■簡介
秦大河長期從事冰凍圈與全球變化研究,多次參加、主持南極、北極、青藏高原和中國西部地區的科學考察和研究。先後主持了《中國氣候與環境演變》、《中國西部環境演變評估》和《中國氣象事業發展戰略研究》工作。迄今發表論文200餘篇,著作12部。獲國家和省部級科技成果獎8項。
■主持人開場語
春風吹綠原野,晚霞映紅遠天。人類在地球上生活,是因為這裡有適合生存的氣候環境。千萬年來,人類在這裡和其他生物一起繁衍發展,創造了這個世界。眾所周知,伴隨世界工業化的進程,全球氣候與環境急劇惡化,氣候與環境問題成為危及人類發展的重要問題,引起了政府、科學界、人文社會科學界和社會公眾的關注。特別是近幾年,暖冬頻頻,夏季極端天氣不斷,人們熟悉的環境和氣候似乎變得陌生了。
秦大河先生曾經是中國氣象局的局長,又是中國科學院院士,長期致力於氣候環境問題的研究和實踐工作,這裡我們請秦大河先生給我們講一講中國的氣候與環境演變。
圖片依次為:溫帶草原上的畜群和蒙古包,人們因地制宜創造出的生存環境;溫帶大陸氣候下的機械化農場;因氣溫升高高山積雪逐漸融化;峰林倒影的灕江擁有良好的環境。
■小引
眾所周知,目前全球正在經歷一場以變暖為主要特徵的氣候變化。氣候變化產生了諸多方面的影響,特別是在環境方面,比如水資源短缺、生態系統退化、土壤侵蝕、生物多樣性銳減等等。由於人類活動所引起的氣候變化及其影響是多尺度、全方位、多層次的,正面和負面影響並存,但負面影響大於正面影響,已經對中國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構成現實性的威脅,引起了各方面的高度關注。
從以下三個例子可以看出氣候變化問題的重要性。第一個例子是,2007年4月16日,美國海軍分析中心軍事諮詢委員會發布了《國家安全與氣候變化威脅》的報告,從軍事角度評估了氣候變化對美國國家安全的潛在威脅。這是繼2003年10月美國國防部給布希政府提供《氣候突變的情景及其對美國國家安全的意義》的報告後,美軍方再次拋出關於氣候變化威脅美國國家安全的報告。報告分析了氣候變化的哪些後果可能會影響到美國國家安全,這些後果如何影響美國國家安全,美國應採取何種措施降低這些影響。報告指出,不同於傳統意義上的安全威脅,氣候變化會通過影響糧食、水資源、能源等戰略資源的供應與再分配,引發社會動蕩、邊界衝突,擾亂現有國際秩序和地緣政治格局,對美國國家安全構成嚴重威脅。
第二個例子是,2004年5月28號在全球同步放映了一部美國影片《後天》。影片講述了人類活動造成的溫室效應引起氣候突變,地球在短時間內突然急劇降溫,進入一個新的冰河期,或者是寒冷期,整個北半球陷入了暴風雪、龍捲風、海嘯等自然災難之中的故事。影片中海浪翻滾、頃刻間毀滅城市的場面深深地印在人們的腦海中。
第三個例子就是《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和《京都議定書》。在2004年9月30日俄羅斯批准《京都議定書》後,《京都議定書》已於2005年2月16日正式生效。中國參與《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國際談判面臨的壓力越來越大。如果我們處置不當,會影響我們作為一個負責任大國的國際形象以及經濟社會發展的外部環境,從而影響中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步伐。
從以三個例子可看出,氣候變化的問題既是科學問題,也是技術、經濟、社會、政治乃至外交問題,是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緊密結合的一個學科。
一、全球變暖已經是不爭的科學事實
1988年世界氣象組織和聯合國環境規劃署聯合組建了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定期對氣候變化的科學、影響和減緩進行評估。IPCC評估報告反映的是科學界對氣候變化問題最權威、最全面的認識,代表了目前對全球氣候變化研究的科學認知水平,成為各國制定相關政策的重要依據。
IPCC分別於今年的2月、4月和5月正式發布了第四次評估報告,闡述了當前對氣候變化主要原因、氣候變化觀測事實、氣候的多種過程及原因以及未來氣候可能變化的科學認識,氣候變化的主要影響以及減緩氣候變化的研究進展,反映了當今國際科學界的主流觀點。
報告認為,人類活動對氣候的影響總體上是增暖的。由於人類活動的影響,自1750年工業革命以來全球大氣中二氧化碳、甲烷和氧化亞氮等溫室氣體的濃度顯著增加,它們的總體效應是引起氣候變暖。
最新的觀測事實表明氣候系統的變暖是不容置疑的。根據氣候代用資料和儀器觀測的近2000年來的全球地表平均溫度的變化,顯示出從上個世紀開始溫度急劇上升,1998年和2005年是近一千年來溫度最高的兩年。近百年來全球平均地表溫度上升了0.74℃,其中尤以1910~1945年和1979~2005年的升溫最為明顯。20世紀後半葉北半球平均溫度很可能比近500年中任何一個50年時段的平均溫度都高,並且可能至少在最近1300年中是最高的。從全球分布來看,全球所有地區都變暖,而且北半球中高緯度地區變暖更明顯。
冰凍圈是地球氣候變化的關鍵圈層,由於氣候變暖,國際冰川協會統計的20條冰川都表現為退縮。海冰也在變化,北極海冰在減少,尤其是春季海冰,但是南極海冰面積有所上升。在歐亞大陸,北半球中高緯地區,每年三到四月份平均的積雪面積也在逐漸下降,這也和全球變暖有關係。全球變暖造成的冰川、積雪融化,以及海洋溫度上升引起的熱膨脹等,引起了海平面的上升。整個20世紀的海平面上升估計為0.17米,最近50年上升的速度還在加快。
近50年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發生了明顯變化。觀測表明,近50年來,大部分陸地區域的強降水發生頻率已經上升,與增暖和觀測到的大氣水汽含量增加相一致。極端溫度發生了大範圍變化,冷晝、冷夜和霜凍變得更為少見,而熱晝、熱夜和熱浪變得更為頻繁。自1970年以來,在更大範圍地區,尤其是在熱帶和副熱帶,發生了強度更強、持續更長的乾旱。
近50年全球變暖「很可能」是人類活動所致。全球大氣二氧化碳濃度已從工業化前的約280ppm,增加到了2005年的379ppm,該濃度值已經遠遠超出了根據冰芯記錄得到的六十五萬年以來的自然變化範圍。人類活動(尤其是化石燃料的使用)「很可能」是導致氣候變暖的主要原因。「很可能」表示至少90%以上的可能性,這比六年前的科學認識水平有所提高。
本世紀末全球平均升溫幅度大致為1.1到6.4℃,與此同時,全球海平面可能上升0.18到0.59米。在未來20年中,氣溫大約以每10年0.2度的速度升高。在全球繼續變暖的背景下,本世紀極端乾旱、高溫和暴雨發生頻率可能增加,熱帶氣旋強度可能增強。大約從1970年以來,全球呈現出熱帶氣旋強度增大的趨勢,未來隨著熱帶海表面溫度的升高,熱帶氣旋(包括颱風和颶風)可能會變得更強,這會導致風速更大、降水更強。
總之,國際主流氣候科學界再一次向全世界發出了比以往更加明確、肯定的信息:更大程度的、不尋常的全球變暖已經是不爭的科學事實,人類活動對氣候變化具有顯著影響。
在巴黎街頭,兩名少年澆水解暑。近年來歐洲屢遭高溫熱浪的襲擊,人們利用各種方法解暑降溫。
二、氣候變暖使中國環境明顯變化
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國家,很多氣候資料可以通過歷史文字、文獻,利用一定的科學方法進行重建。中國近2000年來有四個明顯的暖期,即公元一世紀到二世紀,公元570-980年,公元930-1320年,以及1920年至今。近百年來中國氣候變化的情況和全球趨勢是一樣的,升溫幅度約為0.5~0.8°C,與同期全球平均值大體相當。20世紀以來主要有兩個增暖期,分別出現在1920-1940年與1980年中期以後。與全球及北半球平均一樣,近100年中國的增溫也主要發生在冬季,而夏季氣溫變化不明顯。從1986/1987年的冬季至今,中國已經經歷了19個暖冬(僅2004/2005年的冬季為正常)。特別是2006年,中國平均氣溫9.92℃,比過去最暖的1998年還高0.01℃,成為1951年以來創紀錄的最暖年。增溫最強烈的地區為華北、內蒙古東部和東北地區。
降水量從1905年到2004年表現出近百年來降水呈減少的趨勢,換句話說就是溫度在增加,但是降水在減少。降水仍然是華北、東北大部分地區比較少,其他的地區,包括西部地區的降水增加,即總體增加,局部有增有減。全球變暖還反映在全國霜凍日數的變化,從1951年到2000年霜凍日數是減少的。從上世紀後半葉到現在,中國北方的沙塵暴是減少的。
現代冰川是中國重要的水源地,也是中國西部經濟社會發展賴以生存的關鍵所在。打開中國地圖,無論是在中國西部,像祁連山還是天山,山上有冰川,山下就有綠洲;如果沒有冰川,山下就是沙漠。綠洲生態系統在西部地區是支撐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重要的生態要素。但是由於氣候變化,中國西北的冰川面積是在減少的,而且預計到2050年還要進一步減少。新疆天山烏魯木齊一號冰川的監測顯示,從1540年到現在,這條冰川不斷退縮;到1994年,原來是連在一起的冰川變成了兩個獨立的冰川,冰川的面積有了很大的減少,估計減少了15%以上。青藏高原是多年凍土區,上世紀90年代中期到現在沿青藏公路一線地面以下5米的溫度逐年上升。中國三大積雪地區,包括新疆、青藏高原和北方(包括內蒙古和東北),其中新疆積雪面積是增加的,青藏高原地區增加得就更為明顯,東北和內蒙古的積雪面積變化不明顯。
從中國主要河流的徑流量變化來看,徑流量增加的是松花江上遊的哈爾濱站和黃河上遊的唐乃亥站,這可能與冰川融化和凍土融化有關係,其他水文站的觀測都是在減少。徑流量減少的原因是人類對水資源不合理的利用。從全國來看,從上世紀60年代到本世紀初,全國的湖泊面積大大減小,主要是人類活動造成的。中國的溼地面積也大大減少。
森林覆蓋率在遠古時期曾達到50%以上,但現在只有17%左右。中國的地表植被分布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特別是在西北地區,現代溫帶荒漠的範圍與距今8000-3500年的氣候最宜期相比大大擴展,生態和環境進一步惡化。而且中國荒漠化土地範圍介於末次冰期冰盛期(距今21000年-16000年)和全新世氣候最宜期之間。草原退化也很嚴重,現在退化的草原面積已經佔到草原總面積的90%。生物多樣性破壞很嚴重,比如說野馬、野駱駝等野生動物的生存環境處於極危狀態,淡水湖泊生態系統退化十分嚴重等等。另外因為全球變暖,中國沿海海平面上升趨勢非常明顯,最近50年上升的速度是每年2.5毫米。紅樹林、珊瑚礁等海洋生態系統都發生了退化。
灕江一水上人家停止漁業作業,周圍已露出河床。近年來每到枯水期,灕江許多地段河床裸露,幾近斷流。
三、未來的氣候
對未來氣候變化趨勢的估計主要是通過氣候系統模式來進行的。中國氣象局國家氣候中心也開發和研製了氣候系統模式,利用這個模式預估了全球和中國未來的氣候變化情況。到21世紀末中國氣候將繼續明顯變暖,尤以冬半年、北方最為明顯。與1961至1990年的30年平均相比,到2020年中國年平均氣溫將可能變暖1.3℃到2.1℃,2030年可能變暖1.5℃到2.8℃,2050年變暖2.3℃到3.3℃,2100年變暖3.9℃到6.0℃。最大增溫區域在華北、西北和東北的北部。年降水量到2020年可能增加2%到3%,2050年增加5%到7%,2100年增加11%到17%。預計在2100年北方降水日數會增長,南方大雨日數會增加,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發生頻率將可能發生變化,海平面繼續上升。冰川融水繼續增加,草原全面退化。這種長期的氣候趨勢估計比天氣預報的準確性低得多,因為包括很多不確定性,而且自然變化的影響還很難預料,所以只能根據現階段的認識水平進行展望,但是總的變化趨勢是變暖,只是在於幅度有多大。
氣候變化對人類與自然系統有重要影響。由於生態系統和人類社會已經適應今天以及最近過去的氣候,因此,如果這些變化太快使得生態系統和人類社會不能適應的話,他們將很難應對這些變化。對於許多發展中國家,這可能會對基本的人類生活標準(居住、食物、飲水、健康)產生非常有害的影響。對於所有的國家,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發生頻率的增加將會增大天氣災害的風險。氣候變化對中國經濟社會的影響有正面的,也有負面的影響,其中一些變化實際上是不可逆的,因此我們更關注的是負面影響。據統計,1950年到2000年,特別是1990年以後氣象災害造成的經濟損失急劇增加。原因有兩個,一方面極端天氣事件增多,另一方面中國總體經濟體量增加,因此經濟損失的絕對值大幅升高。
氣候變化對農業的影響是負面的。預計到2030年,中國三大作物,即稻米、玉米、小麥,除了灌溉冬小麥以外,均以減產為主。氣候變化對水資源的影響也很大,全球變暖使水循環的過程速度加快,降水的空間不均勻性增加。氣候變化對重大工程也有影響,如長江上遊降水量的增加,導致地質災害的頻率會增加,對三峽水庫的安全運營會造成一定的影響。另外氣候變化也會影響青藏鐵路和公路,大大增長鐵路和公路運行維護的投資。
在全球變化的影響下,中國乾旱區範圍將擴大。若二氧化碳濃度加倍,溫度上升1.5℃時,中國乾旱區面積擴大18.8萬km2,溼潤區縮小15.7萬km2;若二氧化碳倍增,溫度上升4℃時,乾旱、半乾旱區和半溼潤乾旱區面積將擴大84.3萬km2,溼潤區將縮小59.9萬km2。
隨著全球變暖,未來50~100年,海平面將繼續上升。目前中國海平面上升的趨勢比較明顯,據專家預測,中國未來海平面還將繼續上升,到2030年中國沿海海平面上升幅度為1~16釐米,到2050年上升幅度為6~26釐米,預計到21世紀末將達到30~70釐米。
全球變暖後,中國的冰川、凍土和積雪可能減少,山地冰川將繼續後退萎縮。根據小冰期以來冰川退縮的規律和未來夏季氣溫和降水量變化的預測,估計到2050年中國西部冰川面積將減少27.2%。未來50年中國西部地區冰川融水總量將處於增加狀態,天山北麓與河西走廊最大融水徑流預計出現在21世紀初期,其年增長量為幾百萬到千萬立方米不等;柴達木及青藏高原的內陸河流域冰川融水高峰期預計將出現在2030~2005年,年增長約20~30%;塔裡木盆地周圍高山冰川2050年前徑流增加量可達25%左右。據科學家推斷,到2050年,烏魯木齊河源小冰川將基本消失,從小冰期的後期到2100年,中國冰川在350年中將損失二分之一。
隨著全球進一步變暖,凍土面積繼續縮小。未來50年,青藏高原多年凍土空間分布格局將發生較大變化,80~90%的島狀凍土發生退化,季節融化深度增加,形成融化夾層和深埋藏凍土;表層凍土面積減少10~15%,凍土下界抬升150~250米,亞穩定及穩定凍土溫度將升高0.5~0.7℃。
高山季節性積雪持續時間將縮短,春季大範圍積雪提前消失,積雪量將較大幅度減少,積雪年際變率顯著增大。到2050年冬季氣溫如升高1~2℃,隨著降雪量緩慢增加,青藏高原和新疆、內蒙古穩定積雪區深度將分別以2.3%和0.2%的速度緩慢增加。同時,雪深年振幅將顯著增大,大雪年和枯雪年的出現更為頻繁。到2100年,大範圍積雪將可能於每年的3月份提前消失,春旱加劇,融雪對河川徑流的調節作用大大減小。
氣候變化對生物多樣性的影響,取決於氣候變化後物種相互作用的變化,以及物種遷移後與環境之間的適應性平衡。在遷移過程中,生態系統並不是作為一個一個單元整體遷移的,它將產生一個新的生態結構系統,生物物種構成及其優勢物種都將會變化,這種變化的結果可能會滯後於氣候變化幾年、幾十年,甚至幾百年。植被模擬研究證實,氣候變化使某些物種由於不能適應新環境而有瀕臨滅絕的危險,也可能出現新的物種體系。
有關研究表明,在未來氣候增暖而河川徑流量變化不大的情況下,平原湖泊由於水體蒸發加劇,入湖河流的來水量不可能增長,將會加快萎縮、含鹽量增長,並逐漸轉化為鹽湖;高山、高原湖泊中,少數依賴冰川融水補給的小湖,可能因為冰川融水增加而擴大,後因冰川縮小後融水減少而縮小。如未來溫度繼續升高,湖區水面蒸發和陸面蒸散均會有所增加,若多年平均降水量僅增加10%,仍不足以抑制湖面的繼續萎縮;如降水增加20%或更多,湖泊來水量會增加,水面上升,湖水淡化。
氣候變化對人類本身主要的直接影響是極端高溫產生的熱效應,它將變得更加頻繁、更加普遍,影響人類健康。同時,較高的溫度也有助於某些熱帶疾病向新的地區傳播。
山巔冰雪覆蓋,山坡林木蔥蘢,山麓碧波蕩漾,美麗的高山景觀因為氣候的變化可能會不復存在。
四、減緩氣候變化有「錦囊妙計」嗎?
全球氣候變化不僅是一個環境問題,它和經濟社會密切相關,因而也是經濟問題和政治問題。國際社會對全球氣候變化高度重視。
科學界對於人類活動可以影響氣候變化的認識雖然有長期的歷史,但國際上採取實質性的應對行動是近20多年的事。在這個過程中四項重大行動具有歷史意義:
第一是1979年召開的第一次世界氣候大會在其發表的宣言中提出,如果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像現在這樣增加,則氣溫的上升到20世紀末將達到可測的程度,到21世紀中葉將會出現顯著的增暖現象。第二是1985年10月,國際科學聯合會、聯合國環境規劃署、世界氣象組織共同召開奧地利菲拉赫會議。會議提出如果大氣中二氧化碳等其它溫室氣體濃度以現在的趨勢繼續增加的話,到21世紀30年代二氧化碳的含量可能是工業化前的2倍,全球平均溫度可能提高1.5-4.5℃,同時導致海平面上升0.2-1.4米。第三是1988年12月聯合國第43屆大會通過了《為人類當代和後代保護全球氣候》43/53號決議,決定在全球範圍內對氣候變化問題採取必要和及時的行動,並要求當時成立不久的IPCC就全球氣候變化現狀進行綜合評估並對未來的國際氣候公約提出建議。第四是1992年6月在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期間,153個國家正式籤署了公約。公約於1994年3月21日正式生效。公約是一個原則性的框架協議,規定了發達國家締約方於2000年將其溫室氣體排放穩定在1990年水平上,沒有涉及2000年以後的排放義務。為此,公約締約國決定在1997年在日本京都召開的第三次締約國大會上制定具體政策和措施。這就形成了《京都議定書》。該議定書規定附件1國家(主要是發達國家)在2008-2012年應將二氧化碳等6種溫室氣體的減排總量在1990年的排放水平上至少要減少5.2%。經過長達8年的艱苦談判,京都議定書終於在2005年2月16日生效。
為了減少氣候和環境變化的惡化趨勢,必須採取適應與減緩措施。
氣候變化適應的含義包括兩個方面:一是適應性,它是指自然生態(也包括社會經濟)系統的功能,過程和結構對實際發生的氣候變化調整的可能程度。適應可以是自然的,也可以是有計劃的,可以是對現實變化的反應,也可以是未來氣候變化的對策。二是適應能力,這是指一個系統,地區或社會適應氣候變化影響的潛力或能力。決定一個國家或地區適應能力的主要因素有:經濟財富、技術、信息和技能、內部結構、機構以及公平。
農業及生態系統是適應氣候變化的重點或優先領域。這包括不斷提高農業對氣候變化的應變能力和抗災減災水平;選育抗逆品種,採用穩產增產技術;發展包括生物技術在內的新技術;科學地調整種植制度,適應氣候變暖。
林業的適應措施包括,進行種源選擇,提高物種的氣候適應性;擴大自然保護區的數量和面積,保護天然次生林和原始林及森林生物多樣性;繼續提倡植樹造林,擴大綠化面積,加強森林火災預防及病蟲害的防治。
對於草地,退耕還牧,恢復草原植被,增加草原的覆蓋度,提高保土作用,防止荒漠化進一步蔓延。以草定畜、控制草原的載畜量是扭轉當前過度放牧、草場嚴重超載以及恢復草原植被的最有效途徑之一。建設人工草場,考慮氣候變化對不同牧草的生物量的影響,選擇耐高溫抗乾旱的草種並注意草種的多樣性,避免草場的退化。
水資源的適應問題也是優先考慮的一個領域,它包括在經濟發展中考慮水資源的承載能力;促進全社會節水,充分利用大氣降水;發展人工增雨技術,合理開發利用空中水資源;建設淡水調蓄工程,提高水資源供給的應變能力;加強水資源變化的監測和水資源變化規律的研究。
在沿海和海岸帶地區要加強對海平面上升的監測和預警;修訂規劃和有關環境建設標準;修建壩堤等防護工程設施,制定生態系統保護措施;落實對海岸帶加強管理和保護的職責;控制陸地沉降,沿岸帶陸地表面的沉降也可導致相對海平面的升高。
要適應環境或氣候的變化是人類經過無數教訓後的新理念。適應氣候變化也是需要成本的,因此就有一個適應能力的問題,但幾乎可以認定,適應對策是無悔對策,是雙贏的戰略。一般來講,減少系統的脆弱性與可持續發展的目標是一致的。適應能力是一個與可持續發展政策密切相關的概念。
減緩氣候變化主要是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使其和氣候變化、人類自然系統、經濟社會發展達到一種良性循環的狀況,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以及《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的最終目標,即「將大氣中溫室氣體的濃度穩定在防止氣候系統受到危險的人為幹擾的水平上」。
由於世界經濟不斷增長,未來全球能源需求將持續增長,因而從減緩氣候變化的能源戰略看,應優先考慮節能,其次是考慮發展清潔能源,優化和調整能源結構,實施煤的清潔利用,促進科技發展,開發先進技術和發展循環經濟。其中技術發展以及政策措施、社會行為變化等可以明顯降低能源需求。先進技術的開發和應用是減少排放的最有效手段,這方面工作一直在進行,這些技術大多集中於提高礦物燃料或電力的利用效率,以及低碳能源的開發,它包括:大規模可再生能源技術(太陽能、風能、生物質能、水電),先進清潔煤技術,先進核電技術,先進天然氣發電技術,非常規能源利用技術,合成燃料利用技術,脫碳和碳封存技術等。特別值得提及的是碳封存技術,它包括自然碳封存、地質碳封存和海洋碳封存。自然碳封存是指增加陸地生態系統對二氧化碳的吸收,以此把二氧化碳固定於土壤中,限制砍伐森林,植樹造林是其中最有效的方式。地質碳封存是把二氧化碳排放源(如油井、火力發電廠、化學工廠等)排放的二氧化碳捕獲和分離,然後注入密閉的礦井或很深的地質結構層中。海洋碳封存主要在海面通過播撒一些礦物質(如鐵元素)激活浮遊生物,增加其對二氧化碳的吸收,以後在這些浮遊生物大量死亡後,以有機碳形式通過生物泵沉入海底,不再參加地球上的碳循環。
中國作為發展中大國,在應對氣候變化問題上面臨嚴峻的挑戰。一方面中國生態環境脆弱,人均資源佔有量低,極易受到氣候變化的不利影響;另一方面中國人口多,經濟發展水平低,還有幾千萬沒有脫貧的農村人口和城市貧困人群。
據估算,中國2000年化石燃料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為8.7億噸碳,約佔世界總排放量的13%,但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僅為0.65噸碳,相當於世界平均水平的61%,經濟合作發展組織(OECD)國家人均排放量的21%。由於中國大力推進節能、促進能源結構調整、積極調整產業結構、推進技術進步,從1990年到2000年,中國GDP的二氧化碳排放強度下降了45%。但是,目前中國主要高耗能產品的能源單耗比國際先進水平仍平均高出40%左右,GDP能源強度更是高達OECD國家的3.8倍,這兩個比較結果,除了說明實施技術節能仍有較大潛力,更說明中國產業結構不合理,產品附加值低,在產業結構的國際分工中處於價值鏈的低端。
碳的循環示意圖
水循環示意圖
五、共同的願望
同全球一樣,中國的氣候與環境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氣候變暖遠遠超出一般意義上的氣候問題和環境問題,對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已經帶來十分嚴峻的威脅,這種威脅仍將持續並不斷加劇。科技界應當特別關注氣候變化問題,積極採取適應和減緩措施,不斷提升氣候系統、生態、環境保護的層次和水平,這是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建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是政府、公眾和科學家的共同願望。
第一,把應對氣候變化鮮明地列入國家的重大方針政策。氣候變化問題不同於一地、一時的環境汙染和防災問題,是全人類面臨的重大共同挑戰。應實事求是,尊重自然規律和人類社會發展規律,不迴避氣候變暖對全人類的現實性威脅,充滿信心地迎接氣候變暖對國家政治、經濟、社會和文化建設的長期挑戰。
第二,制定適應氣候變化、防禦重大氣象災害戰略規劃。組織制定統一的適應氣候變化、防禦重大氣象災害的戰略規劃。加強極端氣候災害的綜合應對能力建設,建立減輕和防禦極端氣候災害的長期戰略機制,調動各方力量,科學、有效、有力、有序減輕氣候變化和氣象災害造成的損失,降低災害經濟威脅,化解災害社會矛盾。
第三,大力抓好節能降耗、保護環境,走新型工業化發展道路。建立和完善科學、完整、統一的節能減排政策體系、指標體系、監測體系和監督管理考核體系,嚴格控制高排放、高汙染、高耗能產業的發展,加快節能環保技術的自主創新和引進吸收,加強可再生能源的綜合開發利用,大力發展低碳經濟、循環經濟和節能環保產業。
第四,積極主動參與氣候變化國際活動。加強參與氣候變化國際活動的機構建設和隊伍建設;推動氣候變化技術合作與轉讓,通過技術引進和自主研發,加速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加強對外宣傳工作,介紹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各項方針政策、措施行動及其效果,樹立我良好國際形象,營造有利於我和平發展的國際環境。
第五,加強氣候變化宣傳和科普教育。進一步提高全社會對氣候變化的科學理解和認識,提高各級政府決策者和公眾的氣候變化意識,提高應對氣候變化的能力,充分發揮企業在應對氣候變化方面的主體作用。
什麼是氣候?
氣候是長時間內氣象要素和天氣現象的平均或統計狀態,時間尺度為月、季、年、數年到數百年以上。氣候以冷、暖、幹、溼這些特徵來衡量,通常由某一時期的平均值和離差值表徵。什麼是氣候變化?
氣候變化是指氣候平均值和離差值隨時間出現了統計意義上的顯著變化。平均值的升降,表明氣候平均狀態的變化;離差值增大,表明氣候狀態不穩定性增加,氣候異常愈明顯。
引起氣候變化的原因是什麼?
氣候變化的原因有兩大類,一類是自然因素,比如地球軌道的變化、火山活動及氣候系統內部的相互作用等等。另外一個原因就是人為原因。由於人類燃燒化石燃料向大氣中排放的溫室氣體增加,大氣中氣溶膠含量變化,城市化等等。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第四次評估報告認為,近50年的氣候變化很可能是由人類活動產生的。
什麼是溫室氣體?
溫室氣體包括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亞氮等。燃燒化石燃料、農業和畜牧業、垃圾處理等等都會向大氣中排放溫室氣體。目前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達到了379ppmv,是地球歷史上65萬年以來的最高值。過去十年中大氣二氧化碳濃度以每年1.8ppmv的速度增長。
什麼是溫室效應?
大氣層中的溫室氣體能夠透過太陽的短波輻射,但同時吸收地面放射出的長波輻射,從而產生了溫室效應。如果大氣中沒有溫室氣體,地表平均氣溫將會是零下18度。正是因為大氣中溫室氣體的存在,地球現在的地表平均氣溫為零上15度,非常適合人類的生活和繁衍。工業革命以來,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的急劇升高增強了自然的溫室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