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經濟學的演變與發展

2020-12-02 中華會計網校

  一、環境經濟學的產生與發展

  環境經濟學科的產生與環境問題的日益嚴重並引起社會普遍關注是分不開的。自人類進入工業社會以來,在追求經濟增長的驅使下,人類對自然環境展開了大規模的前所未有的開發利用。特別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出於戰後重建家園的強烈願望,一些工業化國家一味追求經濟的快速增長,表現出了空前的增長熱潮。雖然在極短的時期內,人類創造出了巨大的物質財富,但同時,在工業化、城市化的過程中,大大加劇了對耕地、淡水、森林、礦產的消耗,引發了深重的環境災難,給人類社會帶來了巨大的危害和不利影響。僅20世紀50~60年代的「八大公害」事件就曾使成千上萬的人直接死亡。

  可以說,這一時期的環境問題與農業社會時期相比具有完全不同的性質,不僅直接威脅到人們的生命健康,而且嚴重削弱了自然環境系統對人類社會生存發展的支持能力,給人類未來的發展蒙上了一層陰影。這種嚴峻的環境形勢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公眾的環保意識空前高漲,環境運動在發達國家開始蓬勃發展,一大批社會有識之士也加入到宣傳環境保護的行列之中,最著名的莫過於1962年女生物學家萊切爾。

  卡遜(Rachel.Carson)寫的科普著作《寂靜的春天》引起的轟動。該書描繪了一幅由於農藥汙染所帶來的可怕景象,驚呼人們將會永遠失去「明媚的春天」。該書的問世,對公眾的環境意識施加了重大影響,在世界範圍內引發了人類對環境與發展前景的關注。與此同時,學術界也開始對環境問題進行科學意義上的探討。從20世紀50年代起,生物學、化學、地理學等自然科學開始對環境問題進行科學探索,主要是從技術的角度提出了環境汙染的嚴重後果並提出了一些可行的解決方案,取得了比較重大的進展。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很多經濟學者開始運用現代經濟理論與經濟學分析方法對環境問題進行重新思考,探討環境與經濟的相互關係、環境問題產生的經濟根源以及解決環境問題的經濟途徑等課題。同時發現傳統經濟理論對環境問題認識的兩大失誤在於,一是低估了環境負外部性對市場經濟運行的廣泛影響。僅僅把外部性當做市場經濟運行中的一種偶然、個別的現象,而忽視了在大規模開發與利用環境資源過程中外部性是一種無處不在的普遍現象這一事實,因而產生了嚴重的環境後果。二是傳統經濟理論片面強調GNP作為衡量社會發展與進步指標的作用,而忽略了GNP增長所付出的環境代價。對環境問題的經濟分析不僅使環境研究有了一個重要的新的分析視角,同時也進一步拓展了經濟學的研究領域。

  在嚴峻的環境現實面前,越來越多的經濟學者開始關注環境問題,這意味著環境經濟學作為一門獨立的經濟學分支學科的客觀條件正在逐步成熟,隨著大量的有關環境經濟研究成果如各種關於環境問題的學術研討會、期刊、教科書等的迅猛增加,環境經濟學終於在20世紀60年代開始形成,並且隨著環境現實的發展變化與人們對環境問題認識的不斷深化而得以迅速發展。其發展軌跡實際上沿著兩個方向同時抑或交替地向前推進,一是微觀環境經濟分析的不斷深入,二是宏觀環境經濟分析的不斷拓展。

  微觀環境經濟分析主要是在新古典框架內探討環境問題的經濟根源、治理途徑以及與環境治理相關的費用效益分析方法與環境價值評估技術等內容。按照新古典經濟學的觀點,環境問題的經濟根源在於環境資源配置上的市場失靈以及政府干預產生的政府失靈。最初對市場失靈的分析主要集中在外部性理論上。所謂外部性是指經濟活動中私人成本與社會成本或私人收益與社會收益的不一致現象,有負外部性與正外部性之分。前者是指私人成本小於社會成本的情況,而後者則是指私人收益小於社會收益的情況。一般認為,環境問題主要是由於負環境外部性所致。譬如工廠向外排放廢氣對空氣造成的汙染雖然損害了周圍地區居民的利益,卻往往並沒有因此而承擔相應的成本,而是將其直接轉嫁給社會。這樣一來,工廠就沒有動機減少廢氣排放,從而造成空氣的過度汙染。下圖簡單描述了這一情形。圖中P代表完全競爭市場產品價格, MPC代表廠商生產的邊際私人成本,MSC代表廠商生產的邊際社會成本,由於廠商並沒有考慮汙染排放給他人造成的損害,因此邊際私人成本要小於邊際社會成本。廠商按照利潤最大化原則生產時將會生產Q單位的產量,此時邊際私人成本等於邊際私人收益。但如果按照社會利益最大化原則生產,廠商只應該生產Q[*]關水平產量,此時社會邊際成本與社會邊際收益一致。顯然,由於廠商沒有考慮生產的負外部性,生產水平超過了社會最優生產水平,從而產生過度汙染。

  運用外部性理論來解釋環境惡化的原因實際上來源於庇古的思想。庇古在1920年出版的《福利經濟學》一書中就對此進行了分析,只是當初環境問題尚不突出,因此也就沒有引起太多的關注罷了。不僅如此,庇古還提出了糾正外部性的辦法——對引起外部性的活動徵稅或補貼(後者適用於正外部性行為)。庇古稅也因此成為環境經濟學家們為解決環境汙染問題開出的最早的經濟藥方。看起來,外部性理論已經對環境問題進行了比較完美的分析,但很快人們就有了新的發現,這源於科斯1960年《社會成本》一書的發表。由科斯等人創立的產權理論為人們對環境問題的經濟分析提供了新的工具。按照產權理論,環境問題的根源不是由於市場缺陷而是由於環境資源產權的不明確所致。哈丁(Hardin 1968)關於「公地悲劇」的研究最能說明這一點。其大意是,在中世紀英格蘭的一些農村地區,有供社區成員放牧的公地。

  當時做出這項制度安排的可能性原因有二。一是草地的細分存在困難,二是牲畜的食草範圍難以控制。然而,社區成員為了從公地上獲取最大利益,競相增加牲畜頭數,結果導致公地上出現過度放牧現象,進而造成公地退化,甚至毀滅的悲劇。經濟學家們以公地悲劇為例說明如果沒有排他性產權安排,必然會導致環境資源的過度開發利用。因此,產權學派開出的治理環境藥方是明確環境資源的產權,然後讓市場來決定環境資源的配置。按照「科斯定理」,只要交易成本為零,不論產權界定給誰,市場都會實現最優資源配置的效果。產權理論並不是對外部性理論的替代,而是進一步豐富了經濟學家們對環境問題的解釋。在這兩種理論的指導下,經濟學家們提出了以直接管制、徵稅、排汙權交易等各種途徑來解決環境問題的政策。由於環境治理必然涉及到治理成本與治理收益兩個方面,因此,費用效益分析這一基本的經濟學分析方法也自然被用來進行環境政策分析。環境經濟學家認為,環境治理的目標並不是環境質量越高越好,因為隨著環境質量的逐步改善,進一步改善環境的成本會越來越高,而相應地環境改善所帶來的效益則會越來越小,因此,從經濟效率的角度來分析,最優環境質量目標應是在環境治理的邊際成本與邊際收益相等的水平上。

  環境經濟學家們進一步發現,不同環境政策手段的效率與成本是不一樣的,如何以最小的成本來實現既定環境目標也是環境經濟學要研究的重要內容。與費用效益分析密切相關的是對環境資源的價值評估問題。因為環境資源本身是非市場交易產品,其價值不可能通過市場自動表現出來,也正因為如此,市場對環境資源配置才會失靈。所以,為了給環境資源「定價」,一系列環境價值評估方法如意願調查法、旅行成本法、享樂價格法、生產函數法等也成了環境經濟學不斷探索的新領域。公共選擇學派的興起為人們探討環境問題提供了又一個新的理論武器。以1986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布坎南為代表的公共選擇學派重新審視了政府的性質與作用,將「經濟人」概念進一步延伸到那些以投票人或國家代理人身份參與政治或公共選擇的人們的行為中,即承認政府追求的也是某種特殊利益而不是全民利益,政府也有失靈的情況。公共選擇學派的這一理論同樣被環境經濟學家們應用於對環境問題的分析,指出政府失靈也是環境問題產生的根源之一。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政府政策沒有糾正現行環境市場價格與實際價格的偏離,二是一部分經濟政策甚至人為地扭曲了市場價格,如不適當的資源補貼價格政策。當然,指出政府失靈也並不是完全否認政府在環境管理中的作用,甚至排除政府對環境問題的幹預。環境經濟學家的觀點是,解決政府失靈的關鍵還是在於提高決策當局對環境問題的正確和全面理解,以及制定出可操作性強的政策措施。當然,這也有賴於經濟學家們提出更好的理論解釋和解決問題的辦法。

  微觀環境經濟分析主要遵循古典傳統,從資源的角度對環境問題進行探討,使經濟學在解釋與解決環境問題上有了突破性的進展。但人們也同時開始意識到環境問題的惡化與經濟規模迅速擴大是分不開的。因此,很有必要從宏觀的角度來探索環境系統與經濟系統之間的相互關係,揭示其相互影響的內在規律,並從宏觀上提出協調環境與發展的戰略措施。這也是宏觀環境經濟分析面臨的主要任務。傳統宏觀經濟理論主要討論國民收入增長與就業問題,宏觀經濟政策目標主要包括經濟增長、充分就業、物價穩定與國際收支平衡。在相當長一段時期內宏觀經濟學並沒有把環境問題納入其討論範圍。但是隨著與經濟增長相伴隨的環境問題的越來越嚴重,宏觀經濟理論與環境與經濟之間的相互影響開始給予了越來越多的關注。無論是宏觀理論模型還是應用模型的研究都試圖表明宏觀經濟發展與環境是怎樣相互影響的以及環境與能源政策是怎樣影響宏觀經濟運行等問題。

  當然對於這些問題的宏觀分析可以應用很多不同的模型,如一些模型包含了很多描述環境方面的方程,而有些則包含很少這類方程。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教授梅多斯等人受民間國際研究機構羅馬俱樂部的委託,就當前的增長趨勢與未來人類困境關係進行研究,經過兩年多的研究,他們於1972年提交了一份名為《增長的極限》的研究報告。該報告建立了一個精心設計的以電子計算機模擬計算為基礎的世界模型。模型包括決定全球經濟增長和人類未來的五個基本因素:人口增長、糧食生產、工業發展、能源消耗和環境汙染,並得出了「如果世界人口、工業化、汙染、糧食生產以及資源消耗按現在的增長趨勢持續不變,這個星球上的經濟增長就會在今後100年內某個時候達到極限,最可能的結果是人口和工業生產能力這兩方面發生頗為突然的、無法控制的衰退或下降的可怕結論。《增長極限》的發表,在全球範圍內引起了關於人類增長前景的大討論,也標誌著環境問題開始正式納入宏觀經濟理論模型的分析之中。隨著人們對增長認識的不斷深入,在20世紀80年代中後期提出了可持續發展戰略的思想。1987年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在《我們共同的未來》報告中對可持續發展的定義是」既滿足當代人的需要而又不損害後代人滿足其需要的能力的發展「。這一思想很快被納入宏觀經濟分析模型之中,使宏觀環境經濟分析有了新的發展。可持續發展戰略也促使人們開始反思傳統反映經濟福利指標GNP的合理性。一些經濟學家提出了如何建立把資源退化、環境破壞等影響因素包括在新的國民收入指標或者稱為綠色國民收入指標的問題。隨後,這一問題也開始逐步成為宏觀環境經濟分析的一部分。戴利在1991年發表的《避免不經濟的增長》一文中提出了經濟學家應該研究最優經濟規模的觀點,從新的角度探討了環境與經濟發展之間的關係。此外,對環境問題的宏觀經濟分析也逐步擴展到國際維度,如國際貿易與環境的相互影響、全球氣候變暖的經濟分析以及全球環境問題的共同治理等問題都可以用新的宏觀經濟模型進行分析。

  總之,無論在國家範圍內還是國際維度內,宏觀環境經濟分析在預測未來可能發生的環境問題、對環境政策的宏觀經濟影響進行評估、分析能源戰略及其對環境與經濟的影響以及分析國際環境問題中的合作與鬥爭等方面都有著重大意義。最基本的宏觀經濟模型如內生增長模型已經拓展到自然資源開發、汙染排放以及氣候變化等領域的分析,宏觀經濟理論正在並將繼續對環境政策產生重要影響。這些理論模型,對於正確理解經濟與環境的相互關係是很有裨益的。

  二、環境經濟學研究的發展前景

  環境經濟學是一門快速發展的新興學科,近幾10年來的發展歷史表明,環境經濟分析已經呈現出了各種令人鼓舞的前景,這可以從最近出版的大量教科書、專論、期刊、各種學術討論會以及相關國際項目中得到證實。這意味著環境經濟研究正逐步走向成熟,其加速增長的勢頭也反映了環境經濟分析的豐碩成果。而且,一方面隨著主流經濟學的發展,環境經濟學能不斷從中吸取營養,借鑑其新的理論工具和分析方法,促進自身學科體系的不斷完善與發展。如最近10年來,應用新增長理論分析可持續發展的途徑,新貿易理論解釋環境對產品國際競爭力的影響,博弈論分析全球環境問題中的合作與鬥爭,以及應用產業組織理論對不完全競爭市場中的環境政策工具的有效性問題研究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進展。另一方面,正如Deacon.T.R等(1998)9位美國環境經濟學界的著名專家在總結過去幾十年來環境經濟學的演變與發展趨勢時所強調的,隨著環境管理和各國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制定和實施,現實需求中的政策問題將為環境經濟學的不斷發展提供持久的推動力,使環境經濟學的研究內容隨著現實經濟的發展而不斷豐富。Sterner和Bergh(1998)受《環境與資源經濟學》期刊編委會的邀請,對環境經濟學的最新進展做了總結,

  他們認為,未來一段時期內,以下內容將是環境經濟學重點:

  (1)環境價值評估。環境價值評估理論近年來在環境經濟學中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主要的方法包括意願調查法、享樂價格法、旅行成本法、生產函數法等。儘管在理論與實踐上還有不少爭議,但其在環境決策中的作用顯得越來越重要。另外,將環境評估納入國民核算體系的綠色帳戶研究也是今後研究的重點之一。

  (2)全球背景下的環境經濟分析。與封閉經濟模型不同,環境問題的國際維度分析主要涉及跨境與全球環境問題治理以及對外貿易與環境的關係這兩個方面。經濟全球化趨勢使全球環境問題開始備受關注,一些經濟模型如博弈論模型已用來解釋合作與非合作情況下的全球環境決策行為。費用效益分析也被應用於全球環境政策。在全球化進程中,貿易與環境的關係也日益密切,並對世界經濟發展格局有著重要的影響。這方面的研究也將逐步增加。目前人們的興趣主要在於構建能解釋專業化模式、生產與市場關係、政策反饋效應等方面的模型,包括把環境因素引入赫克歇爾-俄林模型的分析中。另外,人們普遍認為在研究環境——貿易相互影響時也應考慮地區差異、技術創新以及發展中國家的特性等因素。

  (3)空間維度的環境經濟分析。環境問題的空間維度常常被環境經濟學家所忽略,但現在人們逐漸發現關於這一領域的研究有大量工作可做,特別是跨學科背景下的研究。如結合自然科學、地理學、生態學的研究,在這些學科裡,空間模型是普遍的。與空間有關的環境問題如非點源汙染、土地使用、城市環境、交通運輸與地理位置選擇等領域將會成為研究重點。

  (4)生態稅改革。徵稅是環境管理中的重要政策工具之一,目前在歐洲國家開始普遍推行所謂「生態稅」改革的政策,就是將徵稅的基礎逐步從勞動力轉向能源利用和環境汙染治理,這一轉換過程被認為能產生環境改善與減少稅收對經濟扭曲的「雙贏」的結果。因此,有關這方面的理論研究正在並將繼續成為環境經濟學的重要研究主題之一。

  (5)一般均衡分析的應用。很明顯,環境經濟學使用很多的分析方法來描述、預測、分析某一問題的經濟——環境特性。這些模型通常具有不同的技術結構(線性與非線性、靜態或動態),模型的普遍性、精確性、現實性也各有側重。

  由於環境問題之間往往是相互影響、相互關聯的,譬如,在道路交通環境問題中,交通阻塞、事故、廢氣排放與噪聲等就是相互系在一起的。因此,在對環境問題進行全面綜合考慮,以運用各種政策工具達到最優環境效果等方面,—般均衡分析方法將會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相關焦點

  • 資源與環境經濟學:讓人喜憂參半的專業
    01專業介紹資源與環境經濟學是運用經濟學原理研究自然資源環境的發展與保護的經濟學分支學科2012年經教育部調整本科專業目錄,將「環境經濟」和「環境資源與發展經濟學」合併為資源與環境經濟學。為研究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出現的環境汙染、資源短缺等問題,教育部特設了這門專業。
  • 2016考研專業:人口、資源與環境經濟學
    本文為大家介紹人口、資源與環境經濟學專業。,是研究人口與自然資源、環境關係的一個經濟學分支學科。內容以可持續發展理論為主線,將人口發展過程與資源配置、環境政策、可持續發展戰略等內容緊密結合起來,建立解決人口、資源與環境經濟問題的基本理論和分析框架,評價和指導制訂相關政策。
  • 中國的發展實踐與發展經濟學的理論創新
    1979年,中華外國經濟學說研究會在北京大學舉辦「國外經濟學講座」,範家驤、陶大鏞和張培剛介紹了西方發展經濟學的經典理論;1981年譚崇臺發表了第一篇評介發展經濟學的論文;1985年,譚崇臺撰寫的《發展經濟學》由人民出版社出版,這是中國第一本系統介紹西方發展經濟理論的著作。
  • 穩態經濟學助力高質量發展
    作為對傳統經濟學的反思,穩態經濟學在承認資源絕對稀缺的基礎上力圖構建一種可持續的全新經濟發展範式,為深化傳統經濟學研究,創新經濟發展模式提供有益思考與借鑑。同濟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諸大建表示,新古典經濟學強調自然資本與人造資本可以相互替代,因此即便人造資本的增加可能要以自然資本的減少為代價,但只要資本總和增加就可以實現經濟的無限增長。但穩態經濟學提出,雖然並非所有自然資本均不可替代,但部分關鍵自然資本如環境容量等,是無法替代的。吉林財經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袁茵談道,穩態經濟學將經濟系統作為生態系統的子系統。
  • 經濟學的起源與發展
    日本人神田孝平最早用漢字翻譯成「經濟學」,而近代中國人嚴復稱之為「生計學」,現在人們一般稱之為「經濟學」。現代西方經濟思想起源於古希臘。古代希臘是沿海國家,山多地少、耕地缺乏,只有將發展投向與海洋,在這之中商業不斷發展,逐步形成財富、分工、價格、供求等經濟形式,這是對經濟的最早實踐。
  • 中國經濟學的發展趨勢與建構框架
    如果說全球化及金融危機所帶來的新問題將全世界帶入了一種徘徊或迷茫的話,那麼中國經濟學所要擔當的歷史責任就是解開傳統經濟學「認識上的枷鎖」。只有在上述兩個問題上形成有見地的理論體系,中國經濟學才會真正引領未來經濟學的發展。
  • 經濟學理論五個前沿問題
    一、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發展的三個基本問題及《資本論》的普適價值      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林崗教授認為,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發展有三個基本問題需要注意。  一是要掌握馬克思的經濟分析方法。即馬克思在《資本論》序言裡面講的歷史唯物主義的方法,具體有五個原則:把生產力發展看作社會運動的首要因素,在生產力發展的基礎上解釋生產關係的形成和演變;在生產力漸進的歷史發展前提下來解釋經濟關係當事人的行為;馬克思是從所有制關係出發來理解全部生產關係體系;從經濟關係出發來解釋上層建築;強調實踐。二是聯繫實際,能夠解決實際問題。
  • 「社會科學之皇后」——經濟學類專業介紹
    今天了解一下第二個學科門類——經濟學。經濟學是研究經濟現象和經濟規律的一門學科。分為理論經濟學和應用經濟學。理論經濟學顧名思義,主要是研究經濟學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以及經濟運行與發展規律等,來為經濟學科提供理論基礎和宏觀思想,包括宏觀經濟學和微觀經濟學;應用經濟學主要指運用理論經濟學的基本原理研究國民經濟各部門、各行業的具體經濟活動,利用基本原則和運行規律,對經濟部門和非經濟部門的經濟活動領域進行分析運作,形成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的良性運轉和科學配置
  • 經濟學基礎定律之三:木桶定律
    也就是說,一個組織在成長初期,他的起步也是不完全一樣的,有的基礎紮實,有的基礎侷促,有的資源面廣,有的資源面窄,這都對組織的最初的發展起到關鍵的作用。所以,一個組織要發展必須要培養核心競爭優勢,以這一二點核心優勢能夠統領整個組織的發展。
  • 論經濟學的發展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建設
    通過對經濟學發展歷史的回顧,證明經濟學是在解決問題中發展的。已有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也是在解決中國經濟發展問題的過程中發展的。並以探討經濟學發展所需要的條件為基礎,提出中國經濟持續穩定發展需要進一步解決的深層次問題。進而指出應通過對這些問題的科學而深入的研究,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豐富和發展。
  • 《中國經濟觀察》論壇:經濟學理論前沿問題探討
    專家們就當前我國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發展、《資本論》的普適價值、經濟發展模式面對的根本性挑戰、當前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的發展、關於語言經濟學的幾個命題、中國經濟的轉型升級與創新驅動、綠色經濟、用馬克思經濟危機理論分析我國存在危機的成因、從確定性研究向不確定性研究的演變等經濟學有關的理論前沿問題進行了熱烈的討論。
  • 行為經濟學:新古典的繼承與發展
    行為經濟學:新古典的繼承與發展 2016年02月24日 13:58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那藝 賀京同 字號 內容摘要:行為經濟學:新古典的繼承與發展?
  •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承辦第三屆「中國制度經濟學論壇」
    2020年10月17日-18日,第三屆「中國制度經濟學論壇」在北京朗麗茲西山酒店舉行。「中國制度經濟學論壇」由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山東大學經濟學院、浙江大學經濟學院和《經濟研究》雜誌社於2018年10月共同發起,每年舉辦一屆,今年的論壇由北大國家發展研究院承辦。來自不同學術機構的八十餘名學者參與了此次論壇。
  • 新結構經濟學國際發展論壇第二期:《2015年人類發展報告》解讀
    經濟觀察網記者 董瑞強  4月30日,北京大學新結構經濟學研究中心(CNSE)在北京大學教學樓舉辦了第二期「新結構經濟學國際發展論壇」。論壇解讀了《2015年人類發展報告——為人類發展而工作》,來自政府、高校和國際組織的嘉賓和評論人先後從不同視角對報告作了具體分析和探討。
  • 經濟學包括哪些專業?有哪些專業發展前景好,適合報考?
    經濟學總共包括23個本科專業,具體如下:(1)經濟學類有9個專業:經濟學、經濟統計學、國民經濟管理、資源與環境經濟學、商務經濟學、能源經濟、勞動經濟學、經濟工程、數字經濟;(2)財政學類有2個專業:財政學、稅收學;(3)金融學類有10個專業:金融學、金融工程、保險學、投資學、金融數學、信用管理、經濟與金融、精算學、網際網路金融、金融科技;
  • 城市會往何處去:東京都市圈空間結構演變的制度邏輯與啟示
    制度經濟學視角的規劃理論側重於引入交易成本和產權理論解釋城市規劃:根據制度經濟學理論,交易成本和產權制度被認為是個體為減少交易成本而進行的理性選擇,當然這種理性選擇的制度也可能形成路徑依賴而增加此後交易的成本,由此而形成多樣的制度環境。在規劃領域中,亞歷山大和韋伯斯特等分別引入產權理論和交易成本理論。
  • 中國氣候與環境演變
    先後主持了《中國氣候與環境演變》、《中國西部環境演變評估》和《中國氣象事業發展戰略研究》工作。迄今發表論文200餘篇,著作12部。獲國家和省部級科技成果獎8項。■主持人開場語 春風吹綠原野,晚霞映紅遠天。人類在地球上生活,是因為這裡有適合生存的氣候環境。千萬年來,人類在這裡和其他生物一起繁衍發展,創造了這個世界。
  • 經濟學的決定論和機械論
    一切社會科學和精神學問,包括宗教、哲學、歷史、法律、倫理、心理學、社會學、經濟學和所有一切學問,無不深受科學方法論的影響。科學思維對經濟學哲學基礎的影響尤其深遠和全面。若要檢討主流西方經濟學的成功和失敗、優勢和劣勢,若要為經濟學的未來開闢新的方向,我們首先需要總結西方的科學世界觀和方法論,才能理解科學世界觀和方法論如何決定了經濟學的基本性格。
  • 發展悖論與發展要素——發展經濟學的基本原理與中國案例
    01、「發展」是「落後國家的較快增長」長期以來,經濟學家似乎一直沒有闡述清楚的一個問題是:增長理論與發展經濟學的差別是什麼?為什麼有了一套增長理論,還要有一套發展經濟學理論?它們之間的關係究竟是什麼?打開每一本發展經濟學的教科書,前言都要討論這個問題,但似乎都沒有說清楚。
  • ...發展」系列線上講座第四講-林毅夫】新結構經濟學:新古典經濟學...
    2020年3月4日,北大國發院「國家發展」系列線上講座第四講由北京大學博雅講席教授、國家發展研究院名譽院長、北大新結構經濟學研究院院長、南南合作與發展學院院長林毅夫主講。作為新結構經濟學理論的創始人,林毅夫老師主要談及了三個問題:為何要反思發展經濟學、新結構經濟學的理論基礎以及新古典經濟學的結構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