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學的發展趨勢與建構框架

2020-12-03 光明數字報

    按語 

 

    如果市場化的經濟改革是對強國富民「復興之路」的探索,而向現代社會的轉型又是市場經濟良性發展的前提,那麼中國本土的經濟學現在所肩負的使命就是增強理論自信,通過理論創新,在社會轉型中為經濟改革明確方向。如果說全球化及金融危機所帶來的新問題將全世界帶入了一種徘徊或迷茫的話,那麼中國經濟學所要擔當的歷史責任就是解開傳統經濟學「認識上的枷鎖」。只有在上述兩個問題上形成有見地的理論體系,中國經濟學才會真正引領未來經濟學的發展。

 

「中國經濟學」的豐富內涵

 

    其一,指「中國本土」。若將「中國」作為一個地域概念,中國經濟學就理解為中國本土的經濟學。從這個角度看,中國經濟學就是運用經濟學一般原理研究中國經濟問題的經濟學;同時,中國經濟學是馬克思主義經濟理論的中國化、國際化和中國實踐的理論化過程中形成的、具有中國特色的經濟理論。

 

    其二,指「中國經驗」。從李斯特強調經濟學的民族性開始,大國崛起都伴隨著本國經濟學理論的創新,中國經濟學也必然立足於本國經濟的快速發展。隨著中國在全球經濟地位的提高,經濟研究的重心將從美歐轉移到中國,經濟學在中國的本土化、規範化和國際化將產生代表這個時代的中國經濟學。因此,中國經濟學是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研究中國經濟問題的一門專門經濟學,其研究對象既不是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生產關係及與之相適應的生產方式,也不是西方主流經濟學的市場經濟的一般運行規則,而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基本制度背景下的中國經濟改革與經濟發展。中國經濟學應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站在國際化的高度進行理論創新,形成經濟學範式的新的革命。

 

    其三,指「中國文化」。當代主流經濟學是建立在基督教文化之上的經濟學,而中國是儒家文化的代表。而且,中國是堅持馬克思主義的社會主義國家。「中國」如果當作一個文化範疇來看,那麼中國經濟學就是中國文化傳統、馬克思主義及主流經濟學三者相融合所形成的新的理論範式。

 

    上述三種理解不僅反映「中國經濟學」豐富的內涵,而且提出了不同層次的研究期望。「中國本土」強調研究中國的特殊性;「中國經驗」不僅強調特殊性,而且還要求將其上升為普適理論;「中國文化」則要求將中國的文化精髓融入經濟研究,重新補充和完善現有的經濟學理論範式。

 

從經濟中心的轉移看中國經濟學發展機遇

 

    經濟學研究的學術重心是隨著現實中世界經濟中心的轉移而轉移的,重心的改變將決定經濟理論的發展趨勢,進而決定未來「中國經濟學」的前途,因此必須首先考察經濟中心的變化。

 

    20世紀之前,經濟學研究的重心在歐洲。20世紀之後,隨著經濟中心逐漸向美國轉移,經濟學的學術中心轉移到美國。20世紀30年代的經濟危機將新古典經濟學帶入了西方現代經濟學,並由此迎來凱恩斯革命,經濟學分離為「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新古典經濟學的主要內容被納入「微觀經濟學」,「宏觀經濟學」構建的「通貨膨脹率—利率—失業率」三角指標體系,使它成為一種解決「人—人」關係問題的「工具性」理論。由此,利益集團能夠利用這三個指標體系為其利益辯護,經濟學因而保住了它「顯學」的地位。但邊際主義仍然當道,新古典綜合派又將邊際分析變為主流,貨幣主義、新凱恩斯主義等等都沒有脫離凱恩斯經濟學的分析框架。

 

    然而20世紀後期開始,在技術進步的推動下,生產方式逐漸脫離了物質領域。單純的物質生產雖然產出不斷增加,價值卻不斷下降,從事物質生產的人數也不斷減少。知識生產、技術創新、服務交換逐漸成為經濟的主導,在發達國家,這些部門的價值及從業人數都在總量中佔大部分。簡單的邊際分析雖然適合物質生產或消費領域,但到了非物質的領域其適用性就非常有爭議。因此,經濟研究的重心又有重新轉向「人—人」關係及制度環境領域的趨勢,政治選擇、產權、制度變遷等都被納入經濟分析的框架。新制度經濟學將邊際分析與制度分析相結合,進一步增強了主流經濟學的解釋力。

 

    可以觀察到,經濟學學術重心的第一次轉移,即從歐洲到美國,經濟研究的重心由於現實環境的改變,也隨之從制度和社會關係的方面轉向物質和技術方面。而未來(或當前已開始),經濟學研究重心將面臨第二次轉移,即從美國轉向中國,經濟研究的重心也有重新向制度與社會關係方面回歸的趨勢。

 

中國經濟學研究要解決的問題

 

    經濟理論必須能夠解決現實問題,這一本質要求中國經濟學必須立足中國實踐,解決中國問題。同時,中國經濟學必須構建出理論框架,將當前中國所處的特定歷史時期以及中國的特殊文化傳統囊括在內,形成抽象的普遍性理論。

 

    首先,中國經濟學必須有獨特的思想基礎。在經濟學研究範式上,中國經濟學不能因為只強調本國的特殊性而反對抽象演繹。任何一個經濟學流派能夠獨樹一幟,其背後都有深厚的哲學思想做支撐。因此,中國經濟學必須立足於本國的哲學基礎,並且能夠為經濟學思想提供新鮮血液。中華文明五千年的文化積澱,包含了豐富的哲學思想,這是孕育中國經濟學的土壤。西方經濟學總體上屬基督教文化,雖然各流派間有分歧和爭論,但爭論也是在一個「話語體系」之中;而中國是儒家文化的代表,由於「體系」不同,即使我們與西方有許多相似的哲學思想,也無法與西方直接「對接」。因此,中國經濟學在「挖掘」傳統的同時還必須做好「對接」。

 

    其次,妥善處理好工具理性與規律理性的矛盾。自然科學只研究「物—物」關係,「物」的規律是其研究對象,而人們工具性地使用這些理論的對象也是「物」。因此自然科學理論的「規律性」和「工具性」是統一的。社會科學研究的是「人—人」及「人—物」的關係,人的行動規律是真正意義上的研究對象,理論的使用者是「人」,使用的對象也是「人」,理論在被使用時本身是工具性的,這種使用是否符合「規律性」就不得而知。經濟學理論作為社會科學,同樣面臨著規律性與工具性無法統一的矛盾。筆者認為,經濟學理論可以劃分為兩種:研究客觀規律的規律性理論與為達到某種目的而建立的工具性理論。現代主流經濟學具有強烈的建構理性特徵:一方面,它秉承自然主義的分析思路熱衷於一般均衡模型的構建和分析;另一方面,主流經濟學熱衷於基於效率原則的功能分析,並以此為社會提供政策建議,試圖如自然科學般地對社會領域進行改造或指導。因此,現代主流經濟學理論很大程度上是被當作規律性理論創造出來的,而被工具性地使用,主流經濟學也因此落入「困窘」:一方面,經濟學家自認為其理論表現了「真理」,大眾使用其理論因而達到了實踐目標,並且可以通過大量實證得以檢驗,經濟學家們因此而「自得其樂」地讚頌或爭吵;另一方面社會大眾(經濟活動的實踐者)深知真正起作用的規律並非在經濟理論本身的表述之中(或理論只表達了規律的一部分),但這種理論可以為其行為提供依據或表達工具,因而這些理論工具性地使用,成為「解釋的科學」。

 

    近代以來,中國社會正經歷著向現代社會的轉型,從「五四」至今,社會大眾的觀念經歷了多次深刻的變革,各種經濟理論也經歷了從規律性向工具性的變化。因此,作為「中國本土」的中國經濟學對於理論的規律性和工具性會有更深刻的體會與感悟。中國經濟學必定將會隨著現代社會整體價值觀念的改變而進行適應性的理論創新,原先的經濟理論會淪為工具性理論,而以新價值觀念的「人」為前提假設的創新將形成新的規律性理論。

 

結 語

 

    當今中國改革所面臨的現實問題為經濟學研究提供了鮮活的材料,中國的經驗也必定能推動經濟學理論的發展。事實上,在美國經濟崛起之時,美國學派也是在批判當時主流經濟學理論的基礎上,形成了一整套保護主義的國民經濟學說和政策方針。這是一種有關落後國家特別是發展中大國如何實行經濟趕超的經濟學說, 對德國和日本的崛起也產生了重要影響。許多人認為21世紀是中國的時代,而在現實推動下經濟學理論本身也面臨新變革,因此「中國經濟學」擔負著艱巨的歷史使命,中國經濟學者必將構建出名副其實的「中國經濟學」,推動中國經濟學屹立於世界學術之林。(作者單位:復旦大學經濟學院,西南財經大學經濟學院)

 

相關焦點

  • 促進藝術學與經濟學的融合
    在全球化的歷史潮流中,經濟文化一體化已成為不可阻遏的發展趨勢,中國藝術品市場在全球市場中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從藝術品市場的規模、發展速度和投資者的預期等因素看,中國藝術品市場正在成為世界藝術品市場體系中繼美國、英法之後的「第三極」,在向全球提供豐厚的藝術與經濟價值的同時,也向世界展示中國的文化符號、文化面貌、文化觀念甚至是30年來中國獨特的發展模式和發展道路,成為在世界文化藝術經濟平臺上的中國式表達。
  • 中國的發展實踐與發展經濟學的理論創新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學者圍繞我國經濟發展中面臨的重大現實問題,應用發展經濟學理論進行研究並取得了重要進展。可以說,40多年的改革開放進程,同時也是結合中國國情對發展經濟學理論進行創新探索的過程。   新中國成立70年來,特別是改革開放40多年來,中國取得了舉世矚目的經濟成就。如何認識這些成就並作出理論闡釋,不同學者持有不同的學術觀點,但絕大多數的研究都存在這樣一種傾向:把中國發展的經驗事實放置到一般經濟學(general economics)的分析框架之下,以一般經濟學(而非發展經濟學)的思維方式觀察和分析中國經濟發展問題。
  • 框架與新聞文本建構
    本研究旨在通過分析有關「受害者」的新聞報導框架,來分析媒介如何通過報導來完成有關「受害者」的議題建構。 本研究除了對框架建構結果進行呈現,也將試分析框架理論的形成過程,以期通過研究,來探尋「框架的形成是否是一種社會運動和議題建構的過程」(鄧惟佳,2008)。 研究著重於有關「受害者」報導的框架研究,不僅僅是因為相關研究較少。
  • 西方五大經濟學期刊發展趨勢芻議
    伴隨中國經濟快速發展,經濟學研究也在不斷進步。隨著時間推移,經濟學論文採用的估計手段和技術越來越複雜,而這些研究方法多借鑑歐美國家的經濟學論文。那麼歐美經濟學期刊所刊登的論文採用了哪些研究方法,我們以《美國經濟評論》(AER)、《經濟學季刊》(QJE)、《政治經濟學雜誌》(JPE)、《計量經濟學》(Econometrica)和《經濟研究評論》(RES)五大期刊為例,探討2003—2012年主要英文期刊論文所用研究方法的發展趨勢。
  • 經濟學的中國境界
    其次,從未來30多年中國經濟發展趨勢來看,中國仍將成為推動世界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中國經濟巨大的體量、份額以及增長潛力,說明中國經濟已經具備引領世界經濟的能量。這兩方面奠定了構建中國經濟學理論的現實基礎,中國應當也有能力在世界經濟發展中取得更大的「話語權」。因此,構建中國經濟學「不僅有可能,而且完全有必要,完全應該」。
  • 經濟學需要新的時間背景和分析框架
    經濟學中的時間並不是一種純自然的範疇,而是一種經濟範疇和社會存在,隨著人類社會發展與科學進步,時間概念的內涵也在不斷發生變化。  經濟學時間框架是一定經濟學思想體系為自己設定的時間背景條件,雖然時間框架在經濟分析中可能只是潛在地發揮作用,多數人甚至都未在意,但它卻往往帶有決定性意義。
  • 中國財經媒體對「中美貿易戰」的新聞報導框架分析
    本文試圖探究中國財經媒體在「中美貿易戰」的新聞報導中如何通過選擇新聞框架進行議題建構,傳統財經媒體和財經新媒體關於「中美貿易戰」新聞報導框架的各自特徵。本文試圖通過研究分析和發現當前關於「中美貿易戰」新聞報導存在的問題,為今後相關報導提供參考借鑑。
  • ...發展」系列線上講座第四講-林毅夫】新結構經濟學:新古典經濟學...
    2020年3月4日,北大國發院「國家發展」系列線上講座第四講由北京大學博雅講席教授、國家發展研究院名譽院長、北大新結構經濟學研究院院長、南南合作與發展學院院長林毅夫主講。作為新結構經濟學理論的創始人,林毅夫老師主要談及了三個問題:為何要反思發展經濟學、新結構經濟學的理論基礎以及新古典經濟學的結構革命。
  • 汪丁丁:行為經濟學基本分析框架
    導讀:2015年秋天,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汪丁丁教授的新書《行為經濟學要義》。該書主旨在於表達汪丁丁教授最近四五年在這一領域尋求更具簡單性、統一性和可證偽性的分析框架的思想成果。
  • 行為經濟學:新古典的繼承與發展
    行為經濟學:新古典的繼承與發展 2016年02月24日 13:58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那藝 賀京同 字號 內容摘要:行為經濟學:新古典的繼承與發展?
  • 歷屆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的中國故事
    另外,蒙代爾還在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開設了一門經濟學講座(現名「黃達-蒙代爾經濟學講座」),曾多次來人大發表演講。在其2001年的一次演講中,蒙代爾表示,中國經濟完全有可能在西方經濟進入衰退的寒流中保持高速增長。當時的世界經濟放緩對中國來說並不是一件壞事,相反,恰恰是中國調整經濟結構和制度框架、大力發展民營經濟的一個機會。
  • 推動新時代中國闡釋學建構與發展
    第六屆「當代中國文論:反思與重建」高端學術論壇在深圳舉辦推動新時代中國闡釋學建構與發展12月4日,新時代中國文論的闡釋走向——第六屆「當代中國文論:反思與重建」高端學術論壇在深圳大學舉辦。深圳大學黨委書記劉洪一在會上致辭。
  • 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話語建構
    所以,這個系統工程的核心是學術體系的構建,是要在學術建設的基礎上建構起學科體系以及作為它的表達體系的話語體系。話語體系當然包括話語風格、話語方式等等,但它作為學術體系的表達,其實質或內核是觀念框架、理論框架,說到底就是思維方式。上世紀末、本世紀初,南開大學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學科決定把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作為主要的博士研究方向。
  • 中國崛起不僅超越了西方經濟學,也突破了馬克思經濟學
    【文/ 陳平】中國道路的實踐遠遠超越了西方經濟學理解的範圍,也突破了馬克思經濟學的局限。現代經濟學的基本概念,如市場、財富、知識、制度、效率等基本概念必須全面革新,才能理解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經濟。必須整合現有各派經濟學的知識,構建新的經濟學範式,才能把握當代西方衰落、中國崛起的歷史趨勢,並探討當代中國和世界面臨的經濟挑戰。
  • 中國比較政治學2017:反思、建構與新方法
    中國比較政治學2017:反思、建構與新方法 2018年01月17日 08:18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高奇琦 闕天南 字號 內容摘要:作為政治科學的基礎與核心學科,中國比較政治研究在西方比較政治學科的影響下
  • 環境經濟學的演變與發展
    在嚴峻的環境現實面前,越來越多的經濟學者開始關注環境問題,這意味著環境經濟學作為一門獨立的經濟學分支學科的客觀條件正在逐步成熟,隨著大量的有關環境經濟研究成果如各種關於環境問題的學術研討會、期刊、教科書等的迅猛增加,環境經濟學終於在20世紀60年代開始形成,並且隨著環境現實的發展變化與人們對環境問題認識的不斷深化而得以迅速發展。
  • 中國藝術學「三大體系」的未來建構
    因此要建構中國藝術學,要有中國的聲音,特別是面對中國古代藝術文獻、作品和思想觀念的時候,西方的理論框架、詮釋視角是否合適的問題日益凸顯,這就需要反思西方話語的主導盛行問題。但是對此恐慌、弱化或遏制更不是應有的學術方式,而應以開放、包容、發展的學術態度待之,建構中國的藝術學絕不能封閉自己,而是更應視野開闊,多方學習交流,在學術的互相理解、比較、批評的互動中,在問題的多維度探究中確立自己,這樣才能有真正的文化自信,才能在國際的學術交流中彰顯中國對國際學術的貢獻。
  • 中國經驗對於經濟學理論的貢獻
    接下來本文首先將從理論發展的規律和西方主流經濟學的現狀角度一般性地回答中國經驗是否對於經濟學理論有貢獻。然後從市場的認識、市場與社會主義的結合、經濟發展的路徑、制度變遷的方式四個角度具體考察中國經驗對經濟學理論有哪些貢獻。最後進行一個簡單的總結。
  • 建構新時代中國特色政治倫理學
    原標題:建構新時代中國特色政治倫理學   本期主持:萬俊人(中國倫理學會會長)   本期主題:建構新時代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政治倫理學   主持人語   要真正建構起新時代中國特色
  • 建構論唯理主義與批判的理性主義之辨
    而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哈耶克從1944年《通往奴役之路》開始就強調目標和手段的推行均應符合法治。正因為如此,哈耶克後來在《自由憲章》和《法律、立法與自由》兩書中均強調人類的行動應該遵循「法治下的自由」原則。 如果建構論唯理主義者尊重社會或者群體中每個人的偏好和基本權利,接受公共生活中推行「同意」原則,他們就不得不朝著批判的理性主義者靠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