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正穩步推進「三極」環境與氣候變化研究

2021-01-08 閃電新聞

中新網北京12月13日電 (記者 孫自法)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中科院青藏高原所)所長、中國地理學會理事長陳發虎院士說,隨著綜合國力提升,中國「第三極」科學研究領域已處於世界領先的主導地位,「三極」環境與氣候變化國際大科學計劃正在穩步推進中。

由中科院青藏高原所和中科院青年創新促進會主辦的第二屆「高極-三極」青年創新論壇本周六在北京以線上線下相結合方式舉行。陳發虎院士在論壇上致辭時作上述表示。

他介紹說,青藏高原及周邊高地被稱為「地球第三極」,是全球的「高極」,它和南極、北極並稱為地球「三極」。作為全球生態環境的重要屏障和關鍵紐帶,以及全球氣候變化的敏感區和脆弱區,「三極」研究日益成為全球科研的前沿和熱點。

中科院青藏高原所於2003年成立,是中科院少有的以研究區域命名的研究所,在成立至今不到20年的時間裡,已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和重大突破,並凝聚一批紮根高原、研究高原的高水平人才,推動中國青藏高原研究事業進入國際第一方陣。

2009年由姚檀棟院士牽頭髮起的「第三極環境」國際計劃(TPE)已為研究第三極地區環境的科學家提供一個國際性交流平臺,在國際上產生重大影響。過去一年,中科院青藏高原所持續推進「絲路環境」A類先導專項深入實施,科技支撐服務「一帶一路」倡議;組織實施第二次青藏科考國家專項,堅持服務國家戰略和區域發展;建設青藏高原地球系統科學卓越中心,建設國際一流科研機構。

陳發虎表示,青年學者是「三極」研究的主力軍和創新的動力源泉,希望他們抓住極地強國與「一帶一路」建設的有利時機,腳踏實地、勇於創新,協同攻堅、勇攀高峰,為未來學術合作打下良好基礎,為中國建設創新型國家和世界科技強國貢獻力量。

「高極-三極」青年創新論壇上,近20位中青年學者結合各自科研進展作主題報告。中科院青藏高原所趙俊猛研究員主導的青藏高原巖石圈探測計劃(ANTILOPE)為眾多地球物理學家提供了豐富的數據。他還介紹了自己在南極開展的一系列臺站架設工作,希望以後能在南極開展一個包含眾多地球物理手段的國際地學計劃(CROSS計劃),通過南極點穿過南極大陸完成一個「十字」形的廊帶綜合探測研究,並以此為基礎,研究南極與第三極的成因聯繫,建立南極大陸地球科學的理論體系。

中科院青藏高原所副研究員張國慶在《青藏高原湖泊對氣候變化的響應:趨勢、模式與機制》主題報告中透露,未來湖泊相關研究工作,將從青藏高原向全國和全球拓展,研究過去、現在、未來湖泊演化以及冰川湖泊相互作用。

中科院墨脫地球景觀與地球系統綜合觀測研究中心執行主任張林研究員介紹說,該中心將圍繞地球多圈層相互作用強烈的墨脫地球關鍵帶,構建涵蓋喜馬拉雅山南麓地球全譜景觀多要素的綜合觀測體系,研究全球變化和構造運動背景下南亞季風通道的氣候變化、多相態水循環過程、自然災害發生機制、生物多樣性、全譜景觀生態過程、人類適應等重大科學問題,並建設集綜合觀測、科學研究、生態保護、科普教育等功能為一體的綜合觀測研究示範基地。(完)

相關焦點

  • 「三極環境與氣候變化」主題邊會在西班牙馬德裡氣候變化大會...
    西班牙當地時間12月10日下午,由科技部主辦的「三極環境與氣候變化」主題邊會在馬德裡氣候變化大會(COP25)「中國角」成功舉辦,科技部社會發展科技司司長吳遠彬出席邊會並致辭。
  • 時空三極環境大數據平臺研究獲進展
    地球大數據正成為繼經驗、理論和計算範式之後數據密集型科學範式的代表,成為驅動地球科學創新發展和地球科學發現的新引擎。集成三極多要素數據、三極多圈層模型和大數據分析方法,構建三極大數據共享與服務平臺,開展三極生態環境演變及其對社會經濟的影響研究,對提升三極地球系統的研究深度、綜合科學認知水平及我國倡導的「極地治理」,具有重要意義。
  • 中科院青藏所攜手蘭大深耕高原:培養泛第三極研究人才
    11月15日,蘭州大學三極高峰科學論壇暨中國地理學會、中國青藏高原研究會、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所「珠峰創新獎學金」捐贈儀式在蘭州大學舉行。蘭州大學供圖中新網蘭州11月16日電 (記者 丁思)蘭州大學16日披露,由中科院青藏所出資,聯合中國地理學會和中國青藏高原研究會,共同設立中國地理學會、中國青藏高原研究會、中科院青藏所「珠峰創新獎學金」(簡稱「珠峰獎學金」)。該獎學金將面向蘭州大學本科生,總金額100萬元,旨在發掘青藏所和蘭州大學聯合培養且致力於第三極、泛第三極研究的優秀學生人才,為之儲備優秀青年人才。
  • 中科院青藏所攜手蘭大深耕高原:培養泛第三極研究人才
    該獎學金將面向蘭州大學本科生,總金額100萬元,旨在發掘青藏所和蘭州大學聯合培養且致力於第三極、泛第三極研究的優秀學生人才,為之儲備優秀青年人才。青藏高原是世界屋脊、亞洲水塔、地球第三極,以青藏高原為核心的泛第三極環境研究正不斷拓展和深入,並從填補空白、理論提升階段,向全面發展、國際大科學計劃方向化轉型。
  • 「三極」地區科學研究離不開學科交叉
    三極地區作為全球生態環境的重要屏障和關鍵紐帶,以及全球氣候變化的敏感區和脆弱區,三極研究日益成為全球科研的前沿和熱點。利用我國自主研發的全球預報系統,研究人員發現,從1979年到2014年,三極地區升溫速度明顯要比全球其他地區快,尤其是北極地區升溫更加明顯。這種現象被科研人員稱為「北極放大效應」。
  • 研究揭示第三極地區擁有全球最潔淨環境條件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和重慶大學的研究人員聯合發表在《地學前緣》雜誌上的一篇論文揭示,以青藏高原為核心的第三極地區擁有全球最潔淨的環境條件。" 新的研究首次從雪冰 - 大氣化學角度闡明了第三極是全球最潔淨的地區之一,研究成果為推動第三極地區環境保護提供了新的科學數據支撐。" 論文通訊作者、重慶大學副教授遊超告訴《中國科學報》。第三極地區毗鄰全球人口最稠密且發展迅速的地區,其環境狀況一直備受科學家和社會的廣泛關注。
  • 南極、北極、第三極山地冰芯記錄的氣候環境變化
    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訊 冰芯是從冰川上鑽取的圓柱狀雪冰樣品。取自冰川積累區的冰芯,包含著過去逐年積累的降雪和幹、溼沉降物質,這些物質保存著其沉積時的氣候環境信息。
  • 推進生態環境保護和應對氣候變化協同增效——二論積極應對氣候...
    原創 鍾寰平 中國環境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國家主席習近平鄭重宣布了我國新的二氧化碳排放達峰目標與碳中和願景,對世界許下了積極的承諾。把中央提出的戰略目標轉化成切實的行動,積極應對氣候變化,推進綠色低碳發展,就要利用好大氣汙染物減排和溫室氣體減排的協同效應,推進生態環境保護和應對氣候變化協同增效。
  • 中外科學家加強合作研究 共同應對「亞洲水塔」環境變化
    來自中國、德國、瑞典、尼泊爾、美國、加拿大等國家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參會者分享他們的觀測及研究成果,分析地區環境變化及其影響,並以此為基礎制定國際合作方案,向決策者提供科學建議。姚檀棟院士在研討會上發言。(中科院TPE項目供圖)為期兩天的研討會由「第三極環境」國際計劃和「泛第三極環境」計劃主辦。
  • 安芷生:破解黃土高原氣候環境變化「密碼」
    榮獲2019年度陝西省最高科學技術獎,緣於他在全球環境變化、大氣顆粒物汙染控制、第四紀地質與全球變化等方面的研究成就卓越,特別是在黃土高原氣候與環境變化的創新性研究,對我國西部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和生態環境修復提供了重要的科學依據,為西部和陝西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
  • 中國科學院東北草地固碳研究穩步推進
    中國科學院東北草地固碳研究穩步推進 2014-07-12 18:14:37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責任編輯:   中新網松原7月12日電(陳博宜
  • 應對氣候變化_中國氣象局
    應對氣候變化 來源:中國氣象報社   發布時間:2017年03月02日14:08
  • 近70年來中國自然地理與生存環境基礎研究的重要進展與展望
    中國自然地理要素類型豐富且區域差異較大, 為開展自然地理研究提供了難得的機遇. 文章主要圍繞青藏高原隆升與亞洲內陸乾旱化及河流發育、高原冰凍圈環境演化、全新世多時間尺度季風與西風氣候變化、湖泊與溼地、流域模型與土壤侵蝕、過去人-地關係演化、生物地理及中國三維地帶性規律等幾個方面, 梳理了近70年來中國自然地理與生存環境研究的重大理論進展與重要貢獻.
  • 氣候變化逼北極熊吃海帶
    地球三極是什麼樣子?湖南可持續發展該怎麼做?昨日,星城科學講堂在寧鄉開講,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高登義作了一場題為《地球三極氣候環境變化與可持續發展》的精彩講座。   極地探險  赴南極科考曾遭冰層圍困   高登義是我國第一個完成地球三極(南極、北極、青藏高原)科學考察的專家,曾8次赴珠峰、3次赴南極、16次赴北極、5次赴雅魯藏布江考察。
  • 蘭州大學三極高峰科學論壇暨「珠峰創新獎學金」捐贈儀式舉行
    報告綜述了高原隆升的研究進展,從藏東隆升的過程探討青藏高原隆升對於亞洲季風格局和區域環境類型演化的驅動作用,揭示了青藏高原東南部從低海拔沙漠到高海拔森林的重大環境轉變過程。蘭州大學副校長潘保田主持了科學論壇。隨後舉行了中國地理學會、中國青藏高原研究會、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珠峰創新獎學金」捐贈儀式。
  • 冰凍圈遙感:助力「三極」大科學計劃
    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訊 冰凍圈是地球氣候系統五大圈層之一,其組成包括冰川(含冰蓋)、凍土、積雪、河冰、湖冰、海冰、冰架、冰山,以及大氣圈內的冰晶和過冷水雲、降雪、冰雹與霰。
  • 生態環境部發布《關於統籌和加強應對氣候變化與生態環境保護相關...
    ,增強應對氣候變化整體合力,推進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實現新進步,為建設美麗中國、共建美麗世界作出積極貢獻。到2030年前,應對氣候變化與生態環境保護相關工作整體合力充分發揮,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穩步提升,為實現二氧化碳排放達峰目標與碳中和願景提供支撐,助力美麗中國建設。二、注重系統謀劃,推動戰略規劃統籌融合(四)加強宏觀戰略統籌。將應對氣候變化作為美麗中國建設重要組成部分,作為環保參與宏觀經濟治理的重要抓手。
  • 國務院關於印發中國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的通知中國應對氣候變化...
    我國人口眾多、經濟發展水平低、氣候條件差、生態環境脆弱,是最易受氣候變化不利影響的國家之一,同時我國正處於經濟快速發展階段,應對氣候變化形勢嚴峻,任務艱巨。應對氣候變化,事關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和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事關國家的根本利益。各地區、各部門要從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和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高度,充分認識應對氣候變化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採取積極措施,主動迎接挑戰。
  • 生態環境部綜合司有關負責人就《關於統籌和加強應對氣候變化與...
    2018年黨和國家機構改革,將應對氣候變化職能調整至新組建的生態環境部,在體制機制上實現了應對氣候變化與環境治理、生態保護修復等相關工作的協同管理。統籌和加強應對氣候變化與生態環境保護相關工作,有利於加快推進生態環境系統相關職能協同和制度機制融合,有利於用好用足生態環境保護現有政策工具、手段措施、基礎能力等方面優勢,有利於形成應對氣候變化與生態環境保護相關工作整體合力。
  • 中國與斯裡蘭卡舉行季風氣候與環境變化研討會
    中國與斯裡蘭卡舉行季風氣候與環境變化研討會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5-12-08 21:57 來源: 新華社 新華社科倫坡12月8日電(記者楊梅菊  劉鴻儒)「首屆中國與斯裡蘭卡季風氣候與環境變化研討會」8日在斯裡蘭卡首都科倫坡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