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沙晚報訊(記者 邱釗)今年夏天,長沙人感覺不是一般的熱,最高溫已突破37℃。全球氣溫是不是越來越熱?地球三極是什麼樣子?湖南可持續發展該怎麼做?昨日,星城科學講堂在寧鄉開講,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高登義作了一場題為《地球三極氣候環境變化與可持續發展》的精彩講座。
極地探險 赴南極科考曾遭冰層圍困
高登義是我國第一個完成地球三極(南極、北極、青藏高原)科學考察的專家,曾8次赴珠峰、3次赴南極、16次赴北極、5次赴雅魯藏布江考察。
「我遇到最大的困難是1988年在南極建立中山站的時候。」高登義說,「當時中國用的是已經要淘汰的破冰船,我們還沒有進入南極圈,一塊浮冰就將船頭撞了一個洞。」不久,科考船又被「冰壩」困住,在浮冰圍困中,船上116條漢子度過了1989年的元旦。
高登義回憶,破冰船被浮冰阻斷了20多天才得以繼續前進,但又遇到了一次劇烈的冰崩,一些隊員當即就躺在甲板上起不來了,船也被周圍的浮冰困住。科考隊用光了所有的炸藥,剛把冰層炸開,又被新的冰層圍困。7天後冰層退去,科考隊員們才撿了一條命。在這種情況下,高登義和其他科考隊員冒著生命危險堅持到最後,只花了30天就把中山站建起來了。
氣候變化 北極熊不得不吃魚吃海帶
「其實一百年來,地球地面平均氣溫變化不大。」高登義說。2007年,世界氣象組織公布,從1906年到2005年,全球地面氣溫平均升高0.74℃。雖然平均氣溫升高不到1℃,但對地球的影響卻是巨大的。由於氣候變化,2007年前的30年,北極的浮冰持續減少,北極熊的生存環境受到重大影響。高登義介紹,通過照片對比發現,1991年的北極熊比2008年的北極熊胖得多。「在十幾年的時間裡,我們跟蹤測量了多隻北極熊的體重,它們的平均體重降低了50~60公斤。而生存環境的改變,讓它們不得不尋找更多樣性的食物。」
「拿北極熊來說,我第一次去的時候,發現它們主要以捕獵海豹為食。而後幾次去,由於海豹數量的大幅減少,北極熊已經開始捕魚吃了。」高登義拿出10餘年遊走南北極拍下的大量生動照片,照片上,有的北極熊身手矯健地捕海豹、魚類,有的在冰川裡暢遊。其中有一張卻讓大家覺得有些匪夷所思——一隻北極熊正在吃海帶。原來,隨著北極浮冰面積減小和人類無限制地捕殺北極海豹,使得北極熊捕食海豹、海象越來越困難,北極熊不得不開始「吃素」。
持續發展 湖南要保護好青山綠水
「大家一定要清楚『人不勝天』。」高登義稱,他長期和大自然打交道,深深感到大自然的偉大,人與自然應該和諧發展。目前,全球氣候環境十分脆弱——氣候變暖、海平面升高、水資源短缺,一切生產生活都必須優先考慮全球氣候環境保護!
來到湖南,高登義的第一印象是「青山綠水」。湖南怎樣做到可持續發展?高登義從氣候和環境保護的角度談到,要特別重視保護好湖南的青山綠水。第一要維持長江洞庭湖流域環境生態平衡;其次要保護好南嶺山地。因為南嶺山地不僅是長江、珠江分水嶺,也是眾多水系發源地;還要全力維護國家自然文物遺產,包括南嶽衡山、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等。
親近自然 普通人可到南北極旅遊
高登義是地球三極的常客,那麼普通人能夠去嗎?高登義介紹,三個極地中,珠峰的生活條件最艱苦,而到南極北極旅遊,對身體條件方面的要求其實不高。
「到南北極其實對於身體的影響並不大,也沒有像攀登珠穆朗瑪峰那樣有眾多身體健康方面的限制。」高登義說,現在北京已經有五六家機構組織到南北極旅行。到北極價格在5萬-9萬元,到南極價格在9萬-15萬元。
不過,對於前往南北極的市民,高教授也特別提醒,到南北極旅行,不是去享受,更多的是要了解大自然。因此一定要做好事先的準備工作,讓自己前去後有所收穫。同時一定要注意環保,不要隨意丟棄垃圾,破壞當地的生態環境。
[人物名片]高登義
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我國第一個完成地球三極(南極、北極、青藏高原)科學考察的人。開創了《山地環境氣象學》研究領域,重點研究地球三極地區和全球環境變化的相互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