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只能在《好奇心日報(www.qdaily.com)》發布,即使我們允許了也不許轉載*
阿拉斯加卡克託維克電 — 入秋之後,這個位於北極區小鎮上到處可見北極熊,它們在沙嘴上打瞌睡,在淺水處打鬧,拖著幼崽沿海灘漫步閒逛,吸引了數百名遊客長途跋涉前來圍觀。
當夜晚來臨的時候,這些北極熊會偷偷潛入小鎮裡,對於不帶上槍枝或防熊噴霧在外面行走的居民來說,它們的出現也是一種危險。只有當北極熊巡邏人員帶著爆竹和手電筒驅逐它們時,它們才會不情不願地離開。
表面上看起來,這些北極熊似乎不太像是瀕臨滅絕的物種。
然而,來到這裡的北極熊都是氣候問題產生的「難民」,它們之所以選擇來到大陸上,是因為它們捕獵海豹所依賴的海冰正在消退中。
阿拉斯加卡克託維克外,一隻在鯨魚骨頭旁的北極熊。鯨魚遺骸已成為它們的替代食物來源。圖片版權:Josh Haner /《紐約時報》
北極區正在迅速變暖,其變暖速度是地球其它地區的兩倍,而覆蓋這裡的冰層的消退速度,則令早已預測到冰層會減少的氣候科學家也感到震驚。
在 2016 年的大部分時間裡,這裡的氣溫都比往年要溫暖,結冰期也來得比往常要晚。今年 11 月,北極區海冰面積是有記錄以來的月度最低值。雖然在這一個月期間,平均的結冰速度比往常要快,但在 11 月中旬的 5 天時間內,冰層覆蓋面積已經減少超過 49209.7 平方千米,位於美國科羅拉多州的國家冰雪數據研究中心(National Snow and Ice Data Center)稱,冰層的減退速度與往年同期相比「幾乎是前所未有的」。
在波弗特海的南部,有 260 名卡克託維克居民生活在巴特島東北角 2.5 平方千米的範圍內,這裡海冰的減退情況一直尤為嚴峻。
海冰的持續消退對北極熊來說並不是好的兆頭,因為它們的生存有賴於這些海冰層,但海冰層卻隨著氣候變暖迅速變薄和融化。正如環保組織北極熊國際協會(Polar Bears International)首席科學家史蒂夫·阿姆斯特拉普(Steve Amstrup)所說:「海冰消退之後,北極熊也會離開。」
卡克託維克的一隻母熊和三隻幼崽。圖片版權:Josh Haner/《紐約時報》
不完美的代表
作為最大型的熊類動物和強大的頂級掠食者,魅力超凡的北極熊成為了受氣候變化影響的動物的代表。
在美國前副總統阿爾·戈爾(Al Gore)2006 年參與拍攝的電影《難以忽視的真相》(An Inconvenient Truth)中,講述了一隻孤獨的北極熊在幾乎沒有了海冰身影的北極區海域中掙扎著生存的故事,由此,許多人心目中便把北極熊與氣候變化聯繫了在一起。2008 年,美國聯邦政府之所以決定將北極熊列為《瀕危物種法》(Endangered Species Act)中的「瀕危」(threatened)物種,部分原因就是由於海冰消退將對北極熊的未來構成危險。這一決定無疑再次加固了人們心中北極熊與氣候變化問題之間的關聯性。
但是即使北極熊的代表性作用提高了人們對有關問題的認識,還是有一些科學家認為,這樣的聯繫會讓北極熊的生存問題簡單化,並不經意地為那些否定全球變暖的人提供了攻擊的機會。
美國地質勘探局(United States Geological Survey)阿拉斯加科學中心(Alaska Science Cente)的野生動物研究生物學家託德·阿特伍德(Todd Atwood)表示:「當你把它(北極熊)作為一種營銷工具來呼籲人們捐款時,往往也會因此導致一些細微的信息被遺漏。尤其是在與北極熊相關的問題上,我認為這些細微的信息是十分重要的。」
除非各國對遏制全球溫室氣體排放採取明確的行動,否則從長遠角度來看,北極熊的生存將面臨困境,絕大部分科學家會認同這一點,而且根據專家預測,北極熊的數量會隨著海冰的持續消退而減少。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5 年發布的紅色名錄(Red List)中預測,到 2050 年,北極熊的數量將會減少超過 30%,而且北極熊的數量或海冰數量減少的範圍和速度並不確定。這份評估報告於 12 月 7 日刊登於《生物學通訊》(Biology Letters)上。
然而相比之下,氣候變化在短期內的影響則較為模糊,北極熊種群短期內的數量下降也並不明顯。
目前北極熊的 19 個亞種主要生活在環北極圈內的五個國家——加拿大、美國、挪威、格陵蘭島和俄羅斯。
其中包括生活在波弗特海南部的北極熊在內的 3 個亞種的數量正在下降。
但其它 6 個北極熊亞種的數量相對穩定。其中一個亞種的數量甚至在增加。而至於其餘的 9 個亞種,由於科學家所能獲得的資料很少,因此他們還無法衡量這 9 個北極熊亞種的數量和相關健康信息。
進行了紅色名錄評估的研究人員通過分析得出結論——北極熊應該繼續被列為「易危」(vulnerable)物種,而不需要上升到更嚴重的「瀕危」級別。
然而拋開這些數字,科學家還在觀察其它更細緻的指標,它們表明北極熊正在面臨著越來越大的滅絕風險。這些指標包括北極熊的身體狀況、體形大小、繁殖和存活率的變化。科學家已將其中的部分變化與海冰減退以及北極熊居住地不結冰天數的增多聯繫在了一起。
否定全球變暖的人抓住科學研究方面的不確定性,辯稱北極熊目前的生存狀況很好,海冰消退並沒有威脅到它們的生存。但野生動物生物學家表示,不論對於海冰還是北極熊來說,兩者的情況都在惡化,這一點是毫無疑問的。他們指出,物種的滅絕從來都不是一個穩步發展的過程。
位於安克拉治的美國魚類與野生動物管理局(Fish and Wildlife Service)的生物學家埃裡克·雷格爾(Eric Regehr)參加了2015年的評估活動,並在 6 月份在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的北極熊種群專家小組研討會(Polar Bear Specialist Group)上展示了研究成果。他表示:「一個物種的滅絕往往不會是一個穩定的線性過程。」
一頭在卡克託維克附近被捕獲的弓頭鯨。圖片版權:Josh Haner /《紐約時報》
從海裡到岸邊
一群北極熊正在鎮子外的鯨骨堆前「用餐」。當天早些時候,捕鯨船員把弓頭鯨的屍體扔在了骨堆上。北極熊正在享用著鯨魚剩下的肉和鯨脂,而兩名遊客就在距離北極熊幾百米外的小卡車上安全地觀察著它們。
千百年來,因紐特人一直在這裡捕鯨,他們認為鯨魚會將自己奉獻給捕捉到它的船員。一旦鯨魚的骸骨被拉到岸邊、被海水衝刷過後,就能釋放鯨魚的靈魂。
即使在幾十年前,大多數生活在波弗特南部的北極熊依然會全年生活在海冰上,即使上岸,最多也只會短暫地停留一會。海冰層可以讓它們捕獲含有高脂肪量的主要食物——海豹。
然而由於不斷升高的氣溫,每年春季融冰的時間變得越來越早,秋季結冰的時間卻越來越遲。即使在夏天,在卡克託維克也曾經可以看到厚厚的冰層,如今這些浮冰層邊緣已經退到距離岸邊幾百公裡以外的地方,距離波弗特海狹窄的大陸架也有相當長的距離。浮冰的邊緣退回到海豹數量很少的深海區域,與大陸的距離也十分遙遠,即使對於北極熊來說,要想登上那些浮冰,遊泳的距離也還是太遠了。
美國地質調查局(Geological Survey)的阿特伍德博士及其同事利用無線電項圈跟蹤雌性北極熊,他們最近發布的一份研究報告指出,波弗特南部地區平均有 20% 的北極熊選擇生活在陸地上,而二十年前這個比例只有 6%。此外,這些北極熊停留在陸地上的時間也在延長。今年,它們在八月份上岸,一直呆到了十一月,平均停留時間為 56 天。二十年前它們只會停留 20 天。
阿特伍德博士表示,波弗特南部的北極熊「只有兩個選擇:要麼留在浮冰上,要麼上岸。如果它們留在深水區的浮冰上,它們將很難找到食物」。
研究人員所發現的變化不僅僅局限於北極熊在夏季的生活地點。
波弗特海南部和哈德遜灣西部擁有研究人員最為關注的兩個北極熊亞種種群。在入冬時節,這裡的北極熊變得比以前更加瘦弱。
它們的體型也在變小。同過去相比,年老和年幼的北極熊存活下來的可能性也在降低。
阿爾伯塔大學生物科學教授安德魯·德羅什(Andrew Derocher)已經對北極熊進行了 32 年的研究,他表示:「你可以在整個種群裡看到這種現象。它們的成長速度變慢了,而且無法長到像以前那麼大的體型。」
「迫切」的參觀
今年秋天,卡克託維克的北極熊數量激增,將野生動物攝影師、新聞記者和希望見證氣候變化的遊客都吸引到了這個村子裡,一些人乘坐當日往返費爾班克斯的包機返回,另一些人則住滿了這裡的兩個小旅館。
這裡有六艘船可以帶領遊客觀看北極熊,其中一艘船的主人、因紐特導遊羅伯特·湯普森(Robert Thompson)表示,在 2015 年,大約有 1200 人前來觀看北極熊,這個數字每年都在上升。
由於在沙土中打滾和食用鯨魚的殘骸,北極熊的皮毛變成了黑色,這使一些遊客感到很吃驚。一名來自荷蘭的遊客表示:「它們看上去不像北極熊。不過沒關係,我可以在回家以後用 Photoshop 把它們變成白熊。」
遊客觀看正在進食鯨魚殘骸的北極熊。圖片版權:Josh Haner/《紐約時報》
蘇珊·特魯卡諾(Susan Trucano)和她的兒子馬修(Matthew)九月初來到了這裡,她表示,他們希望在北極熊滅絕之前看到它們在野外的樣子。
「我們急著來到這裡,因為我擔心以後可能看不到這種漂亮的動物了,」特魯卡諾女士說。
旅遊業的發展為卡克託維克的一些人帶來了經濟收益,但同時也影響到了其他一些人。在北極熊出沒的秋季月份裡,遊客佔領了往返村莊的小型商業航班,搶走了需要飛往安克雷奇和費爾班克斯的當地居民的座位。一些遊客在鎮上閒逛、在未經允許的情況下拍攝照片,還會闖入捕鯨儀式之中。去年,有一個冒失的遊客差點和一名捕鯨船長打起來。
在大多數情況下,這裡的北極熊可以和人類和平共處。村民們對北極熊很寬容。瓦爾多阿姆斯酒店的老闆默林·特雷納(Merlyn Traynor)表示:「它們可能會突然闖到這裡,但它們知道這裡的規則。」而且它們可以食用鯨魚殘骸,因此幾乎沒有理由襲擊人類。
一個巡邏隊將一隻北極熊趕出卡克託維克。北極熊在夜晚偷偷潛入小鎮,而且不願意離開。圖片版權:Josh Haner/《紐約時報》
不過,隨著北極冰蓋面積的持續縮減,北極熊上岸時的身體狀況變得越來越差,在陸地上停留的時間也越來越長;同時遊客數量也在增長。和北極其他地區一樣,熊和人相遇的情況變得越來越普遍,這給北極熊帶來了更大的壓力,也給人類帶來了更大的威脅。
目前人類還沒有受到過攻擊,但是已經出現了一些非常危險的案例。
「它們過去不會進入小鎮,或者只是會偶爾進入小鎮,比如大約一年一次。現在它們每天晚上都在鎮上,」湯普森說。
北極熊專家表示,他們擔心在這裡尋找食物的北極熊數量會在某一時刻超過這裡的承載能力。
詹姆斯·懷爾德(James Wilder)是一位專家,最近剛剛研究了北極熊對人類的攻擊。他表示:「當北極熊肥胖、快樂、身體狀況良好時,它們不會帶來很大的威脅。不過當它們身體瘦弱、在食物上面臨壓力時,你必須保持警惕。」
受到威脅的棲息地
獅子和狼等物種面臨著可以預測的威脅:偷獵和捕殺,或者人類定居地點對其棲息地的侵佔。
然而北極熊面臨的最大威脅,是任何保護野生動物管理機構都無法解決的問題:人類不受控制地向大氣層排放二氧化碳和其他溫室氣體。
遊獵曾經給北極熊帶來了重大威脅,極大地減少了某些地區的北極熊數量。1973 年,北極地區國家籤署了一項協議,禁止原住民以外的人打獵,北極熊的數量開始回升。
石油洩漏、汙染和過度捕獵仍然威脅著北極熊的安全。不過同海冰的減少相比,這些威脅顯得不值一提。
研究人員擔心,沒有海豹提供的高脂肪營養物質,北極熊將無法存活太長時間。圖片版權:Josh Haner/《紐約時報》
對於許多研究人員來說,要弄清楚的最緊迫的問題,是一隻北極熊在陸地上能夠存活多長時間。陸地上沒有海豹,無法為北極熊提供穩定的高脂肪營養來源。
美國魚類與野生動物管理局的雷格爾博士表示:「只有生活在海冰上、能夠捕殺海豹的北極熊才能生存下來。這是一條底線。」
一些科學家提出,北極熊可能會學著依靠雪雁等其他食物活下來,或者學著在不依靠浮冰這一平臺的情況下捕食水中的海豹。
不過大多數研究人員認為,這種可能性不是很大。
美國地質調查局研究野生動物的生物學家戴維·道格拉斯(David Douglas)在專家小組會議上表示,這種改變通常需要幾千年的進化歷程。
他還表示,海冰的減少「可能用不了太長時間,這段時間可能不足以使北極熊通過繁衍形成具有一定優勢的行為。」
冰蓋的消失程度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根據一些氣候模型,如果人們採取措施控制溫室氣體排放,這個物種是可以恢復過來的。一些證據表明,在之前的一次溫暖期,北極熊曾在加拿大北極地區的一個群島上避難。
在卡克託維克,至少到目前為止,鯨魚成為了北極熊的替代性食物來源。不過死鯨並不是北極熊所喜愛的食物。
「北極熊之所以來到這裡,不是因為我們在捕鯨,而是因為它們的棲息地消失了,變成了數數百公裡的開闊水域,」湯普森說。
翻譯 熊貓譯社 李秋群 劉清山
題圖來自 Wikimedia Commons
2016 THE NEW YORK 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