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氣候難民越來越多?根本是要減少溫室氣體排放

2020-11-24 中國網

    要防止像《後天》裡那樣的慘況發生,最根本的是要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量

    澳大利亞研究機構羅伊國際政策研究院最近發表了一份研究報告,指出逐漸上升的氣溫和海平面不但會直接威脅部分海島型國家的存亡,而且對於人口多數集中在沿海或河岸下遊地區的亞洲國家,例如中國的黃河及長江三角洲,以及地勢低的國家,如孟加拉,都將面臨被淹沒的危機。

    報告稱:「全球氣候變暖被壓縮到在一個世紀的時間內發生,它所代表的是對人類和生物調節能力的嚴重挑戰,突如其來的氣候變化將把地球已然脆弱的生態系統推過環境所能承受的臨界點,進入到人人自危的局面。」

    ■已經不再是科幻

    這種人人自危的局面早已不只是人們的幻想。隨著全球變暖,海平面上升,越來越多的氣候難民正面臨著生存的危機。

    2001年,來自世界自然基金會的消息稱,太平洋島國吐瓦魯宣布,由於溫室效應導致海平面持續上升,國家所有的努力均告失敗,全國1.1萬國民將不得不放棄家園。吐瓦魯已經與紐西蘭籤訂協議,全國國民將陸續「搬遷」到紐西蘭。

    從1995年到2002年,南極半島失去了大約1.25萬平方公裡的冰架,相當於盧森堡國土面積的四倍。科學家們在2005年8月的英國《自然》雜誌上指出,冰架的崩裂與全球變暖有密切關係,這種崩裂可能導致海平面上升加速。

    對中國來說,如果海平面上升1米,上海將有1/3的面積將被海水淹沒。到時候,大量沿海低洼地區的民眾內撤,結果不僅是食物和水資源的益發稀少,也會帶來由於人口大量遷移所引發的政治和社會動亂。

    2004年,美國電影《後天》讓全世界的觀眾體會到在面臨氣候危機時,人類顯得如何渺小。逼真的特技效果使人心悸,氣候難民的狼狽神態給每個觀看影片的人敲響了警鐘。如果人類不對目前的全球變暖採取行動的話,我們每一個人,都可能成為影片中的氣候難民。

    ■未來的地球

    淪為氣候難民,往往只是一瞬間的變化。全球變暖引發人類生活的轉變,有時是潛移默化的。這些轉變,是逐漸將人們從熟悉的環境中逼走、背井離鄉的根源。

    2006年7月,英國《衛報》的環境記者大衛亞當根據目前對氣候變化的科學研究,指出如果人類不對目前的情況作出改進,任由全球氣溫上升,英國在未來的80年裡會有怎樣的變化。他的分析有趣而令人信服。他指出,氣候變暖對英國人生活的直接影響包括:

    到2020年,因為溫度升高,英國的假期將會增加。但是對目前已經負荷過重的國家公園來說,過多在假期到來的旅遊者會是一個越來越嚴重的問題。到2050年,從乾旱的南歐湧入英國的難民越來越多。像孟加拉那樣水災頻繁的國家來的難民也會增加。現有的公共運輸設備,比如說倫敦的地鐵,由於沒有空調,在夏天將會變得無法忍受。

    到2080年,滑雪這樣的活動會再一次成為富人們的專利,因為炎熱的天氣會使滑雪場的維持費用增加。

    同樣的預測也可以在中國做出,只是,像中國這樣的發展中國家,人口密度大,資源有限,將如何面對氣候變化所引起的生活變化呢?

    如果因為氣溫高而假期增加,我們的公共設施能否在未來的炎熱天氣應付挑戰?

    如果來自周邊低洼國家的大批難民湧入,我們是否能夠接收並使他們得到安頓?

    如果氣溫繼續升高,在已經成為火爐的城市裡,人們是否只能依靠空調生活?

    如果海平面上升,上海等沿海城市被吞沒,我們將如何保證人們的順利遷移和他們以後的生活?如果我們的家園被洪水覆蓋,我們將逃往何方?

    ■人人有責

    氣候變暖是個集體性的問題,如何防止成為氣候難民,不只是一個國家的責任,而是全人類的責任。

    從國際的角度給氣候難民定義,就如何處理他們形成公約,使聯合國難民機構得到必要的資金和人員配置,以用來處理氣候難民。這是目前的當務之急。

    要防止像《後天》裡那樣的慘況發生,最根本的是要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量。雖然現在許多國家已經在為防止氣候變暖做出努力,如《京都議定書》的籤訂,但它僅僅是一個良好的開始。世界各國圍繞著這一議定書的爭論和衝突說明,防止全球變暖還需要全體人類漫長的共同努力。另外,建立好健全的環境政策法規、安全應急預案以及合格的公共衛生體系,也是未雨綢繆的關鍵。

    對中國來說,如果全球氣溫持續升高,不僅東部低洼處的較發達地帶將受被淹沒,西部高原的冰川由於融化,也將不能和諧調整江河的水量,大旱和大洪水將會在中華大地上輪次發生。防止全球變暖,中國絕不能置身事外。

    面對災難,一切權力、地位和利益都是渺小的。拋下一切成見,聯合起來,不做氣候難民,也許是目前比戰爭和衝突更為重要的事情。    (記者樂豔娜 《環球》雜誌)

相關焦點

  • 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也能賺錢(圖)
    溫室氣體排放權交易,也稱「碳交易」。由於發達國家減排二氧化碳成本很高,《京都議定書》建立了清潔發展機制(CDM),發達國家或者企業幫助發展中國家每分解一噸標準二氧化碳的溫室氣體,就可以獲得一噸標準二氧化碳溫室氣體的排放權。
  • 科學家預測:溫室氣體排放減少後 全球氣溫或會繼續上升
    科學家預測:溫室氣體排放減少後 全球氣溫或會繼續上升 2020-12-02 09:54:50 來源:科技日報 自然科研旗下《科學報告》日前發表了一項氣候科學報告,歐洲研究團隊建立了一個
  • 科學家稱農業源溫室氣體排放是「生存排放」
    此研究報告刊登於《中國農業工程學報》2008年第10期,題為「中國農業源溫室氣體排放與減排技術對策」,第一作者為中國農業科學院的董紅敏研究員。氣候變化是當今國際社會普遍關注的全球性問題,也是人類面臨的最為嚴峻的全球環境問題。氣候變化的主要原因是由於人類活動向大氣中排放過量的二氧化碳(CO2)、甲烷(CH4)和氧化亞氮(N2O)等溫室氣體而引起的。
  • 全球溫室氣體中的甲烷排放達到歷史新高
    但是甲烷也是一種主要的溫室氣體,並且是造成全球氣候變暖的第二大溫室氣體。根據相關機構的研究,相比二氧化碳 ,甲烷 是一種更能夠有效吸收太陽熱力的溫室氣體。甲烷全球升溫潛能值是二氧化碳 的 28–36 倍,因此對氣候有更嚴重的影響。全球升溫潛能值GWP的意思 是衡量特定氣體和相同質量 二氧化碳 比較之下,吸收熱能並殘留在大氣層的相對能力。
  • 溫室氣體排放的停止可能無法阻止全球變暖
    僅僅停止排放可能不再足以阻止全球變暖。最新研究認為,現在是投資積極的碳捕獲的時候了。  根據近日發表在期刊《科學報告》(Scientific Reports)的關於1850年至2500年之間全球氣候覆雜性的簡化模型,即使人類所導致的溫室氣體排放能夠減少到零,全球溫度仍可能在之後的幾個世紀裡繼續上升。
  • 溫室氣體排放為零後全球氣溫或仍上升
    原標題:溫室氣體排放為零後 全球氣溫或仍上升 自然科研旗下《科學報告》日前發表了一項氣候科學報告,歐洲研究團隊建立了一個「減複雜度地球系統模型」(ESCIMO),在對跨650年的全球氣候進行模擬後得出結論:即使人為導致的溫室氣體排放能夠降為零,在今後的幾個世紀裡,全球氣溫可能仍會繼續上升。
  • ...原創首發:儘快推行糧食系統優化策略,減少全球溫室氣體排放
    ——減少全球溫室氣體排放不可忽視的環節 編譯:王巍 該研究指出即使化石燃料停止排放溫室氣體,僅全球糧食系統排放的溫室氣體就會使全球升溫幅度超過 1.5℃,甚至超過 2℃。如果我們想要實現這一《巴黎協定》的核心目標,就需要儘快對全球糧食系統做出重大調整。
  • 溫室氣體排放為零後 全球氣溫或仍上升
    跨650年地球系統模型表明溫室氣體排放為零後 全球氣溫或仍上升科技日報訊 (記者張夢然)自然科研旗下《科學報告》日前發表了一項氣候科學報告,歐洲研究團隊建立了一個「減複雜度地球系統模型」(ESCIMO),在對跨650年的全球氣候進行模擬後得出結論:即使人為導致的溫室氣體排放能夠降為零,在今後的幾個世紀裡,全球氣溫可能仍會繼續上升。
  • 嚴控溫室氣體和大氣汙染物排放
    溫室氣體的主要環境影響機理是大氣中累積濃度升高,加劇大氣層溫室效應,造成全球性變暖,並不在城市、地區等較小空間尺度造成明顯的溫室效應。二氧化碳是長壽命溫室氣體,可在大氣中滯留數百年,在海洋中滯留的時間甚至更長,即使立刻減少全球溫室氣體排放,其造成的增溫效應也將持續幾十年甚至幾個世紀,影響和減排效果的呈現均具有明顯的代際性。
  • 全球變暖是因為吃豬肉?溫室氣體排放量到底和豬肉有沒有關係?
    自第二次工業革命以來,能源革命讓人類社會步入了發展的快車道,隨之帶來的氣候問題也開始變得越來越嚴重。全球變暖的話題每年都提,但是每年的成效似乎都微乎其微。這回全球變暖的鍋又甩給了中國。環保組織WildAid(野生救援)曾向中國人發出呼籲:少吃豬肉,保護地球。原因是,中國消耗的肉食比其他國家都多,其中豬肉消耗量佔據全球豬肉消耗總量的一半。
  • 保護臭氧層同時減少溫室氣體排放
    HFCs是目前唯一一類世界各國都設定了減排時間表的溫室氣體。2006年,歐盟公布《含氟溫室氣體法案》開始管控HFCs;2013年6月;中美兩國達成關於控制HFCs的減排協議;2016年;全球在《蒙特婁議定書》下形成了減排HFCs的《基加利修正案》,全球實質性HFCs減排行動已經開始。
  • 矽谷科技公司正在轉向再生能源 以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和全球氣候暖化
    矽谷科技公司正在轉向再生能源 以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和全球氣候暖化 來源:騰訊科技 • 2020-09-04 11:58:01
  • 即使完全停止排放溫室氣體也不會停止全球變暖
    挪威科學家已經建立了一種預測性氣候模型,其中他們考慮了各種減少人為溫室氣體排放的方案。結果表明,即使排放量減少到零,溫度也將繼續上升至少一百年。這項工作發表在《科學報告》上。如果現在將溫室氣體排放量減少到零,由於全球氣候系統的慣性以及北極冰和永凍土的自我維持融化,全球溫度將繼續上升約一百年。
  • 國際最新研究:溫室氣體排放為零後 全球氣溫或仍上升
    自然科研旗下《科學報告》日前發表了一項氣候科學報告,歐洲研究團隊建立了一個「減複雜度地球系統模型」(ESCIMO),在對跨650年的全球氣候進行模擬後得出結論:即使人為導致的溫室氣體排放能夠降為零,在今後的幾個世紀裡,全球氣溫可能仍會繼續上升。針對這一結果,團隊鼓勵其他研究人員使用不同模型進行探究。
  • 減緩農業源溫室氣體排放亟須評估
    本報訊 「農業源溫室氣體排放佔我國溫室氣體排放總量的17%,但來自農業源的排放是農業生產的自然過程,農業源的溫室氣體排放屬於『生存排放』。
  • 全球變暖問題嚴峻 各國力爭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量
    2015年度日本實際國內生產總值(GDP)較2014年度增長0.9%,這反映出可以採取不犧牲經濟增長的全球變暖對策。報導指出,2011年福島核事故後至2013年度,日本國內排放量隨著越來越多火力發電站取代核電站投入運轉而持續增加,但2014年度轉為回落,2015年度進一步下滑。
  • 正確認識溫室氣體排放核算
    溫室氣體類似於溫室截留太陽輻射,並加熱溫室內空氣的作用。這種溫室氣體使地球變得更溫暖的影響稱為「溫室效應」。  為什麼要減排溫室氣體?  面對溫室氣體,我們無須逃之夭夭。其實溫室氣體是影響氣候的「雙刃劍」。
  • 英媒:稻田溫室氣體排放被大大低估
    據英國《每日郵報》網站9月10日報導,研究人員發現,為節約用水而選擇間歇灌溉的稻田所釋放的強效溫室氣體一氧化二氮是連續灌溉農田的45倍。相比之下,連續灌溉的稻田主要排放甲烷。這種氣體在大氣中停留的時間要短得多。
  • 原來吃肉才是全球變暖罪魁禍首 畜牧業溫室氣體排放超過交通工具...
    畜牧業的溫室氣體排放事實上,相較於民間的漠不關心,學界對於畜牧業對環境的破壞和在全球變暖之中扮演的角色早有探討。幾十年來,已經大量的研究證明,牲畜在飼養過程中會排放大量溫室氣體,去年甚至有環保組織聲稱,牲畜已經是全球溫室氣體的主要來源,佔全球溫室氣體總量的14.5%,超過所有交通工具的排放總和。隨著混合動力汽車和電動汽車的激增,預計汽車排放量將下降。
  • 降低溫室氣體排放有助於減少過早死亡病例
    據美國合眾國際社9月23日消息,《自然》(Nature)雜誌近日發表一項最新研究報告,報告中稱,如果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到2100年,將拯救全球140萬到300萬因空氣汙染而過早死亡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