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媒:稻田溫室氣體排放被大大低估

2020-12-05 參考消息

參考消息網9月17日報導英媒稱,稻田向大氣中釋放的一氧化二氮和甲烷正在加劇全球變暖,相當於600個燃煤電廠造成的長期影響。

據英國《每日郵報》網站9月10日報導,研究人員發現,為節約用水而選擇間歇灌溉的稻田所釋放的強效溫室氣體一氧化二氮是連續灌溉農田的45倍。

相比之下,連續灌溉的稻田主要排放甲烷。這種氣體在大氣中停留的時間要短得多。

報導稱,這些發現增加了這樣一種可能性,即全球水稻種植造成的氣候變化程度是人們所認為的兩倍。

總部設在紐約的美國環保協會(EDF)發布的一份全球分析報告對印度水稻農場的甲烷和一氧化二氮排放量的影響進行了分析。

他們發現,這些水稻農場對氣候變暖的短期影響可能相當於1200個一般規模的燃煤電廠(年耗煤量為36億噸),因為一氧化二氮在大氣中的停留時間比甲烷長几十年。

研究人員還發現,水和有機物管理技術(可減少甲烷排放量)會增加一氧化二氮的排放量。

他們說,這一點至關重要,因為一氧化二氮是一種能長期存在的溫室氣體。在20年和100年的時間範圍裡,它在大氣中吸收的熱量都是甲烷的好幾倍。

研究報告的第一作者、EDF資深科學家克裡蒂·克裡蒂說:「水稻種植對氣候的全面影響被大大低估了,因為到目前為止,間歇灌溉農田的一氧化二氮排放量還沒有被計算在內。」

他說:「在不斷變化的氣候下,有限水資源所承受的壓力越來越大,這會使更多的水稻種植區依靠間歇灌溉來解決用水有限和對甲烷排放的擔憂。」

他說:「必須調整稻田的水管理,以便在用水問題與甲烷和一氧化二氮排放量對氣候的影響之間尋找平衡。」

為了監測和降低水稻種植的一氧化二氮影響,研究報告的作者呼籲科學家繪製世界各地稻田的灌溉狀況並測量其一氧化二氮的排放量。

他們還希望各國報告這些排放量,並讓稻米生產者優化水、氮和有機物的使用,以減少這兩種重要溫室氣體的排放量。

克裡蒂還說:「科學家有必要同時測量稻田的一氧化二氮和甲烷排放量,以便制定出既能滿足糧食需求又能減少稻田對氣候影響的有效政策。」

研究人員對印度南方各地稻田的溫室氣體排放進行了調查。他們發現,在各種間歇灌溉的水稻農場中,水稻的一氧化二氮排放在水稻耕作對氣候總體影響中的佔比高達99%。

這些排放對全球變暖的汙染有重大影響——遠遠超過多個全球水稻研究組織此前估計的10%。

相關焦點

  • 非二氧化碳溫室氣體排放被嚴重低估
    溫室氣體甲烷和一氧化二氮排放量一直被結構性低估,皆因使用的測量方法所致。 科學家佩特拉克朗為荷蘭能源研究中心(ECN)和代爾夫特理工大學(TU Delft,荷蘭)所進行的研究使用了測量這些溫室氣體排放的創新方法,這就是她得出的結論。克羅最近因為使用這個更精確的方法測量而獲得了她的博士學位,這一方法也部分地解決了系統性低估這個問題。
  • 水分和秸稈管理減排稻田溫室氣體研究與展望
    很多研究結果表明,控制灌溉、乾濕交替等節水灌溉措施能顯著降低CH4 排放量,但同時也可能促進N2O 的排放,因此如何同時減少CH4 和N2O 的排放量是實現稻田溫室氣體減排的關鍵所在;另外,秸稈還田在改良土壤肥力的同時也增加了外源性有機質的輸入,促進了稻田CH4 的排放。如何優化秸稈還田措施,並耦合水分管理以達到土壤改良和溫室氣體減排的雙重效益對稻田系統的可持續利用至關重要。
  • 科學家稱農業源溫室氣體排放是「生存排放」
    據《中國農業工程學報》2008年10月報導,農業源溫室氣體排放佔我國溫室氣體排放總量的17%,但來自農業源的排放是農業生產的自然過程,農業源的溫室氣體排放屬於「生存排放」。研究表明,通過改善反芻動物營養、推廣稻田間歇灌溉、建設沼氣、推行緩釋肥、長效肥料可以減緩農業源溫室氣體排放,但急需進行技術和經濟性評估。
  • 稻田秸稈還田溫室氣體排放量被高估50%
    中國農科院作科所作物耕作與生態創新團隊,揭示了稻田秸稈長期還田對全球第二大溫室氣體甲烷(CH4)排放的影響及其機制,發現秸稈對甲烷的增排效應隨還田年限延長而呈極顯著減弱趨勢,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對秸稈還田的甲烷排放量高估了近50%。
  • 稻米會排放大量溫室氣體,科學家在古亞洲農耕模式中找到解決方案
    稻米是最常見的主食之一,不過很多人卻不知道,稻米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卻是所有糧食中最高。近來美國研究顯示,稻米若採取間歇性淹水種植,乾濕交錯的土地將成為製造「氧化亞氮」(N2O)的微生物生存的環境;而採取水田耕種的稻田,則會製造適合更多「產生甲烷」的微生物生存的環境。吃「白飯」為什麼造成溫室效應?
  • 減緩農業源溫室氣體排放亟須評估
    本報訊 「農業源溫室氣體排放佔我國溫室氣體排放總量的17%,但來自農業源的排放是農業生產的自然過程,農業源的溫室氣體排放屬於『生存排放』。
  • 我們大大低估了人類向大氣中排放的甲烷量
    我們大大低估了人類向大氣中排放的甲烷量2020年3月16日格陵蘭冰芯中殘存的古代空氣微小氣泡表明,我們嚴重高估了甲烷的自然循環,同時大大低估了我們自身的可怕影響。作者寫道:「我們的研究結果表明,人類活動產生的甲烷排放現在佔全球甲烷排放源的30%,佔[總排放量的近一半……」。在過去的三個世紀裡,甲烷的排放量激增了大約150%,但是因為這種大氣氣體也是自然產生的,所以很難準確地說出這些排放物來自哪裡。為了弄清楚煤、石油和天然氣對我們自身的影響範圍,因此有必要知道有多少甲烷來自溼地和其他自然匯。
  • 正確認識溫室氣體排放核算
    溫室氣體類似於溫室截留太陽輻射,並加熱溫室內空氣的作用。這種溫室氣體使地球變得更溫暖的影響稱為「溫室效應」。  為什麼要減排溫室氣體?  面對溫室氣體,我們無須逃之夭夭。其實溫室氣體是影響氣候的「雙刃劍」。
  • 稻米會排放大量溫室氣體,科學家在古代亞洲的農耕模式中找到解決方案
    稻米是最常見的主食之一,不過很多人卻不知道,稻米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卻是所有糧食中最高。近來美國研究顯示,稻米若採取間歇性淹水種植,乾濕交錯的土地將成為製造「氧化亞氮」(N2O)的微生物生存的環境;而採取水田耕種的稻田,則會製造適合更多「產生甲烷」的微生物生存的環境。
  • 西方科學家指責亞洲水稻排放溫室氣體甲烷
    水稻專家認為這種觀點太過極端  農民應該不算是溫室氣體排放大戶,相對城裡人,他們很少坐飛機出行,很少開大排量汽車郊遊。  不過,在如今這個時興談論氣候變化的時代裡,一幫西方科學家又將矛頭指向亞洲的米農,稱他們種植的水稻田全天候排放著比二氧化碳還要厲害的溫室氣體。
  • 新研究稱溫室氣體排放的一半來自牲畜
    新研究稱溫室氣體排放的一半來自牲畜 來源:中國氣象報社   發布時間:2009年11月11日15:32   一項最新研究表明,肉類生產造成的引發氣候變化的排放遠遠高出當前預測
  • 英媒:大部分永久凍土將在本世紀解凍 將釋放大量溫室氣體
    英媒稱,科學家說,隨著本世紀氣溫升高,全球的泥炭地將成為溫室氣體的一大來源。目前,大量的碳儲存在分布於北半球通常為冰凍的多沼澤地區。但專家們說,大部分的永久凍土將在本世紀解凍。而這將導致溫室氣體釋放量比之前估計的高30%至50%。據英國廣播公司網站8月10日報導,泥炭地橫跨北半球的廣大地區,在全球氣候系統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數千年來,它們積聚了大量的碳和氮,協助保持著地球的涼爽。
  • 溫室氣體濃度變化證明 我國陸地碳匯被低估
    ;  ■高精度二氧化碳觀測數據缺乏,使得東亞地區碳匯能力計算存在不確定性;  ■自上而下的碳同化反演算法,未來或成為溫室氣體核查的重要支撐和驗證方法。碳匯即碳吸收,一般指通過植樹造林等措施,利用植物光合作用吸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並將其固定在植被和土壤中,從而減少溫室氣體在大氣中的濃度的過程。而該研究團隊採用「自上而下」的碳同化反演算法,即從大氣角度入手,通過分析大氣中CO2含量的變化來計算和反演碳匯量。  中科院大氣物理所王婧介紹,該計算方法中,大氣淨通量-人為碳排放=陸地生態系統碳匯量。
  • 水稻種植對全球變暖的影響可能被低估
    美國《國家科學院學報》10日刊載的一項研究顯示,如把一氧化二氮排放考慮在內,水稻種植對全球變暖的影響可能比此前估計水平高出近一倍。美國環境保護基金組織的研究稱,近年來,水資源短缺導致越來越多的地區採用間歇性淹水法種植水稻。
  • 科學家研發新轉基因稻米品種 可減溫室氣體排放
    稻米是全球數十億人的主要澱粉來源,但種稻也會排放大量甲烷,造成氣候變遷。甲烷在大氣中停留的時間比最大量的溫室氣體二氧化碳短,但其吸收的地表熱氣卻遠遠高過二氧化碳。據報導,甲烷現在是第二高的溫室氣體,佔16%,而種稻米每年會排放2500萬到1億噸甲烷。這份刊登在《自然》(Nature)期刊的報告指出,換言之,為了餵飽日漸增多的人口而增加稻米栽種量,將對地球帶來更高的風險。
  • 人類排放的甲烷被低估了!甲烷來源於哪裡,有什麼影響?
    然而除了二氧化碳之外,科學家們最新發現了第二大溫室氣體甲烷排放量可能已經創下了新「記錄」,也就是說人類排放的甲烷被大大低估了,它的影響已經與二氧化碳的影響差距已經更加的近了。 根據《自然》雜誌科學報告指出,科學研究人員們通過在格陵蘭島冰芯研究之中,得出了這個結論,他們從冰芯之中發現了微小而古代氣泡,表明我們已經嚴重高估了甲烷的自然循環,同時大大低估了對我們人類地球的影響。 甲烷的影響力有多大?
  • 降低溫室氣體排放有助於減少過早死亡病例
    據美國合眾國際社9月23日消息,《自然》(Nature)雜誌近日發表一項最新研究報告,報告中稱,如果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到2100年,將拯救全球140萬到300萬因空氣汙染而過早死亡的人。
  • 研究發現月球居然「排放」了大量溫室氣體
    一直以來,主流觀點認為目前的全球變暖是由於人類活動大量排放的溫室氣體導致的溫室氣體包括水蒸氣、臭氧、二氧化碳、氧化亞氮、甲烷等,能使地球表面變得更暖,類似於溫室截留太陽輻射,並加熱溫室內空氣的作用。2018年,美國能源部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的研究人員首次直接證明了甲烷導致地球表面溫室效應不斷增加。
  • 英研究稱溫室氣體排放推遲下個冰河期到來
    新華網倫敦1月9日電(記者黃堃)英國一項最新研究說,如果沒有人類排放的大量溫室氣體,下一個冰河世紀很可能會在1500年內到來,但現在大氣中二氧化碳的濃度決定了它不會在這個時間段內到來。研究人員表示這個成果不能被用作支持排放溫室氣體的證據。
  • 我國完善溫室氣體排放核算規則
    我國政府相關管理部門對溫室氣體排放核算及報告工作進行了規範與完善,國家、試點地方層面先後推出溫室氣體排放核算和報告規則,有效解決了溫室氣體排放標準缺失、核算方法不統一等問題,為相關企業開展溫室氣體排放核算與報告工作提供方法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