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室氣體濃度變化證明 我國陸地碳匯被低估

2020-11-29 中國氣象局

本期嘉賓:

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劉毅、博士王婧

浙江工業大學教授 方雙喜

採訪人:中國氣象報記者 簡菊芳

  本期觀點:

  ■我國陸地生態系統(森林、草地等)固碳能力被低估;

  ■高精度二氧化碳觀測數據缺乏,使得東亞地區碳匯能力計算存在不確定性;

  ■自上而下的碳同化反演算法,未來或成為溫室氣體核查的重要支撐和驗證方法。

  中國讓地球變得更綠的新證據

  近期,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以下簡稱中科院大氣物理所)團隊聯合氣象、林草等領域專家開展的一項研究表明,2010年至2016年,中國陸地生態系統年均吸收約11.1億噸二氧化碳,是此前國內外研究結果3.5億噸的3倍多,我國的陸地生態系統固碳能力被低估。研究還認為,年均固碳量約佔我國人為碳排放的45%。也就是說,這幾年,我國每年有將近一半的二氧化碳被森林等陸地固碳系統吸收。

  眾所周知,工業革命以來,人類對化石燃料的巨大消耗使得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急劇上升,是影響全球升溫的重要因素。森林生態系統是吸收二氧化碳的主要力量,增加森林碳匯已成為國際通用做法。

  中科院大氣物理所研究員、研究團隊負責人劉毅認為,近40年來,中國持續增長的森林面積,尤其是西南地區速生林中幼齡森林,正在成長為固碳的主力軍。

  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數據顯示,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大力開展植樹造林活動,森林資源進入迅速增長階段。

  從第一次到第八次森林資源清查,全國森林面積增加了70.2%,森林蓄積量增加了75%。由於大量的新生森林,我國森林中中幼齡林佔比約65%。劉毅表示,由於新增森林相對「年輕」,未來有更大的碳吸收潛力。

  該研究也驗證了2019年2月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公布的一份研究報告——《中國正在讓地球變得更綠》。

  該報告稱,2000年至2017年,地球新增的綠葉面積(植物葉片總面積)相當於多出一個亞馬遜雨林,其中,中國淨增長綠葉面積及淨增長率均高居全球首位,最大的貢獻來自植樹造林。

  對此,《自然》雜誌和BBC均認為,中國近40年來恢復天然森林植被、加強人工林培育的巨大投入取得了成果;中國森林的日益茂盛顯而易見。

  自上而下的碳同化反演算法

  二氧化碳主要在大氣、海洋、陸地以及化石燃料4個庫中循環。碳匯即碳吸收,一般指通過植樹造林等措施,利用植物光合作用吸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並將其固定在植被和土壤中,從而減少溫室氣體在大氣中的濃度的過程。而該研究團隊採用「自上而下」的碳同化反演算法,即從大氣角度入手,通過分析大氣中CO2含量的變化來計算和反演碳匯量。

  中科院大氣物理所王婧介紹,該計算方法中,大氣淨通量-人為碳排放=陸地生態系統碳匯量。

  該研究採用中國氣象局分布全國的7個地面溫室氣體觀測站的二氧化碳濃度觀測數據、日俄聯合高塔觀測網等資料進行同化反演計算。

  同時,在另一組實驗中僅採用通用的NOAA數據集進行計算。經過對比和驗證,研究人員發現,2010年至2016年,中國陸地生態圈碳匯平均吸收了人為排放的44.8%,且西南地區(全年)以及東北地區(夏季)貢獻最大。

  與目前國際碳排放核算方法相比,通過多源溫室氣體觀測數據結合氣象反演模式,以直觀和快速的方式反映溫室氣體「排放」或「留存」在大氣中的溫室氣體總量,是獨立評估及驗證國家溫室氣體排放清單結果的重要方式之一,也被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納入《IPCC國家溫室氣體清單編制指南2019增補指南》。世界氣象組織也正在積極開發「全球溫室氣體綜合信息系統」以推進該項工作。

  摸清碳匯家底需要更多觀測數據支撐

  「增加了中國氣象局7個大氣本底監測站的觀測數據,使得碳同化的計算相比之前的研究,不確定度降低。」劉毅說。

  方雙喜介紹,該項研究中的觀測數據資料主要來自我國唯一的全球大氣本底基準觀測站(瓦裡關本底臺)和6個具有典型區域生態系統代表性的大氣本底監測站(黑龍江龍鳳山站、北京上甸子站、浙江臨安站、湖北金沙站、雲南香格裡拉站和新疆阿克達拉站),以及日本-俄羅斯高塔觀測和衛星遙感等數據資料。

  衛星遙感將在碳源匯研究中發揮重要作用。相比地面觀測而言,衛星遙感在赤道、海洋等建設地面觀測站網難度大的地區具有明顯優勢。

  我國首顆自主研製的中國碳衛星(TanSat)、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863計劃)支持下的「全球二氧化碳監測科學實驗衛星與應用示範」重大項目以及中國科學院戰略先導專項「大氣濃度反演的淨排放」等研究項目,也為該項目提供了重要支撐。

  王婧表示,大氣本底站的數據也是非常重要的。多年來,中國氣象局大氣本底監測站的溫室氣體觀測數據已廣泛用於國內和國際多邊多類型科研交流合作。

  劉毅認為,相對於發達國家,我國的觀測站網還需不斷完善。未來進一步研究我國碳源匯收支問題,還需要國際多邊配合,以充分利用天空地一體化的新技術,開展不同區域人為碳排放和生態系統固碳能力的綜合、深入研究。

(來源:《中國氣象報》2020年11月18日三版 責任編輯:王美麗)

相關焦點

  • 我國陸地生態系統固碳能力被嚴重低估
    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劉毅研究團隊研究發現,我國陸地生態系統固碳能力巨大,但在以往研究中被嚴重低估。該研究成果10月29日在《自然》發表。該研究團隊認為,基於大氣溫室氣體濃度計算排放通量的方法體系將為我國「碳中和」核算和國際談判提供有力的科學依據。
  • 《自然》:中國陸地生態系統碳匯能力被嚴重低估
    「我國陸地生態系統固碳能力巨大,但在以往研究中被嚴重低估。」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劉毅說。10月29日,劉毅團隊在《自然》雜誌發表了一篇研究成果,他們認為,基於大氣溫室氣體濃度計算排放通量的方法體系將為我國「碳中和」核算和國際談判提供有力的科學依據。
  • 最新研究表明我國陸地生態系統固碳能力被低估
    新華社北京10月29日電(記者董瑞豐)我國陸地生態系統固碳能力巨大,但在以往研究中被嚴重低估——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劉毅團隊的這項研究成果29日由國際知名學術期刊《自然》發表。研究團隊認為,基於大氣溫室氣體濃度計算排放通量的方法體系將為我國「碳中和」核算和國際談判提供有力的科學依據。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是人為化石燃料排放與陸地、海洋生態系統吸收兩者平衡的結果。生態系統吸收二氧化碳的固碳對「中和」碳排放貢獻巨大,但是如何定量評估仍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
  • 最新研究:中國陸地生態系統固碳能力被低估 吸收人為碳排放約45%
    中新網北京10月29日電 (記者 孫自法)記者29日從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中科院大氣所)獲悉,該所劉毅研究團隊聯合英美同行最新研究發現,中國陸地生態系統固碳能力巨大,但在以往研究中被嚴重低估,其實際上約吸收人為碳排放的45%。
  • 中國陸地生態系統固碳能力被低估 吸收人為碳排放約45%
    10月29日,記者從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中科院大氣所)獲悉,該所劉毅研究團隊聯合英美同行最新研究發現,中國陸地生態系統固碳能力巨大,但在以往研究中被嚴重低估,其實際上約吸收人為碳排放的45%。這一生態領域重要研究成果論文,北京時間29日凌晨獲國際著名學術期刊《自然》在線發表。
  • 中國陸地生態系統年均固碳11.1億噸
    本報記者 吳兆喆 本報通訊員 李青  日前,國際知名學術期刊《自然》(Nature)發表的多國科學家最新研究成果顯示,2010-2016年中國陸地生態系統年均吸收約11.1億噸碳,吸收了同時期人為碳排放的45%。這一成果表明,此前中國陸地生態系統碳匯能力被嚴重低估。
  • 非二氧化碳溫室氣體排放被嚴重低估
    溫室氣體甲烷和一氧化二氮排放量一直被結構性低估,皆因使用的測量方法所致。 科學家佩特拉克朗為荷蘭能源研究中心(ECN)和代爾夫特理工大學(TU Delft,荷蘭)所進行的研究使用了測量這些溫室氣體排放的創新方法,這就是她得出的結論。克羅最近因為使用這個更精確的方法測量而獲得了她的博士學位,這一方法也部分地解決了系統性低估這個問題。
  • 《2013中國溫室氣體公報》:濃度再創新高—新聞—科學網
    據《2013年中國溫室氣體公報》顯示,2013年青海瓦裡關全球大氣本底站大氣中的3種主要溫室氣體(二氧化碳、甲烷和氧化亞氮)的年平均濃度分別升至397.3ppm、1886ppb和326.4ppb,高於同期全球平均值(396.0ppm、1824ppb和325.9ppb),但與北半球中緯度地區平均濃度大體相當,均創下了1990年建站以來的新高。
  • 中國科學家證明二氧化碳會激發次生溫室效應
    大氣中的二氧化碳、甲烷等溫室氣體濃度升高是全球氣候變化的主要原因,其中二氧化碳在科學界看來一直處於「亦正亦邪」的角色。
  • BBC:中國植樹造林的作用「被低估了」
    該團隊表示,兩個地區加起來,佔中國整體陸地「碳匯」的35%多一點。(作者註:碳匯 carbon sink,是指通過植樹造林、植被恢復等措施,吸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從而減少溫室氣體在大氣中濃度的過程、活動或機制。)
  • BBC:中國植樹造林的作用「被低估了」​
    」報導稱,一個國際研究團隊發現在中國兩個地區的新造樹林對二氧化碳的吸收程度被低估了。該團隊表示,兩個地區加起來,佔中國整體陸地「碳匯」的35%多一點。(作者註:碳匯 carbon sink,是指通過植樹造林、植被恢復等措施,吸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從而減少溫室氣體在大氣中濃度的過程、活動或機制。)
  • BBC:中國植樹造林的碳吸收作用「被低估了」
    這一報告於10月28日發表在《自然》(Nature)科學期刊上,研究人員基於實地考察和衛星觀測,分析出中國兩個區域的新造樹林吸收二氧化碳規模被低估了。該團隊表示,兩個地區加起來,佔中國整體陸地「碳匯」的35%多一點。(作者註:碳匯 carbon sink,是指通過植樹造林、植被恢復等措施,吸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從而減少溫室氣體在大氣中濃度的過程、活動或機制。)而這兩個被嚴重低估的碳匯地區,是中國的西南地區和東北地區。
  • 溫室氣體公報:中國二氧化碳濃度持續升高,與全球趨勢一致
    新聞發布會現場 中國網 圖1月22日,中國氣象局發布的《2017年中國溫室氣體公報(總第7期)》顯示,2017年青海瓦裡關站觀測的二氧化碳、甲烷和氧化亞氮的濃度分別上升至407.0±0.2ppm、1912±2ppb、330.3±0.1ppb,高於同期全球平均水平,尤其是甲烷濃度明顯高於全球平均
  • 我國生態系統固碳「清單」出爐 尋蹤「碳」秘有了中國依據
    我國生態系統的碳儲量和固碳能力究竟幾何?研究取得了哪些進展?經濟日報記者採訪了相關專家學者。  應對形勢愈發緊迫  由於能源消耗和溫室氣體排放量持續增加的趨勢難以逆轉,我國正面臨溫室氣體減排或限排的巨大壓力  人類使用煤炭、石油、天然氣等化石燃料所導致的以二氧化碳(CO2)為主的溫室氣體排放,被認為是引起全球變暖的主要原因。
  • 「中國的貢獻被低估了!」英媒:中國植樹造林的碳吸收規模令人驚訝
    據英國廣播公司(BBC)報導,一個國際團隊近日研究發現,中國森林碳吸收量對全球的貢獻被低估了。報導稱,一個國際研究團隊發現在中國兩個地區的新造樹林對二氧化碳的吸收程度被低估了。該團隊表示,兩個地區加起來,佔中國整體陸地「碳匯」的35%多一點。(作者註:碳匯(carbon sink),是指通過植樹造林、植被恢復等措施,吸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從而減少溫室氣體在大氣中濃度的過程、活動或機制。)
  • 我國初步具備主要溫室氣體含量全球監測能力
    2016年我國北京上甸子、浙江臨安、黑龍江龍鳳山站3個區域本底站溫室氣體濃度也出現大幅上升,二氧化碳平均濃度分別為413.7±1.0ppm、417.7±1.9ppm、410.3±4.0ppm,甲烷濃度分別為1968±3ppb、2041±8ppb、2006±13ppb。
  • 海洋生物是固碳與儲碳的天然「碳匯」,保護海洋可以緩解溫室效應
    科學家越來越擔心氣候變化會給地球和人類帶來災難性的影響,因此一直在努力探索新方法來緩解這一問題。全球變暖的主要原因是,人類在近一個世紀以來大規模使用化石燃料(如煤、石油等),排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這些二氧化碳去了哪裡呢?有什麼方法可以減少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呢?
  • 山西啟動造林碳匯開發試點 減少碳排放
    林業碳匯交易使森林的固碳能力成為一種可交易的商品,是近年來發展起來的新興產業,也是應對氣候變化、抵消和減少碳排放的重要手段。山西省林業和草原局供圖中新網太原11月28日電 (高瑞峰)林業碳匯交易使森林的固碳能力成為一種可交易的商品,是近年來發展起來的新興產業,也是應對氣候變化、減少碳排放的重要手段。28日,記者從山西省林業和草原局獲悉,該省正式啟動造林碳匯開發試點,旨在促進碳匯交易,提升國土綠化質量。據了解,此次造林碳匯開發試點對象為該省2013年以來的新造林。
  • 全球溫室氣體濃度創新高
    世界氣象組織9月9日發布年度《溫室氣體公報》稱,2013年地球大氣的三種主要溫室氣體濃度均創下新高。公報稱,2013年地球大氣中二氧化碳、甲烷及氧化亞氮濃度均創新高,其中二氧化碳濃度為396ppm(1ppm為百萬分之一),相當於工業化前(1750年)水平的1.42倍。
  • 新研究提出地球森林碳匯或需重估
    2020-09-10 05:42:43 來源:科技日報樹木長得越快 壽命就越短新研究提出地球森林碳匯或需重估科技日報北京9月8日電 (記者張夢然)英國《自然·通訊》雜誌8日發表的一項生態學研究,科學家通過數據模擬,預測了森林在氣候變化條件下儲存多少碳,並意外發現樹木長得越快其壽命就越短。